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海對岸的大陸有與后期佛教所倡導的西方凈土相對應的、對東方抱有無限憧憬的民間信仰。所謂的扶桑傳說便歸于此類,我們可以推測,這或許是太陽遠離海洋時那美麗而尊貴的光景所指引的道路。徐福曾率三百童男童女,為求得靈丹妙藥而渡海來到東方之島的傳說世人皆知,而有人就認為我國熊野的新宮便是他們當時的留宿之地,還有認為八丈島最初的居民就是徐福一行等這一類的種種傳說。然而這些都是人們讀過對方留下的記錄后所想象出來的事情,完全不能作為依據。總之在我國,其行進的目的地永遠不得而知,且這一遠征也未能開啟彼此之間的互通往來。
歐陽修有關日本刀的詩歌,在日本也自古流傳。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39]
這一詩句我們都記憶尚存,然而以我國歷史加以比較的話,會發現由于寫就此詩的年代比王仁進獻《千字文》[40]更早,可以判斷詩中內容明顯是詩人的空想。太平盛世的天子對人世間的歡樂感到膩煩,終于開始沉溺于長生不老之術,最終聽信江湖道士之言而祈求仙丹卻毫無結果,這便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其中一種套路。只不過是其中偶然有極其動人并充滿奇幻色彩的內容而被永久記錄并流傳于世罷了,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我認為,如果從其多種多樣的趣向組合之中,按照我們今天稱之為“自然主義”的態度,對那一時代的人們喜聞樂見、寧愿聽之信之而銘記于心的東西重新加以關注,或許從中反而能夠一窺支配人類現實中的遷移的、應稱之為古代社會力量的東西。
譬如,旭日升起的方向,存在肉眼所不能見的蓬萊仙境,抑或被稱為“常世”的“仙鄉”。這種思想以大和、島根為起點,從遠方的西南列島開始,至少延伸至中國臺灣的一部分,至今分布非常廣泛。“我欲泛槎游東海”,抑或“愿踏東海了此生”,很多人幾乎是半無意識地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而擁有這一經驗的人并不一定來自僅在東側臨海的大陸。可以說,在徐福傳說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至少有一些我們不能眼見的力量,在暗中對日本諸島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此外還有一件事至今被人忽視,那便是徐福率領數百名未婚男女駕船出海,其本身就有極深的意味。若僅是采摘仙藥后立即返航的單純航海活動,則毫無率領眾多人共同出海的必要,反而會成為累贅,也會被人懷疑是否居心叵測。如此大張旗鼓率領一眾人出海遠征,正如同后世的開拓團一般,目的是前往那片土地并扎根定居,是一項正式的移民事業。就算沒有到這一步,也至少將其作為一種前期的宣傳動員并周知各位親族。世人對徐福的行動均做此般解釋吧。此外,據說有一種三千年一結果的仙桃。也就是說,人們認為仙藥絕不是像夢之山中的鉆石一樣,用耙子打下后裝入籮筐就能滿載而歸的東西,而是必須經過精心培育并收獲、調制和加工之后不斷呈獻于人們面前的寶物。古代人堅信鐵杵成針,因而能夠經得起漫長的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