說起散文的起源,首先得有文字。傳說最初漢字是由一個叫倉頡的人造出來的。古書上記載,他把漢字造出來以后,“天雨粟,鬼夜哭”。為什么呢?因為一旦有了文字,人就變得機靈巧詐了,就會想著爭斗,想著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天怕糧食不夠吃,所以降下小米來救濟大眾;鬼也怕人用文字來制服他們,所以夜里號哭。先民大概用這種傳說來襯托文字的神秘感。有了文字,人們可以把自己和別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記錄下來,達到和別人交流的目的。兩個人距離很遠,不能見面,古時候又沒有電話、網絡可以聊天,寫封信也就解決了。司馬遷寫了一部《史記》,總結了數千年的歷史,他當然希望后人知道他做的工作,了解他的思想,就寫成洋洋五十多萬字,一直流傳到今天。通過文字,一代又一代人的行動、想法都保留下來,不斷積累,不斷傳承,這就構成了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部分。有了文字,人類的確是變得越來越機靈了。那么復雜、那么規則的文字全部出自一個人的創造,當然是不可能的。假如我們乍去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稍作瀏覽,大概總會驚嘆:那么多的書,里面得承載著多少思想,包含了多少文章啊?如果想到從古至今中國產生的所有典籍,那還非得用“浩如煙?!毙稳莶豢闪耍∫粋€極其睿智、淵博的學者,也不過是從牙牙學語開始,也必須從學習一個發音、認識一個字起步。中國古代散文的歷程正像是一個人的人生,要對她有所了解,還必須得從那文字初成的遙遠年代開始說起。
一、卜辭銘文:龜甲青銅的古老變奏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北京國子監一位叫王懿榮的祭酒,也就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教務長,偶然得了瘧疾,他發現郎中給他開的藥方里面有一味叫做龍骨的,上面刻著些小字兒,似篆非篆,他就把抓藥的下人叫來一問,下人說是從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藥鋪抓來的。王懿榮很感興趣,他本是有名的金石學家,對古文字有很高的造詣,隱約就覺得這些小字兒里面大有學問,于是干脆把北京達仁堂藥鋪里的“龍骨”包圓兒了。他在這些小字兒上花了不少心思,后來還把這事告訴了來家中拜訪的劉鶚。劉鶚以譴責小說《老殘游記》知名一時,對古文字也頗為精通。經過共同研究,兩人最后終于發現這其實就是咱們國家最早的成形文字,是殷商時代占卜的記錄。當時發現的“龍骨”都來自河南安陽西北的小屯村,那里正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
人的思維落在文字上,就今天所知,還的確是同占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商代人最尊重鬼神,出了名兒了,當時原始宗教的氣氛籠罩著生活的每個角落?!抖Y記·表記》就說:“殷人尊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信神、敬神都是全民參與的。在我們看來,那時的老祖宗簡直迷信得不可思議,他們凡事都要向鬼神請示,所以動不動就要占上一卦。軍國大事、生兒育女,乃至雞毛蒜皮,無不占卜。今天,科學知識已經相當普及,偶爾在街頭或者寺廟周圍見到算卦、相面的,也很少有人光顧,多數人只當是蒙人騙錢的把戲,壓根兒就不相信。商代人可不這么看,在他們眼里,占卜可是生活中最重要、最神圣的事兒。他們有眾多的占卜師,當時叫做“貞人”,專門負責溝通天地百神和已故的祖先,商王和貴族有時候還會自己動手從事占卜。再比如說占卜的工具,也有特別的要求,多半是像當年達仁堂里那樣的“龍骨”,后來叫做甲骨的那一類。“甲”必須是龜的腹甲,“骨”應當是牛的肩胛骨,其他的東西就很少用,大概這兩樣更有靈氣吧。占卜時要由專門負責占卜的巫師在甲骨上鉆幾個孔,然后放在火上灼燒,巫師根據灼燒后的裂痕來推斷吉兇,隨后把占卜的人、時間、問句和結果刻在甲骨上。比如一則卜辭說: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①
句子簡單極了,意思卻表達得很清楚。假如在今天,我們只要問“雨從哪邊來?”也就夠了,它偏要東、西、南、北整個兒詢問一遍,采用同神明對話的形式和語氣,顯得既質樸又莊重。其實也難怪,相比今天來說,先民對世界了解很少,面對大自然的種種變幻,當然更容易恐懼,同時對自然世界也有著更多的敬意。商代人把占卜得來的結果看成是神的指示,而且除了巫師之外沒有多少人認識“甲骨文”,所以在當時,這種最簡單的文章實際上包含著非常神秘的色彩。它在表達上的最大特征,就是簡明直白,因為只求實用,還談不到修飾。
甲骨文中多是些零散的句子,很少有一章一節的,所以叫做“辭”。后來《周易》爻辭經過占卜師(就是當時所謂“史”)按照卦的順序連綴起來,就比甲骨卜辭顯得整齊多了,包含的內容也更豐富,寫作手法也更多樣。古代有伏羲畫卦、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的傳說,這大抵都是靠不住的。關于《周易》的時代,近代以來的學者一般認為是商末周初?!吨芤住肥潜静敷叩臅?,同商代卜辭沒有根本的區別,不過應是日積月累,出于眾多占卜師一類人的手筆。它的年代比一般商代甲骨卜辭稍晚,又經過不同的人長時間的“打磨”,文字的組織上顯然比甲骨文進步了一些,爻辭里已經出現了不少帶有詩意的韻文了: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屯卦)
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賁卦)
男子騎著白馬,威風凜凜地到女子家里去,起初以為他是強盜,等那女子被搶走之后,人家才知道他是為著婚姻而來的。女子被挾在馬上,眼淚像是斷了線的珠子,哭得傷心極了。句子雖也不長,卻很整齊,明顯經過了有意的修飾,那男人乘馬的神氣勁兒,和女子被搶離家的感傷,已經呼之欲出了。
又如《中孚卦》: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吾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這一段恰是男女間柔密的情話:雌雄兩只鶴在相互和鳴,我這里有芬芳的美酒,你何不來同我共醉呢?通過其他物象來引起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這同《詩經》里的“比興”手法已經沒有什么不同。它不像甲骨卜辭那么直白,而是優游、含蓄,生動、飽滿,富有感人的力量。雖然它的用途同詩還是不一樣,終究還是為了占卜,但表達技術已經與甲骨卜辭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國家歷史博物館,有一件青銅鑄成的國寶,它經歷了三千年風雨的洗禮,斑駁的翠綠色銹跡古色古香,重達875公斤的龐大軀體巋然屹立,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駐足觀看,驚嘆不已。它就是商王為母戊所鑄造的祭器——司母戊方鼎。
鼎是商周青銅器的主要形制之一。商周時代,大型的青銅器皿多從一般食器演化而來,后來青銅器逐漸成為商代人宗教觀念和情感的寄托,所以當時青銅器制作之精湛、品類之繁多、造型之多彩,今天看起來也足以讓人嘆為觀止。青銅器也是我國古代早期散文的重要載體,鐫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幾乎與甲骨文同時產生,后世叫做金文?!敖稹笔侵盖嚆~金屬器物,由于青銅器的造型以鐘鼎為多,所以金文又被稱作鐘鼎文。商代青銅器多以浮雕式的動物紋樣知名,如果說上面雕有文字,只能說是圖畫文字,裝飾性較強,同實用文字還有所區別。自成段落,能夠表達完整意義的句子,在商代青銅器中還很少見。商代也有金文,比如有一則商代金文說: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貝,惟王來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①
內容大致是說某位大臣效勞于商王,立了功,得到了商王的賞賜,所以特別在某一天祭祀先祖,告慰亡靈。字數不多,時間、事件都有了,只是句子相當簡單。但即使是這么短的文句在商代青銅銘文中也已經算是長的了。一般來說,商鼎中一二字或者四五字的銘文稍微多一點,這同當時低下的物質條件有直接關系,當然,先民用文字表達思想的能力同樣也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
記述功績的銘文,到周代的青銅器上才大量出現。在周代,青銅器的擁有者都是上層貴族,他們在舉行祭祀、宴會或婚喪禮儀的時候,都要使用青銅器。這一方面表示對祖先的敬重,同時也要用這種當時極為貴重的禮器來炫耀自己的功勛、地位和財富。銅器上的銘文,一般都不外個人或家族的輝煌戰績和榮耀歷史,因此在鐫刻銘文時往往都會詳細地列上時間、重大事件的起因和經過,最重要的還有相關家族成員的名字,這都是作者希望隨著堅固的青銅器傳之永久的東西?!峨郊咀影妆P》、《小盂鼎》、《多友鼎》等銘文都出自參加過□狁戰爭的將士之手,時間、地點之外,作者把殺敵多少、俘獲人數都記錄在內,雖然沒有對戰爭慘況的刻意雕琢,質樸明了的記載也不乏驚心動魄的力量。青銅器皿的面積遠比龜甲和牛骨要大,所以有的文辭能夠寫得很長,比如今天可以見到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已經是意義比較復雜的段落了。其中有對事實的描繪,有王者同大臣的生動對話,散文功能提高了很多?!稘h書·藝文志》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春秋》、《尚書》歷來被看做是歷史散文的源頭,其實從寫作手法上說,周代青銅銘文就已經兼備了記言和記事這兩重功能。韓愈曾經感嘆《尚書》中的文章晦澀難懂,說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青銅銘文的風格其實沒有什么區別,有些長篇的金文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已經同《尚書》里的文章非常接近。不過古人并非希望用晦澀的文章來難為后人,實在是當時的口語就是這樣,他們只是按照說話的方式不走樣地記錄下來,誰知年代一久,當時簡易的口語卻往往讓后人不知所云了。
總起來說,甲骨文、金文大體只應用在商、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竹簡、木牘和縑帛越來越廣泛地應用為書寫工具,這些材料顯然比甲骨容易獲得,而且文字的承載量也更大;戰國末年,鐵器使用普及,青銅器的鑄造衰退了,鐘鼎銘文也就罕見了。書寫工具的改進,適應著人們思想和學術的發展,也在推動著散文向更高級的階段演進。有一個事實我們總是很容易忘記:無論后代的散文怎樣演變,無論我們今天能夠寫出怎樣華麗的文章,其實都是從商周甲骨和青銅上那些最稚拙的散文那里走過來的。
二、《老子》、《論語》:簡約醇厚的永恒經典
周代的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把自家的親屬分封到全國各地去,幫助他行使統治權力。天子之下的諸侯再把自己的親族往下分封,這樣從天子到庶民,等級森嚴,關系就像是金字塔的形狀,這就是所謂“封建制度”的基本含義。此時的情形,就像《詩經·小雅·北山》所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春秋末年,宗法制度漸遭破壞,原本穩固的統治無法維持,社會等級開始混亂。諸侯的家臣拒絕向諸侯交納原本應該交納的錢糧,在諸侯危難的時刻不給予原本應該給予的保護和救助,或者起來反抗,甚至取代了諸侯的地位,這種種情形自然都是統治階層所絕不能容忍的。天子對此沒有辦法,有時候反而承認了這些“倒行逆施”。在這個時候,社會上一些智慧而博學之士就站出來,對社會的走向、對世道人心提出自己的見解。傾向守舊的人,主張保持舊文化、舊制度,一切照舊;傾向革新的就認為舊有的東西實在要不得,必須根據當時的情形制定新政策,尋找新出路。當然,也有在這兩種極端之間的種種不同看法,甚至還有人主張取消一切文化和制度。哲學只有落實在文字上才能發揚光大,才能傳之永久,去影響更多的人,于是諸子散文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發達,諸子散文的興起就是最鮮明的標記。諸子中年代最早的,要屬老子和孔子,記載他們言論的著作《老子》和《論語》,最能代表早期諸子散文的特色。
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里面有篇《出關》,說老子騎著一頭青牛,要出了函谷關,趕奔昆侖山。管理函谷關的尹喜勤心修煉,希求長生不老,他把老子當做圣人和神仙一般膜拜,請老人家出關前無論如何留下一些著作,老子便寫了五千字,總結了他的思想,以此留給尹喜,也留給后人。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老子》。后來道家取了書中兩個比較關鍵的字,用作書的名字,并且把它尊奉為經典,稱作《道德經》。這個故事的真假當然無從考辨,魯迅只是借助古書上關于老子的零星記載來闡發自己的思想,這些我們且不必多說。單從這個簡單的小故事里,就不難看出老子這位古代先賢的神秘色彩(圖2-1)。
司馬遷確切說明了老子的姓名、籍貫,說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地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并說他是周代管理國家藏書的史官,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后來不少人懷疑司馬遷的說法,另外作了不少考證,有人認為他生活在孔子之前,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后,不過不但沒有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老子的時代和形象反而越發撲朔迷離。唐代皇帝奉老子為始祖,稱之為“太上玄元皇帝”,這位神秘的老人真就變得“玄之又玄”了。道教里的“太上老君”,形象就源于老子。年代久遠,事跡自然不容易搞清楚,而且老子形象的神秘化,多半同《老子》書中思想的深奧還有語言的深邃玄遠有關。
老子的哲學思想極有特色。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無”,“有”是從“無”衍生出來的。歷來的哲學家對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釋,弄得后來人有些無所適從。我們只需知道老子曾經說,這個“無”是個很難說清楚的狀態,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所以才叫它“無”;而且它還包含著很多規律,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好叫做“道”。這些理論,實際上說明那些關涉到世界本質的問題,都會很容易顯示出語言的無能,總是有很多東西,本來存在,卻是任何語言都無法確切形容的。這種思想很高深,也很玄妙,對后來的文藝理論啟發很大。后世的不少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自覺不自覺地都會把老子的這種思想運用到創作中去。比如山水畫或人物畫中大面積的空白,都不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追問這些空白究竟意義何在,往往不容易說清楚,但如果把這些空白都抹掉,都用畫筆填滿具體的某些東西,藝術效果就完全給破壞掉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的妙處。沒有深切的生活體驗或者藝術實踐,他的這套哲學是很難理解的;一旦理解了一點點,大抵都會覺得老子的思想的確是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