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二

回顧日本水稻種植的灌溉方式,其發展的過程可以明確分為四個階段,且直到今日這四個階段的四種形態依然同時存在。簡單地說,一是所謂的完全托付于自然之力的方法。也就是主要應用于小規模低矮島嶼的、完全不依靠降雨以外的力量的、在地方志上被稱為“天水場”的方法。二是所謂的“清水掛(shimizugakari)”,也就是被稱為“筑波嶺的水滴田舍”的方法。這種方法利用從山間流下的少量水流,從其源頭小山田出發,伴隨著少許角度的傾斜向山腳下擴散而去,都是保存著古代當地傳統風情的令人懷念的美景勝地。然而由于面積的過度擴展而漸覺水量不足,尤其是當森林越來越稀疏,仿佛求雨的鼓聲也更加震耳欲聾。這種田地僅在古日本到處可見,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不斷變為第三種的“池掛(ikegakari)”了。《日本書紀》中有關崇神垂仁天皇上朝的內容中,有命令韓人[69]筑造某某池塘的記載。不知是否有人將此看作水稻種植進入繁盛期的標志,但其實池塘的作用是在已有用水不足的情況下調整分配水資源并盡可能開辟新田,有關這一點與第四種“堰掛”(igakari)相同,已經成為一種“引入外部資源”的方式了。“堰掛”在規模大小上也分為幾個等級。在近年來伴隨著新田開發而產生的大規模資本事業之外,還有依靠些許鄰居的合作而成功的事例。然而歸根結底,若沒有能夠建壩引水的足夠水流,對于在這個小島上生活的島民來說,上述方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企及的。

上述四種水利事業究竟哪種最為合適要根據情況而定,但從技術上來講還是不斷處于進步之中的。因此,為尋求水稻種植的新機會而試圖前往其他島嶼的人們,想要尋找一處富含水資源的山清水秀之地也理所當然。然而,很難想象人們會在已知上述第二、第三種方法的基礎上,還專門前往除了第一種方法外別無選擇的小島并試圖在此耕地種田。在水稻種植開始的最初階段,他們曾一度不得不在只能依靠降雨的、受到極度限制的土地上進行極小規模的種植活動,然而那只能是因為遇到了不曾預料的災難,或者是偶然有了極其重大的發現。人們一旦回歸海邊居民的正常軌道,維持并試圖發展半農半漁的生活,他們就會暫時忽略那些小規模的矮島,逐漸想要從那些水資源豐富、草木繁盛、幅員遼闊的陸地上,尋找未來的落腳之地。若有等待春種秋收的耐心并仔細觀察大風與洋流的走向,那么今后在海上遭遇失敗的概率,或許會大大減少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宾川县| 理塘县| 子洲县| 无极县| 濉溪县| 澄迈县| 正宁县| 临潭县| 宣武区| 宿迁市| 遂昌县| 如东县| 米易县| 万盛区| 盐源县| 景宁| 乌兰浩特市| 铜鼓县| 萍乡市| 大余县| 赤峰市| 兴仁县| 璧山县| 栾川县| 郓城县| 康马县| 松潘县| 凌海市| 兴文县| 安溪县| 汉阴县| 磐安县| 剑川县| 延吉市| 蒲城县| 绥化市| 修文县| SHOW| 松滋市|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