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余論》:“《元和姓纂》,富鄭公家書。甲子歲,洛陽大水。公第書無慮萬卷,率漂沒放失,市人得而鬻之,‘鎮海節度’印章猶存。是書尚軼數卷,以鄭公物藏之。”又云:“卷首有‘鎮海軍節度使印’,富韓公家舊本也。”
二三、田偉 子鎬 亳州祁氏 饒州吳氏
亳州祁氏饒吳氏,著錄并為天下稱。
此外荊南三萬卷,西齋聊可比吳兢。
葉氏《過庭錄》:“公卿名藏書家如宋宣獻、李邯鄲,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饒州田氏等,吾皆見其目。多至四萬許卷,其間頗有不必觀者。”
《郡齋讀書志》:“《田氏書目》六卷,皇朝田鎬撰。田偉居荊南,家藏書幾三萬卷。鎬,偉之子也,因成此目。元祐中,袁默為之序。”又:“《坤鑿度》二卷,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焉。”又:“《韓李論語筆解》十卷,唐韓愈、李翱撰。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愈《論語》十卷《筆解》兩卷。”又:“《周易口訣義》七卷,唐史證撰。田氏以為魏鄭公,誤也。”
《紫桃軒雜綴》:“田偉藏書三萬七千卷,無重復者。黃魯直與其子游,曰:‘文書之富,未有過田氏者。’政和中,詔求遺書,嘗上千卷,補三館之闕。”
黃庭堅《戲簡田子平》詩:“不趨吏部曹中版,且繪高沙湖里魚。雖無季子六國印,要讀田郎萬卷書。”又《戲贈李材叟、翹叟兼簡田子平》詩:“田郎杞菊荒三徑,文字時追二叟游。萬卷藏書多未見,老夫端擬乞荊州。”昌熾案:田子平,疑為偉子,即涪翁所與游者也。
二四、司馬文正光 信陽王氏遺經堂主人
獨樂藏書訓再三,后來青更出于藍。
重陽上伏晴明日,群奉公言為指南。
《宋史司馬光傳》:“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
《梁溪漫志》:“溫公獨樂園之讀書堂,文史萬余卷。而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暴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于啟卷,必先視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板,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圖、老氏尤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汝當志之。’”昌熾案:《士禮居題跋記》:宋本《新序》,信陽王氏藏者即載此溫公語于卷端,蓋亦留心嗜古者。
又《東湖叢記》有藏書一印云:“昔司馬溫公藏書甚富,所讀之書終身如新。今人讀書,隨手拋置,甚非古人遺意也。夫佳書難得易失,稍一殘缺,修補無從。每見一書或有損壞,輒為憤惋,如對殘廢之人。數年來,搜羅略備,卷帙斬然,所以遺吾子孫者至厚也。后人觀之,宜加珍護。即借吾書者,亦望諒愚意也。遺經堂主人記。”惜其名皆不傳。附識于此,以俟方聞者考焉。
二五、劉恕道原 子羲仲壯輿
宋時諸州公使庫,刻書常有羨余緡。
家書自比官書善,何不精雕付手民。
黃庭堅《劉道原墓志銘》:“道原高安劉氏,諱恕。博極群書,以史學擅名一代。年四十有七,卒于元豐元年九月。”又云:“道原生三男,羲仲、和叔、稱。和叔以文鳴,而稱篤行,不幸相繼死。”
《宋史文苑傳》:“劉恕字道原,筠州人。父渙,與歐陽公同年進士。恕篤好史學,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輒以諉恕。求書不遠數百里,身就之讀且鈔,殆忘寢食。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枉道借覽,次道日具饌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事,悉去之。’獨閉閣,晝夜口誦手鈔,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
《郡齋讀書志》:“《十國紀年》四十二卷,劉恕道原撰。”
《卻掃編》:“劉羲仲字仁輿,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學自命,羲仲世其家學。嘗摘歐陽公《五代史》之誤為《糾繆》。”
《老學庵筆記》:“劉道原、壯輿再世,藏書甚富,壯輿死,無后,書錄于南康軍官庫。后數年,胡少汲過南康,訪之。已散落無余矣。”
魏了翁《眉山孫氏書樓記》:“劉壯輿家于廬山之陽,所儲亦博。今其子孫無聞焉。”
高似孫《史略》:“劉壯輿家廬山之陽,自其祖凝之以來,圖書多有藏印,今不存。”
二六、蘇魏公頌
祠祿新兼太一階,玉堂仙吏度江淮。
石林何幸曾親炙,卻未渾儀叩歲差。
《宋史蘇頌傳》:“第進士,調南京留守推官,歐陽修委以政。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建中靖國元年卒,年八十二。”
《四庫提要》:“《新儀象法要》三卷,宋蘇頌。頌字子容,南安人,徙居丹徒。慶歷二年進士,官至右仆射兼中書門下侍郎,累爵趙郡公。是書為重修渾儀而作,南宋以后流傳甚稀。此本為明錢曾所藏,后有‘乾道壬辰九月九日吳興施元之刻本于三衢坐嘯齋’,蓋從宋槧影摹云。”
《嘉定鎮江志》:“蘇丞相頌,家藏書萬卷,秘閣所傳者居多。頌自維揚拜中太一宮使歸鄉里。是時葉夢得為丹徒尉,頗許其假借傳寫,夢得每對士大夫言炙之幸。”
呂祖謙《入越記》:“蘇仁仲,子容丞相孫。出舊書數種,《管子》后,子容手書紙尾云:‘惟蘇氏世,宦學以儒。保以遺后,其惟此書。非學何立?非書何習?終以不倦,圣賢可及。’”
二七、呂正愍大防 張玠
退直鈔書貰俸錢,先秦文字義云篇。
西崑何似醫官本,自古中郎有仲宣。
《宋史呂大防傳》:“大防字微仲,藍田人。皇祐初,擢進士第。元祐二年,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紹圣四年薨,年七十一,謚正愍。”
《郡齋讀書志》:“《呂汲公文錄》二十卷,《掇遺》一卷。大防,紹圣初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未逾嶺,卒。大防既相,常分其俸之半以錄書,故所藏甚富。”又:“《古文尚書》,孔安國以隸古定。自漢迄唐,行于學官。明皇改從今文,由是古文遂絕,陸德明獨存其一二于《釋文》。呂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觀其作字奇古,非字書傅會穿鑿者所能到。學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邵氏聞見后錄》:“神宗欲更修《后漢書》,求《東觀漢紀》,久之不得。后高麗以其本付醫官某來上,神宗已厭代矣。元祐中,高麗使人言狀,訪醫已死,于其家得之,藏于中秘。予嘗寫本于呂汲公家,亦棄之兵火中矣。”昌熾案:今《四庫》本二十四卷,輯自《永樂大典》。然則其書明初尚存,不亡于南渡也。
陸游《西昆酬唱集跋》:“通直郎張玠,河陽人,呂汲公家外甥,藏書甚富。”
二八、沈思持正
神仙長揖出門去,擩染榴皮壁上痕。
同是黃金等閑盡,撤珠簾下且留髡。
王會《回仙碑記》:“熙寧元年八月十九日。湖州歸安縣之東林,有隱君子沈思,字持正。隱于東林,因以東老名焉。能釀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稱‘回道人’,長揖東老,愿求一醉,因出與飲。自日中至暮,已飲數斗,殊無酒色。”
《避暑錄話》:“東林去吾山東南五十余里,沈氏世為著姓。元豐間,有名思者,字東老,家頗藏書,喜賓客。東林當錢塘往來之沖,故士大夫與游客勝士聞其好事,必過之,沈亦應接不倦。嘗有布裘青巾,稱‘回道人’,風神超邁,與之飲,終日不醉。薄暮,取食余石榴皮,書詩一絕壁間,曰:‘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余。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即長揖出門,越石橋而去。追躡不見,意其為呂洞賓也。”
陳師道《次韻回山人贈沈東老》二首:“一杯領意不須沽,六字持身已有余。癡子未知天上樂,先生今解世間書。”“隨世功名非所望,稱家豐儉不求余。青衫出指論奇字,白發挑燈寫細書。”
又蘇軾詩:“世俗何知窮是病,神仙可學道之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黃公覓素書。”又云:“符離道士晨興際,華岳先生尸解馀。忽見黃庭丹篆句,猶傳青紙小朱書。”又云:“凄涼雨露三年后,仿佛塵埃數字馀。至用榴皮緣底事,中書君豈不中書。”
《齊東野語》:“吳興東林沈偕君與,即東老之子也。少游京師,好狎游。時蔡奴聲價甲于都下,沈欲訪之。乃呼一賣珠人于其門首茶肆內,議價再三,不售,撒其珠于屋上。賣珠者窘甚。君與笑曰:‘第隨我來,依汝所索還錢。’蔡于簾中窺見,令取視之,珠也。大驚,唯恐其不來。后數日,乃詣之,其家喜相報曰:‘前日撒珠郎至矣!’既而擢第,盡買國子監書以歸。”
二九、李常公擇 彭惟孝孝求
五老峰前白石庵,翼然藏室建彭聃。
匡廬山色青如許,誰叩山房禮佛龕。
《宋史》:“李常字公擇,建昌人,少讀書廬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鈔書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熙寧初,為秘閣校理。累遷禮部侍郎。哲宗立,改吏部,進戶部尚書。”
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余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于文詞,見于行事,以聞于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揮麈錄》:“承平時,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歷陽沈氏、廬山李氏、九江陳氏、鄱陽吳氏,俱有藏書之名,今皆散佚。”
陸游《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銘》:“廬陵太和,有士曰彭君惟孝,字孝求。力于學,聚書萬余卷,號彭氏山房。延老師宿儒主講說,命子侄執弟子禮惟謹。”
三十、沈立
誰為篤耨與都梁,蜀道歸來品異香。
但恨太倉稊米盡,空檐饑雀噪無糧。
《宋史沈立傳》:“立初在蜀,悉以公粟售書,積卷數萬。神宗問所藏,立上其目及所著《名山水記》三百卷。卒年七十二。”
周紫芝《書洪駒父香譜后》:“歷陽沈諫議家,昔號藏書最多者。今世所傳《香譜》,蓋諫議公所自集也,以為盡得諸家所載香事矣。以今洪駒父所集觀之,十分未得其一二也。”
《簡明目錄》:“《香譜》四卷,宋陳敬撰。集沈立以下十一家《香譜》,匯為一書。”
三一、濡須秦氏
維宋元祐年月日,具官臣某瀆天威。
籝金可析書休析,伏乞朝廷降指揮。
《直齋書錄解題》:“《秦氏書目》一卷,濡須秦氏,元祐二年,有為金部員外郎者,聞于朝,請以宅舍及文籍不許子孫分割。”
昌熾案:今世風俗衰薄,祖父遺書,子孫攘奪,往往各私扃鑰,不容互觀。鉅冊不能分者,甚至各據其半,其后卒不能為延津之合,良可慨嘆。秦氏此舉,法良意美,實為藏書者百世之師。獨惜其名字翳如,為可悼也。
三二、錢勰穆父 弟鑠岳仲
切云高閣郁嵯峨,繞屋蒼松九里多。
豈是西來龍象力,年來總住病維摩。
《武林舊事》:“宋錢龢字岊仲,居九里松,建杰閣,藏書甚富。東坡榜之曰‘錢氏書藏’。”
蘇軾《和錢四寄其弟龢》詩:“再見濤頭涌玉輪,煩君久駐浙江春。年來總作維摩病,堪笑東西二老人。”施注:“錢四蓋穆父,龢字岊仲。時穆父守越,公守杭,故云東西二老人。”又注《次韻錢穆父》詩云:“穆父名勰,吳越讓王諸孫,以蔭入官。元祐初,拜中書舍人。哲宗蒞政,入翰林,罷。知池州以卒。后追復龍圖閣學士。”
昌熾案:漁洋《香祖筆記》歷數宋人藏書,有錢穆父,則是兄弟皆好藏書也。
三三、張囗(與土)子厚 宋囗(王壽)
高臥林泉四十年,綠薠霍靡桂連蜷。
青溪不與麻沙近,空賦淮南招隱篇。
《宋史隱逸傳》:“張囗(與土),字子厚,常州人。登進士甲科,調青溪主簿,不之官。閉戶讀書四十年,手校數萬卷,無一字舛。元佑,大臣薦,起教授潁州,辭不就。孫覺、胡宗愈、范祖禹交章言曰:‘囗(與土)且死草萊,后世必以為朝廷失士。’蘇軾言之尤切。詔拜秘書省校書郎,竟不出。崇寧四年,卒,賜謚曰正素先生。”
又《列傳》:“宋囗(王壽)解褐青城主簿,好寫書,秩滿,載數千卷以歸。”
三四、犍為王氏 胡定之
花霧氛氳散綺窗,山猿悲嘯谷泉淙。
主人被甲長征去,不及岐亭監酒艭。
蘇軾《犍為王氏書樓》:詩“樹木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嘐戛巖花春。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云。”
《養新錄》:“蘇東坡在黃州,有岐亭監酒胡定之,載書萬卷隨行,喜借人看。見《與秦太虛書》。”
三五、賀鑄方回 曾旼彥和
鑒湖不住住橫塘,梅子江南總斷腸。
一自渡江歸秘府,小朝兼取蔡元長。
葉石林《賀鑄傳》:“賀方回名鑄,衛州人。自言唐諫議大夫知章后,故號鑒湖遺老。長七尺,眉目聳拔,面鐵色。博學強記,工語言,深婉麗密,如次組繡,尤長于度曲。家藏書萬余卷,手自校讎,無一字脫誤。所與交終始厚者,惟信安程俱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