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書紀事詩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一、毋昭裔守素
蜀本九經最先出,后來孳乳到長興。
蒲津毋氏家錢造,海內通行價倍增。
《宋史》:“毋守素性好藏書。在成都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鏤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
《焦氏筆乘》:“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術數、字學小書而已。蜀毋昭裔請刻板印《九經》,蜀主從之。自是始用木板摹刻《六經》。景德中,又摹印司馬、班、范諸史,并傳于世。”又云:“蜀相毋公,蒲津人。先為布衣,嘗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有難色。公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書。復雕《九經》、諸史,兩蜀文字由此大興。洎蜀歸宋,豪族以財賄禍其家者什八九。會藝祖好書,命使盡取蜀文籍諸印本歸闕。忽見卷尾有毋氏姓名,以問歐陽炯。炯曰:此毋氏家錢自造。藝祖甚悅,即命以板還毋氏。是時,其書遍于海內。初在蜀雕印之日,眾嗤笑。后家累千金,子孫祿食,嗤笑者往往從而假貸焉。左拾遺孫逢吉詳言其事如此。”昌熾案:《揮麈余話》亦載此事,云:“唐明宗平蜀,命太學博士李鍔書《五經》,仿其制作,刊板于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今則盛行于天下,蜀中為最。明清家有鍔書印本,后題長興二年?!庇职矗和跏弦阅刚岩釣槟盖饍€,則大誤。母丘,三國時人。
[??庇洠萃跣婪蛳壬堆a正》云,據《宋史》卷179《毋守素傳》及《十國春秋毋昭裔傳》,知毋昭裔、毋守素為父子,并非一人。葉氏誤將二人合為一人也。
二、孫光憲孟文 丁顗 孫長孺
突兀書樓世姓孫,悍然竟奪謝公墩。
納楹誰共陵川富,大室居然駟馬門。
《宋史荊南高氏世家》:“孫光憲字孟文,陵川貴平人。高從誨署為從事,歷保融、繼沖,三世皆在幕府。太祖授黃州刺史。乾德六年卒。光憲博通經史,尤勤學。聚書數千卷,或自鈔寫,孜孜讎校,老而不廢,自號葆光子?!?
《宋史丁度傳》:“其先恩州清河人。祖顗,后唐清泰初陷契丹,逃歸,徒居祥符。父逢吉,以醫術事真宗藩邸。然好聚書,與儒者游。”
《涑水紀聞》:“丁度祖顗,盡其家資,聚書至八千卷。為大室以貯之,曰:吾聚書多,雖不能讀,必有好學者為吾子孫矣。”昌熾按:據此,則丁氏聚書不自逢吉始也。
《郡齋讀書志》:“《孫文懿集》三十卷?;食瘜O抃,安夢得,眉山人。六世祖長孺,喜藏書,貯以樓,蜀人號書樓孫家。抃,天圣中進士,謚文懿。”
三、徐鍇楚金 王鍇鱣祥
道家藏室幾蓬萊,建業文房與蜀才。
想見錦城朝罷日,白藤擔子相公來。
陸游《南唐書》:“徐鍇字楚金,會稽人,與兄鉉號二徐??崾茸x書,隆冬烈暑,未嘗少輟。后主嘗得周載《齊職儀》,江東初無此書,人無知者。以訪鍇,一一條答,無所遺忘,其博記如此。既久處集賢,朱黃不去手,少精小學,故所讎書尤審。江南藏書之盛,為天下冠,鍇力居多?!?
《焦氏筆乘》:“蜀相王鍇,名同楚金,字鱣祥。藏書數千卷,一一皆親札,并寫藏經。每趨朝,于白藤擔子內寫書,書法精謹,二人風尚相似如此?!?
《無事為福齋隨筆》:“潼川城外有琴泉寺,即杜詩之慧義寺也。昔有塔,于乾隆年間為雷震圮。內貯《法華經》全部。皆鱣祥所書,筆法娟秀,真墨寶也?!?
吳省欽《白華詩稿》:“蜀王鍇書《妙法蓮華經》第一卷殘葉,三臺鄭尹出自琴泉寺圮塔下,同魚門、璞函作?!A香簇蓮花青,偽朝平章工寫經。教圓義正樹功德,梓州窣堵牢藏扃。丙寅未月倒霹靂,梵夾灰燼啼剎零。令君好事拾殘葉,紙色黯淡光晶熒?!庇衷疲骸跋氘斣槌簹w第,白藤擔子平頭拎。霞光百番出天府,眉硯安傍朱窗欞。毒惱已蠲苾芻佩,妙明頓見琉璃屏。伏梁暗檻庋藏永,謂仗白業貽歡寧?!?
四、江正元叔
笏頭方冊由拳紙,一篋書還當一炊。
亦似江南新下日,念家山破不勝悲。
《揮麈后錄》:“樊若水夜釣采石,世多知之。宋咸《笑談錄》云:‘李煜有國日,樊若水與江氏子共謀。江年少而黠,時李主重佛法,即削發投法眼禪師為弟子;隨入禁苑,因遂得幸。法眼示寂,代其住持建康清涼寺,號曰小長老。眷渥無間,凡國中虛實盡得之。先令若水走闕下,獻下江南之策,江為內應,其后李主既俘,各命以官。江后累典名州,家于安陸,子孫亦無聞。’鄭毅夫為《江氏書目記》,載《文集》中,云:‘舊藏江氏書數百卷,缺落不甚完。予凡三歸安陸,大為搜訪,殘帙遺編,往往得之閭巷間無遺矣。僅獲五百十卷,通舊藏凡千一百卷,江氏遺書具此矣。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嘗為越州刺史,越有錢氏時書,正借本謄寫,遂并其本有之。及破江南,又得其逸書,兼吳越所得,殆數萬卷,老為安陸刺史,遂家焉。盡輦其書,筑室貯之。正既歿,子孫不能守,悉散落于民間。火燔水溺,鼠蟲嚙棄,并奴仆盜去,市人裂之以藉物。有張氏者,所購最多。其貧乃用以為爨,凡一篋書為一炊飯。江氏書至此窮矣。然余家之所有,幸而僅存者,蓋自吾祖田曹始蓄之,至予三世矣。于余則固能保有之,于其后則非余所知也。故記盛衰之跡,俾子孫知其所自,則庶乎或有能保之者矣。書多用由拳紙,方冊如笏頭,青縑為標。字體工拙不一,《史記》、《晉書》或為行書,筆墨尤勁。其末用越州觀察使印,亦有江氏所題。余在杭州,命善書者補其缺,未具也?!髑灏福厚R令《南唐書》及龍袞《江南野史》云:‘北朝聞李后主崇奉釋氏,陰選少年有經業口辯者,往化之,謂之一佛出世,號為小長老。朝夕與論循環果報,后主因是襟懷縱脫,兵機守御之謀慌然而弛。及王師圍城,后主乃鴆殺之?!^宋、鄭所記,則知李氏國破之際,所鴆者非真。又以計免而歸本朝,遂饕兵牧之任也?!?
五、劉式叔度 張邦基 元申屠致遠大用
國朝朱繼暐
墨莊兩字濫觴誰,最錄遺文一考之。
公是公非家集外,鄂州詩與考亭詩。
阮文達《揚州文樓巷墨莊考》:“揚州文樓巷墨莊者,宋劉斁、武賢、滁三世之所居也。劉式者,李唐新喻人。生五子,其第四子立德,立德生斁,斁生武賢,武賢生滁,滁生靖之、清之。式字叔度,開寶中隨李氏入宋,官工部員外郎,判三司磨勘司,贈太保、禮部尚書。妻陳夫人,既寡,以遺書教諸子,曰:‘先大夫秉行清潔,有書數千卷以遺后,是墨莊也,安事隴畝?’諸子怠于學者,則為之不食。由是諸子皆以學為郎官。孫廿五人。世稱墨莊夫人。此宋初墨莊之在江西者也。立德官秘書監,贈太尉。斁官太中大夫,歷守淮、揚、池、睦、溫,始遷居于揚州文樓巷。武賢歿,妻李氏,當建炎時,識揚州將亂,與滁避地江西,故兵戈不能害之。滁妻趙氏,當建炎時,賢而文,夫婦手寫經以課子。靖之子和,官贛州教授。清之子澄,判鄂州,與朱子、羅愿相友善。滁請徐兢、吳說各以所善篆、楷書墨莊字。此墨莊之在北宋及南宋初,而羅愿《鄂州集》所謂‘太中以來,居揚州文樓巷者也’。外此則集賢公是先生敞、舍人公非先生攽,皆立德仲兄之子,居撫之金溪。其八世孫與吳草廬、虞道園相友善。滁為武賢第四子。其第三子泝,亦奉母命由揚州避地豫章之新吳。沂生蕭,羅愿代陳皋為蕭傳。岳鄂王紹興六年曾為新喻劉氏寫墨莊二字。此墨莊之在南宋江西者也。海陵胡安定先生載陳墨莊夫人事入《賢惠錄》,此在揚州之事也。朱子《墨莊五詠》,一曰《墨莊》、二曰《冽軒》、三曰《靜春堂》、四曰《玩易齋》、五曰《君子亭》。明楊廉《和朱子五詠》詩,序曰:‘劉氏靜春與集賢、舍人各自為派,蓋靜春堂為劉敦專派,皸與敞、攽為從兄弟,故基孫曾清之等皆以靜春自稱。金溪公是先生等派,不襲靜春之名。然則靜春等堂軒五名,亦皆宜在揚州矣?!訐P州文選樓側,時方纂《揚州圖經》,檢舊志,但知有文樓巷,不知巷有墨莊事。乃旁考《宋史》、朱子、羅鄂州、劉公是、吳草廬、虞道園等集及江西地志、朱高安《墨莊石刻跋》,而述之如此?!?
張邦基《墨莊漫錄序》:“仆性喜藏書,隨所寓榜曰‘墨莊’。”
《四庫提要》:“《墨莊漫錄》十卷,宋張邦基撰。邦基字子賢,高郵人。仕履未詳,自稱宣和癸卯在吳中見朱勔采石,又稱紹興十八年趙不棄除侍郎,則南、北宋間人也。”
《元史》:“申屠致遠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從其父徒東平之壽張。與李謙、孟祺等齊名,為杭州總管府推官。西僧嘉木楊喇勒智作浮圖于宋故宮,欲取高宗所書《九經》石刻以筑基,致遠力拒之,乃止。大德二年,僉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使事,行部至和州,得疾卒。致遠清修苦節,聚書萬卷,名曰‘墨莊’?!?
劉將孫《申屠致遠博古堂記》:“東平申屠公,往以御史出使江西,一日而斯文生氣。吾先君須溪先生,尤為吾道世有斯人喜。山窗袁君自金陵歸,言一家父子,講貫琢磨,古書積疊,它無嗜好。名堂博古,客來終日,煮茗談坐,前喬后梓,交發輝映。蓋欣然未見如既見也。公名致遠,字大用,以‘忍’名齋,人皆稱忍齋先生。其子名伯騏,字子夔?!?
李果《墨莊記》:“朱君愚溪,比部員外莘園公六子,博雅好古。居郡城之南,新治小軒于其堂后。藏書頗多,遂取宋人劉式事,以‘墨莊’名之,而揭岳忠武王書‘墨莊’二字,重摹勒石?!?
又《朱刑部傳》:“君諱成家,字宣之,又字莘園。其先新安人,祖臺日家于吳。父啟亮,字立庵。君卒年五十七。子八人:緒、繼昭、繼暉、繼晟、勛、繼暐、繼暄、繼曖?!辈裏氚福河尴獮檩穲@第六子,則是名繼暐矣。
六、朱遵度 朱昂舉之 王師范
青州萬卷一書生,燈灺篝香秣下城。
羨煞故鄉楊從事,但司藏室不論兵。
《焦氏筆乘金陵舊事》:“朱遵度本青州書生,好藏書,隱居不仕。保大中,卜筑金陵。著《鴻漸學記》一千卷,《群書麗藻》一千卷,《漆經》數卷。”昌熾案:《書錄解題》:“《群書麗藻》,崔遵度編。”焦氏崔作朱,未詳。
《宋史文苑傳》:“朱昂,字舉之,其先京兆人,父徒衡山。人稱‘小萬卷’,所得俸賜,以三之一購奇書,以諷誦為樂。門人私謚‘正裕先生’?!?
厲鶚《借書》詩:“燈灺風宵親勘處,篝香霜曉手鈔時。里中今得小萬卷,貧甚或慚無一瓻?!弊宰ⅲ骸啊稏|都事略》:朱昂篤學,人目為‘小萬卷’。”
《五代史》:“楊彥詢少事青州王師范,師范好學,取、聚書萬卷,使彥詢掌之。”
七、昌王宗晟 榮王宗綽
御府圖書熸玉宸,清明無復上河人。
豈知潛邸龍飛后,好學依然數懿親。
《宋史宗室傳》:“濮安懿王二十八子宗晟,紹圣元年六月,以武安節度使判大宗正事,加檢校司徒,嗣濮王。明年三月薨,年六十五,贈太師、昌王,謚端孝。宗晟好古學,藏書數萬卷。仁宗嘉之,益以國子監書?!庇帧白诰b,官至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司徒。紹圣三年二月薨,年六十二,贈太師,追封榮王,謚孝靖?!?
高似孫《史略》:“濮安懿王之子榮王宗綽,聚書七萬卷。”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引洪景盧《隨筆》云:“宗綽始與英宗偕學于邸,每得異書,必轉以相付。宣和中,其子淮安郡王仲縻進《目錄》三卷。忠宣公在燕得其中帙,云除監本外,寫本、印本書籍計二萬二千八百三十六卷。觀一帙之目如是,所謂七萬卷者為不誣,三館秘府所未有也。”
八、趙文定安仁
不善刻書書一厄,永興面目嘆全非。
舊鈔莫怪如星鳳,三館已聞傳本稀。
《宋史趙安仁傳》:“安仁字樂道,河南洛陽人。雍熙二年登進士第,補梓州榷鹽院判官。會國子監刻《五經正義》板本,以安仁善楷書,遂奏留書之,直集賢院。歷官御史中丞。謚文定?!庇郑骸鞍踩适茸x書,所得祿賜多以購書。三館舊闕虞世南《北堂書鈔》,惟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喜其好古,手詔褒美。”
嚴可均《書北堂書鈔原本后》:“王伯厚云:三館舊闕《書鈔》,惟趙安仁家有本。是北宋已極罕覯。明中葉,常熟陳莊靖瓚得胥鈔本,其裔禹謨改補梓行。時人習氣,好作聰明,變亂舊章。是謂刻書而書亡?!?
九、趙元考彥若
膚如卵膜白如肪,潢紙先求辟蠹方。
臘雪更調寒食面,不須黃檗煮成漿。
《后山談叢》:“澄心堂,南唐烈祖節度金陵之燕居也。趙內翰彥若家有《澄心堂書目》,才三千余卷,有建業文房印,后有主者,皆牙校也?!庇衷疲骸啊督I文房書目》三千余卷,有金陵圖書院印。”又云:“余于丹徒高氏見楊行密節度淮南補將校牒,紙光潔如玉,膚如卵膜。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紙不逮也?!庇衷疲骸摆w元考用寒食面、臘月雪水為粘,則不蠹。南唐煮粘用黃丹,王文獻公以皂莢末置書葉間,然不如也。”
十、趙令畤德麟
早登元祐諸賢籍,晚作征南誡子書。
盡取九經束高閣,潁川士子是前車。
《簡明目錄》:“《侯靖錄》,宋趙令畤撰。令畤晚節頹唐,而早年坐與蘇軾游,入元祐黨籍。所往還酬唱,皆一代勝流,故目染耳濡,典型終在。”又:“《德隅齋畫品》一卷,宋李廌撰。記趙令畤家諸畫凡二十二種,各為敘述品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