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以前的南方諸島,有很多可以燒掉中間部分并掏空來制作小船的巨大木頭,將數只這樣的船連接在一起,就會容易航行、難以傾覆,這一技術從很久以前就得到了發展。漫長的等待不是問題,只要掌握天氣并戰勝風浪[70],總有一天能踏上北方廣闊島嶼的土地。以前,我曾提到西南諸島有幾個被稱為“古見(komi)”或是“久米(kumi)”的地方,這些稱呼都是證明很早以前水稻種植就已開始的證據。大八島的古國中,也有許多被稱為“久米”或者“久見”的地方,其中有兩三個位于內陸的山間,其他大多數則位于離海較近的低洼地帶,是直到今天稻米產量仍然十分高的古老的土地。可以看出,人們泛舟在海灣附近尋找這種地形的習俗長久以來一直持續著。這一現象,至少值得我們重新思考。迄今為止的文化傳播論者中,也有極少數人會強加某種理所當然的“連帶責任”,仿佛那些傳播到大島一端的外來事物能在一瞬間就影響整片土地。即使在火車電話等交通通信手段十分發達的今天,也很難簡單地期待有如此效果,更不用說在山間沒有盤山公路、河流沒有碼頭渡口的古代了。作為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國家的人們,如今對海上之路的忽視已到了頂點。我所提出的有些過于標新立異的民族起源論能夠被體無完膚地擊破之時,也就是我等學問開辟嶄新之路之時。不用說,我正迫不及待地渴望著那一天的到來。
[1] 日本的人文科學系學會的聯合組織,在日本各地進行跨學科的地域研究并發行報告書和學會雜志《人類科學》。1947年由支持日本民俗學的澀澤敬三發起并有6個組織參加,1950年成為了由日本民族學會、日本民俗學會、日本人類學會、日本社會學會、日本語言學會、日本地理學會、日本宗教學會、日本考古學會8個學會組成的聯合會,1951年日本心理學會加入,成為九學會聯盟。
[2] 一般指的是鄂霍次克海氣流帶來的濕冷的東北風或東風。尤其指梅雨季節后的冷空氣。
[3] 奈良時代的政治家、詩人。
[4] 原文中使用的日文是“ahe”,是古日語的表達方式,現代日語中“he”發為“e”音,因此這里說是同一個詞。下一句中也提到了輔音的脫落。
[5] 指湖面或海面與陸地的交界線。
[6] 日本和歌中的一種修辭技法。
[7] 這里或指男子的妻子不愿讓其前往。
[8] “寄物(yorimono)”指的是被海水沖到岸邊的木材、海草、魚類、貝類等。
[9] 停泊船只的渡口。
[10] 江戶時代的貨物批發商。
[11] 指由于遭受事故或災害而破損的、被遺棄的船只。
[12] 指從海上漂來的鯨魚尸體。
[13] 指被海水推到岸邊的木頭。
[14] 與“寄木”意思相似,指漂浮在海面或河面的木材。
[15] 位于現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區。
[16] 日本古代信仰中的位于大海另一端的另一個世界。作為一種理想鄉,與永久不變、長生不老、返老還童等現象相關,是日本神話中的一種彼世觀念,在《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風土記》等中均有表述。
[17] 潟湖指的是被沙嘴、沙壩或者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
[18] 此處應為對神靈的尊稱。
[19] 供奉神靈的小殿社。
[20] 出自歌謠《催馬樂》(平安時代流行的一種宮廷雅樂,帶有民歌的特點)。這首歌謠大致描寫了紀伊白良海灘(現和歌山縣)上的場景。
[21] 在這里指長度單位,1町約等于109米。
[22] 島崎藤村(1872—1943),日本詩人、小說家。參加了北村透谷等人創辦的雜志《文學界》,以第一本浪漫詩集《若菜集》開創了日本近代詩的新境界。
[23] 原本是柳田國男將看到椰子之事告知島崎藤村后,島崎有感而發創作的詩歌,后來被譜曲,如今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
[24] 此句出典于《日本書紀》垂仁天皇二十五年之條,原文為“是神風伊勢國、則常世之浪重浪歸國也”。
[25] 也稱為《和名類聚抄》,平安時代的一種詞典。
[26] 出現在《倭名抄》中的詞條,讀作“yashi”,是一種居住在海底的貝類,它具有神的靈力,外形酷似骷髏,有鼻子和眼睛,據說一旦見到人類則會沉入海底。
[27] 日文音同椰子。
[28] 指椰子的種子,“guwa”在民俗詞匯中是“孩子”的意思,說明在當地人心目中,椰子的地位有所不同。
[29] 此處應該是指江戶。
[30] 收集了有關江戶地方志書籍的叢書,于1917年經江戶叢書刊行會出版,共12卷。
[31] 《嘉陵紀行》是德川幕府時代的三卿之一——清水家的傭人村尾正靖(號嘉陵)的著作。村尾非常愛好旅行,在閑暇之余經常探訪江戶附近的名勝古跡,故寫成此書。
[32] “合”是體積和容積單位,1合約等于0.18升。
[33] “nimazenoki”,曲亭馬琴在江戶后期寫就的隨筆。
[34] 原文提及的植物是“藻珠(modama)”,意為榼藤,這里應指榼藤的莢果。
[35] 《本草啟蒙》全名《本草綱目啟蒙》,是江戶中后期的本草學家小野蘭山的著作,發行于1803—1805年,它是孫職孝根據小野關于《本草綱目》的講義整理而來的。
[36] “說話”是近代新造的詞語,沒有固定的概念,一般在國文學、民俗學、民族學、神話學等領域使用。廣義上指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故事,狹義上特指民話(昔話)、傳說等,與“民話”意思相同。
[37] 由石川縣圖書館協會出版的地方志,出版于1933年。
[38] 指的是上述形似水牛的怪物撞開“巖石”的事。
[39] 出自歐陽修的《日本刀歌》。
[40]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的、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根據《古事記》記載,《千字文》由居住在百濟的漢人王仁獻給日本,儒教與漢字也被認為是借此傳至日本。
[41] 松本信廣(1897—1981),大正至昭和時代的民俗學、神話學者。
[42] 海部是指在日本上代,在漁業與航海技術方面服務于天皇的部民,也寫作“海人部”。
[43] 絲滿市,位于沖繩本島的南部。
[44] 此處指的是古代中國、朝鮮、日本的私有民或者私兵等身份的人。
[45] 指的是把握時機。
[46] 這個詞無論如何查不到意思,故欠奉。
[47] 意為海上之路。
[48] 日本歌舞伎狂言《桑名屋德藏入船物語》中的人物。桑名屋德藏在海上與大入道(留著極短平頭的體型巨大的男性)進行辯論并將其擊退。
[49] 存在于日本各地港灣的名山。人們通過觀察天氣情況,決定船只是否出海時所利用的山。人們普遍認為周圍沒有樹木、建筑物以及其他高山的地方較為合適。一般會選擇位于港灣附近的較為低矮的山或丘陵。
[50] 此處的“寶貝”(takaragai)是一種貝類,尤其指貝殼,其顏色亮麗,古代曾作為貨幣使用。
[51] 尚順(1873—1945),琉球國王族,琉球國末代國王尚泰王的第四子。后為日本男爵、貴族院議員,《琉球新報》和沖繩銀行的創立者。
[52] 大森義憲(1907—1982),山梨縣的民俗學者,曾受教于折口信夫。
[53] 出版于1961年。
[54] 原文中用的是“采訪(saiho)”,意思是探訪某個地方或神社寺廟,收集與該地歷史和民俗相關的資料。
[55] 藤田劍峰(1869—1929),原名藤田豐八,是明治—大正時期的東洋史學者。
[56] 記錄了琉球王國外交文書的漢文史料。
[57] 此節回避了日本侵占琉球國的歷史。
[58] 指現沖繩縣宮古列島池間島北側的廣闊的珊瑚礁地帶。
[59] 大約發祥于1400年的信仰,供奉女神“玉女”,是航海的守護神。
[60] 意為神靈降臨人間。
[61] 指的是沖繩一些負責村落神靈祭祀活動的世襲的女性神職人員。
[62] 原文的“豬鹿的道路”實際上指的是“豬路(shishimichi)”或“鹿路(同上)”,意思是由于野豬和野鹿經常經過而自然形成的山中之路。
[63] 出自《古事記》中的神話故事。
[64] “晴”在日語里有非日常、正式之意,“褻”有日常、非正式之意。柳田把這作為一對概念引入民俗學,擴展其內涵,用以理解民俗生活中時間、空間的不同性質。這一對概念為日本學界接受,成為詮釋日本文化時的一對基本概念。
[65] 主要指“新嘗祭(niinamesai)”,是一種宮中祭祀,后文將有專門的章節論述,此處不做詳細解釋。
[66] 金澤博士指的是日本國語學者金澤莊三郎(1872—1967),他曾經提出,沖繩人是從北方移居到沖繩的,而表示原本所在的北方之地則用“inishi”一詞。
[67] 位于海灣的田地。
[68] 意思基本同上。“湊”在日語中指海灣中的陸地部分。
[69] 這里指古代以朝鮮半島南部為中心在紀年前后定居于此的民族。該名稱可被看作現代韓國人(朝鮮民族)名稱的由來,但是在民族系統上與現代朝鮮民族的關系尚不明了。
[70] 這里的“風浪”原文為片假名“doai”,漢字“渡合”,指的是船和風浪相抗衡的這種狀況,此處譯者處理為“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