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又:“《會昌一品集》,有題字曰:‘崇禎庚辰冬十月名山藏收藏。’又葉石君手識曰:‘戊子年夏,假得太原張孟恭所藏。’”昌熾案:《蘇州府志藝文類》:“國初有張拱端《孤云集》,詩一萬首。山西人,寓吳中。”必其人也。又案:漁洋《感舊集》,有趙瑾懿侯《歲暮至臨安留別張孟恭、葉祖仁》詩。瑾為山西太原人,而集中又有《虎丘月夜》、《蘇州清明》二詩,則是與孟恭同里而同為寄公于吳。祖仁為林宗之子,與馮己蒼、葉石君皆富收藏。孟恭并與之友,則其風尚可知矣。

二二四、朱之赤臥庵

潦草醫方廢歷堆,不教空手寶山回。

一尊敬為西昆壽,崩角完時倒舊醅。

《楹書隅錄》:“影宋精鈔《西昆酬唱集》二卷,毛斧季跋云:‘甲辰之月,同葉君林宗入郡訪朱臥庵之赤,其榻上亂書一堆,大都廢歷及潦草醫方。殘帙中有繕整一冊,抽視之,乃《西昆酬唱集》,為之一驚。卷末行書一行云:“萬歷乙丑九月十七日書畢。”下有“功甫”印,乃錢功甫手鈔也,因與借歸。次日林宗入城,喧傳得此,最先匍匐而來者,定遠先生也,倉忙索觀。陳書于案,叩頭無數,而后開卷。朗吟竟日,索酒痛飲而罷。’”昌熾案:《天祿琳瑯》,《道命錄》及明板《水經》、《山海經》合刻,皆有朱臥庵收藏記。《皕宋樓藏書志》,《愧郯錄》亦有“朱臥庵”、“朱之赤”印記。

周季貺云:“臥庵著名于治、熙時,彭躬庵為撰母夫人墓志,稱其學問淵雅,通天文術數,亦一奇士也。”

《天祿琳瑯續編》:“《自警編》有‘朱印之赤’、‘臥庵’、‘朱臥庵收藏印’、‘狂奴’、‘正氣堂’、‘三天謫吏’、‘煙云逸叟’各朱記。”

二二五、蔣琦絢臣 蔣玢絅臣

楓山金澤兩官庫,金剛佛子文識房。

半是中華流落出,海天如鏡估帆張。

《經籍訪古志》:“《通志》二百卷,明萬歷十七年刊本。楓山官庫藏,有‘蔣琦之印’、‘絢臣父’二印。序目有‘閩中蔣氏三徑藏書’、‘蔣絢臣曾經秘藏’二印。”又:“《文選》袁褧刻本,卷首有‘是書曾藏蔣絢臣家’印。”注:“六源宏賢所藏《唐人小說》,亦有蔣絢臣藏書印。”

《皕宋樓藏書志》:《鶴田蔣先生文集》,有蔣氏手跋曰:“此集為楊文敏公家藏。徐興公先輩得之于建寧書肆,絢臣玢識。”昌熾案:滂喜齋藏《存復齋集》,有順治丙申蔣玢手跋,又有“蔣玢”及“絅臣珍藏圖書”二印,琦字絢臣,玢字絅臣。陸氏又合為一,俟考。

二二六、張雋文通

參閱名登野史亭,謗書酷甚腐遷刑。

空王難贖多生劫,碧血湖堤走鬼磷。

陸心源《明鈔春秋纂言跋》:“每冊有‘張雋之印’。案雋字非仲,吳江人,一名僧愿,又字文通。樓居積書甚富,手錄者千余卷,擁列左右。南潯莊廷鑨聘修《明史》,為作有明理學諸儒傳,其稿別行,名《與斯集》。史案未發,自知其非,逃于僧舍。年已七十,后于潘檉章、吳炎諸人同伏法于杭州。著有《西廬詩草》四卷,見《南潯鎮志》。”

楊鳳苞《記莊廷鑨史案本末》:“廷鑨以朱文肅公《史概》稿本,續纂天啟、崇禎兩朝,名曰《明書輯略》。吳江張雋名在參閱中,凌遲死。”

《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唐鑒》二十四卷,有‘張雋一字文通’印。”

《鐵琴銅劍樓書目》:“《朱慶余詩集》一卷,卷首有‘張雋之印’、‘字文通’諸朱記。”

二二七、顧苓云美

花雨生公舊講臺,一牛鳴地草堂開。

云陽文字歸殘劫,斷瓦墻陰長綠苔。

錢受之《顧象垣墓志銘》:“長洲顧君,諱維鼎,字象垣,以己亥四月十七日卒。長子苓。”

《元和縣志》:“顧苓字云美,潛心篆隸,凡金石碑版及鼎彝款識、蟲魚科斗之書,皆能誦之。居虎丘山塘,蕭然敝廬。中懸思宗御書,時肅冠再拜,欷歔太息。”

《蘇州府志》:“塔影園在虎丘便山橋南數武,文肇祉所筑。后顧苓云美居之,更名云陽草堂。又有室曰‘松風寢’。”

錢受之《云陽草堂記》:“顧子云美,卜居于云巖之陽。讀書尚志,撫今懷古。讀《后漢書宣秉傳》,論其世而知其人,穆然太息。顏其三間之屋曰‘云陽草堂’。”又云:“云美之居,去云巖一牛鳴地。入寺門,平石穹然,晉生公說法處也。”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林和靖詩集》,余向于郡故藏書家得一鈔本,云是顧云美手鈔,珍藏之。”

《鐵琴銅劍樓書目》:“《隸續》,顧云美氏手鈔,有‘塔影園客’朱記。”又:“《石刻鋪敘》,義門得諸塔影園顧氏。”

二二八、顧湄伊人

君如坡老愛陶潛,何似老蘇愛織簾。

為訪河東三篋去,渡江昨衣宿蒼蒹。

《國朝詩人征略》:“顧湄字伊人,江南太倉人。有《水鄉集》。”

《江南詩征》:“湄本惠安令程新子,新與顧夢麟善,夢麟無嗣,幼鞠湄,遂姓顧氏。”注:“伊人為織簾先生之子,又杰出于確庵之門。”昌熾案:織簾,顧先生麟士也。確庵,陳先生瑚也。

錢受之《陶廬記》:“顧子伊人得宋刻蘇長公所書《陶淵明集》,藏弆齋中,晨夕吟諷,名其處曰‘陶廬’。”

《讀書敏求記》:“《陶淵明集》十卷,婁江顧伊人藏弆宋槧本。顏其讀書處曰‘陶廬’,而請牧翁為之記。伊人交余最厚,真所謂兄弟也,但各姓耳。見余苦愛《陶集》,遂舉以相贈。丙午丁未之交,余售書季滄葦,是集亦隨之而去。滄葦沒,書籍散入云煙過眼錄矣。伊人前年渡江,念《陶集》流落不偶,訪求得之,持歸示余。河東三篋,亡來已久,一但頓還舊觀,展卷相向,喜可知也。予畀之牧翁《陶廬記》手稿,俾揭之簡端,以見我兩人鄭重其書,互以藏之外府為快。視世之借書為一癡者,其度量相越豈不遠哉!”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宋刻《唐求詩》有‘陶廬顧湄之印’。”

二二九、季振宜詵兮

寫韻樓高敞綺窗,旋風葉葉卷成雙。

滄洲一臥何時起,善本連艫盡過江。

《天祿琳瑯》:“《毛詩》二十卷,季振宜藏書,有‘宋本’橢圓印。振宜字詵兮,號滄葦,揚州泰興人。順治丁亥進士,授蘭溪令,歷刑、戶兩曹,擢御史。”

《讀書敏求記》:“吳彩鸞書《切韻》,余從延令季氏曾睹其真跡。逐葉翻看,展轉至末,仍合為一卷。張邦基《墨莊漫錄》云:‘旋風葉’者即此。真曠代之奇寶,因悟古人玉躞金題之義。《唐六典》所以有熟紙、裝潢匠之別也。自北宋刊本行世,而裝潢之技絕矣。余幸遇此《韻》,得覯唐時卷帙舊觀。季氏零替,不知歸之何人,惜哉!”

黃丕烈《季滄葦書目序》:“滄葦書目載宋元板刻以至鈔本,幾于無所漏略。余閱《述古堂藏書目序》,有云:‘舉家藏宋刻之重復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氏。’是季氏書半出錢氏,而古書面目較諸錢氏所記更詳。今滄葦之書已散失,每從他處得之。證諸此目,若合符節。方信藏書不可無目,且不可不載何代之刻、何時之鈔,俾后人有所征信也。”昌熾案:《天祿琳瑯》又載宋版《文選》、明板《長慶集》,皆有滄葦“吾道在滄洲”朱記。又《追昔游詩》,季滄葦藏,有“柱下史”方印。又明刻《元豐類稿》,有“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十字長印,與“季振宜藏書”印均在序首,疑亦季氏所鈐也。

二三〇、孫潛菣園

洞庭波兮渺愁予,故人來自碧山居。

香山海岳云林筆,價重人間未見書。

《吹網錄》:“《避暑錄話》,世傳惟《稗海》、《津逮》兩本。曩聞郡中某氏藏有二本,一為孫潛夫依舊鈔善本手校于《稗海》本上,一為鈔本而未校者。余曾借得未校之本,有黃蕘翁跋,謂自序一篇,商毛二刻所無,孫氏據舊鈔本補入。似即黃氏錄孫潛夫本也。”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唐僧《宏秀集》,孫潛夫藏本。”

《鐵琴銅劍樓書目》:“《五代史闕文》,孫潛夫鈔,卷末記云:‘辛酉夏六月借黃俞邰鈔本一勘。’”又:“《江文通集》,有‘孫潛之印’、‘孫二酉珍藏’諸朱記。”昌熾案:全謝山校《水經注》,一為孫潛夫本,謝山跋云:“予游吳下,問諸后進,莫知潛夫之本末者矣。潛夫名潛,字菣園,一字節生,又曰知節君。”又附錄潛夫跋云:“康熙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從葉石君處借得清常道人三校本一勘,又用柳大中家鈔宋本再勘。是日石君從洞庭來,述山中所聞見。如李龍眠之馬,米元章楷書《寶章待訪錄》,其所見也;白樂天手寫《金剛經》一行一楷,《趙韓王家譜》,張循王鐵券,倪云林手書所著《江南詞》,其聞而未見者也。”

二三〇、翁澍季霖 子校秀升 栻猶張

七十二峰縹緲間,具區煙水碧潺潺。

明懷余韻宛然在,江月松風見一斑。

《七十二峰足征集》:“翁澍字季霖,博古嗜學,不求仕進,自號胥母山人。搜羅湖山名勝、人文事跡為《具區志》。”又翁校字秀升,季霖長子,縣諸生。”又:“翁栻字猶張,少從金耿庵先生游。酷嗜藏書,玉峰徐司寇、蘇城顧惟岳、陸其清兩家宋元鈔本,皆乞借鈔,字畫端楷,題識歲月于后。作詩八卷,曰《釣采吟》。”昌熾案:抱經堂書賈陳某,曾以舊鈔《江月松風集》求售。后有跋云:“錢思復手稿,好事家裝裱成冊,錢罄室、曹秋岳先生收藏,秋岳亡后,伯兄駕征于金閶見之,傾囊得歸。此本乃余手鈔,校對獨細。惜有闕落,無從考補,至字畫間有舛誤,亦從闕疑。大抵古人手筆,當仍其舊,不可妄以己意增損也。康熙丙寅季秋之十三日,東洞庭山又張翁栻識。”下有“栻翁”、“又張”、“南陔”三印。又題云:“旁有朱字,乃錄金亦陶夫子所改。”又《補題竹西居士圖》詩一首后注云“從金迂齋夫子處鈔來。”據此,則猶張實為金侃弟子,《足征集》以為從金耿庵游,誤也。

又按《太湖備考》云:“翁澍與下堡金侃交最善,延至家塾,商榷古今。”栻為澍子,亦陶為耿庵先生子,侃尚及與澍交,則栻不及事耿庵明矣。校為澍長子,則栻跋中所稱伯兄駕征,當是其號。栻有《同伯兄駕征自橫塘返山》詩二首,見《足稱集》。

二三一、王文簡士禎

骨董僧寮列肆龐,碎銅玉石斗雞缸。

不堪重到慈仁寺,寂寞雙松護碧幢。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王禎字貽上,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新城人。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乾隆間補謚文簡。”

朱彝尊《池北書庫記》:“池北書庫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書之室也。新城王氏,門望甲齊東。先世遺書不少,然兵火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書,借觀輒錄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錢所入,悉以購書。蓋三十年而書庫尚未充也。”

《古夫于亭雜錄》:“昔在京師,士人有數謁予而不獲一見者。以告昆山徐尚書健庵,徐曰:‘此易耳,但值每月三五,于慈仁寺市書攤侯之,必相見矣。’如其言,果然。廟市賃僧廊地鬻故書,小肆皆曰攤也。又書賈欲昂其直,必曰‘此書經新城王先生鑒賞者’。鬻銅玉器,則曰‘此經商邱宋先生鑒賞者’。士大夫言之輒為絕倒。”

《藤陰雜記》:“孔東塘尚任《燕臺雜興》云:‘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御車掃徑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尋。’注云:‘漁洋龍門高峻,人不易見,每于慈仁廟市購書,乃得一瞻顏色。’”

《居易錄》:“余官都下二十余載,奉錢之入,盡以購書。嘗冬日過慈仁寺,見《尚書大傳》、朱子《三禮經傳通解》、荀悅、袁宏《漢紀》,欲購之。異日侵晨往索,已為他人所有,歸來怊悵不可釋,病臥旬日始起。古稱書淫書癖,未知視予何如?自知玩物喪志,故是一病,不能改也。亦欲使吾子孫知之。”

二三二、張惟赤 子囗(月告)小白 孫芳湄葭士

曾孫宗松 宗囗(木肅) 載華 柯

玄孫鶴徵 張培元江亭

鹽官城畔螺浮宅,月落烏啼喚奈何。

欲續清河書畫舫,圖書松下已無多。

吳騫《涉園修禊記》:“涉園在海鹽縣城南三里,故給諫螺浮張先生所創,志稱烏夜村故址也。亭池林木之勝,甲于東南,而主人醧舫雅好事。歲甲寅暮春之初,醧舫招同人修永和故事,余為之記。”

《皕宋樓藏書志》:“《圣宋文選》,吳騫跋曰:‘鮑以文言海鹽張皓亭主政藏有影宋本。甲寅秋,偕陳君仲魚訪張子醧舫于涉園。主人賢而好客,示以秘藏諸籍。獲觀是書,真生平大快也。’”

《兩浙輶軒錄》:“張柯字晉樵,一字東谷,海鹽人。官杭州府訓導。著《攓云樓詩稿》。汪家穀曰:‘張氏為浙西望族,其先螺浮先生以給諫起家,城南烏夜村有涉園,其別業也。學博與朱笠亭、陸太沖輩日坐嘯其中。圖書彝鼎,望而知為故家物。’”又:“張宗松字青在,一字楚良,又字蠖廬,海鹽人。著《寒坪詩鈔》。楊秉初曰:‘君性耽吟詠,家富藏書,鑒別最精。’”

《楹書隅錄》:“宋本《源流至論》,有‘涉園主人鑒藏’、‘古鹽張氏小白珍藏’、‘古鹽涉園張氏守白齋珍藏書畫之章’各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荆门市| 富顺县| 新巴尔虎右旗| 汝南县| 太原市| 翼城县| 连城县| 邻水| 平安县| 平泉县| 林西县| 方山县| 宁夏| 鱼台县| 靖州| 卢湾区| 鄂州市| 佛山市| 长沙市| 潍坊市| 松桃| 德格县| 隆昌县| 汉沽区| 赞皇县| 吴堡县| 荥阳市| 凤山市| 叙永县| 濮阳市| 海淀区| 杂多县| 柳州市| 钟祥市| 井陉县| 汉寿县| 建湖县| 高阳县| 体育|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