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縣志》:“安國字民泰,富幾敵國。居膠山,因山治圃。植叢桂于后岡,延袤二里余,因自號桂坡。好古書畫彝鼎,購異書。”又:“安紹芳安懋卿。所居膠山西林,廣池十頃,帶以華薄,蔚然深靚。曲橋飛樓,逶迤夭矯,雜置圖書彝鼎其中。名士過從,置酒刻燭,至忘日夜。”又:“西林,膠山安氏園也。嘉靖中,安桂坡穿池廣數(shù)百畝,中為二山,以擬金、焦。至國孫紹芳,即故業(yè)大加丹艧,與天下名士游賞其中。二百年以來,東南一名區(qū)也。”
《無聲詩史》:“紹芳自號研亭居士。后更名秦來,字未央。”
錢受之《跋高誘注戰(zhàn)國策》:“天啟中,二十千購之梁溪安氏,不啻獲一珍珠船也。”又《跋春秋繁露》:“金陵本訛舛,得錫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數(shù)百字,深以為快。今見宋刻本,知為錫山本之祖。”
《天祿琳瑯》:“《初學(xué)記》,板心上標(biāo)‘安桂坡刊’。每卷標(biāo)題之下,又稱‘錫山安國校刊’。安國所刊書甚夥,此書取九洲書屋本翻刻。”昌熾案:安國所刊,有《顏魯公集》、《熊朋來集》、《吳中水利書》。又:“《史記》,有‘大明錫山桂坡安國民太氏書畫印’。”又:“元本《博古圖》,有‘桂坡安國賞鑒印’。”《紅豆樹館書畫記》:“徐幼文《秋林草亭圖》,有‘安’字圓印,‘錫山安氏西林秘玩印’、‘墨顛齋圖書印’。”
一三五、茅坤順甫 孫元儀止生
練市高樓擁白華,姑存世學(xué)為專家。
將軍未奏崖山績,且種東陵五色瓜。
《湖錄》:“茅坤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人。明嘉靖戊戌進(jìn)士,大名副使。以事鐫職歸,作《島人傳》、《三益先生傳》,以見志。著有《白華樓稿》、《玉芝山房稿》。年九十卒。子翁積、國縉、維。國縉子元儀,字止生,號石民。佐孫承宗行師,歷官提督大將軍。旋以兵嘩下獄,遣戍漳浦。邊事急,請募死士勤王,為庸奸所忌,悲憤縱酒而卒。
《吳興藏書錄》:“茅坤《白華樓書目》下引《湖錄》云:‘鹿門茅先生,藏書甲海內(nèi)。練市新構(gòu)書樓凡數(shù)十間,至于充棟不能容。其孫大將軍止生,編為《九學(xué)十部目》。自述云:九學(xué)者,一曰經(jīng)學(xué),二曰史學(xué),三曰文學(xué),四曰說學(xué),五曰小學(xué),六曰兵學(xué),七曰類學(xué),八曰數(shù)學(xué),九曰外學(xué)。十部者,即九學(xué)之部而加以世學(xué)。世學(xué)不可以示來世,然時(shí)王之制,吾先人以茲名于世,吾敢忽諸?其后攜至白門,遭國變散去。’”
一三六、陸師道子傳 陳道復(fù)復(fù)甫
湖上垂綸二十年,嚴(yán)光佳婿得神仙。
白陽何似元洲客,香火停云有兩賢。
《無聲詩史》:“陸師道字子傳,長洲人。進(jìn)士,工部都水司主事,改禮部儀制司。請 急歸,益肆力于學(xué)。手鈔典籍,后先積數(shù)千百卷。丹鉛儼然,小楷精絕。林下逾二十年,起補(bǔ)南儀部,召為繕部郎中。擢尚寶少卿,告歸。卒年六十四。先生初號元洲,尋更曰五湖。女趙陸卿子,適隱士趙宦光;子士仁,字文近,號承湖。”昌熾案:《郡志》:“子傳,嘉靖戊戌進(jìn)士。”《列朝詩傳》:“子傳,文待詔弟子。善詩,工小楷、古隸,旁及繪事。人謂侍詔四絕,不減趙吳興。子傳絕略似待詔,而風(fēng)尚標(biāo)置亦相亞云。”
《乾隆蘇州府志》:“陳道復(fù)初名淳,后以字行,列字復(fù)甫,別號白陽山人。少從文征明游,所棲曰五湖田舍。”又云:“陳都憲璚宅在大姚,都憲孫道復(fù)亦居此。有閱囗(馬風(fēng))堂、碧云軒。”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吳紀(jì)聞》六卷,陳白陽山人手校。”
《皕宋樓藏書志》:“湖北茶鹽提舉司刊《漢書》一百二十卷,有‘陳道復(fù)印’、‘陳淳私印’。”
《式古堂書畫考》:“趙子固《墨蘭圖》,陸師道跋。有‘陸氏子傳’、‘五芝元澗’二印。”又:“陳道復(fù)《梅雪帖》,有‘姚里’圓印。”昌熾案:子傳號元洲,“澗”字疑有誤。
一三七、錢谷叔寶 子允治功甫
微行門巷有倡條,遺事宣和譜玉簫。
此即人間希有本,虞山不贈(zèng)待青瑤。
《列朝詩傳》:“錢谷字叔寶,少孤貧。游文待詔門下,日取架上書讀之。以其余功點(diǎn)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 廬,讀書其中。聞?dòng)挟悤m病必強(qiáng)起,匍匐請觀。手自鈔寫,幾于充棟,窮日夜校勘,至老不衰。子允治,酷似其父。年八十余,隆冬病瘍,映日鈔書,薄暮不止。功甫歿,無子,其遺書皆散去。自是吳中文獻(xiàn)無可訪問,先輩讀書種子絕矣。”
《明詩綜小傳》:“允治初名府,后以字行,更字功甫。有《少室先生集》。”
《明畫錄》:“谷子允治,字功甫;序字次甫,亦善山水。”
《靜志居詩話》:“叔寶晚葺敝廬,曰懸罄室。王元美為賦詩,所謂‘腔梁頗受落月色,北窗靜俟涼風(fēng)眠’者也。”昌熾案:《劉子威集》,有《懸罄室記》,言錢君少學(xué)于文征仲先生,為題其室曰懸罄,言能貧也。據(jù)此,則竹垞晚葺之說未審矣。
《讀書敏求記》:“功甫老屋三間,藏書充棟。白日檢書,必秉燭,緣梯上下。所藏多人間罕見之本。”又《也是園書目序》:“吳門錢功甫,高士也。牧翁釋褐后,即與之交。一日語公:‘吾老矣,藏書多人間未有本子。公明日來,當(dāng)作蔡邕之贈(zèng)。我欲閱,轉(zhuǎn)就公借。他年屬纊時(shí),公與我料理身后事。’牧翁喜甚,質(zhì)明往,其意色閔默,已不肯踐宿諾矣。嗟乎!讀書種子,習(xí)氣未除,斤斤護(hù)惜,非獨(dú)一功甫然也。功甫有《李師師外傳》一卷,即筌翁云‘道君在五國城所作,從榷場中來’者。功甫歿,此書不知散落何處。今雖縣百金購求,豈可復(fù)見。”
李果《徐瑤圃畫云間往哲遺像跋》:“吾吳先賢像,為錢叔寶手筆。功甫欲歸之文文肅公,有資郎以厚利愿交于功甫,功甫不可。文肅感其意,至質(zhì)其家藏宋槧《史記》酬之。后人爭賢功甫。”
《愛日精廬藏書志》:“《晝上人集》,有木記云:‘百計(jì)尋書志亦迂,愛護(hù)不異隨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誅,子孫不寶真其愚。’錢叔寶藏書印記也。”昌熾案:所見懸罄藏書,尚有“十友齋”一印,及“中吳錢氏收藏印”。
一三八、顧德育克承
廉吏還山剩寢邱,買書有俸未為憂。
三間老屋親傳寫,惟有東吳顧可求。
《蘇州府志》:“顧祖辰字子武。祖蘭,弘治戊午鄉(xiāng)舉,令樂安、于潛二縣。歸隱吳之臨頓里,有地?cái)?shù)弓,竹木翳然。結(jié)椽三楹,署曰春潛隱。蘭子德育,家貧好學(xué),手錄幾數(shù)千卷。祖辰襲祖父余風(fēng),老屋三間,破榻竹幾。雖闤阓中,寂若空山。間作小詩及畫,自娛而已。”
《鐵琴銅劍樓書目》:“《石刻鋪敘》,義門跋曰:‘辛卯得顧可求家鈔本,稍正數(shù)字。顧名德育,廉吏榮甫之子也。’”又:“《吳中舊事》,顧德育鈔本跋云:‘隆慶改元,丁卯四月,安雅生顧德育記。時(shí)年六十有五。’”
《式古堂書畫考》:“周復(fù)卿《小齋雅致圖》,顧德育跋,有‘克承’、‘安雅堂’二印。”
一三九、顧從禮汝由 從德汝修 從義汝和
鳧鼎云回古篆凝,茗甌香沸玉河冰。
至今石室蘭臺里,漆軸牙簽半武陵。
《松江府志》:“顧定芳字世安,上海人。明世宗時(shí),召拜御醫(yī)。子從禮,字汝由,工書。夏言入閣,值世宗狩承天,以從禮薦,歷官光祿寺少卿。弟從義,安汝和,善書,能詩。嘉靖庚戌,詔選端行善書,從義名第五,授中書舍人。隆慶初,擢大理評事。家居,構(gòu)玉泓館,手摹宋本《淳化帖》。有《研山山人詩稿》行世。”
《眉公筆記》:“文壽承云:‘在長安時(shí),過顧舍人汝由研山齋。見其窗明幾靜,折松枝梅花作供,鑿玉河冰烹茗啜之。又新得鳧鼎奇古,目所未見。炙內(nèi)府龍涎香,恍然如在世外,不復(fù)知有京華塵土。’”
《天祿琳瑯》:“《漢書》宋刻本,有趙孟頫像。右方上書‘趙文敏公小像’,下書‘長洲陸師道題于顧汝修蕓閣’。按《秦漢印統(tǒng)》黃姬水序稱:‘為東川御醫(yī)顧公所纂,厥嗣汝由光祿、汝修鴻臚、汝和廷評共成之。’考《松江府志》:‘從禮字汝由,從義字汝和’,而不及汝修。今卷中有‘顧從德印’,當(dāng)即汝修之名也。”又:“《新唐書糾謬》宋刻本,明鴻臚顧汝修藏。有‘武陵世家’、‘顧汝修印’、‘顧蒙’三朱記。《唐書直筆新例》同。”又:“《資治通鑒》興文署板,顧從德藏。有‘武陵’聯(lián)珠印。”又:“《新刊唐柳先生文集》,顧從禮藏。有‘武陵郡圖書記’長印。又有‘子先之印’,疑為從禮之別字。”
嚴(yán)元照《書春秋張氏集傳后》:“每冊有‘顧汝修印’。”
《鐵琴銅劍樓書目》:“《春秋胡傳》,有‘顧從德印’、‘顧從義氏’二朱印。”
一四〇、何良俊元朗
四萬卷書百簽畫,清森閣似米家船。
陸沈金馬真無謂,東海歸來拆墓田。
《松江府志》:“何良俊字元朗,華亭人。居柘林,少與弟良傅皆負(fù)俊才,時(shí)人以‘二陸’方之。良俊由貢謁選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子元之,字又元,亦以淹雅見稱。良傅字叔皮,嘉靖十九年登鄉(xiāng)薦,明年登進(jìn)士,禮部郎中。”
《列朝詩傳》:“元朗少而篤學(xué),二十年不下樓。以歲貢授翰林院孔目,郁郁不得志。每喟然嘆曰:‘吾有清森閣在東海上,藏書四萬卷。名畫百簽,古法帖鼎彝數(shù)十種。棄此不居,而仆仆牛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有《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行于世。”
《四友齋叢說序》:“何子少好讀書,遇有異書,必厚資購之。撤衣食為費(fèi),雖饑凍不顧也。所藏書四萬卷,涉獵殆遍。”
《四友齋叢說》:“余家舊藏書幾四萬卷,后皆毀于倭。近日西亭殿下以為余家藏書尚存,書來假錄,恨無以應(yīng)其求矣。”
《鐵琴銅劍樓書目》:“《句曲外史集》,何元朗鈔本。有‘東海何元朗’朱記。”
《式古堂書畫考》:“蘇子美《南浦詩帖》,有‘何氏元朗’、‘紫谿真逸’兩印。”又:“呂寶臣《子安學(xué)問帖》,有‘何氏元朗’、‘柘湖居士’兩印。”又:“孫之翰《虞候還帖》,有‘橘里清賞’、‘何氏元朗’兩印。”又:“呂望之《蒙恩進(jìn)職帖》,有‘何良俊印’、‘陸沈金馬門’兩印。”又:“吳云壑《急足帖》,有‘何元朗氏’、‘兩山’二印。”
一四一、鈕石溪
虞初九百有新說,更演酉陽支諾皋。
家近太倉嘗一粟,侏儒飽死笑商高。
《居易錄》:“唐王定保《摭言》足本,凡十五卷,宋嘉定中柯山鄭昉刻。今會(huì)稽商氏刻僅十之一耳。商刻《稗海》,多得之浙東鈕石溪家。”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古今書籍之厄,不可勝計(jì)。以余所見言之,越中藏書之家,鈕石溪世學(xué)樓其著也。余見其小說家目錄亦數(shù)百種,商氏之《稗海》皆從彼借刻。崇禎庚午間,其書初散,余僅從故書鋪得十余部而已。”昌熾案:《人海記》數(shù)藏書之厄,亦及會(huì)稽鈕氏萬卷樓。
《天祿琳瑯》:“《漢書》,有‘會(huì)稽鈕氏世學(xué)樓圖籍印’。”
一四二、晁瑮君石 子?xùn)|吳叔權(quán)
昭德先生書滿家,自言梨味不知楂。
禮堂翻定童烏本,痛極優(yōu)曇頃刻花。
《千頃堂書目薄錄類》:“《寶文堂書目》三卷,晁瑮。”
《四庫提要》:“瑮字君石,號春陵,開州人。宋太子太傅迥之后。嘉靖辛丑進(jìn)士,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其子?xùn)|吳,字叔權(quán)。嘉靖癸鈕非石丑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父子皆喜儲藏。此本以‘御制’為首,上卷分總經(jīng)、五經(jīng)、四書、性理、史、子、文集、詩、詞等十二目;中卷分類書、子雜、樂府、四六、經(jīng)濟(jì)、舉業(yè)等六目;下卷分韻書、政書、兵書、刑書、陰陽、醫(yī)書、農(nóng)譜、藝圃、算法、圖志、年譜、姓氏、佛藏、道藏、法帖等十五目。其著錄極富,雖不能盡屬古本,而每書下,間為注明某刻,亦足以考見明人板本源流。”
《畿輔通志》:“《誠痛錄》,明晁東吳撰。東吳,瑮次子,弱冠第進(jìn)士,年二十三卒。其父瑮手錄其遺文,總四卷,墨跡一卷,名曰《誠痛錄》。”
亡兒恭彝,生于同治甲戌歲,體羸而嗜學(xué)。余每得古碑精槧,助余著錄,喜形于色。尤留心鄉(xiāng)邦文字,某人著某書,或存或佚,隨問隨答,了如指掌。蓋其沉默強(qiáng)識,天性然也。去歲春,忽得氣虛腫癥,百治不瘳。至十月朔,竟不起,年適二十三歲。此章不幸,遂成詩讖。悠悠蒼天,尚何言哉!亡兒在里,嘗奉教于曹叔彥內(nèi)翰。內(nèi)翰常詔以輯高密諸經(jīng)故訓(xùn)為《鄭氏雅》,許群諸書涉禮學(xué)者為《許氏禮》,屬稿粗具,未有定本。他日擬為理董,稍抒童烏之痛。崦嵫暮景,精力幾何,未知能償此愿否耳。光緒丁酉上元日緣裻記。
一四三、姚翼翔卿 國朝姚覲元彥侍 子慰祖公蓼
老子韓非竟同傳,孫公樂令每清談。
藏書倘補(bǔ)吳興錄,海屋流風(fēng)晉石廠。
《湖錄》:“姚翼字翔卿,號孺參,歸安人。嘉靖中,以貢為新淦訓(xùn)導(dǎo)。再為黃州教授,遷廣濟(jì)知縣。告歸,傍南城構(gòu)屋數(shù)楹,貯圖書萬卷。晚年自號海屋子。年六十九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