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忠《璜川吳氏經學叢書緣起》:“璜川者,吾曾祖容齋先生自題其書屋之名也。曾祖于雍正年守吉安。歸田后居瀆川遂初園,讀書其中。架上萬卷,皆秘笈也。所以題書屋曰‘璜川’者,以我曾祖生于新安之璜源,隨我高祖鄉賢公僑居松江之上海。老而自松遷蘇,以故里題其讀書處,懷舊之思也。是時載酒問奇而來者,如惠松崖片君輩,盡吳下知名士,而我家遂以‘璜川吳氏’著矣。曾祖歿后,我祖最幼,故無如書籍之散逸。若北宋本《禮記單疏》,今歸曲阜孔氏者,其最著者耳。我祖嬾庵先生,重自搜羅,書樓三楹,環列四周。有《樂意軒書目》四卷、《嬾庵偶存稿》八卷、《讀史小論》二卷行于世。昔人論藏書有二,一則聚書者之藏書,一則讀書者之藏書。如我祖非所謂讀書者之藏書歟?然樂意軒所藏書,至今又分析遣散矣。家君獨好甲部書,著有《經句說》二十余卷,其續者正未央也。”
顧廣圻《呂衡州文集序》:“吳茂才有堂家藏足本,有堂名志忠。先世在吳中負藏書望,所謂‘璜川吳氏’者也。”
陳奐《師友淵源記》:“吳志忠字有堂,與余為中表昆弟。簡舟先生名英,篤學,年八十。著有《經句說》四卷。有堂承庭訓,又與同郡黃蕘圃、顧澗薲交游,故長于目錄校勘之學。”
《湖海詩傳》:“吳泰來字企晉,號竹嶼,長洲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內閣中書。有《凈名軒集》。”
《蒲褐山房詩話》:“企晉大父吉安太守銓,歸筑遂初園于木瀆,云林杳靄,花藥參差。其尊人用儀,復購書數萬卷于其中,多宋元善本。遂于江浙諸名士流連觴詠,座無俗客。既而兄弟爭析產,出藏書而貨之,并售其園。”
陳鱣《經籍跋文》:“宋本《禮記注疏》,向為吳門拙庵行人所藏,傳其子企晉。”
《聽秋聲館詞話》:“王蘭泉司寇《琴畫樓詞鈔》獨遺吳蘭汀大令元潤《香溪瑤翠詞》。豈因其中歲鬩墻,薄而屏之耶?大令,長洲人,官衛輝知縣,為竹嶼中翰弟。其《園居春晚有懷竹嶼兄時客武林,祝英臺近》云:‘嘆離索幾回,夢繞池塘,相思渺難托。夜雨連床,空憶舊時約。思君門掩孤山,倚闌吟遍,對滿院楊花飄泊。’是其始非不怡怡也。”
《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唐四杰詩》有‘吳元潤印’、‘澤均’、‘長洲吳謝堂氏香雨齋珍藏書畫印’朱記。又《陵陽集》,有‘謝堂香雨齋吳氏珍藏圖書’朱記。”
《開有益齋讀書志》:“《金陵六朝記》二卷,唐尉遲偓纂。勞君平甫得明嘉靖辛丑囗(昏攵)山山人校閱,樂意軒吳氏藏本。”
《持靜齋書目》:“《歷代傳國世次》有‘璜川吳氏探梅山房’印。又《東萊集》有‘樂意軒吳氏藏書’印。”昌熾案:以上諸書,璜川吳氏藏書。始于吉安太守銓,即所稱容齋先生也。用儀號拙庵,成佐號嬾庵,皆銓之子。英字簡舟,成佐之子,與竹嶼、蘭汀為從昆弟。有堂則英子也。澤均當為元潤之字,謝堂亦其別號。又按《粵雅堂叢書中吳紀聞》妙道人跋下有‘志忠’小印,則妙道人者,當為有堂之號。《皕宋樓藏書志嵇康集》有道光十五年妙道人一跋,亦志忠筆也。
二六七、顧若霖雨時 孫珊聽玉 顧至于山
唐書宰相世系表,史游姓氏急就篇。
華陽仙裔牽連錄,猶及斯文未墜年。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余向聞任蔣橋顧氏有宋刻《吳郡志》,倩人訪求,得諸華陽橋顧聽玉家。華陽即任蔣分支也。聽玉之祖雨時先生喜蓄異書,手自讎勘,其舊鈔《續圖經》,有跋云:‘雍正十二年夏五月既望,于昆山徐氏購得葉文莊藏本校一過。’”又云:“《棠蔭比事》,藏試飲堂顧氏。顧名珊,號聽玉。余素與之好,其所藏間亦歸余。”
陸恭《越州石氏帖跋》:“余為館甥于武陵,外舅復庵先生諱自名,字明善。尊甫可潛先生,諱霖,字雨時,號不淄道人。博學多聞,搜訪法書名畫、宋刊書籍。復庵公繼之,藏古之名,聞天吳都。”昌熾案:《楹書隅錄》:舊鈔本《說文韻譜》有“武陵懷古書屋收藏印記”、“顧若霖印”、“雨時”、“樂幽居士”各印。《鐵琴銅劍樓書目》:《寓簡》有顧若霖朱筆記云:“康熙辛丑孟冬日校。”合之《續圖經》跋,知其人又稱“顧侍萱茂才”。侍萱,聽玉之子。余曾見韓履卿崇白《云無盡圖》,有顧翔云題詩。韓氏后人告余云,侍萱即翔云之號。桂舲尚書延主家塾,履卿先生為其中表尊行為家業者也。任蔣橋顧氏主人號竹君,見蕘圃《宋本管子跋》。又騎龍巷顧氏名至,見《汪水云詩跋》,王勝之同年藏程念鞠《鄧尉探梅圖》,顧至題詩自署“于山”,有“結客皆老蒼”一印。
二六八、顧階升步巖 子應昌桐井
顧囗(氵雷)方水 子楗肇聲
雞廱豕零各有須,癡愚未必竟癡愚。
充閭三館讎書日,失卻智珠說世珠。
何堂《顧步巖小傳》:“君諱階升,字步巖。家故素封,獨無所慕,惟以圖籍、法書、名畫自娛。樂書齋之內,縹緗插架者萬余卷,遇一編,實能挹其精華,并識其刊刻、鈔錄、收藏所自。賈客挾冊至門者,君為審真贗、品高下,判若黑白,無不相顧愕眙以去。和叔陳君,病《宋史》之繁,而臨川舊本及祥符王損仲稿本皆不傳也。欲重刪修以成一家言,而苦考證之書不具備。君按其目所征求者悉舉畀之。其通懷樂易如此。年五十,患痰厥。來年八月,遂以死。子馪,應麟。”
顧廣圻后序:“何寓庸堂所作顧君《小傳》,藏書言之尚略。吾征諸所聞,則長洲張先生思孝,每稱近世藏書,當數義門,為吾郡一宗。又稱君簿錄之學,深造義門堂奧,有類繼別,考鑒秘而包羅廣,出同時諸家上。君歿,家中落,書佚出。前卅年許,吾從兄之逵頗收得。咸精確秘善,無一俗本。”
錢大昕《顧桐井墓志銘》:“君諱應昌,殿舍,字也,桐 井,號也,行第五,又自號五癡。先世自金陵遷吳,五傳至國本,明季貢生,私謚貞孝先生者,君之高祖也。國學生階升,其考也。君生于雍正乙卯,卒年六十有二。有子二人,長莼而蘩季也。”昌熾案:莼即南雅先生,先生達而家書盡散矣。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會稽三賦》,余所見三本,一得諸顧八愚家,一見諸顧五癡家。八愚、五癡為昆仲。“
又《白氏文集跋》:“東城顧五癡家藏書甚富,知余好之篤,雖一鱗片甲,亦自侈為奇寶。因出破書一束,指示余曰:‘此絳云余燼也。’余開卷知是宋刻《白氏文集》,述古堂中物也,卷中燒痕尚在,通冊又似經水濕。天下奇書,何其厄于水火之甚耶!”昌熾案:潛研銘“五癡名應昌”;而何堂所作傳稱“步巖二子,曰馪、應麟”,牴牾不合。豈馪一名應昌耶?又案:蕘翁《呂衡州集跋》云:“余得諸顧五癡家。”又云:“得諸碧鳳坊顧氏。”是五癡嘗居碧鳳坊矣。其跋《湘山野錄》乃云:“混堂巷顧五癡家有毛斧季校本。”蓋五癡先居碧鳳坊,后遷混堂巷,今其后裔猶居舊宅。余在海寧查翼甫孝廉處見舊鈔《翠寒集》。每頁欄外有“善耕顧氏文房”六字,前有“顧肇聲讀書記”。肇聲名楗,官鹽山令,改浦城。沈冠云有《送顧浦城序》,見《果堂集》。又有楗父《顧方水墓表》,云:“君諱囗(氵雷),字方水,祖國本,縣學生。”據潛研銘,國本三傳至階升,則方水為其從父,而肇聲昆弟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