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續補九首

此稿例不錄生存。初脫稿時,趙撝叔、周季貺兩公已先后捐館,而昌熾未之知也。歲月如馳,又逾十載,海內舊雨,號為精鑒別、富收藏者,觀乎九京,墓草皆宿。此書藉建霞之力付刊,而建霞亦作古人矣。聽山陽之笛韻,衋焉有懷;訪羽陵之遺文,存者無幾。愴然命簡,共得九首。諸家文章氣節,各自可傳,詩之有無,何足輕重。但數藏家故實,未可闕如,且以抒懷舊之蓄念云爾。緣裻識于奇觚廎。

三八四、李芝綬申蘭 趙宗建次侯【葉昌熾】

經過趙李小藏家,十頃花田負郭斜。

劫火洞然留影子,舊山樓上數恒沙。

昌熾二十五六時,游虞山,出北郭,登趙氏舊山樓,觀所藏書。問主人,則駕言出游矣。稍舊之冊,不以示人,樓中插架無佳本。時甫自菰里瞿氏校書歸,觀于海者難為水,惘然而返。又在瞿濬之丈坐中見李申蘭先生,須眉龐古,神觀矍鑠,玉舟太守之尊甫也。時未識玉舟,不敢貿然造謁,但聞其邃于流略之學,治熟虞東掌故,頗收藏秘籍。此二家者,雖非泱泱大國,自魚虞巖、孫慶增、席玉照而后,毛、錢之流風余韻,亦稍稍衰矣。適讀徐子晉《前塵夢影錄》,述兩家舊事,錄而存之,以為此邦之后勁。

申蘭先生《前塵夢影錄序》:“吳郡徐君子晉,博雅嗜古,光緒丙戌,主花田趙君家,出《前塵夢影錄》示余。嗟乎!三吳為文物之邦,載經劫火,古物蕩然,所謂老人讀書,只留影子。余與晉翁,以浩劫余生,相逢皓首,撫此一編,豈獨為吾兩人身世之感哉!裘桿漫叟李芝綬。”

徐康《前塵夢影錄自序》:“客夏養疴虞陽舊山樓,地鄰北麓,幾研無俗塵。日憶疏錄,得數十則,牽連及文房紙研、書畫書籍。”

張退齋《廣文舊山樓記》:“趙君次侯,舊居北山之麓,因其舊而新之,名其樓曰舊山樓。趙氏自前明文毅公直諫,以氣節世其家。次侯食舊德,誦清芬,詩酒自放,徜徉山水,巋然一樓,與名賢遺跡并傳。”

三八五、趙之謙益甫 孫古徐【葉昌熾】

奇鸧大豕翳纖兒,煮字為囗[米長]技止斯。

絕妙好詞誰得似,辛家皮與勒家皮。

趙先生名之謙,字益甫,又字撝叔,自號悲盦,或曰思悲翁,浙之會稽人。與李囗[旡心]伯侍御為中表,各以文章遨游公卿間,頗以名相軋。嘗聞潘文勤師言,撝叔藏秘冊甚富,先后付梓。今叢書僅四集三十一種,知其未刻者尚多也。所輯《補寰宇訪碑錄》,乃其少作,后深悔之。書畫篆刻,妙絕古今。下至飲饌、服御、游藝之屬,探源溯委,窮析微奧。同治甲子,高平祁季聞在都門,舉鼻煙論難,著《勇盧閑詰》一編。吾友程蒲生太史序之云:“《閑詰》者,《淮南》之佚文也;勇盧者何,《龍魚河圖》云鼻神之號也。”屢試春官不第,以江西一縣令終。撝叔《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自序》:“余年二十一,山陰孫古徐好聚書,得王氏佐《北征日記》、張氏岱《石匱文編》,狂喜。余語古徐:‘盍取家藏本希有者刻叢書?’是歲道光己酉。吾鄉沈氏鳴野山房藏書初散,精本半歸楊器之,猶可假錄。搜訪五年,得百三十余種。古徐病作,尋卒,事不克成。”又云:“同治初元,航海入京師,棲遲逆旅,煮字為糧,幸積數金,復稍稍置書。雖昔之所見不能重遇,而零箋端楮,轉多新得。”又云:“庚辰春病咳,四月不愈。夜夢鶴山,仙人之所都也。老者坐茅舍中,告余東壁下有丹篆二十四,記之當瘳,文曰:‘奇已鶴,大復豕,翳纖兒,作是子。鳥所擲,弓則馳,技止斯,吾憐爾。’”

《勇盧閑詰》:“燒料鼻煙壺,乾隆以來,巧匠刻畫,千名百種,淵乎清妙。凡所造作,或稱曰皮,最著者曰辛家皮、勒家皮。”又《書巖剩稿跋》:“魏鹺尹錫曾嘗言,為前人搜給殘剩文字,比掩骼埋胔。余謂欲人弗見,令萬馬蹴平,世多有矣。異時當節縮衣食刊行,庶有封樹置防護。”昌熾案:痛哉斯言!為書續命,先哲有靈,實共鑒之。撮錄于此,以告世之能愛惜古人者。

三八六、周星詒季貺【葉昌熾】

第一楊風癸巳人,韭花帖里證前身。

鷗波生日兒初度,更錫嘉名是甲寅。

周季貺別駕,名星詒,河南祥符縣人。兄星譽,字玉叔,由詞林官至廣東鹽運使。季貺少藉華朊,收藏甚富。精于目錄之學,四部甲乙,如別黑白。筮仕閩垣,獲譴虧公帑,無以償,亡友蔣香生太守出三千金資之,遂以藏書盡歸蔣氏心矩齋。余未識季貺,嘗從香生聞其緒論。同官中尚有大舉傅節子太守,名以禮,工文能詩,嘗見其所刊宋傅崧卿《夏小正》,校勘精核,一字不茍。仕和魏稼孫鹺尹,名錫曾,嗜碑板之學,輯有《績語堂碑錄》。此三君,香生皆嚴事之,故晚年頗窺學問流略,非復吳下阿蒙矣。季貺書數十櫝,余在心矩齋盡見之,雖無宋元舊槧,甄擇甚精,皆秘冊也,尤多前賢手錄之本及名家校本,朱黃爛然,各有題跋,今散為云煙矣。季貺生于道光癸巳,仿楊少師之例,鐫“癸巳人”一印,藏書精本,用以押尾,其子亦仿趙鷗波有“甲寅人”一印,詳見前馮定遠詩注。

三八七、丁丙嘉魚【葉昌熾】

書庫兵間憶抱殘,更從湖上起文瀾。

宜堂雖共苕溪盡,守藏依然屬漢官。

俞蔭甫先生《丁松生家傳》:“丁君諱丙,字嘉魚,別字松生,晚年自稱松存,浙江錢塘人。父諱英,生二子,長申,字竹舟,次即君也。粵寇陷杭,君出城,至留下市中買物,以字紙包裹,取視,皆《四庫》書,驚曰:‘文瀾閣書得無零落在此乎!’君之搜輯文瀾閣遺書,實始此矣。倉皇奔走,書籍束以巨縆,每束高二尺許,共得八百束。皆載之至滬,請陸君掬珊繪《書庫抱殘圖》紀之。君先世本富藏書,君祖掌六公,有‘八千卷樓’。君益以二樓,曰‘后八千卷’,曰‘小八千卷’,然辜較君所藏,固不止三八千也。君以天語有‘嘉惠士林’之獎,因總名藏書之所曰‘嘉惠堂’。”

袁忠節公《丁征君墓表》:“孤山圣因寺,乾隆間敕建文瀾閣,天下七閣之一。《四庫》所藏,縹題玉檢,兵間散亂剽失。君避難留下,收買積萬余冊,亂定庋之府學尊經閣。光緒初,稟商撫部茶陵譚公,鳩工架構,巨閣是營。以所得還守藏吏,集寫官鈔補,復四部八萬卷之舊,士人集廡下傳鈔無虛日。”

陳容曙《觀察丁征君墓碣》:“君藏書甲東南,所著有《善本書室藏書志》四十卷。”

陳光甫《松存先生遺事詩善本編目一首》序云:“征君藏書甲兩浙,既輯《八千卷樓書目》,并擇其尤精者,建善本書室以庋之,編《書目》自跋云:‘積書什一,積善什九。’”昌熾案:歸安陸氏皕宋樓精本與守先閣所藏明以后刻本,日本以六萬金并金石拓本捆載而去。是時陶齋制府督兩江,聞丁氏書亦將散,懼其為平原之續,亟屬繆筱珊前輩至武林訪之,盡輦之白下,開圖書館以惠學者。兩家之書,同一不能守,而松存身后,不至流入海舶,視存齋為幸矣,亦陶公之力也。

三八八、李文田仲約【葉昌熾】

長箋垂盡密于簾,插架堆床甲乙簽。

朔乘和林金石考,文園遺稿寄靈鶼。

李仲約侍郎,名文田,號芍農,廣東順德縣人。咸豐己未一甲三名進士,官至禮部侍郎,直南齋最久。書法唐賢,精嚴似信本,道麗似凳善,嘗為汪郋亭師摹《蘇孝慈墓志》一通,能亂真。一時豐碑巨制,皆出其手。昌熾未通籍,即介先師潘文勤公納交于侍郎,不以昌熾為不肖,每得古書舊拓,輒出賞析,并許通假。喜談風鑒,見輒揶揄曰:“一老校官耳!”余笑應之曰:“浮匯成木天,侏儒一囊粟,與苜蓿闌干何異焉!”其邸舍在北半截胡同,幾榻之外維圖籍,列櫝數十,皆啟其鐍。手題書簽,長至尺許,下垂如簾,甲乙縱橫,密于櫛比。精于碑版之學,覃研乙部,而于遼、金、元三史尤洽孰[熟?],典章輿地,考索精詳,所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耶律楚材西游錄注》。元和江建霞太史,其戊子典試江南所取士也。刻《靈鶼閣叢書》,以侍郎所著《朔方備乘札記》、《和林金石考》付梓焉。昌熾亦從譯署得和林石刻攝影本,輯錄其全文,將有所考釋,見侍郎書而止。所見京朝士大夫耄而好學、獎掖后進、通懷樂善、不啻口出如侍郎者,今豈可得見哉!

三八九、黎昌庶莼齋【葉昌熾】

仙人漢節下津輕,唐寫何論宋槧精。

玉躞金題卷子本,銀鉤鐵畫楷書生。

徐莼齋觀察,名昌庶,貴州遵義縣人。黔中有莫、鄭之學,觀察獨治古文,尤好談經濟家言。咸豐間,以諸生上書,釋褐宰吾鄉青浦縣,循聲著聞,曾文正公以奇才薦。光緒中,兩充出使日本大臣,宜都楊惺吾廣文守敬隨之東渡。廣文精于校勘,學問淵博。日本為同文之國,楓山、金澤諸館庫,私家如松崎、狩谷藏書,皆未散。值明治改革之初,彼都士夫不甚留意于古學,觀察遂于其時搜訪墜典,中朝所已佚者,好寫精雕。又得楊君助之,成《古佚叢書》如干種。影宋蜀大字本《爾雅》三卷、紹熙本《谷梁傳》十二卷、覆正平本《論語集解》十卷、元至正本《易程傳》六卷、《系辭精義》二卷、舊鈔卷子本唐《開元御注孝經》一卷、集唐字《老子注》二卷、影宋臺州本《荀子》二十卷、《莊子成玄英疏》十卷、覆元本《楚詞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后語》六卷,影宋蜀大字本《尚書釋音》一卷,影舊鈔卷子殘本《玉篇》三卷半,《廣韻》覆宋本五卷、覆元泰定本五卷、覆舊鈔卷子本《玉燭寶典》十一卷、《文館詞林》十三卷半、《雕玉集》二卷、影北宋本《姓解》三卷、覆永祿本《韻鏡》一卷、舊鈔卷子本《日本見在書目》一卷、影宋本《史略》六卷、影唐寫本《漢書食貨志》一卷、仿唐寫本《急就篇》一卷、覆麻沙本《草堂詩箋》四十卷附《外集》一卷、《補遺》十卷、《傳序碑銘》一卷、《目錄》、《年譜》、《詩話》各二卷,影舊鈔卷子本《碣石調幽蘭》一卷、《天臺山記》一卷、影宋《太平寰宇記補闕》五卷半,裒然巨帙,摹勒精審,毫發不爽。初印皆用日本皮紙,潔白如玉,墨如點漆,醉心悅目。書成旋節至滬,即以其板付江蘇官書局貯之。流通古籍,嘉惠后學,與敝帚自珍者異矣!潘文勤師時奉諱在里,聞之矍然曰:“莼老真豪杰之士哉!”昌熾識公于都門,公方赴川東道任,同人設祖帳餞之,聞公談東游所見古籍,唐寫、宋槧,如數家珍,惜未能請間詳問而疏錄之。

張袷釗《濂亭文集送黎莼齋使英吉利序》:“朝廷方簡重臣通使外國,于是黎君莼齋自州牧授三等參贊大臣,從使英吉利。”

莼齋觀察《庚寅宴集三編統序》:“余以光緒七年冬奉使日本,與國同文,暇輒與縉紳儒流會飲,或為詩文以張之。十三年,奉命再至,國好日密,益得與諸君子道故舊、為燕樂。”

日本島田重《禮送清國公使莼齋黎君序》:“君被簡命出使歐洲,又持節此土者,前后凡六年。遺文墜典,存于今日者,竭力搜訪之,積成巨帙,名曰《古逸叢書》,翻雕行世。”

觀察《刻古逸叢書自序》:“古籍之僅存,兵燹腐蠹之無常,不日趨散亡不止,何幸復見于異邦,予得之且以付刊焉。庸詎知非天之有意斯文,而啟予贊其始也!書凡二百卷,二十六種,刻隨所獲,概還其真。經始于壬午,告成于甲申,以其多古本佚編,命之曰《古逸叢書》。光緒十年七月。”

袁忠節公《水明樓集悼黎莼齋》詩:“方丈仙人持漢節,竹王游女奏云英。如何風起青蘋末,頓使沈薶玉樹驚。”

三九○、方功惠柳橋【葉昌熾】

東丹副葉寫書根,顜若昆吾切玉痕。

此是碧琳瑯館本,典裘持付海王村。

方柳橋太守,名功惠,湖南巴陵縣人。起家鹽莢,曾一攝湖州府篆。饒于貲,喜收書,所藏明賢集尤富。光緒丙戌、丁亥間,昌熾游幕至五羊,介程蒲生太史求一窺其冊府,未得請。越十余年,至庚子春,太守已捐館,其家捆載遺書,至都門求售。過廠肆,見樣本,一睹其裝潢圖記,即知為粵中裝訂,碧琳瑯館舊藏也。每冊有東舟箋副葉,可以辟蠹,書根宋字,齊如刀切。顧絀于資,望洋興嘆,僅典衣購得吳中鄉先哲書五六部,《皇甫司勛集》其一也。尚有錢叔寶《續吳都文鈔》一百卷鈔本,索高價,正選往來商榷,而拳禍作,倉皇避地,遂不復可問津矣。

太守《刻全唐文紀事跋》:“惠少時好收書,近尤喜刻書。數十年來,收藏十余萬卷,愿見而不得者漸少,惟其書未刻,則不可得見耳。近人精博之書而未刻者,有陳范川先生《唐文紀事》。惠服官于粵,與哲嗣子因大令同官,得盡讀其全帙。”

又陳蘭甫先生序:“嘉慶中,詔輯《全唐文》,編修嘉興陳先生為總纂官。匯萃考證,錄于別紙,積一百二十二卷,名曰《全唐文紀事》。季子子因藏此書,柳橋太守出資寫刊,仍以元本付子因藏之。”

又《草堂詩箋序》:“方柳橋太守得元刻本于南海吳荷 屋中丞家。太守好聚書,官粵東三十年,歲歲購藏,凡數十萬卷,而此書為最。”昌熾案:方氏所刻《草堂詩箋》、《全唐文紀事》之外,尚有夏英公《古文四聲韻》袖珍本,以汪秀峰舊藏付梓。

三九一、宗室盛昱伯希 王文敏懿榮【葉昌熾】

文采紅蘭與紫幢,意園簽架竹間窗。

寒煙師友真詩讖,不僅儒林祭酒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尼玛县| 弥勒县| 噶尔县| 通城县| 班玛县| 海兴县| 炎陵县| 九龙县| 马公市| 颍上县| 广昌县| 富裕县| 香河县| 东丰县| 保德县| 苏尼特右旗| 东源县| 凤翔县| 布拖县| 惠水县| 黑水县| 花垣县| 当涂县| 印江| 临西县| 南皮县| 武隆县| 潮安县| 高碑店市| 治多县| 铜鼓县| 天峨县| 通山县| 温宿县| 宁陵县| 吴江市| 康保县| 华亭县| 竹山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