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詞曲與詩歌的一段糾葛(2)

  • 話題中國文學史
  • 喬力
  • 5395字
  • 2014-01-28 09:57:46

可能意識到早年的風流給自己帶來了無窮的磨難,進士及第后的柳永先后在睦州、余杭、昌國、泗州等地做過地方官,他的詞不再寫輕薄僥幸的生活,開始將羈旅行役中的感觸和江南優美清遠的自然風光作為描摹對象。柳永早年的詞作影響甚大,流傳甚廣,深受下層百姓的喜歡,甚至曾流傳說凡有飲水處,就有柳永詞,因此我們習慣將柳永早期的詞作作為他詞風的代表。

如果我們把柳永的詞與敦煌曲子詞、花間詞、南唐詞以及北宋與他同時的詞人的詞相比,就會發現柳永有很多的創新。

一是發展了慢詞。慢詞多為長調,晏殊、歐陽修、張先等人也有過嘗試,唯獨柳永的慢詞作得最多、寫得最好。他的《樂章集》不僅有很多傳統的長調慢曲,而且他還把《長相思》、《浪淘沙》等改編,使之字數增多,音樂繁復,形成委婉曲折的聲情。特別是他創制的三疊長調如《戚氏》、《夜半樂》、《十二時》,極大地提升了宋詞的表現力。

二是多用賦體,層層渲染,長于鋪敘。為了適應慢詞的篇幅,柳永充分吸收詩歌長于鋪陳的賦法,將敘事、寫景、抒情等融合起來,主次銜接,層層深入,把優美的自然風景和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一一描摹出來。如柳永《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該詞把杭州都市的繁華,百姓的殷富以及西湖的優美,鋪陳得淋漓盡致,以致流傳甚廣。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記載,金主完顏亮聽到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后,十分向往此地,便率兵南下。為此南宋有個詩人叫謝處厚還寫了一首詩:“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他說柳永的這首詞高明的鋪陳給南宋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三是具有濃郁的市民情調。李清照在《詞論》里說柳永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很多人也都認為柳永的詞俗,但這種俗不是語言的俗,而是他多直接寫市民的情感,很少用比興寄托,因而詞風顯得直率自然。例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該詞鋪陳景物,敘寫過程,抒發情感,不假雕飾,直率自然。它既突破了詞為士大夫“娛賓遣興”的傳統內容,使之走向市井,也打破了婉約詞派過分矜持優雅的藝術追求,對宋詞的俗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了柳永,北宋被譽為婉約詞人的還有晏幾道、秦觀等。他們的詞作在內容上承襲婉約詞的傳統,多寫男女愛情、離愁別恨,風格柔美細膩,體現了婉約詞派的典型特征。但蘇軾一出,洗去了宋詞華艷香軟的特征,使之擺脫了纏綿悱惻,開始書寫個人豪情和襟懷。

蘇軾(1036—1101),字子瞻,多才多藝,詩、文、書、畫皆工。早年隨父親蘇洵、母親程氏讀書,喜歡言談古今成敗,二十歲后,便精通經史,每天寫幾千字的文章。后來他參加進士考試,主考官歐陽修一見他的試卷,就對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歐陽修是北宋的文壇領袖,有了他的褒獎,蘇軾很快就名聞京師;但后來他又由于跟王安石政見不和,被貶官到黃州做團練副使。哲宗親政后他被召還,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被人誹謗,貶官惠州,再貶瓊州、儋州,最后在常州去世。他的詞多收入《東坡詞》,又名《東坡樂府》。

劉熙載在《藝概》稱“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這是說蘇軾的詞打破了宋詞的傳統特征,擴大了詞的表現范圍,改變了詞的風格。具體來說,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沖破了“艷科”的藩籬,提升了詞的品位。曲子詞自從產生以來,就主要寫個人的閑愁余緒和男女情思,因而內容顯得華艷浮蕩。它是不能與言志、載道的詩文相比,常常被視為“艷科”、“小道”,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到了蘇軾手里,他開始將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引入到詞的創作之中,詩歌所能表達的內容如懷古、言志、議論等都可以用詞來表達。如他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分別寫自己對于歷史的認識和對親人的懷念,境界開闊壯大,充滿浩然之氣。因此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他認為蘇軾開拓了詞的境界。蘇軾現存的詞作中,內容廣泛,題材豐富。其中有寫自己愛國情懷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有反映農村安逸風光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也有些自己離任時與鄉人惜別的《滿庭芳·歸去來兮》,更有悼念亡妻的《江城子》、思念弟弟的《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與朋友離別的《南鄉子》等,還有大量的詠物詞如詠楊花的《水龍吟》、詠孤鴻的《卜算子》、詠古松《減字木蘭花》等。這些詞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幾乎把詩歌的題材全部引入詞中,加以表現,因而使詞走出了曲折幽深的發展道路,境界一下子被打開了。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是蘇軾四十歲在密州所作。詞的上闋寫出獵時隨從如云、馬嘶鷹旋的壯闊場景,下闕抒發自己希望抵御侵略的雄心壯志。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融合無間,塑造了自己瀟灑自如、豪情洋溢、充滿自信的形象。其意境開闊,虛實相間,氣勢充沛,激情澎湃,具有飽滿的陽剛之氣,與當時纏綿幽深的離愁別緒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改進了詞的風格,形成了清曠、豪放、婉雅的藝術特征,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力。蘇軾灑脫的個性和超脫的情懷,使他的詞作常常流露出曠達超逸的情趣,顯得清新自然,開闔自如。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作由月到人,由眼前景到心中情,其意境遼闊曠遠,情懷樂觀曠達,語言流暢自然,給人一種空靈蘊藉之美。

蘇詞的豪放,除了體現在內容上的豐富之外,還體現在詞句和聲律上。他打破常規,經常用文法入詞,例如《哨遍》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建構詞境,形成了參差錯落的縱恣之美,這開啟了辛棄疾以文為詞的思路;而且蘇軾還經常打破詞調,有意不協音律,形成另一種疏放的情韻。彭乘《墨客揮犀》卷四說,蘇軾曾說自己有三件事不如別人,那就是下棋、喝酒和唱歌,因此他的詞雖然很工整,但卻不入腔,也就是不十分遵守音律。《侯鯖錄》卷八也記載他的學生黃庭堅說:“東坡居士曲世所見者數百首,或謂音律小不諧。”這就反映了蘇軾以意為詞,不十分拘泥詞律句法的特點。這種打破詞律的僵化和詞調的凝固的探索,對于拓展詞的表達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正是蘇詞豪放的一種體現。

不可否認,蘇軾還有很多詞是寫離愁別緒的,其風格也細膩綿長,蕩漾著空靈韶秀之美,有一定的婉約特質。例如寫楊花旖旎之美的《水龍吟》,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纏綿悱惻。其風情不減柳永。這些婉約清麗的作品,不僅體現了蘇詞的風格多樣,也說明了蘇詞的開拓,是在充分的繼承中展開的。

蘇軾對自己詞作的開拓是很得意的,如他在《與鮮于子駿書》中說:“近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他自認為自己是獨立當時的,那么看來他的創新也是有意為之的。或許正是這種顯性的藝術追求,使他不僅創作了很多意境獨特的詞作,也吸引了不少追隨者,如黃庭堅、晁補之、葉夢得、朱敦儒、陳與義等人都曾向蘇軾學習,形成了一脈相傳的豪放詞風。特別是北宋滅亡后,南傳的一支由葉夢得、陳與義、張元幹、張孝祥、陸游、辛棄疾、陳亮等延續成為南宋詞壇的主流,也形成了以豪放著稱的蘇辛詞派。北傳的一支則培養了蔡松年、趙秉文、元好問等金元詞人,促成了金元詞的短暫繁榮,并為散曲的形成作了必要的鋪墊。

介于豪放和婉約之間的還有講求格律和技巧的詞人賀鑄和周邦彥。

賀鑄(1052—1125),字方回,相貌奇丑,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也曾說他“狀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氣,俗謂之‘賀鬼頭’”。他出身貴族,少時意氣豪俠,喜歡談論國事,卻只做過一段時間的武官,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隱居在蘇州、杭州一帶,自號“慶湖遺老”。他的詞集叫《東山樂府》,有詞二百多首。其中既有豪放詞如《六州歌頭》寫少年俠氣;也有婉約詞《青玉案·橫塘路》,寫纏綿情思,精美工麗。張耒在《東山詞序》中說“方回樂府妙絕一世,盛麗如游金、張之堂,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正是說他的詞風格多樣,有盛麗、妖冶、幽潔、悲壯四種風格,且剛柔相濟。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他少年時放浪不羈,曾在蘇州與一個有名的歌伎岳楚云熱戀。二十四歲入太學讀書,四年后獻《汴都賦》,升為太學正。他后來做了一段廬州教授、溧水知縣,以后又回朝廷任職,做過校書郎、考功員外郎、宗正少卿,曾一度管理當時朝廷音樂機構大晟府。周邦彥雖然生活在蘇軾之后,卻沿著柳永等人所開辟的道路前行,繼續發展北宋的慢詞,并啟發了姜夔、史達祖等南宋詞人。所以說,他是結北開南的重要詞人。

周邦彥精通音律。他在大晟府工作期間,憑著自己對詞調、音律的豐富知識,將柳永以來形成的慢詞進行了定型化、規范化處理,而且還自度新聲,創制了很多新的詞調,如《浪淘沙慢》、《早梅花引》、《華胥引》、《蕙蘭芳引》、《荔支香近》、《花犯》、《玲瓏四犯》等。他創制的這些詞調,不僅講求平仄,而且仄聲中上去入三音也不能混淆,從而使詞調更加嚴密,詞的聲情更趨細膩,因而他被稱為“格律派”的祖師。

他還總結北宋婉約詞的技巧,學習了蘇軾等引詩入詞的手法,大量運用典故,注重語言的錘煉和章法的建構,從而使詞更多曲折、回環、沉郁、頓挫之美;又融合了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等人婉約詞的長處,長于比興,善寫意態。他被譽為“詞中老杜”。

三、南宋:在多舛的命運中高歌

北宋的滅亡,不僅使中原的人民流離失所,飽受國破家亡之苦,因而有許多詞人如李清照,沉痛地抒寫自己的傷感和無奈,而且也激起了許多英雄志士的悲憤之情,他們希望能投身到抗擊金軍的斗爭中去。因而南宋之初的詞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北宋豪放詞派的風格,許多詞人都在書寫自己的愛國熱忱。如李綱的《蘇武令·塞上風高》、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胡銓的《轉調定風波·從古將軍自有真》,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等,他們都沉痛地抒發了雪恥中興的壯志和同仇敵愾的愛國激情。辛棄疾的出現,把南宋的豪放詞推向了頂峰。

李清照(約1084—1156),號易安居士(圖1-31)。父親李格非耿介忠直、憂國憂民,母親王氏善詩詞,自幼培養了李清照的文學才能。她在汴梁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后嫁給趙明誠,二人夫唱婦隨,皆精于詩詞,又好金石收藏。靖康之亂后兩人避亂江南,不久趙明誠病死,因而李清照孤苦無依,漂流于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最后郁郁而終。

以南渡為界,她的詞作分為兩種風格,前期的詞多寫少女浪漫的生活和與丈夫之間的相思離愁。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該詞畫面生意盎然,音韻和諧婉轉,語言清新明快。而《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則含蓄地表達了女詞人獨居的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是歷代閨情詞的代表作。特別是她的《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此作先寫白晝悠長,自己望著香爐出來的香煙發呆,心中想念丈夫歸來。但半夜醒來,只覺枕席冰冷,襯出詞人的孤寂之感。由于愛人不在身邊,她只好黃昏獨自把酒賞菊,黯然銷魂,覺得自己因為相思而愈發消瘦。人與菊疊合的意象,給作品以悠遠的情味。據元伊世珍《瑯嬛記》卷中引《外傳》說,這首詞寫成后,李清照寄給了丈夫趙明誠,趙明誠非常嘆服。他于是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地撰寫了五十首《醉花陰》,把李清照的那首也夾在其中,給好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認真品味了好久,說:只有三句最好。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回答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渡之后,國破家亡和丈夫去世所帶來的沉重打擊,使她的詞風大變,抒寫纏綿難去的悲苦和輾轉流離的憂愁成為她后期詞的主調。如《永遇樂》、《臨江仙》、《蝶戀花》、《聲聲慢》、《武陵春》、《御街行》、《南歌子》、《行香子》等,詞人嘔心瀝血,使其作品字字驚人。最能反映她這一時期詞風的是《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秋詞作于建炎三年(1129),把個人遭遇與國家災難緊密結合起來,讓自己的凄苦之情不加修飾地噴薄而出,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由此她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益阳市| 屯留县| 陆丰市| 渝北区| 邵阳县| 汤原县| 蓬溪县| 苏尼特左旗| 霞浦县| 马边| 偃师市| 图木舒克市| 盐边县| 苏尼特右旗| 三台县| 博客| 道孚县| 陆川县| 贵定县| 开鲁县| 嵊泗县| 冀州市| 丹江口市| 阜康市| 尖扎县| 马边| 黄龙县| 乌兰县| 娱乐| 龙海市| 黑水县| 上蔡县| 大方县| 温州市| 阿勒泰市| 安国市| 伊通| 武安市| 霸州市| 札达县| 巴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