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藏書紀事詩
- 葉昌熾
- 4952字
- 2015-11-27 15:53:59
《天祿琳瑯》:“《漢書》,宋刻本,王世貞跋云:‘余平生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三千余卷,皆宋本精絕。最后班、范二《書》,尤為諸本之冠 ,前有趙吳興象。余失一莊而得之。’次頁繪象旁有小楷書‘王弇州先生象’六字。”又:“王士騏跋云:‘此先尚書九友齋中第一寶也。近為國稅,歸之質庫,書此志愧。’《明史》載:‘士騏,世貞子,字冏伯。萬歷十七年進士,終吏部員外郎。亦能文。’”又:“《六臣注文選》,世貞跋云:‘此本繕刻極精,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舊為趙承旨所藏。往見于同年朱太史家。幾欲奪之,義不可而止。太史物故,有客持以見售,余束身團焦,五體外無長物。前所得《漢書》已不復置幾頭,寧更購此,因題而歸之。壬午春日,書于曇陽觀大參同齋中。’”又:“曹子念跋云:‘予于萬卷樓,見弇州公所得兩《漢書》,為宋板第一。后復有持《文選》至者,從臾公得之,以為合璧。公以奉道,屏去一切玩好,猶為題數語,令客持去。念之常以為恨。’”
《湧幢小品》:“王弇州書室中一老仆,能解公意,欲取某書某卷某頁某字,一脫聲即檢出,若有夙因。余官南雍,常熟陳抱沖禹謨為助教。其書滿家,亦有一仆如弇州。”
《人海記》:“王元美所著《讀書后》四本。捐館后,公子士騏于貨郎擔中重得,刻以行世。”
《東湖叢記》:“毛子晉云:‘王弇州藏書,每以貞元二字印鈐之,又別以伯雅、仲雅、叔雅三印。’”
莫子偲《經眼錄》:“《晉書》宋本,有‘鼑元’、‘仲雅’印。毛晉跋云:‘此書為王弇州先生所藏,貞元本唐德宗年號,印恰符先生名字,故其秘冊往往摹而用之,下必繼以三雅印。’”昌熾案:貞從籀文作鼑,故《天祿琳瑯》凡遇“鼑元”印皆誤作“鼎”。又案:《式古堂書畫考》:“弇州藏法書處曰爾雅樓,范文正與師魯二帖,王世貞跋。后有‘貞元’、 ‘五湖長’、‘乾坤清賞’三印。又《弇州雜詩帖》有‘默然守吾口’一印。又王晉卿《煙江疊嶂圖》元美跋,有‘天弢居士’、‘太仆寺印’、‘撫治鄖陽等處關防’三印。王世懋跋,有‘墻東居士’印,又前有‘有明王氏圖書之印’。”
一五一、高濂深父
競讀尊生第七箋,講求雙線與單邊。
豈知五岳真形印,更有遺聞出稚川。
明高濂《燕閑清賞箋論藏書》云:“藏書以資博洽,為丈夫子生平第一要事。宋元刻書,雕鏤不茍,校閱不論,書寫肥細有則,印刷清朗。況多奇書,未經后人重刻,惜不多見。佛氏、醫家二類更富,然醫方一字差誤,其害匪輕,故以宋刻為善。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經燥無湮跡。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元刻仿宋,單邊,字畫不分粗細,較宋邊條闊多一線。紙松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卷了無臭味。有種官券殘紙背印更惡。宋板書以活襯紙為佳,而蠶繭紙、鵠白紙、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粘褙宋書則不佳矣。余見宋刻大板《漢書》,不惟內紙堅白,每本用澄心堂紙數幅為副,今歸吳中,真不可得。又若宋板遣在元印,或元補欠缺,時人執為宋刻元板,遺至國初補欠,人亦執為元刻。然而以元補宋,其去猶未易辨。以國初補元,內有單邊、雙邊之異,且字刻迥然別矣。若國初慎讀齋刻書,似亦精美。近日作假宋板書者,神妙莫測,將新刻摹宋板書,特抄微黃厚實竹紙,或用川中繭紙,或用黏扇方簾綿紙,或用孩兒白鹿紙。筒卷用槌細細敲過,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將新刻板中殘缺一二要處;或經霉三五張,破碎重補;或改刻開卷一二序文年號;或貼過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將宋人姓名扣填兩頭角處;或用沙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燈火燎去紙毛,仍用草煙薫黃,儼狀古人傷殘舊跡;或置蛀米柜中,令蟲蝕作透露蛀孔;或以鐵線燒紅鎚書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轉折,種種與新不同,用紙裝襯綾錦套殼。入手重實,光膩可觀,初非今書仿佛,以惑售者。或札夥囤,令人先聲指為故家某姓所遺,百計瞽人,莫可窺測,收藏者當具真眼辨證。”昌熾案:屠赤水《百槃遺事》“論宋板”一則,與此大略相同。明人喜竊書,不知誰為郭象,誰為向子期也。余所見高氏藏書甚多,其印記曰“玅賞樓藏書”、曰“高氏鑒定宋刻板書”、曰“武林高深父玅賞樓藏書”。又有“五岳真形”印,每冊首皆用之。其事出《抱樸子外篇》,謂可御不祥。又考《天祿琳瑯》:“明刻《漢書》,有‘武林高瑞南家藏書畫印’、‘瑞南’二字印。”
《楹書隅錄》:“宋本《周易本義》,有‘高丙家藏’、‘武林高瑞南家藏書畫印’二朱記。”又蕘圃《玄珠密語》跋中有“古杭高氏藏書印”。高瑞南,明中葉藏書家。何夢華有宋刊《朱氏集驗方》,余舊藏宋本《外臺秘要》,亦有其圖記。又跋云:“《外科秘方》,明高瑞南刻也。序云:余少志博習,得古今書最多,更喜集醫家書。”又案:《四庫提要》:“《尊生八箋》十九卷,明高濂撰。濂字深父,錢塘人。”所言止此,亦不詳其始末。其下為張應文《清秘藏》二卷。今姑依其例,次張茂實之前。
一五二、張應文茂實 子丑青父 國朝張秋塘
千羊不如一貉多,墨光紙質細摩挲。
淮南舊出清河舫,三百年來一剎那。
《乾隆蘇州府志》:“張情字約之,嘉靖戊戌進士,福建兵備副使。張應武字茂仁,情子。”
《四庫提要》:“《清秘藏》二卷,張應文撰。應文,昆山監生,屢試不第。其曰‘清秘藏’者,王穉登序謂取倪瓚清秘閣意也。”
《表氈雜志》:“張丑字青父,情之孫,父應文,字茂實,博綜古今。與王世貞相善,自嘉定徙長洲。丑好法書、名畫,搜討古今,上自秦漢,下及當代,為《清河書畫舫》十二卷。”
張茂實《青秘藏》:“藏書貴宋刻。大都書寫肥瘦有則,佳者有歐、柳筆法,紙質勻潔,墨色清純,為可愛耳。若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雖辨證之一端,然非考據要訣。余向見元美家班、范二《書》,乃真宋朝刻之秘閣,特賜兩府者。無論所見《左傳》、《國語》、《老》、《莊》、《楚詞》、《史記》、《文選》、諸子、諸名家詩文集約千百冊,一一皆精好。較之元美所藏,不及多矣。”
何焯《李賀歌詩編跋》:“方文輈從常州一士人借得北宋本《歌詩編》,有文柟端文補寫之頁。且記目錄后云:‘此書半偈翁舊藏,今歸青甫舅氏。’半偈庵,王百谷所筑精舍。青甫,則張丑也。”昌熾案:應文一號彝齋,青甫原名謙德。《清河書畫舫》云:“謙德,丑舊名也,故字叔益。萬歷丙戌,先子獲秦人張丑古印,而不腆實以丁丑生,遂易今名云。”又《式古堂書畫考》:張情《奧曠巢記》,青父跋,題孫男牛郎丑。牛郎當是其小字。《艷艷春山圖》跋,題亭亭山人,其別號也。又案:《士禮居題跋記》屢言得自張秋塘,其跋《淮南子》云:“余得諸顏家巷張秋塘處,云是其先世青父公所藏,然則清河世澤遠矣,惜秋塘名不可考。”
一五三、盛時泰仲交
家住冶城西復西,筆蹤蒼潤似迂倪。
得書歲月從頭記,留與飛鴻證雪泥。
《無聲詩史》:“盛時泰字仲交,號云浦,金陵人。王元美贈之詩:‘能令陸平原,不敢賦《三都》’。”
《列朝詩傳》:“仲交才氣橫逸,善畫水墨竹石。居近西冶城,家有小軒,文征仲題曰‘蒼潤’。以仲交畫法倪迂,沈啟南有‘筆蹤要是存蒼潤,畫法還應入有無’之句也。子敏耕,字伯牛,博學強記。諸生。”
《香祖筆記》:“遁園居士言,金陵盛仲交家多藏書,前后副頁上必有字。或記書所從來,或記他事,往往盈幅,皆有鈐印。”
《開有益齋讀書志》:“《元牘記》者,明上元盛仲交碑帖跋語也。仲交有蒼潤軒,楊升庵為之記。維時姚汝循鳳麓、司馬泰西虹、黃甲首卿、李登如真、朱之蕃元價、黃居中明立,俱以收藏名。”
一五四、朱大韶象元 孫克宏允執
夜霜如月月如雪,玉楮銀鉤助我吟。
是虎是龍空一嘆,已隨賓客入秋琳。
《松江府志》:“朱大韶字象元,華亭人,由莘莊遷郡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選庶常,授檢討。以親老,改南雍司業。未幾,解任歸。筑精舍,構文園,以友朋文酒為事。晨起登閣,手丹黃,點勘異書數頁,始就櫛盥,應賓客。騷人墨卿,履次于戶。”又:“禮部尚書孫文簡子克宏,字允執,以父蔭為應天治中,擢漢陽知府。忤高拱,罷歸。筑室北俞塘以老。”
《天祿琳瑯》:“宋刻《六臣注文選》,趙文敏跋云:‘霜月如雪,夜讀阮嗣宗《詠懷》詩,九咽皆作清泠氣,而是書玉楮銀鉤,若與燈月相映,助我清吟之興不淺。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識。’又王徲登跋:‘瑯邪長公所藏《漢書》,有趙魏公小象。此書有公手書,皆公鄴架中本也。流傳三百年,既免蠹魚之腹,又不落雌黃之手,豈靈簽秘笈,神物呵護之耶?今歸朱司成象元,出示諦賞,視《漢書》亦猶蜀得其龍,吳得其虎矣。’”又:“《六經圖》,孫克宏收藏,有‘漢陽太守印’。”
《遜志堂雜鈔》:“嘉靖中,朱吉士大韶,性好藏書,尤愛宋時鏤板。訪得吳門故家有宋槧袁宏《后漢紀》,系陸放翁、劉須溪、謝疊山三先生手評,飾以古錦玉簽,遂以一美婢易之。蓋非此不能得也。婢臨行,題詩于壁,曰:‘無端割愛出深閨,猶勝前人換馬時。他日相逢莫惆悵,春風吹盡道旁枝。’吉士見詩惋惜,未幾捐館。”
《偃暴余談》:“吾郡陸祭酒儼山,最稱博雅,徐長谷、何柘湖、張王屋、朱察卿、董紫岡繼之。朱太史文石廣蓄宋板,而鈔本書亦不下諸君。捐館之后,散落人間,孫漢陽收得之。至今借讀皆朱氏收藏印記。”昌熾案:長谷,徐獻臣伯也;柘湖,何元朗良俊也;紫岡,董宜陽子元也;張王屋,名之象;朱察卿,名邦憲,并松江人。《千頃堂書目》有《華亭徐氏書目》一卷,疑出自伯臣家。《明畫錄》:“雪居工詩,居東郭草堂,列名跡于秋琳閣,槃礴觴詠,客至如歸。”何義門《跋王半軒文集》:“王止仲雜文一冊,本孫雪居舊書。蔣生子遵得之吳興書賈。乃倦圃散出殘帙也。”《鐵琴銅劍樓書目》:“《通鑒外紀》、《詳節》,有‘橫經閣收藏圖籍印’,末有朱文‘石氏’朱記。”又:“《通鑒》殘宋本,有‘朱象元氏’朱記。”《皕宋樓藏書志》:“《雞峰普濟方》二十四卷,有‘文石朱象元氏’白文長印。”又:“《陸宣公集》,有朱文‘石氏’、‘華亭朱氏’印。”
一五五、華夏中父
吾服南禺著錄才,按圖一一索龍媒。
冰生于水寒于于,百宋遺文此脫胎。
豐道生《真賞齋賦》:“暨乎劉氏《史通》、《玉臺新詠》(上有‘建業文房之印’),則南唐之初梓也。聶崇義《三禮圖》、俞言等《五經圖說》,乃北宋之精帙也。荀悅《前漢紀》、袁宏《后漢紀》(紹興間刻本,汝陰王銍序),嘉史久遺;許嵩《建康錄》、陸游《南唐書》,載紀攸罕。宋批《五禮》,五采如新;古注《九經》,南雝多闕。蘇子容《儀象法要》,亟稱于諸子;張彥遠《名畫記》,鑒收于子昂。相臺岳氏《左傳》、建安黃善夫《史記》、《六臣注文選》,郭知達《集注杜工部詩》(共九家,曾噩校),曾南豐序次《李翰林集》(三十卷),《五百家注韓柳文》(在朱子前)、《劉賓客集》(共四十卷,內《外集》十卷)、《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歐陽家藏集》(刪繁補缺八十卷,最為真完)、《三蘇全集》、《王臨川集》(世所傳止一百卷,惟此本一百六十卷)、《管子》、《韓非》、《三國志》(大字本,淳熙乙巳刊于潼州轉運使公帑)、《鮑參軍集》(十卷)、《花間集》(紙墨精好)、《云溪友議》(十二卷)、《詩話總龜》(百卷,阮閱編)、《經鋤堂雜志》(八卷,靈川倪思)、《金石略》(鄭樵著,笪氏藏)、《寶晉山林拾遺》(八卷,孫米憲刻)、《東觀余論》(宋刻初印,卷帙甚備,世所罕見)、《唐名畫錄》(朱景元)、《五代名畫補》(劉道醇纂)、《宋名畫評》、《蘭亭考》(十二卷,桑世昌),皆傳自宋元,遠有端緒。”又云:“齋中有白玉螭紐三印,改刻瓢印曰‘真賞’,方印曰‘華夏’,一曰‘真賞齋’,印扁,則李西涯八分書,以米元章有‘平生真賞’印也。嘉靖二十八年,南禺外史豐人叔為敘賦。”昌熾案:顧澗薲《百宋一廛賦》即自人翁賦脫胎,但后來居上耳。何義門《跋茅鹿門評王荊公文鈔》:“內閣宋刻《臨川集》,其行字卷帙與此皆同。惟華中父真賞齋所藏,獨為一百六十卷,不知尚在人間否?以中甫之力,能重刻以傳,而獨私之,為齋中珍玩。吁,可慨已。”《天祿琳瑯》:“明袁刻《文選》,有‘真賞齋圖書記’。”迮朗《三萬六千頃湖中畫船錄》:“仇十洲《鐘夔圖》,尾有‘華夔私印’,白文,引首印二,曰‘真賞齋印’,曰‘東沙居士’。”昌熾案:“夔”當為“夏”字之誤。
一五六、姚咨舜咨 唐詩以言
皇象山人姚舜咨,石東居士亦吾師。
黃門遺訓書紳佩,有闕先當為補治。
《明詩綜小傳》:“姚咨字舜咨,無錫人。有《潛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