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海鹽胡孝轅考索精詳,意其家必有藏書。訪其子令修,慨然發其故篋。亦有宋元集十余種,然皆余所見者。孝轅筆記稱引《姚牧庵集》,令修亦言有其書,一時索之不能即得,余書則多殘本矣。”

《南雷詩歷謝胡令修借孝轅先生藏書》:“聞說匡床揚子居,何期得見昔人書。塵封蠹走精神在,墨艷朱明歲月除。寰海被兵方賤士,傳家有集勝垂魚。一瓶還借我無有,慚愧此來幸不虛。”

一八三、祁承囗(火業)爾光 子忠敏彪佳

宣綾包角

《明詩綜小傳》:“祁承囗(火業)字爾光,紹興山陰人。萬歷甲辰進士,歷江西右參政。有《澹生堂集》。”又:“祁彪佳字幼文。天啟壬戌進士,巡撫應天都御史。謝病歸。乙酉閏月,投園池死。”又:“駿佳字季超,豸佳字止祥,熊佳字文載。”昌熾案:皆忠敏弟。

全祖望《祁六公子墓碣銘》:“公子諱班孫,字奕喜,小字季郎,忠敏第二子也。其兄理孫,字奕慶。以大功兄弟次其行,故世皆呼祁五、祁六兩公子。”

昌熾案:《曝書亭集》有《題柯山寺壁》詩,偕游者奕理孫奕慶、班孫奕喜、敷孫奕儀、誠孫奕明。奕儀、奕明次于班孫之下,當為其弟。奕明為熊佳子。竹垞又有《訪祁七明府熊佳留題公子誠孫詩》可證也。又有祁鴻孫,字奕遠,忠敏兄子。《明詩綜》亦采其詩。

全祖望《曠亭記》:“忠敏尊人少參夷度先生,治曠園于梅里。有澹生堂,其藏書之庫也;有曠亭,則游息之所也;有東書堂,其讀書之所也。夷度先生精于汲古,其所鈔書,世人多未見,校勘精核,紙墨潔靜。忠敏亦喜聚書,嘗以朱紅小榻數十張,頓放縹碧諸函。牙簽如玉,風過有聲鏗然,其所聚則不若夷度先生之精。忠敏殉難,江南塵起,幾二十年。曠園之盛,自此衰歇。今且陵夷殆盡,書卷無一存者,并池榭皆為灌莽,其可感也。”

馬瑗《聞過齋集跋》:“澹生堂儲經籍銘識款印,將為子孫世珍,百年之間,散落人手。近人有詩云:宣綾包角藏經箋,不抵當時裝訂錢。”

《靜志居詩話》:“參政藏書,將亂,其家悉載至云門山寺。惟遺元明來傳奇,多至八百余部,而葉兒樂儲不與焉。予猶及見之。其手錄群書目八冊,今存古林曹氏。寺中所儲,已盡流轉于姚江御兒鄉矣。”

其藏書印,曰“山陰祁氏藏書之章”、曰“子孫永珍”、曰“曠翁手識”,曠翁,夷度先生自號也。又有藏書銘一印,其文曰:“澹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恒不給。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弗失。”

夷度先生又撰《澹生堂藏書約》以示子孫,分子目四,曰《讀書訓》、曰《聚書訓》、曰《購書訓》、曰《鑒書訓》,刻入《知不足齋叢書》。其約簡明,足為藏書者法。今錄其略曰:“今與爾輩約,及吾之身,則月益之,及爾輩之身,則歲益之。子孫能讀者,則以一人盡居之,不能讀者,則以眾人弟守之。入架者不復出;蠹嚙者必速補;子孫取讀者,就堂檢閱,閱竟即入架,不得入私室;親友借觀者,有副本則以應,無副本則以辭;正本不得出密園外。書目視所益多寡,大較近以五年,遠以十年一編次。勿分析,勿覆瓿,勿歸商賈手,如此而已。”

一八四、謝兆申耳伯

黃金布地花雨天,寶幢瓔珞結爐煙。

語言文字歸何用,開士和南供佛前。

《明詩綜小傳》:“謝兆申字耳伯,邵武人。”

《靜志居詩話》:“晉江黃明立序《耳伯集》,稱其喜交異人,購異書,摭異聞。自墳典丘索,經緯流略,稗官瑣語,靡不甄錄。交游既廣,橐中裝半以佞佛,半以市書。有三十乘留僧舍,已散佚。予嘗入閩購其手鈔《張伯雨詩》,與世所傳者迥別。惜乎三十乘者,悉蕩為煙塵矣。”

《筆精》:“予友邵武謝兆申好書,盡罄家貲而買墳籍。兀坐一室,四面皆書,僅容一身。[宋世版本未盛恐季公未必如此之富。]予與謝君極稱臭味交,謝君藏蓄幾盈五六萬卷,又多秘冊,合八郡一州,未有能勝之者。”

《池北偶談》:“《蘆浦筆記》十卷,有跋云:‘是書藏丹陽賀進士烺家,借錄以備稗官一種。萬歷三十九年辛亥十一月,綏安大戈山樵謝兆申寓清涼寺之唯心庵校。’”

《愛日精廬藏書志》:“《水經注》四十卷,馮己蒼手校。紅筆增者,謝耳伯所見宋本也。”又:“《文心雕龍》,南都有謝耳伯校本,從牧翁所得本而附以諸家之是正者也。聞耳伯借之牧翁時,秘《隱秀》一篇。”

一八五、高儒 陳第季立

老去書城許策勛,藍田誰識故將軍。

靈威唐述搜羅遍,更誦佉盧梵字文。

《列朝詩傳》:“陳第字季立,連江人。為學官弟子教授清漳,生徒云集。俞都督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為游擊將軍。督府私人行賈塞下,侵冒互市金錢,季立力持之。督府恚,將中以文法,拂袖歸里。角巾蕭寺,遍閱佛藏。聞焦弱侯老而好學,裹糧來白門,叩擊屢年,弱侯嘆服。”

《世善堂書目題詞》:“吾性無他嗜,惟書是癖。雖幸承世業,頗有遺本,然不足以廣吾聞見也。自少至老,足跡遍天下,遇書輒買,若惟恐失,故不擇善本,亦不爭價值。又在金陵焦太史、宣州沈刺史家得未曾見書,鈔而讀之。積三四十余年,遂至萬有余卷,縱未敢云汗牛充棟,然以資聞見,備采擇,足矣足矣。今歲閑居西郊,粗為位置,因成目錄,得便查檢。吾買書蓋以自娛,子孫之讀不讀,聽其自然。至于守與不能守,亦數有必至,吾雖不聽之,其可得耶?萬歷丙辰,溫麻山農志。”

《靜志居詩知》:“余游閩,林秀才侗持第后人所輯《世善堂書目》求售。燈下閱之,見唐五代遺書琳瑯滿目,如披靈威、唐述之藏,多平生所未見,不覺狂喜。秀才許至連江代購,逾年得報,書則已散佚,徒有惋惜而已。”

鮑以文《世善堂書目跋》:“明萬歷間,連江陳第手自編定,子孫時時增益。藏弆二百余年,后嗣不復能守。乾隆初年,錢塘趙谷林赍多金往購,則已散佚無遺矣。目錄一冊,余從趙氏得之,斷種秘冊約三百余。予按其目求之,積四十年,一無所得。則當時散落,誠可惜也。”

《居易錄》:“涿州高儒,武弁也。家多藏書,有《百川書目》。”

《征刻唐宋秘本書目》:“高儒《百川書志》二十卷。儒,涿州人,志其家藏書如晁公武之例。”

一八六、李如一貫之 侄忠毅應昇

東原赤岸李如一,意氣性情殊不群。

覓得異書頻下拜,刓編囗(獻齒)翰盡歸君。

錢受之《李貫之先生墓志銘》:“江陰李君諱鶴翀,字如一,后以字行,字貫之。家世力耕,給公上,其余悉以購書。搜秘本,訪逸典,藏弆刓,編囗(獻齒)翰。老而食貧,指其藏書曰:‘富猗鄭矣。’其讀書也,闕必補,訛必正,同異必讎勘,病不輟業,衰不息勞。仿宋晁氏、尤氏《書目》,自為詮次,發凡起例,井如也。天啟中,群小附椓人亂政。繆宮允昌期,妹之夫也,御史應昇,弟子也。相繼械系。君執應昇手曰:‘勉之,李氏有人矣。’君祖戒庵府君諱翊,以儒有聞。翊生復庵府君,諱果,用孫應升死忠,贈太仆卿,君之父也。君以崇禎庚午卒,享年七十有四。子奕茂,孫男五人,良知、成之、及功、遴之、挺之。銘曰:‘江陰東原赤岸里,有明碩儒葬于此。’”又《李貫之七十序》:“貫之橫經藉書,朱黃錯互。虞監之親鈔,杜侯之手跋,充棟宇而溢機杼,江以南艷稱之。余與貫之皆有好書之癖,每從借書,未嘗不倒庋相付也。”又《草莽私乘跋》:“江上李如一,性情意氣,可敬可畏。見圖籍,則破產以收;獲異書,則焚香肅拜;遇秘冊,必貽書相問;有求假,必朝發夕至。”

《池北偶談》:“《南唐書》,今止傳陸游、馬令二本。胡恢書久不傳,惟江陰赤岸李氏有之。李即忠毅公應昇之叔,忘其名矣。”昌熾案:即貫之先生也,實為忠毅之伯父。余見其《得月樓書目》,又有《南唐錄》十卷,徐洪撰。考《通志藝文略》:“《江南錄》十卷,徐鉉、湯悅等撰,記江南李氏之事。”疑即此書,而鉉誤為洪也。又有周淙《臨安志》十五卷足本,宋敏求《河南志》二十卷,李宗諤《蘇州圖經》六卷,趙抃《成都古今記》三十卷,皆世所不傳之本。

《明史李應昇傳》:“字仲達,江陰人。萬歷四十四年進士,福建道監察御史,以劾魏忠賢削籍。李實劾周起元,疏入應昇名,逮下詔獄,酷掠斃之。崇禎時,賜太仆卿,福王時追謚忠毅。”著有《落落齋集》。

《天祿琳瑯》:“《大戴禮記》,明李應昇藏本。有‘江陰赤岸李氏落落齋藏書記’方印。”

梨洲《思舊記》:“李孫之字膚公,江陰忠毅公之子,好讀書。錢牧齋嘗謂江陰李氏家多殘本。膚公無子,然所著《三朝野記》足以傳矣。”

魏叔子《落落齋記》:“李忠毅公有賢子曰膚公,當國變,棄諸生。性疏懶,不治事,而獨好學,以詩文自娛。入其齋,書帙縱橫,凝塵落席。”昌熾案:“士禮居所藏《寶晉英光集》,為戒庵老人李詡藏書。據錢受之所作墓志,即貫之先生祖也。惟詡作翊。《江陰縣志》亦作詡。

一八七、趙宦光凡夫 子均靈均

遠上寒山石徑青,神仙眷屬草堂靈。

悉曇經典歸何處,憔悴中郎曙后星。

《蘇州府志》:“寒山別業在支硎之南,高士趙宦光葬父于此。自辟巖壑,如仙源異境,與其妻陸卿子偕隱焉。構小宛室,藏書其中。

馮時可《趙凡夫先生傳》:“凡夫姓趙氏,名宦光,故宋王孫神明之胄。父含元子,諱廷梧。配陸碩人,子傳先生諱師道所自出。”

錢受之《趙靈均傳》:“君諱均,字靈均,父宦光。靈均娶于文,諱淑,字端容,其高祖父為衡山公,父為貢士從簡。端容性明慧,所見幽花異卉,小蟲怪蝶,信筆渲染,皆能摹寫,得千種,名曰《寒山草木昆蟲狀》。靈均玩其妻施丹調粉,日晏忘食,欣欣如也。崇禎甲戌,端容卒,年四十有三。又七年庚辰六月,靈均亦卒,年五十。無子。以從弟子之子錕為后。一女曰昭,歸平湖馬氏。余讀李易安《金石錄序》,嘆其伉儷之賢,才藻之美,而惜其不終。如靈均夫婦,其才可以耦,其窮亦可以老,而天不與之壽,且斬其后,何邪?先趙氏之金石,今獨其目在耳;小宛之堂,蕓簽縹帶,亦如所謂‘連艫累舳,散為云煙’者。有無聚散,不可重為嘆邪?”

《珊瑚網》:“崇禎癸未重九,寒山趙子惠攜其先凡夫所遺物欲售。余得觀衡山手錄《甫里集》、李兆海墨跡,及古澄泥硯,楊萱彩描漆囊、魚耳宣爐。子惠近作云:‘盛夏非關逼歲除,凱風偏不惜吹噓。’款題‘扶風馬昭’,從夫姓也。詩與字不下其先陸卿子,至寫生逼真其母氏文淑也,惜不免去婦嘆耳。噫!佳人命薄,自古為然矣。”

《天祿琳瑯》:“《梁溪漫志》有‘吳郡趙宦光家諸子’印。又《姓氏急就篇》,有‘寒山趙宦光家諸子’、‘趙凡夫讀殘書’二朱記。”

《持靜齋書目》:“《書法鉤玄》四卷,元刊本。眉端丹黃皆趙宦光手跡,后有草篆書‘萬歷壬子仲春二日胡蜨寢閣’云云,有‘吳郡趙宦光家經籍’、‘寒山’、‘梁鴻墓下凡夫’諸印。”

昌熾案:《寒山志》:“凡夫有廬曰尺宅,署曰‘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其內院曰蝴蝶寢,寢前佛閣可藏三車經籍,曰悉曇章閣。悉曇章者,華梵互稱五天大藏之祖,萬國文字皆從流出也。”又案:《式古堂書畫考》:趙端容《文石良姜圖》,有“寒山蘭閨畫史”、“喬葉貞蕤”、“端操有從幽閑有容”三朱記。

一八八、潘曾紱昭度

細柳旌旗首渡江,將星黯澹落軍幢。

亂書疊石人如蟻,不用飛梁駕急瀧。

《吳興藏書錄》:《后林潘氏書目》下引《湖錄》:“潘曾紘字昭度,烏程人。萬歷丙辰進士。崇禎七年,巡撫南贛。九年,羽書征天下勤王,曾紘提兵入衛,獨先諸道渡江,以勞成疾,卒于軍,賜祭葬。”又云:“中丞公曾紘,有意汲古,廣儲縹緗,視學中州,羅致更夥。鼎革時遭劫,士兵至以書于溪中疊橋為渡,以般運什物。書之受厄至此。書目已不復存。”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語溪呂及父,吳興潘氏婿也。言昭度欲改《宋史》,網羅宋室野史甚富。緘固十余簏在家,約余往觀,先以所改《歷志》見示,未幾而及父死矣。此愿未遂,不知至今如故否也。”

閔元衢《貴耳集跋》:“潘昭度中丞嘗語余曰:‘古人恐無表見而著書,使不傳,何假于著?吾輩愛書,擁而不使之傳,亦豈真愛?今而后,宜以郡之藏書而不一借者為戒。’”

一八九、陳良卿 陸元度

舉舉方嚴兩塾師,屠沽平視里中兒。

且捐儒服拈書奉,袖有漸漸麥秀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天水市| 门源| 兰州市| 旌德县| 塔河县| 丹江口市| 攀枝花市| 鲜城| 神池县| 蒙城县| 扶余县| 涟源市| 无极县| 贡觉县| 湘阴县| 六枝特区| 承德县| 易门县| 金山区| 上饶县| 清涧县| 疏附县| 阿巴嘎旗| 巴里| 海原县| 太原市| 得荣县| 遂昌县| 阿巴嘎旗| 琼海市| 两当县| 永年县| 建始县| 乌兰县| 北京市| 阿图什市| 昭觉县| 聂荣县| 合阳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