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叢記》:“蓮涇居士王叔子,著有《金石契言》,敘其知交七十七人,皆畸人逸士。”昌熾案:蓮涇亦吾郡人。《皕宋樓藏書志》:《南唐書》十八卷,蓮涇題云:雍正歲戊申陽月,校于采蓮涇之孝慈堂。灌稼村翁王聞遠識,時年六十有六。”以此推之,蓮涇生年當在康熙二年癸卯也。
又《鐵琴銅劍樓書目》:“《楊仲宏詩》有‘王蓮涇鈔書記’朱印。”《龜巢稿》蓮涇題:“校于率真書屋之南窗。”
二六二、張位艮思 子德榮充之
玩易兼山得艮爻,秫田可種謝懸匏。
陶元亮喜留賓飲,庾仲容還裒子鈔。
李果《青芝山堂飲酒記》:“友人張子艮思,有異才,志趣高遠。官直隸新樂令。歸居城東葑溪之上。戊午秋七夕前一日,招致故交四五人飲酒青芝山堂。山堂為明襄毅韓公故園,艮思新葺之,疊石為山,雜樹茂密,旁有荷池。康熙中,艮思以詩賦召試,給札內廷修書。書成,出為令,和而有守。歸而治薄田種秫,暇則鈔宋元人小集,聽二子讀書,意恬如也。”昌熾案:《長元吳三邑科第譜》:“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副榜,有張位字艮思,新樂知縣。《諸生譜》:三十三年甲戌,邵宗師歲試入學。《義門弟子姓氏錄》有張位字立人,即其人也。”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桂林風土記》,郡先輩張青芝手鈔。卷端鈐‘張位’小印,書法工秀,讀書者之藏書,斯為善矣。又有吳枚庵鈔本。張青芝子充之,與枚庵友善,故得借鈔。”
顧承《吳門耆舊記》:“張德榮字充之,號伊蒿,長洲縣學生。家貧力學,平生好古書,手鈔數百卷藏于家。予《感舊》詩云:‘講席鈔書不計貧,愚愚真是葛天民。家風疏水尋常事,留得心香一點春。’予少時嘗問業焉。”
《皕宋樓藏書志》:“《隱居集》,張立人寫本,有手跋云:聽云陸氏借錄。乾隆元年嘉平朔日,青芝。”
二六三、宋定國賓王 錢枚方蔚 顧夏珍
風水砰訇送桔槔,金閶亭亦似勞勞。
韋公祠下摳衣拜,敬為平園薦沚芼。
《東湖叢記》:“王聞遠《金石契言》,敘知交七十七人。中言:‘宋蔚如名賓王,起家市井。性嗜奇書,無力購弆,則百方丐鈔,惟以搜羅遺佚、訪求放失為事。鰥居無子,憑權奇以糊口。’”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吳都文粹》,宋賓王校本。賓王本賈人,而藏書之富,校書之精,真讀書人不過。”又云:“賓王所校《歸巢集》,苦心讎勘,精當無比。”
賓王《周益公集跋》:“《益公集》二百卷,宋槧既湮,世無嗣刻。近世之士,得其殘編斷簡,皆奉若拱璧。吾婁顧子夏珍,手鈔僅得七十二卷。謂余:‘此集向藏玉峰,近聞歸郡人王聲宏矣。若得從之補闋訂訛,亦快事也。’言已浩嘆。康熙壬寅,武陵暴卒。春仲,有書賈自郡來,言王聲宏先生欲借校《吳郡文粹》,余遂欣然與偕,凡三及門。時值清和,晷長人困,逡巡郡邸,進退失據,乃就韋公祠卜茭,兆吉。復詣,得見,請觀《益公全集》凡二十七種。時錢子方蔚館于金閶,余即歸攜顧鈔往請補于先生。先生具述督學某公,曾遣繕書者就舍鈔成而去。既而復請,許就校時與先生披閱。見有差謬,相為訂正,喜動顏色,戲謂余曰:‘孺子可教也!予起謝。詰朝復同錢子往,先生遂出集首兩種,錢子留校《省齋》,余持《平園》以歸,時夏五哉生魄也。鈔對訖,再詣見,先生略無難色,但臨行頻屬鄭重。又借《別稿》、《詞科》、《掖垣》、《玉堂》、《政府》五種歸,蓋六月將晦矣。七月二十日,順風揚帆,亭午抵蘇,冒暑入城,易《歷官》、《奏議》、《奉詔》、《承明》四種。還邸,日猶未銜山,旅客喧闐,喘吁揮汗,財貨之外,別無所事事,而余心獨喜無寐。宵雨達旦,風自西飏,放舟中流,食頃入黑甜鄉。聽風水桔槔聲相送,而篙師又報維舟矣。鈔竟復往易《親征》、《龍飛》、《歸廬陵》、《閑居》、《游山》、《奏事》、《南歸》、《思陵》、《玉堂雜志》、《二老堂詩話、雜志》、《玉蕊辨證》、《樂府》凡一十二種歸校。迨竣還謝,則為十月中旬云。念武陵始事,不獲見成為憾。然其長君開之,于衰絰中猶欲纂成先志,而哀毀過中,又弱一個。時癸卯正月二十四日乙巳,距武陵忌辰只二十一日。哀哉!武陵存日,不獨收藏甚富,而手鈔秘本,充盈篋笥,尤喜人借鈔。蓋武陵之心,公心也。”昌熾案:此《跋》見《東湖叢記》,備錄于此,以見古人嗜書如性命,可敬可愛。據蓮涇言,蔚如名賓王。然考蕘圃《藏春集跋》稱:“婁東宋定國賓王”,又似其人名定國,而賓王其字,蔚如又其號也。方蔚名枚,與賓王善,余見菰里瞿氏藏《秋崖小稿》,有賓王題字云:“康熙辛丑,同錢枚方蔚閱。”《張氏藏書志》:《吳都文粹》有方蔚跋,自署‘乾隆十九年,鎮洋七十三叟東皋錢枚’,耄而好學,真賓王之友矣。《文粹》又有謝浦泰跋云:“宋蔚如購得此書,與錢方蔚以王相國家藏宋本《吳郡志》及毛刻《吳郡志》參互考定凡數十次,遂成善本。書此,以明二蔚之苦心也。”
二六四、浦見龍起潛 許仲堪眉岑
史例龍門溯導觴,蕉園已改睦親坊。
鬻書又苦無真眼,斷送雞峰普濟方。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普濟方》囗囗卷。無錫浦姓書賈即浦二田之后。此書有‘錫山浦氏珍藏’印,又有‘浦氏蕡菽賞鑒’印,當亦二田家藏者。二田故多宋本書,后人不知,盡皆散失。余向年曾得楊倞注《荀子》、錢佃本《二程遺書》,俱由浦姓賤售于某坊,某坊以歸余者也。”昌熾案:二田先生《史通通釋》二十卷,為讀史之津梁。前有《舉要》,門人梅里蔡焯為之撰《舉例》,自題“南杼秋浦起龍二田釋”。
《橋西雜記》:“嵇氏承咸《梁溪書畫征》,言其鄉許氏富藏書。有許眉岑仲堪者,注放翁詩甚詳。眉岑與鮑若洲汀交善,乾隆、嘉慶間人也。”
(據王欣夫《補正》,浦見龍當為“浦起龍”之誤。)
二六五、王孝詠慧音
安廣布山采土風,斤圓水與郁林通。
市中倘見弦唐子,定怪載書此寓公。
《天祿琳瑯續編》:“《通鑒紀事本末》宋板元印,有‘王印孝詠’、‘慧音’兩朱記。”
《楹書隅錄》:“宋本《韋蘇州集》有‘王孝詠印’、‘慧音’、‘太原仲子’、‘后海學人’各印。”昌熾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汪水云集》亦有“王孝詠”、“慧音”藏書印。慧音先生事跡不見于《郡志》。惟考《長元吳三邑諸生譜》,康熙四十八年楊宗師歲試吳縣,有王孝詠。王惕夫《淵雅堂集》有《嶺西雜記序》云:“《嶺西雜記》者,吾鄉王慧音先生孝詠居嶺西時所作也。先生為諸生,久不利,出而客游,與故長沙陳恪勤公相厚善。翁歿,而先生巋然享大年,當雍正、乾隆之間大有名。”
二六六、吳銓容齋 子用儀拙庵 成佐恒嬾庵
孫泰來竹嶼 元潤蘭汀 英簡舟 曾孫志忠有堂
門外香溪送客帆,氤氳花藥滿靈巖。
池塘猶繞孤山夢,兄弟何嘗痛不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