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遙遠時空的思想記錄(3)

他的那些“主人公”真是包羅萬象,奇形怪狀,盡是些你想象不到的。比如說世上本來沒有大鵬,大鵬就是他編造出來的,而且還隨著海水的巨濤從北到南、由下而上地飛越三千里;在他的書里,鱉和青蛙還可以對話;蝸牛的觸角上竟然發生了兩個國家的戰爭,而且居然“伏尸百萬”!故事雖然離奇,形象盡管古怪,道理卻往往能夠驚世駭俗。莊子的文筆,也如同他的精神那樣不受拘束,天上地下,時真時幻,忽起忽落,搖曳多姿。有的評論家說莊子的文章就像是微風吹拂在水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紋理。以蘇東坡之學養深厚、多才多藝,眼界自然極高,但他對莊子的文章佩服得實在是五體投地。他說:“我原來心里有些朦朧的想法,卻不知道從何說起,讀到《莊子》,才感覺到他說的正是我的心里話?!碧K東坡寫文章,經常會用到《莊子》書中的典故,而且他一生被卷在政治風波里上下跌宕,受盡了打擊和折磨,曾經被貶到當時還十分荒涼的海南島,這說明他的政敵希望置他于死地,可是他后來竟然健康地回到北方,《莊子》的哲學無疑幫了大忙。

莊子看上去真是瀟灑,超脫得無可比擬,不過莊子的內心實在又是憤激得不得了。他對世上荒謬不合理的事看得太多、太敏感,比一般人體會得深刻得多。他說,當時偷了金鉤的人要判死刑,可是偷盜了國家的人卻成了諸侯;儒家喜歡講禮樂、仁義,很多人不過是拿這些東西作幌子,盡干些雞鳴狗盜的事,強盜們讓人罵得一錢不值,卻還有些真道義。他大罵那些追求富貴的人是鉆在褲襠里頭的虱子,挖苦曹商的發跡是因為替秦王舔了痔瘡,還諷刺滿口仁義詩禮的儒生盡是些個挖墓盜寶的賊人。正是因為世上的很多是非都是顛倒的,正義和邪惡的分別都是虛假的,莊子才在憤激之下主張泯滅是非;正因為他深切感覺到真實世界的荒謬,才試圖用想象中的荒謬說明他自己的真理。莊子散文了不起的藝術成就由此才得以生發出來。

莊子在根本上是老子思想的繼承人,所以前人把他們都叫做“道家”,但莊子和老子的文章風格卻有所不同。老子的議論比較抽象,只是告訴你一些原則性的東西,莊子則很少抽象的東西,他總是靠想象、幻想來構思、編造一些小故事,把他要說的道理融化在這些具體可感的故事和形象里,顯得趣味橫生。

莊子家住在齊、楚和三晉交界的地方,生活非常貧窮,他同下層平民多有接觸,在學問上廣收博采,所以能夠從平民的角度去看待社會上巨大的貧富差異,看透富貴之人的虛偽和吝嗇。《外物》里面講了莊子自己的一個小故事: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莊子向監河侯借錢以解燃眉之急,監河侯表面上大方,慷慨答應借給莊子三百金,但是要等到發了工資以后,這明顯是在糊弄莊子。莊子回答的巧妙,在于并不直接抱怨,而是講個小故事,把監河侯的為人放在故事里面加以諷刺:小魚困在車轍里面的一汪水里,將要困死,向路過的莊子求救,莊子說我到吳越國把西江之水給你引來好不好?小魚大怒道:“我現在只要斗升之水就能活命,等你把西江之水引來,我早就成了魚干了!”這故事當然是莊子編造出來的,但編造得那么貼切、幽默,富有情趣,把人性中的丑惡給放大了,你不能不佩服莊子揭露現實的深刻。

同老子一樣,莊子特別看重自然之道,認為樸素的美才是天下無可比擬的真美,所以他反對人為的雕琢和虛偽的修飾,主張擺脫一切世俗的教條,拋棄名利權勢的束縛,盡情抒發真實的心靈感受。《應帝王》里有個“渾沌開竅”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

渾沌就是“自然”的代表,本來沒有什么“竅”,這是他的自然狀態,可倏和忽偏偏要多此一舉,硬要給他鑿開七竅,雖然出于好心,反倒把渾沌給害死了。辦事違反自然規律,必然事與愿違,遭到規律的懲罰。這正是對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發揮和具體化。

莊子的散文,就像莊子的哲學一樣,渾浩博大,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和文人去閱讀、研究和回味。我們雖然不知道莊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形象,但是無論經過多少年,總是不乏慧心的讀者,通過閱讀莊子的散文,去貼近他的心靈,去體悟戰國時代的那一份飄逸和瀟灑。

四、《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邏輯論辯的不祧之祖

隨著諸子爭鳴的開展,論辯之風越來越盛,孟子就得了“好辯”之名。荀子提出“君子必辯”的口號,他的書中《非相》、《正名》、《解蔽》等篇,都花了不少工夫探索思維規律、邏輯方法和辯論藝術,追求語言的形式美,并在這方面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墨子名字叫做墨翟,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初學習儒術,后來自開宗派,門徒眾多,到了戰國,這個學派同儒家并稱“顯學”,就是最為人所重視的學問(圖2-5)。墨子堅決否定文采,主張取消一切音樂歌舞,認為這些都是奢侈浪費的舉動,勞民傷財,耽誤政治和生產。當時不少上層人物的享樂生活非常過分,建立在廣大民眾的痛苦和血淚之上,墨子對這些現象尤其敏感,所以有這樣極端的主張?!赌印分械摹督洝?、《經說》、《大取》、《小取》等篇,集中探討辯論方法,被稱為“墨辯”?!赌印穼僭O、比擬、譬喻、類推等論說方法有專門的具體分析。他還在《非命》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釋說: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用今天的話說,“三表”就是文章要有歷史根據,要重視結合現實,要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經得起實際生活的檢驗。這是判斷事物真假的三條標準,也是論文寫作的三條標準。荀子的論辯方法就從“墨辯”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

戰國初年的某一天,又有一位老師,帶著他的徒弟,乘著牛車,走在從齊國通向宋國的泥濘道路上。這位老師學識淵博,思想深邃,對天下大勢和治國方略頗有一套見解,他前幾天曾經把這套見解推薦給齊王,齊王對他深表尊重,接待如同上賓,卻沒有接受他的“禮物”。旅途的勞頓,絲毫沒有削弱他的雄心壯志,他像當年的孔子一樣,周游列國,后來又游說了宋、魯、滕、梁等國,他雖然舌燦蓮花,雄辯滔滔,卻屢經挫折,最后還是像孔子那樣回到故國,以授徒、著書終老于家鄉。這就是被后人稱為“亞圣”的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圖2-6)。他是戰國初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傳說孟子的母親是一位特別擅長兒童教育的專家,她知道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巨大影響,所以為了給幼年的孟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曾經不厭其煩地搬過三次家?!懊夏溉w”的故事后來成了成功家庭教育的典范。當我們提起孟子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這位偉大的母親。

孟子一生以孔子思想的繼承人自許,似乎遠比孔子自信。司馬遷說,當時天下諸侯都忙于混戰和殺戮,在他們眼里,誰擅長打仗和爭奪利益,誰才是人才;孟子張口閉口不離堯、舜、禹,不離仁政,到處宣揚什么人性本善,盡跟人家擰著勁兒,所以根本沒人理他那一套。從這一點說,孟子還確實像是孔子的“翻版”。孟子和孔子一樣,生前到處碰壁,被各國君主所輕視和拋棄,可是一旦結束了春秋戰國的戰火紛飛和秦朝的暴政,到了統一和平的西漢、人心都巴望著安定的時候,孔、孟的學說便遇著了生機,被學者們重新給予解釋,接著就受到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重視,將它捧上獨尊的地位,這地位竟然一下維持了兩千年,影響之巨大、深遠,恐怕是孔、孟本人始料未及的吧!《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孟子》里的文章則幾乎都是孟子本人所寫,他的徒弟萬章、公孫丑在編書時做過助手。

孟子大概在生前就得了“好辯”的名聲,而且在當時似乎還不是什么好名聲,對此,孟子無奈地說:“我難道好辯嗎?我實在是不得已??!”不管出于什么動機,我們只要翻翻《孟子》原文,就不難發現別人說他“好辯”,其實真的沒有冤枉他。不過我們這樣說,卻并不是要貶低孟子的辯論,而是發自內心地表示欽佩和尊重,因為他的辯論里充滿了氣勢,充分表現著他道德修養的圓滿和自信,又極講究技巧,藝術水準非同一般,富有濃厚的文學色彩。

《滕文公》記載孟子同陳相的一段對話,孟子上來就問陳相:“許子必以種粟而后食乎?”“必織布然后衣乎?”是啊,你想啊,許行當然不能自己親自種了小米才可吃飯,自己織布才有衣服穿,當然很多事都不可能不仰仗他人,由此可見“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孟子進而引古證今,慷慨陳詞,強調了社會分工的必要,以此來說明他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著名觀點。當然,孟子的結論未必正確,但他善于步步為營,穩扎穩打,每一步推斷都會讓對方覺得無懈可擊,加上氣勢磅礴,滔滔不絕,特別容易讓人折服。又如《告子》中有一段孟子的議論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闭婵梢哉f是一氣呵成,令人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但是音節鏗鏘,意義連貫,很多人竟然特別輕松地就把它給背誦下來了。難怪清代文藝批評家劉熙載說,孟子的文章,就像是熟練的舵手始終把船保持在河流中最有利的位置,借著水力飛速前進;那些外行費力不少卻寸步難行,自然相形見絀。

孟子曾經說,你如果打算說服王公大人,你首先得藐視他。意思無非就是說,如果你能夠首先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在辯論中無疑就多了幾分勝算,容易處在主動、有利的地位。其實,戰國時代,很多游士就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到處游說諸侯王公討生活,他們的很多說辭未必合理,并不一定可行,卻頗有煽動性,搞得對方意亂神迷,崇拜不已,迅即主動就范。他們很可能就是把孟子的論辯文章當中這種行文藝術,變成了煽風點火、混飯吃的“忽悠”經驗。這大概也是孟子沒有想到的事吧。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但他的思想同孔、孟有很大的不同(圖2-7)。他寫過一篇《非十二子》,對儒、墨、名、法各家學者都有所批評,并激烈抨擊“子思、孟軻之罪”。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學術總要發展、變化,儒家的繼承人本身對孔子的思想就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又會結合自己所看到的現實不斷修正學說的內容,儒家思想當然會在不知不覺中同最初的面貌產生距離。荀子對孔子以后儒家代表人物的批評,其實也不過代表了他自己一家的看法而已。他對孟子學說的意見很大,比如孟子講“性善”,認為人性本善,但荀子就講“性惡”,認為人性本惡,那善的一面都是通過人為修飾出來的,都是假的。又如孟子講天命,荀子就認為萬物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不是因為有了堯帝這樣的賢君才有了天地,天地也不會因為夏桀這樣的昏君的出現而消失。他是很客觀、很現實的,看重人為的重要性,相信人定勝天。

總起來說,戰國后期,各種學說已經大略具備,荀子對其都有所吸收,所以他的思想比較駁雜,有集大成的味道。同孔孟相比,荀子思想偏于理性,更切合當時的實際,后來他的學生韓非、李斯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這不是偶然的。荀子的散文暢達善辯,條分縷析,卻不像《孟子》那樣滔滔雄辯、氣勢磅礴;他說理透徹,但多是單刀直入,不像莊子那樣想象瑰麗,汪洋恣肆;他的語言已經相當犀利甚至有些尖刻,不像孔子和老子的語言那樣優游、溫和。他能夠把每一篇文章都分成若干論辯專題,相當有條理,層次感很強,這標志著論辯藝術的進步。

荀子在中年的時候,曾經在齊國首都臨淄主持過“稷下學宮”,這是齊國最高的學術機構,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著整個戰國時代最高的學術水平。晚年的荀子,到楚國做了蘭陵令,地點大致在今天山東蒼山一帶,后來就死在那里了。他模仿楚國民歌寫了《成相篇》,是一種三言和七言混雜的歌謠,還寫了《賦篇》,對后世辭賦的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韓非是荀子的學生,韓國人,在論辯方面繼承了老師的衣缽,不過只是在著書方面,論口才韓非就不太好,因為他天生口吃。韓非的遭遇相當悲慘。他看著韓國在秦國的壓制下一天不如一天,就給韓王上書,韓王沒有理會他。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嬴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他效力。韓非在秦國備受重視,引起了李斯的嫉妒,李斯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其為韓國宗室,未得信任,被投入監獄,最后李斯逼其自殺。

韓非要求著書、立法都必須說得明白確實,通俗易懂,論說周詳。他比較討厭文學之士,所以自己寫文章也不重文采。他的思想屬于典型的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他的文章也如同他的思想,尖刻無情?!俄n非子》中有《難言》和《說難》兩篇,汲取了當時諸子縱橫游說的經驗,對論辯藝術作了詳細的探討。他考慮得很細,強調在向君主展開游說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君主能不能愉快地接受,惹得君主不高興,腦袋搬了家,就是巧舌如簧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就像是傳說中的龍,脖子下面有三尺逆鱗,也就是說這些鱗同一般的鱗正好方向相反,如果稍一疏忽,摸了逆鱗,就有性命之憂。這說明韓非不像其他辯論家那樣,只顧著自己說,他還考慮到了聽眾的接受能力,這是韓非對論辯藝術的重大貢獻??上约簠s連展開游說的機會都沒能真正得到,幸好有他的書傳下來,才讓后人領略這位法家大師的風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万载县| 正镶白旗| 肃宁县| 东阿县| 五莲县| 陇南市| 鄂伦春自治旗| 遵化市| 海门市| 安庆市| 石家庄市| 大余县| 元江| 广灵县| 西盟| 庄浪县| 舟山市| 定陶县| 临西县| 延吉市| 中阳县| 家居| 宝鸡市| 于都县| 珲春市| 岑巩县| 仪征市| 阳原县| 咸丰县| 潞城市| 赣州市| 商河县| 宣武区| 张家港市| 武邑县| 日照市| 大同县| 临武县| 连南|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