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 藏書紀事詩
- 葉昌熾
- 4930字
- 2015-11-27 15:53:59
二一六、周亮工元亮 子在浚雪客
梨莊本本盡精良,觀宅何嘗非吉祥。
務抑輕華存微尚,好噓嘉種為寒香。
《明代名人尺牘小傳》:“周亮工字元亮,號櫟園,又號減齋。明崇禎庚辰進士。國朝戶部右侍郎。革職。康熙初復僉事,歷江安督糧道。好古圖史書畫,有《讀畫錄》、《印人傳》、《字觸》、《書影》、《閩小記》、《賴古堂詩文集》等書。”又“周在浚字雪客,亮工長子,官經歷。有《云煙過眼錄》、《晉稗》、《梨莊集》、《秋水軒集》。”
《賴古堂詩集自序》:“褎庵瞀公,自稱曰笠僧,人率稱曰櫟下生。本豫章人,籍大梁,然公實生梁秣陵。公生于壬子四月七日,眉長垂頰,人又呼之為長眉公。所著《同書》四卷、《鹽書》四卷、《湘編》四卷、《字觸》一卷、《詩人傳》三卷、《賴古堂文選》十卷,皆次第行世。”
《鷗陂漁話》:“《因樹屋書影》述其先人作觀宅四十吉祥相,其第二條‘架上無整齊書’注云:‘本本精良,一一完善,手且未觸,目于何有?但觀架中,便知腹中。’此為藏書而不讀者痛下針砭。然余謂真能讀書者,必能珍護,若但如櫟園所云,適足啟子弟輕褻簡編之惡習,豈雅人深致哉!”
《征刻唐宋秘本書例》:“大梁周子梨莊,櫟園司農長公。司農世以書為業,嘉、隆以來,雕板行世,周氏實始其事。游宦所至,訪求不遺余力。閩謝在杭先生,萬歷中鈔書秘閣,后盡歸司農。而遭患難,數世所積,化為烏有,獨此繕寫秘本二百余種,梨莊竭力珍護,巋然獨存。”又朱彝尊啟:“黃子俞邰,周子雪客,藏書累葉,手澤猶新。玉笈縹緗,不減李鄴侯之架;御書炳煥,何殊孫長孺之樓。
又張芳《論略》:“黃、周兩君秘集,惟唐沈下賢、宋柳仲涂、金趙閑閑先列數種,其余經史逸冊、有裨名教者,冀公之當世,略存微尚,稍抑輕華。”又云:“吾黨平時,眷念前人之著述,而不可必得;一聞跫音于空谷,遂噓嘉種為寒香。”
二一七、黃宗羲太沖
不沾學究頭巾氣,不墮支那文字禪。
辛苦奚囊遍南北,饞魚更上海東船。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公諱宗羲,字太沖,海內稱為梨洲先生。浙江紹興府余姚縣黃竹浦人也。忠端公尊素長子。公憤科舉之學,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里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齋黃氏、吳中則絳云樓錢氏。窮年搜討,游屐所至,遍歷通衢委巷,搜鬻故書;薄暮,一童肩負而返,乘夜丹鉛。次日復出,率以為常。”又云:“公晚年益好聚書,所鈔自鄞之天一閣范氏,歙之叢桂堂鄭氏,禾中倦圃曹氏,最后則吳之傳是樓徐氏。然嘗語學者曰:‘當以書明心,無玩物喪志也。’”
又《附記》云:“公有《日本乞師記》,但載馮侍郎京第乞師始末而已,無豫。乃《避地賦》則有曰:‘歷長崎與薩斯瑪兮,方粉飾夫承平。招商人以書舶兮,七昱緣于東京。’是公嘗偕馮東行,而后諱之。”昌熾案:“昱緣”疑“略錄”之訛,不敢輒改。
《南雷詩歷》有《移居詩》云:“不為安床席,先遺百本書。推尋如逋寇,斷爛恨讒魚。”又《偶書》第五首云:“書院講章村學究,支那語錄莽男兒,驀然跳出兩般外,始有堂 堂正正旗。”
《曝書雜記》:“黃百家《當箕初稿》有《續鈔堂書目序》,言梨洲保護藏書于兵火之中,道雖窮而書則富。”昌熾案:百家,梨洲子也。
二一八、吳之振孟舉
此是南雷都講地,滿村黃葉語溪灣。
他鄉寒故終須別,三載皋比返蕺山。
《嘉興府志》:“石門吳之振,字孟舉,以貢授中書,有《黃葉村莊詩文集》。”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甲辰館語溪,槜李高氏以書求售二千金,大略皆鈔本也。余勸吳孟舉收之。余在語溪三年,閱之殆遍,此書固他鄉寒故也。”
《曝書雜記》:“黃葉村莊,石門吳孟舉藏書處。全謝山謂:‘祁氏曠園之書,精華歸于南雷,奇零歸于石門。’即指孟舉也。”昌熾案:石門指呂莊生留良,非孟舉也。南雷講學石門時,與莊生合得祁氏書,見全謝山《小山堂祁氏遺書記》。
《池北偶談》:“石門吳孟舉刻《宋詩鈔》百數十家,多秘本,蓋與其縣人呂莊生兩家所藏本。而潁濱、南豐尚不及載,則未刻尚多也。吳為予言,唐樊宗師,宋二劉公是、公非集,其家皆有之。”
《天祿琳瑯》:“明刻《唐人萬首絕句》,吳孟舉藏書,有‘延陵季子’朱記。”
二一九、呂留良莊生 子葆中無黨
可憐坊社但狺狺,心學姚江竟反唇。
覷破東書堂內案,不禁齒冷到光輪。
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遺書記》:“吾聞澹生堂書之初出也,其啟爭端多矣。初,南雷黃公講學於石門,其時用晦父子俱北面執經,已而以三千金求購澹生堂書,南雷亦以束修之入參焉。交易既畢,用晦之使者中途竊南雷所取衛湜《禮記集說》、王偁《東都事略》以去,則用晦所授意也。南雷大怒,絕其通門之籍。用晦亦遂反而操戈,而妄自托於建安之徒,力攻新建,并削去蕺山學案私淑,為南雷也。近者石門之學,固巳一敗涂地。然坊社學究,尚有推奉之者。弟子之稱,狺狺於時文批尾之間。豈知其濫觴之始,特因澹生堂數種而起,是可為一笑者也。然用晦所藉以購書之金,又不出自己,而出之同里吳君孟舉。及購至,取其精者,以其余歸之孟舉,於是孟舉亦與之絕交。是用晦一舉而既廢師弟之經,又傷朋友之好,適成其為市道之薄,亦何有於講學也。”昌熾案:用晦姓呂氏,原名光輪,改名留良,字莊生,用晦其號,又號晚村。子葆中,字無黨。《義門弟子姓氏錄》有晚村孫呂懿歷,字敬授。
呂莊生《得山陰祁氏澹生堂藏書三千余本示大火》:“阿翁銘識墨猶新,大擔論筋換直銀,說與癡兒休笑倒,難尋幾世好書人。宣綾包角藏經箋,不抵當時裝訂錢,豈是父書渠不惜,只緣參透達摩禪。”原注:“祁氏參臨濟宗。”
《拜經樓藏書題跋記》:“《穆和齋集》有‘呂氏藏書’、‘恥齋’二圖記。”
又:“《魯齋遺書》有‘不遠復堂’、‘難得幾世好書人’、‘無黨’、‘恥齋’諸圖記。”
又《讀書敏求記》谷林先生跋云:“雍正甲辰,蟬花居士取御兒呂氏明農草堂善本手校。”
《持靜齋書目》:“《鴻慶居士集》,舊鈔本有‘御兒呂氏講習堂’印。”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小畜集》,吾研齋補鈔,留字皆缺最後一畫,呂無黨手鈔也。又《栟櫚集》,賜書樓蔣氏藏呂無黨鈔本,謹慎之至,於漫滅處皆以細筆畫識之,以存其真。”昌熾案:余見鈔本《洪文惠集》,留字亦缺末筆,有蔣子宣跋。知吾研藏書散後,皆歸蔣氏。蔣,吾郡藏書故家,所謂賜書樓也。
二二〇、馮文昌研祥 江立玉屏 韓泰華小亭
吳越野民清曠域,縹帶蕓簽憶趙侯。
從此人家添小印,不當帖尾便書頭。
《杭郡詩輯》:“馮文昌字研農,嘉興諸生。有《吳越野民集》。”注云:“研祥為司成開之孫,以次子褎仲贅與棲里沈氏,遂徙家依之。”
江藩《金石錄跋》:“研祥收藏甚富。得右軍《快雪時晴》真跡,因筑快雪堂于西湖之孤山。自嘉禾移居武林,遂為杭人焉。”
《讀書敏求記》:“《金石錄》,吾友馮研祥有不全宋槧本,刻一圖記曰‘金石錄十卷人家’,長箋短札,帖尾書頭,每每用之,亦藝林中一美談也。”
《淮海英靈集》:“江立字玉屏,號云溪,舊居杭州,移籍儀征。有宋版《金石錄》,因題其齋曰‘金石錄十卷人家’,著《小齊云山館詩鈔》。”
張燕昌《刻印跋》:“馮研祥《金石錄》,今為玉屏先生所有。珍重視余,余為用飛白書刻印以贈,藝林中又增一段佳話矣。”昌熾案:是書后歸趙晉齋魏。復相繼為阮文達、韓小亭所得。今藏座主潘文勤師滂喜齋。韓名泰華,浙江仁和人,官潼關道。晚年僑居金陵,筑玉雨堂,藏書甚富。有元人集百余家,皆傳鈔精本,或《四庫》所無,而元刊僅存者。嘗欲輯《元文選》,以十家作一集。道光庚戌,首集既成,即毀于兵。其所著《無事為福齋隨筆》云:“《金石錄》明以來多傳鈔,惟雅雨堂刻之。阮文達有宋槧本十卷,即《敏求記》所載者。文達自撫浙至入閩,恒攜以自隨。一日書賈來售,驚喜若狂,余得之,亦刻‘金石錄十卷人家’小印。”又考翁蘇齋詩:“阮公積古邁歐趙,蘇齋快與論墨緣。恰逢葉子仿篆記,宛如舊石馮家鐫。”又云:“葉子篆樣又摹副,其一畀我蘇齋筵。”則翁、阮二家亦有此印也。曩年假館滂喜齋,文勤師嘗出以相示。有“馮文昌印”、“字研祥”、“馮氏三余堂收藏”、“馮子元家藏印”、“平安館印”五朱記。其余各家題詞圖記,充然滿幅,洵驚人秘笈也。
又案:《天祿琳瑯續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元萬玉堂刊,馮氏藏本,有‘馮氏圖書’、‘馮印文昌’、‘文字之祥’、‘文字之祥君家其昌’、‘馮氏三余堂收藏’、‘快雪堂圖書印’、‘茅齋玩賞’、‘清曠之域’、‘茅屋紙窗筆精墨妙’諸印。”
二二一、葉奕林宗 子裕祖仁
童子敲門送赫蹄,篝燈未罷已鳴雞。
巫陽忽下申生駕,自古厲階煽艷妻。
《讀書敏求記》:“吾友葉林宗,篤好奇書,搜訪不遺余力。每見案頭一帙,必假歸躬自繕寫,篝燈命筆,夜分不休。我兩人獲得秘冊,即互相傳錄,雖昏夜叩門,兩家童子聞聲知之,好事極矣。林宗歿,余哭之慟。為文以祭之曰:‘昔我與君,定交杵臼,奇文同賞,疑義相剖。’又曰:‘墊巾步屧,頻煩往來,尺蹄問字,一日幾回。’君亡來三十余年,遍訪海內收藏家,罕有如君之真知真好者。每嘆讀書種子幾乎滅絕矣。”
《七十二峰足征集》:“葉奕字林宗,好學多藏書,名與石君上下。子祖德、祖仁,皆少有才名。林宗后娶妻,二子俱失愛,以憂死。士論少之。”又:“葉修字祖德,林宗長子,與弟祖仁迭為酬唱。名其集曰《華萼集》。”又:“葉裕字祖仁,林宗次子,右手駢指,自稱枝指生。游錢牧齋、陳確庵之門。以后母故,失愛于父,郁郁以死,年止二十五。虞山陸豈凡,好道志怪之士也。庚子歲四月九日,去祖仁之亡將期年矣,豈凡于紫雪壇扶乩,忽飛筆書‘遠山微抹送橫波,細骨輕軀艷綺羅’云云,題‘鬼仙葉祖仁作’。林宗寶藏其筆,以為真。申生、伯奇,千古同聲一哭。”
《愛日精廬藏書志》:“《孫覿大全集》,葉石君跋:‘此書為從兄林宗借去幾十年矣。乙巳之春,林宗卒,為之整書,始得檢歸。’”
《皕宋樓藏書志》:“《沈下賢集》,葉石君跋:‘崇禎戊寅得《沈亞之集》,為林宗乾沒。近來林宗物故,書籍星散,宋元刻本,盡廢于狂童敗婦之手。予生平不欺其心,自信書籍必不若林宗死后之慘。’”昌熾案:《沈下賢集》,今在常熟瞿氏。林宗自跋,題:“崇禎四年冬十一月,記于虞山之毖室。”
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元本《金石例》有跋,題:“順治乙未夏五月,雨窗支指生葉裕。”
二二二、葉樹廉石君
金庭玉柱太湖東,述古精嚴未許同。
石癖書淫成底事,驅雞牧彘作冬烘。
徐乾學《葉石君傳》:“葉石君者,隱君子也。性嗜書,世居洞庭山中。嘗游虞山,樂其山水,因家焉。所至秘聚書,常損衣食之需以購書,多至數千卷。會鼎革兵燹,盡亡其貲財,獨身走還洞庭。其鄉人相與勞苦,石君頻蹙曰:‘貲財無足言,獨惜我書耳!’鄉人皆笑之。已復居虞山,益購書,倍多于前。石君所好書與世異。每遇宋元鈔本,雖零缺單卷,必重購之,世所常行者勿貴也。其所得書,條別部居,精辨真贗,手識其所由來,識者皆以為當。有三子,時誡之曰:‘若等無務進取,但能守我書讀之足矣。’年六十七,卒于家。石君既歿,而鄉人益思之,以為王君公、仲長子光流亞也。其友黃儀子鴻嘗為予言,因為之傳。石君名樹蓮,嘗為邑諸生,已而棄去。石君其字也。”
《藏書記要》:“余見葉石君鈔本,校對精嚴。錢遵王書籍裝飾雖華,不及也。”又云:“石君所藏書,皆手筆校正,博古好學,稱為第一。葉氏之書,至今為寶,好古同嗜者賞識焉。”
《七十二峰足征集》:“何義門侍講,亦最喜石君所閱書,謂考訂精審,評騭古今,源流了然,別具手眼。一時好事者,因義門之言,爭購其書。于是樸學齋所藏,不脛而走。”
石君《獨居詠懷》詩:“茅齋卻無機,驅雞與牧彘。”又《和秋日言懷》詩:“《魯論》半編囊底在,村中只指是蒙師。”昌熾案:石君《金石文隨錄》手稿六冊,何夢華藏,見《竹汀日記》。臨川李氏所藏《宋拓羅池廟碑》,即其家本,有石君題字。石君一名萬,樹廉之廉,亦作蓮。其藏書跋多題“南陽轂道人”,或題“南陽道轂”。其印曰“樸學齋”、曰“歸來草堂”、曰“金庭玉柱人家”。
二二三、張拱端孟恭
淺草江南綠未深,太原公子裼裘臨。
橐金半入名山藏,一片孤云萬里心。
錢受之《張孟恭江南草序》:“孟恭晉產居吳,游必就士,橫經藉史,好學深思。”
《愛日精廬藏書志》:“《汗簡》七卷,陳氏鴻跋曰:‘崇禎辛巳,余讀書于吳門維斗師之古柏軒。秋日,同張孟恭至城隍祠右古書籍鋪中,見此《汗簡》,狂喜欲舞,急解金購歸。’后馮己蒼假來鈔得,余于庚寅從己蒼借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