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二六九、富察昌齡敷槎

豐沛從龍諸子弟,亦知注墨與流丹。

汰除羸卒論精騎,富察終教勝納蘭。

袁枚《刑部尚書富察公神道碑》:“公諱傅鼐,字閣峰。先世居長白山,號富察氏。祖額色泰,子四人國;次子驃騎將軍噶爾漢,輔圣祖致太平,生公。公以刑部尚書落職,薨于家。子三人:長昌齡,官編修,有父風。公所居稻香草堂,有白雁峰、鰲峰、東皋、南莊諸勝,積書萬卷。”

禮親王《嘯亭雜錄》:“富察太史昌齡,傅閣峰尚書子。性耽書史,筑謙益堂,丹鉛萬卷。錦軸牙簽,為一時之盛。通志堂藏書雖多,其精粹蔑如也。今其遺書多為余所購,如宋末江湖諸集,多公自手鈔者,亦想見其風雅也。”

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延慶堂劉氏,夏間從內城買書數十部,每部有‘曹楝亭’印,又有‘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記,蓋本曹氏物而歸于昌齡。昌齡官至學士,楝亭之甥也。”

《平津館鑒藏書籍記》:“新刊《名臣碑傳琬琰集》,楝亭曹氏藏書,有‘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印’。”

二七〇、丁敬敬身

湖上蘿衣釀曲翁,甕池編竹自為傭。

眼光偶向門攤顧,戌削骨頭如老驄。

杭大宗《隱君丁敬傳》:“隱君名敬,字敬身,號鈍丁,自稱龍泓山人。家有候湖門外,鄰保皆野人也。釀曲糵自給,身廁傭販,未嘗自異。顧好金石之文,窮巖絕壁,手自摹拓。著《武林金石錄》。性耽群籍,家貧,不能出重資購買,門攤市集,眼光所注無留良也。小樓三楹,囗(尸臿)囗(尸乏)滿室,叢殘不復整理,皆異冊也。有三子,健與傳皆諸生,少子佺亦能詩。“

汪師韓《朱西畯鳳尾硯歌》:“丁處士敬身所贈,作歌報之。逋客錢塘丁翰之,婆娑術藝作者師。相將一片玉質研,何似半卷青蘿衣。”自注:“唐丁翰之居龍泓洞,《笠澤叢書丁隱君歌》:云:‘華陽道士南游歸,手中半卷青蘿衣。自言逋客持贈我,乃是錢塘丁翰之。’自余為此詩,敬身遂自號‘龍泓館主’。”

仇養正《懷丁鈍丁詩》:“龍泓居士真奇古,戌削骨頭如老驄,鐵筆獨傳秦漢法,搜碑終日在山中。”

二七一、金檀星軺 孫可埰心山

丹鳳梧桐別舊棲,桃花紅到武陵溪。

寫生亦復含書味,滄海居然剩一蠡。

《嘉興府志》:“桐鄉金檀,字星軺,諸生。經史圖籍, 靡不遍覽,好聚書,遇善本,雖重價不吝,或假歸手鈔。積數十年,收藏之富,甲于一邑。所著有《文瑞樓集》、《銷暑偶錄》。”

楊蟠《文瑞樓書目序》:“婁東金明經星軺,自幼嗜古,好蓄異書,筑文瑞樓以貯之.此《書目》十二卷,皆其所藏也。明經籍隸桐鄉,徙宅於婁東,其于桑梓之文獻,罔弗留意。康熙己亥,校刊《貝清江集》四十卷、《程巽隱集》四卷。後又訪購鮑征士《西谿集》而不得,每以為憾。其風雅可想見矣。”

《愛日精廬藏書志》:“《皇元風雅》三十卷,黃丕烈跋曰:‘書友攜來,驗其裝潢,是金星軺家故物,非出自尋常藏書人家。’”

《皕宋樓藏書志》:“《漢泉曹文貞公集》,宋賓王跋曰:‘桃花塢文瑞樓藏,元板元印,字畫端楷,直出松雪。’”又:“《丁鶴年詩集》,宋賓王跋曰:‘雍正丁未,得竹垞藏本於吳郡桃花塢文瑞樓。’”昌熾案:士禮居《句曲外史詩跋》:“金心山為吳庠生,寫物生動之趣,溢於楮墨。”又《梅花百詠跋》:“心山姓金,名可埰,工文,嗜酒,而晚善畫。”又《道余錄跋》:“金心山,余友也,住郡中馬醫科巷。先世富饒,及身貧窶。 ”又云:“心山所居曰滄蠡閣。”又《云溪友議跋》:“郡中有貧士金心山,余數年前曾識之,不過相遇於歲科試場中,知其能文章而已。近心山病且死,書賈以其家書籍求售,方知心山為星軺孫,藏書之家,淵源有自,宜其殘編斷簡,亦多善本矣。”據此諸跋,則星軺自婁東徙吳,初居桃花塢。後人中落,又徙馬醫科巷,桐鄉則其原籍也。其藏書,余所見者有‘文瑞樓’、‘結社谿山’兩印。

二七二、吳允嘉志上

習池名士舊青衫,獨立蒼苔鶴發髟。

徼幸寒灰逃小劫,江湖留得棗花劖。

《兩浙輶軒錄》:“吳允嘉字志上,號石倉,仁和人。有《石甑山房詩》。”

《碧谿詩話》:“石倉先生為湖墅耆宿,嗜學好古,積數十年苦心。歿后,故書散落人間,予在汪氏振綺堂見其手鈔書可數百冊,楷法醇古,毫無俗燄,望而知為有道之士,其他散見于書賈求售者,不知凡幾。嘗纂輯《武林耆舊集》,其稿在吳甌亭先生處。予每與何春渚、陳二西談其余韻,訪其后人,僉云不甚深知矣。后乙卯夏,重客任城,訪知令嗣文思、孫漢湜同客山左,皆業儒。文思曾中副車,掌教某書院。”

石倉《口占示兒輩》詩:“幾卷殘書幾畝田,祖宗相守已多年,后人窮死休相棄,免教而翁恨九泉。”

厲鶚《哭吳丈志上》詩:“斜廊暴畫處,尚想立蒼苔”。自注:“吳丈書齋有暴畫廊。”又《題吳志上小像》:“我識石倉叟,長身比鶴癯。青衫舊名士,白發老潛夫。城市看花入,溪山載筆俱。襄陽習鑿齒,著述近來無?”

《夢闌瑣筆》:“南宋陳思刻《江湖小集》,曹楝亭寅藏有刊本,后歸郎總制廷極,藏諸臥內,不輕示人,幕客吳石倉曾得一見。郎捐館,遺命舉臥內書畫、古玩盡畀諸火以為殉。吳袖金數鋌饋諸舉火者,潛以他書易之而出。吳得是書,寶愛甚至,后不知轉徙何所。乾隆壬寅,鮑以文獲見于吳門市中,許以百金,不售,因借歸校家中舊鈔。道過余家,于舟中舉示,卷帙完好,靜氣迎人,洵數百年物也。鮑以文詩:‘《國寶》爭新落棗花,江湖處處擅才華。只須小換紅羊劫,徼幸寒灰六十家。’自注:‘原刻一百二十家,名《國寶新編》。’又云:‘卅年饞眼慰瓊琚,好事曾驚出燼余。后五百年重照眼,定知何處走蟫魚。’”

《拜經樓藏書記》:“《說學齋集》有‘吳石倉’、‘州來氏藏書記’二印。”

二七三、吳焯尺鳧 子城敦復 玉墀蘭陵

燕市歸來得楚弓,古藤花下一尊同。

薦橋舊日諸詩老,同作新詩告殯宮。

《杭郡詩輯》:“吳焯字尺鳧,號繡谷,錢塘人。有《藥園詩稿》、《陸渚鴻飛集》。”注云:“尺鳧喜藏書,凡宋雕、元槧與舊家善本,若饑渴之于飲食,求必獲而后已。故瓶花齋藏書之名稱于天下。所輯《薰習錄》,則紀所藏秘冊也。家有古藤一本,構亭曰‘繡谷’,自號‘繡谷老人’。花時柔條下垂如瓔珞,置酒高會,吟賞不倦。魏柳洲之琇詩云:‘武林吳氏號詩藪,亭子倚花名繡谷。雅集當時多勝流,豪吟邇日尚耆宿。’皆紀其實。居在薦橋,厲太鴻詩所云‘詩人家住薦橋街’者也。”又:“吳城字敦復,號甌亭,錢塘監生。”注云:“甌亭為尺鳧先生長子。承其先業,雅好聚書,儲藏所未備者,搜求校勘,數十年丹黃不去手。所居在九曲巷口,與振綺堂汪氏衡宇相望。”又:“吳玉墀字蘭陵,號小谷,又號二雨,焯子,城弟。乾隆庚寅,順天舉人,由太平教諭歷官貴陽府長寨同知。有《味乳亭集》。”注云:“乾隆間開四庫館,小谷恭進經部《陸氏易解》等九十余種,史部《四明它山水利備考》等二十余種,子部《東宮備覽》等三十余種,集部《李遐叔文集》等三種。欽賜御題宸翰,并賜內府初印《佩文韻府》全函,一時傳為盛事。”

吳城詩:“先君子舊藏許渾《丁卯集》,失去二十余年。余于京師重得之,先子圖章,宛然簡端。撫今追昔,因得長律三首:手澤猶存小劫中,金臺重購自城東。去來空自悲雷劍,得失何須問楚弓。風景年年人代換,殯宮寂寂夢魂通。九原不共殘編作,灑淚摩挲讀未終。浪漫天涯劇可憐,放懷隨處領山川。凄涼過眼云煙錄,停泊浮沈書畫船。燈火青熒如昨夢,風簾點勘記當年。縱橫私印猶完好,故物歸來信宿緣。汗簡蕓箱破寂寥,古香依舊伴清宵。拜經莫笑同痂嗜,啜墨何能慰腹枵。檢校歸裝惟筆研,思量生計只魚樵。江山風月雖堪主,豈忍重經丁卯橋。”

又趙昱詩:“故人繡谷翁,素業今有后,插架饒萬卷,郎君能密受。昨歲賦《北征》,目擊心慘愀。一編手澤新,故物為吾取。歸來屬流詠,父客若某某。遺書重《丁卯》,感逝在癸丑。云煙洵過眼,聚散無乃偶。身沈名自飛,家禪學業久。太息予索居,賤老丘樊守。五載京國游,蹭蹬風塵走。還將舊雨尋,室是人琴否。瓶花坐空齋,花藤延幾牖。憶翁耽典籍,愛護等瓊玖。往往許假鈔,校十得其九。叢書精審過,運管勘不茍。嗟哉衣食謀,勿為饑寒詬。吾亦示兒曹,制矩緬良友。誡以蒲公言,三復真不朽。”自注:“繡谷藏書頗矜惜,不輕借人,獨許予鈔。予所藏多繡谷亭本。予偶得善冊,先生見之亦必取以勘定。”

又金志章詩:“樓居插架逾萬簽,五車四庫皆能兼。丹黃一一手勘定,部分鱗次何精嚴。就中名集數《丁卯》,槧本最古心所忺。何年一鴟竟羽化,巧偷豪奪生憎嫌。六丁冥搜苦無計,廿載抱憾歸幽潛。讀書繼緒有令子,手澤每念襟常沾。驅車偶然適燕市,軟紅撲面塵纖纖。朝聞邸舍打門急,有客持售初開函。衛公故物忽驚睹,悲喜交集敬拜瞻。卷端題識認遺墨,左方印記留朱鈐。呵護定蒙鬼神力,點涴未受蟲魚瀸。探囊購贖敢辭罄,百鍰索價寧嫌貪。楚弓楚得足深慰,摩挲繙玩忘饑饞。羽陵蠹簡共什襲,宛委秘冊同包緘。攜歸陳書告先子,水沈細炷方銅奩。孝思靈爽共感召,丁部重入如新添。熊熊日上吐光氣,南極果應星文占。抽思騁秘發高詠,妙處神味超酸咸。同時題贈悉巨手,雕章麗句盈緗縑。惟余經年負宿諾,苦吟屢斷霜髭拈。郢州有知應大笑,笑我細響徒詀詀。不如韜筆且藏拙,靜看花影搖風簾。”

又厲鶚詩:“今人號知書,事簡效頗速。揣摩盈尺編,姓氏春官錄。翩然羾天門,高步嘲宿讀。我友繡谷翁,種學恥征逐。盡出橐中金,萬卷購連屋。述作資見聞,校勘窮反覆。同心有數子,牽連乃到仆。渠成亦秦利,借寫夸眼福。翦韭論深宵,對榻就家塾。每嘆津逮難,散亡思并蓄。翁俄為飛仙,墓拱十年木。有子能繼之,衣食自節縮。搜羅及叢殘,更續《西齋目》。昨去長安游,閱市淚滿掬。詩題丁卯橋,手澤喜重復。紛紛紈绔兒,膏粱裹癡腹。諒哉坡公言,如倚幾折足。插架本無多,易炊只供鬻。凌云當一笑,知勿恨雌狀。

二七四、趙昱功千 弟信辰垣 子一清誠夫

回首東書舊草堂,深閨流涕對琳瑯。

蹉跎四十年前事,無限心情感渭陽。

《鶴征后錄》:“趙昱字功千,原名殿昂,號谷林,浙江仁和人。貢生。著有《愛日堂集》。”注云:“子一清,字誠夫,能昌其家學。”又:“趙信字意林,監生。有《繡硯齋吟稿》。”昌熾案:信字辰垣,意林其號。

《詞科掌錄》:“意林與兄功千齊名,稱二林。”又翟晴江《東皋詩序》:“谷林小山堂圖籍,埒于秘省,益之以四明范氏、廣陵馬氏之借鈔,加之以吳君繡谷亭之囗助,窮搜博討,傾筐倒庋而不惜。”

全祖望《小山堂藏書記》:“谷林以三十年之力,爬梳書庫。其鑒別既精,而有弟辰垣,好事一如其兄。有子誠夫,好事甚于其父,每一聞異書,輒神色飛動,不致之不止。其所蓄書,連茵接屋。凡書賈自苕上至,聞小山堂來取書,相戒無得留書過夕,恐如齊文襄(宣?)之待祖珽也。”

又《曠亭記》:“谷林太君朱氏,山陰襄毅公女孫,祁氏之所自出。祁公子東遷,夫人取朱氏婦孫育之以遣日,即谷林太君也。方谷林尊公東白翁就婚山陰,其成禮即在祁氏東書堂中。是時淡生堂中之牙簽尚未散,東白翁心思得之。太君泫然流涕曰:亦何忍為此言乎?東白翁默而止。蹉跎四十年,谷林渡江訪外家,則更無長物,祗曠亭二大字尚存,董文敏公之書也,乃奉以歸。谷林藏書中亦多淡生舊本,欲于池北竹林中構數椽,即以曠亭名之,以志渭陽之思,以為太君當新豐之門戶。”又《小山堂祁氏遺書記》:“二林兄弟聚書,得之江南儲藏家者多矣。獨于祁氏諸本則別貯而弆之。惓惓母氏先河之愛,一往情深,珍若拱璧,何其厚也。”

谷林《愛日堂集》:“購得山陰祁夷度先生文集,又吳門王邵棠見遺澹生堂藏書印章,予蓄祁氏書僅數十冊,年來欲廣收而未能也。志感二首:文獻江東舊業傳,澹生堂認蠹魚篇。負慚宅相搜遺集,重憶館甥悲昔年。忠孝成家惟習學,兵戈換劫等云煙。黃金散盡貧猶樂,何惜初時裝訂錢。繆書深印赫蹄光,刓角精瑩水玉方。四庫標題千帙遍,一瓻爭抵百縑強。曠亭舊跡荒園業,遣象清風曲水旁。誰為流傳王粲是,令人猶念蔡中郎。”自注:“書多為梨洲先生所得。”又云:“曠亭額,王百谷為夷度使君書。予昔年來過,亭已傾圮,扁棄屋角,亟攜以歸,欲于園中構亭,仍懸是額,以志景仰。”

趙東潛《重書曠亭記》:“曠亭者,王百谷為夷度使君書。明社既屋,陵遷谷變,有以此扁來售者,先征君輸米四石易之,欲構亭于竹間,而力不能就。今七父篤念太君,筑室三楹于古香書屋之傍,命弟天庚更書而顏之。”昌熾案:曠亭額,全謝山記謂董文敏所書,當以谷林詩、東潛記為正。

《碧溪詩話》:谷林先生同時吳尺鳧亦好藏書,每得一異書,彼此鈔存,互為校勘數過,識其卷首。小山書畫印, 牙章精篆,神采可愛。先生卒后,悉載歸廣陵馬氏。汪比部魚亭與先生為僚壻,盡借其善本,錄副以藏。予館比部家十數年,見先生校書跋語,知先生點勘之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沙洋县| 博罗县| 保山市| 平罗县| 绩溪县| 外汇| 华阴市| 温州市| 腾冲县| 凉城县| 康定县| 盘锦市| 横山县| 义乌市| 三亚市| 灵寿县| 贵阳市| 晋中市| 平远县| 屏南县| 南溪县| 奎屯市| 徐州市| 奈曼旗| 万安县| 金沙县| 资中县| 宁强县| 花莲市| 四平市| 三明市| 高唐县| 开平市| 天津市| 玛多县| 遂宁市| 定陶县| 巴林右旗| 景东|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