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相似與差異
迄今為止的比較研究被兩個島群的一致性與相似性所吸引也是理所當然的。實際去聽各個昔話就會發現,大部分只要聽到一半就能準確敘述余下的情節,因此很難想象這樣的兩個故事中偶然出現的雷同是各自分別產生的。若無實例或許很難說明,但一般情況下,島民滿足于“借來的”“聽說的”,于是“記住了”這樣的推測。然而,當比較的范圍逐漸擴展,第一,越來越難有那種照搬的機會;第二,人們會注意到“說話”的“年齡”——也就是說其中一種形態持續的時間——會令人意外地長久;第三,會發現僅有的少數相異之處對于理解使其成立的社會狀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主要想討論的是第三點,然而由于三者互相關聯,因此在討論之前,有必要簡略地勾勒“說話”的大致輪廓。
在日本,“浦島太郎”[6]已經成為了這種“仙鄉說話”的通用名稱。然而這是在某一個地方保存下來的歌物語,情節簡單、結局無聊,除了時間跨度大這一點外,并不具有昔話的特征。國內各地有幾個類似的“說話”也使用同一名稱,但故事的構成卻是千差萬別的。我曾想過使用“龍宮行”[7]這一名稱來概括所有這一類型的故事。這也是始于“俵藤太[8]的龍宮行”這一類的接近傳說故事的語言,但是至少現在的很多“說話”中,都將人類往來的海底仙鄉稱為龍宮。這一名稱逐漸在民間普及,因此,究竟是怎樣的契機使得人們都憑借這一稱呼來記憶某種類型的昔話,我們可以從文獻中得到答案。我認為,它的起源或許就在佛法的經文中,經過講經法師的口傳而逐漸通俗化。今天我們仍可以發現,日本昔話的龍宮中并沒有龍。取而代之的,總是一位叫作“乙姬”的美麗女子。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我們從外國照搬而來的僅有發音聽起來有些稀奇的那一“仙鄉”(即龍宮)的名稱而已,我們原有的“說話”的內容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而出現大的變化,因此,單從這一個側面我們就可以推測出各個島嶼的昔話在產生時所包含的舊有內容和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