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桃軒雜綴》:“陳良卿性嗜異書。年逾立,即釋儒服謝學使者,隱沙水竹榭之間,與吟翁野衲相往還。遇有奇書隱牒,不惜破產購之。江南故家遺帙,搜抉殆遍。一日寄示余《月泉吟社》一編,皆故宋遺老以此耗磨雄心,而呴濡慰藉,良非淺者。若良卿當盛明之世,英茂之年,輒自斂藏,恣其探奇索秘翔泳無羈之性,抑何高也?固知巢許于陵,一線根脈,千古原未嘗斷。”又:“陸元厚家貧,為童子師。性方嚴,行止舉舉,里中屠沽兒不敢狎視。公卿折節交之者,僅一報謁,不數往也。喜蓄奇書,學奉多為書盡。余嘗得其《周禮》、《國策》、《離騷》、王子年《拾遺記》諸書,皆精本。元厚書摹《急就》,婉逸有態。畫工草蟲,不多為人作。”昌熾案:陳、陸兩人,始末未詳。《紫桃軒雜綴》,明李日華竹嬾所著。日華,萬歷間進士,兩人與同時,故次于萬歷之末。
一九〇、陳繼儒仲醇
餅師灶妾呼名字,宿老貧酸丐唾余。
一語先生差不惡,不知棋局但鈔胥。
《明史》:“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松江華亭人。為諸生,與董其昌齊名。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之,隱居昆山之陽。后筑室東佘山,杜門著述。年八十二卒。”
《列朝詩傳》:“仲醇能延招吳越間窮儒老宿,使之尋章摘句,刺取其瑣言僻事,薈萃成書。寡聞者購為枕中之秘。”
《靜志居詩話》:“仲醇以處載虛聲,傾動朝野。市骨董者如赴畢良史榷場;品書畫者必求張懷瓘估價。時無英雄,互相矜飾,甚至吳綾越市,皆被其名,灶妾餅師,爭呼其字,未免名不副實焉。”
眉公《尚白齋讀書十六硯》:“余頗藏異冊,每欣然指謂子弟云:‘吾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又《太平清話》:“余得古書,校過付鈔,鈔后復校;校過付刻,刻后復校;校過即印,印后復校。然魯魚帝虎,百有二三。夫眼眼相對尚然,況以耳傳耳,其是非毀譽,寧有真乎?”昌熾案:眉公《寶顏堂秘笈》,改竄刪節,真有有如不刻之嘆,未能副其言也。惟其率藏書云:“鈔本書如古帖,不必全帙,皆是斷珪殘璧。”又《巖棲幽事》中有一言云:“著棋不若鈔書”,皆為名論。其所居曰“寶顏堂”者,以得顏魯公書《朱巨川告身》,故以名其堂也。云間城外又有兩精舍,一頑仙廬,一來儀堂,見梨洲《思舊錄》。又有婉孌草堂,仲醇嘗題詩云:“長者為營載竹地,中年方愜住山心。”見《巖棲幽事自序》。其所藏書畫,嘗用一印,曰“一腐儒”。
一九一、徐囗(火勃)惟起 子延壽存永
武夷神君不可見,幔亭仙樂奏云匏。
欲尋三島人間世,無恙鰲峰汗竹巢。
《列朝詩傳》:“徐舉人熥,字惟和,布衣。囗(火勃)字惟起,又字興公。閩縣人,永寧令囗(木昂)之子也。兄弟皆擅才名,興公萬歷間與曹能始狎,主閩中詞盟,后進皆稱興公詩派。家多藏書,著《筆精》、《榕陰新檢》。崇禎己卯,偕其子訪余山中,約以暇日互搜所藏書,討求放失。遭時喪亂,興公、能始俱謝世,而余頹然老,無志于斯文矣。興公之子延壽,能讀父書。林茂之云,劫灰后,興公鰲峰藏書尚無恙也。”
《漁洋詩話》:“徐延壽字存永,徐興公之子也。家鰲峰,藏書與曹能始、謝在杭埒。亂后,并田園盡失之。”
《明詩綜》:南損齋評云“興公所居鰲峰麓,客從竹間入。環堵蕭然,而牙簽四圍,縹緗之富,卿侯不能敵也。”
《靜志居詩話》:“嚴儀卿論詩,謂詩有別才,非關學也。其言似是而實非。興公藏書甚富,予嘗見其遺籍,大半點墨施鉛,或題其端,或跋其尾。好學若是,故其詩典雅清穩,與惟和足稱二難。今有稱詩者,問以《七略》、四部,茫然如墮云霧。顧好坐壇坫說詩,其亦不自量矣。”
《紅雨樓家藏書目序》:“予少也賤,性喜博覽,嘗取父書讀之,覺津津有味。既長,稍知訪輯,然室如懸罄,力不能舉群有也。余壬辰、乙未、辛丑,三為吳越之游,庚子又有書林之役。乃撮其要者購之,因其未備者補之。更有罕睹難得之書,或即類以求,或因人而乞,或有朋舊見遺,或借故家鈔錄。積之十年,合先君子、先伯兄所儲,可盈五萬三千余卷。存之小樓,堆床充棟,頗有甲乙,次第鉛槧,暇日遂仿鄭氏《藝文略》、馬氏《經籍考》之例,為《書目》四卷。萬歷壬寅初秋,三山徐囗(火勃)興公書。”又《藏書屋銘》:“少弄詞章,遇書輒喜。家乏良田,但存經史。先人手澤,連篇累紙。珍惜裝潢,不忍殘毀。補缺拾遺,坊售肆市。五典三墳,《六經》諸子。詩詞集說總兼,樂府稗官咸備。藏蓄匪稱汗牛,考核頗精亥豕。雖破萬卷之有余,不博人間之青紫。茗椀香爐,明窗靜幾。開卷朗吟,古人在此。名士見而嘆嘉,俗夫聞而竊鄙。淫嗜生應不休,癡癖死而后已。此樂何假南面百城,豈曰夸多而斗靡者也。”又《題兒陸書軒》:“菲飲食,惡衣服,減自奉,買書讀,積二年,堆滿屋。手有校,編有目。無牙簽,無玉軸。置小齋,名汗竹。博非廚,記非簏,將老矣,竟不熟。青箱業,教兒陸,繼書香,爾當勖。”又《筆精》一則云:“余嘗謂人生之樂,莫過閉戶讀書。得一僻書,識一奇字,遇一異事,見一佳句,不覺踴躍。雖絲竹滿前,綺羅盈目,不足喻其快也。六一公有云:‘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幾案。’余友陳履吉云:‘居常無事、飽暖、讀古人書,即人間三島。’皆旨哉言也。”
《皕宋樓藏書志》:“《晏子春秋》八卷,元刊,徐幔亭舊藏。末題‘萬歷戊戌中秋,購于閶門肆中。徐熥識。’”又:“《檜亭稿》九卷,元刊本,面簽徐興公手書‘《丁檜亭集》,徐氏汗竹巢珍藏本,元板’十四字。”又:“《丁鶴年詩集》三卷,興公書‘《丁鶴年集》,徐氏汗竹巢珍藏本,元板’十四字。”
一九二、耿震國 裔孫迪吉
蘇門學髓開百樓,火傳束緼遍中州。
問津欲涉富春否,一葉卬須太乙舟。
陳用光《太乙舟文集河南耿氏富春軒藏書目錄序》:“富春軒者,耿征君震國與其兄華國讀書之齋名也。耿氏居襄城,自奉政君顯以學行仕宦,著于明者數世。崇禎末,富春君偕二子殉難。及我朝而以文學稱者相接也。富春君嘗購書金陵,合奉政君所積,得三萬五百七十卷。傳至訓導君應蛟,而《目錄》遂失。又五世孫迪吉,乃就其父孝友所蓄書并先世所藏,重加編目。又備著孝友君所手鈔及累世自著書目附于后。仍系之富春軒者,從其朔也。子興宗以示余,余謂耿氏后能裒集遺書,兢兢守之,惟恐失墜。富春君游高忠憲、黃石齋之門,而百樓先生為孫征君奇逢弟子,雖籍西平,別開襄城,然國興宗五世從祖也。孫征君隱居伊、洛,實開潛庵之學。余觀耿氏自著書中有《中州道學編》,孝友君手鈔書有《蘇門大社譜》,意其所述者孫氏之學乎?”?
《國朝先正事略》:“耿先生名介,字介石,號逸齋,河南登封人。順治八年進士,由檢討出為福建巡海道。康熙元年,轉山西河東道。因裁缺,改直隸大名道。憂歸,不復出。詣蘇門受業于孫征君,篤志躬行,倡明絕學。所著有《理學正經》、《性理要旨》、《中州道學編》、《孝經易知》、《敬恕堂存稿》。”
《天祿琳瑯續編》:“《文心雕龍》,元刊本,有‘耿嘉祚印’、‘字會侯’、‘耿會侯鑒定書畫之章’三朱記。”昌熾案:富春耿君,殉明季之難。自沈仁舉以下,則皆明之遺老,入本朝始卒者也。
一九三、沈嗣選仁舉
南渡遺文愴劫灰,葭川手眼出東萊。
黃巾亦為康成屈,法宋樓前萬騎回。
錢泰吉《記沈氏嗣選南宋文鑒目》:“嘉定張云章漢瞻嘗輯《南宋文鑒》,未脫稿。王西莊光祿續成之。乾隆甲午舉人海寧蔣顯謨,字奏平,亦有《南宋文鑒》。然莫先于吾鄉先哲沈果庵之書也。果庵字仁舉,名嗣選,嘉興貢生。乙酉奉母避兵葭川,群盜知為老孝子,戒勿犯。所著有《儉娛堂集》。卒年七十六,私謚孝貞。”又《南宋文鑒序目跋》:“果庵先生當兵燹之際,破產聚書,有《法宋樓書目》四卷。”
一九四、許元溥孟宏 許心扆丹臣
繞屋梅花壓萬簽,道書竺典社中添。
南陽閨秀高陽婦,紙尾猩紅小印鈐。
《康熙蘇州府志》:“許元溥字孟宏,父自昌,中書舍人,以篤行稱。構梅花墅,聚書連屋。元溥生而沉靜,日出其書遍觀之,于經藝罔不淹通。喜購書,自號千卷生。崇禎庚午,舉于鄉。”
《乾隆府志》:“梅花墅者,甫里許自昌所構,今為海藏庵。陳繼儒詩:‘青山解綬修僮約,紅袖焚香捧道書。’徐汧詩:‘藏來竺典添香誦,出世因多樂未除。’”
梨洲《思舊錄》:“孟宏,長洲人。余與劉伯宗及孟宏約為鈔書社。”又《南雷集感舊集》:“鈔書結社自劉城,余與金閶許孟宏。好事于今仍舊否?煙云過眼亦傷情。”昌熾案:《士禮居題跋記》所載《劉子新論》、《甫里先生文集》、《蛻庵集》,皆許心扆藏。蕘翁述周香嚴云:“丹臣為葉九來婿,故藏書具有淵源。”《甫里集》中丹臣題記有先中翰云云,中翰當指自昌。《愛日精廬藏書志》:“《揭文安集》,王蓮涇跋曰:‘壬辰購書于甫里之高陽氏,丹臣許兄慨然示余。’孟宏及見梨洲,而蓮涇在康、雍之交。丹臣與之同時,必在孟宏之后矣。考《蘇州府志藝文類》,孟宏長子王儼,字孝酌。著有《軔園雜志》、《聞樨軒文集》、《淪浪亭集》、《代萱集》、《予懷集》、《嶺怡草》、《蔗庵詩草》。次子濰,字箕屋。著有《辛苦吟》一卷、《艷詩》一卷。從子定升,著有《香谷林文集》、《清蔭閣詩集》。惟心扆無考。《劉子新論》后轉入硤石蔣氏。《東湖叢鈔》云有“歸高陽葉氏”印,卷末有“梤印”、“南陽閨秀”二朱記。按此即九來之女,丹臣之婦也。
一九五、包檉芳子柳 高承埏寓公
杉青牐畔表孤忠,父子南湖世考工。
八十櫝書前進士,西臺淚灑杜鵑紅。
錢受之《嘉興高氏家傳》:“弘光元年四月,工部虞衡司主事高承埏為其父屯田司郎中道素伏闕訟冤,詔復原官。越十四年,虞衡子佑囗(钅己)乞為家傳。屯田君諱斗光,字明水,改名道素,字元期,萬歷己未進士。承埏字寓公,崇禎庚辰進士。知遷安、寶坻、涇三縣。弘光初,量移工部虞衡司主事。”昌熾案:佑囗(钅己)字念祖,與其弟佑鈵,并能文。見《嘉興府志》。
朱彝尊《前進士高公墓表》:“公一字澤外,以虞衡歸,誓墓不出,隱居竹林村窩。著有《稽古堂集》。”又《吾妻鏡跋》:“康熙甲辰,獲睹于郭東高氏之稽古堂。”又《靜志居詩話》:“先生家藏書八十櫝,與項氏萬卷樓爭富。雖干戈俶擾,不輟吟哦。其《病中述志》云:‘惟將前進士,慘澹表孤墳。’讀者比之澤畔行吟,西臺慟哭。”
朱辰應《高工部傳》:“公亦好聚書,多至數萬卷。寢處其中,校勘不倦。時復卒卷掩抑,曰:‘先人有知,魂魄猶應眷此也。’”
《玉劍尊聞》:“包檉芳字子柳,嘉興人。喜書,聞有異本,即僻巷環堵,必徒步相訪。得之,則分命左右傳寫,手自摘錄,垂丙夜不休。客至,散帙縱橫,幾案間無所布席,而了不為異。”
一九六、陸寶敬身 陸宇燝春明
桂井牙簽比鄴侯,大參門第白檀留。
荒亭灑盡興亡淚,碧血書囊吊骷髏。
全祖望《中條先生墓表》:“先生諱寶,字敬身,一字青霞,學者稱為中條先生,鄞之白檀里人也。陸氏為甬上四姓之一,家在細湖之西畔。門施棨戟者相望,鄞人各以其房別之。其曰給諫房,則以先生大參之官著。而先生所居有雙桂,皆藤本,先生使工人環而結之,其狀如井絡,故鄞人別稱曰桂井陸氏。先生之初集曰《霜鏡》,次集曰《辟塵》、曰《悟香》,惟《霜鏡》行于時。《悟香》當改步之后,國事君讎,頌言不諱,故世菲得見。近者,先生后人喪失其家,青氈故物,遂無一草一木得保,于是棗梨之屬皆出,而予得見之。嗚呼!是亦眢井之藏也矣。先生藏書最富,多善本。吾鄉之以藏書名者,天一閣范氏,次之四香居陳氏,又其次,則先生南軒之書,三十年來,亦四散。予從飄零之后摭拾之,尚得其宋槧開慶、寶慶《四明》二志及草廬《春秋纂言》,皆世間所絕無也。”又《陸披云先生阡表》:“先生諱宇燝,字春明,別署為披云,戇庵副使之第五弟也。丙戌后,棄諸生,與喪職之徒游。荒亭木末,時聞野哭。性嗜異書,晚年家既貧,不能具寫官,乃手鈔之,瀕病不倦。從子官山左,令其訪東萊趙隱君士哲遺書。垂歿,尚以其書未至為恨。著《觀日堂集》八卷。”昌熾案:戇庵副使,名宇囗(火鼎),字周明,四明六狂生之一。又《明故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公墓碑》:“公諱翊,字完勛,慈溪人。國變,結寨于大蘭。以起事為大兵所執,梟示寧城西關門。鄞之故觀察陸公字囗(火鼎)、故都督江公漢,以奇計竊得,藏之陸氏書柜中,襲之以錦,其家人亦弗之知也。康熙癸卯,觀察以海上事牽連赴逮,其家被籍。有司見書柜中故紙斷爛陳因,棄之而去。觀察之女屏當書柜,得一錦函,發之則人頭也。觀察之弟宇燝哭曰:‘此侍郎之首也。’而得不為有司所錄,其天也夫。”
一九七、陳煌圖鴻文 陳帆際遠
吳下藏書鸞嘯齋,柳絲縈地蘚當階。
東林喬木嗟何在,悵望師門一愴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