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44章)
倒序
- 封面
- 書名頁
- 版權信息
- 體例
- 中文版序
- 序
- 海上之路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一〇
- 一一
- 一二
- 一三
- 一四
- 一五
- 一六
- 一七
- 一八
- 一九
- 二〇
- 二一
- 二二
- 二三
- 海神宮考
- 引言
- 一 昔話的島嶼形態
- 二 相似與差異
- 三 龍宮與“常世國”
- 四 “niruya”與“根屋”
- 五 “儀來河內”
- 六 “龍宮譚”的分類
- 七 “動物報恩”型
- 八 “賣花砍柴”型
- 九 海彥山彥
- 一〇 神童與神女
- 一一 “寄木親”的昔話
- 一二 來自“niruya”的東西
- 一三 火和稻的傳承
- 一四 遠島的使者
- 一五 海神信仰的展開
- 一六 新神誕生
- 一七 “nira人”與“amami人”
- 一八 天孫氏之說起源
- 一九 “niruya”與“根之國”
- 二〇 “根國”思想的變遷
- 二一 東方凈土觀
- 彌勒之船
- 一 未來佛的信仰
- 二 “踴歌”的流傳
- 三 彌勒二年丁卯
- 四 “鹿島事觸”
- 五 “路頭托宣”
- 六 彌勒御船
- 根之國的故事
- 一 能夠見到亡人的島嶼
- 二 “根之國”與“常世之國”
- 三 比較之學問的黎明
- 四 形容詞的產生
- 五 地名起源中的不明確點
- 六 國語的成長期
- 七 帶著水稻的種子
- 八 “落穗神”的傳說
- 九 氏族與信仰的對立
- 一〇 “世持神”與“世持役”
- 一一 古見之島的興衰
- 一二 與宮古島的關系
- 總結
- 鼠之凈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一〇
- 一一
- 一二
- 一三
- 一四
- 一五
- 一六
- 關于“寶貝”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人與“zuzudama”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一〇
- 一一
- 一二
- 附記
- “稻之產屋”
- 初始
- 日語“niiname”
- “nio”之名的起源
- “稻積”方式的特色
- 將“產屋”稱為“nibu”
- 各島的一致性
- “shira”一詞的分布
- 稻與白山神
- 朝野的兩種祭祀
- 祭祀與幣帛的進獻
- 未流傳世間的古老儀式
- 各國的“相嘗祭”
- “稻實公”的任務
- “年俵”與“種俵”
- “aenokoto”的要點
- “齋忌”的時段
- “霜月粥”與鹽
- 民間“新嘗”的殘留
- 想知道的二三事
- 一 關于“寄物”
- 二 海豚參拜
- 三 “子安神”與“子安貝”
- 四 關于彌勒船
- 五 關于鼠之島
- 六 關于“黑moji”與木頭
- 七 有關“食用紅豆的日子”
- 八 關于“霜月祭”
- 后記
- 附錄一 日本歷史時代及分期
- 附錄二 日本古國名及其略稱與都道府縣對應表
- 譯者后記 更新時間:2019-09-30 11:00:57
推薦閱讀
- 神與詩:布岱族群交流的想象與重建
- 猶太人千年史
- 猶太文明
- 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上冊)
- 中國鄂溫克族
- 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于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
- 東夏史
- 民族走廊與地域社會:羌族社會·文化的人類學思考
- 清朝索倫部與滿洲關系研究
- 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 中越跨境民族研究
- 阿爾泰山游牧者:生態環境與本土知識
- 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
- 民族志:政治學科學化“手術刀”(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猶太人的故事:漫長的流離(1492—1700)
- 重構契丹早期史
- 中國佤族
- 民族關系與人地關系的適應性問題研究:以廣西壯族為例
- 西北民族論叢(第16輯)
- 中國壯族
- 蒙古帝國中亞征服史
- 從民族沉淪到民族振興
- 失落的文明:史圖博《海南島民族志》研究
- 客家地名文化
- 社會動物
- “心上”的日子:關于西和乞巧的情感人類學研究
- 瑤族歷史探究
- 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
- 慕容鮮卑的漢化與五燕政權:十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的個案研究
- 納木依藏族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