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鐵琴銅劍樓書目》:“《山谷刀筆》,有‘張載華’、‘芷齋圖籍’、‘古鹽張氏松下圖書’朱記。”又“《樂靜集》,有‘海鹽張氏研古樓藏書’及‘芷齋圖籍’二朱記。”又:“《拾園張氏書目》四冊,不著書籍原委,但列第幾架、第幾層、某函、某書而已。”昌熾案:舊在京師,順德龍伯鸞鳳鑣以所藏呂無黨手鈔《后村集》見示,有“古鹽張氏”及“宗囗(木肅)詠川”諸朱記。皕宋藏書《陸宣公集》有“張載華”、“佩蒹”諸印。張氏藏印,諸家著錄數見不鮮,顧其世系未能詳也。宣統紀元之歲暮,重雕此集至第四卷。張鞠生農部元濟自滬上寓書來,云螺浮給諫是其先德,以涉園世系見示。始知螺浮先生名惟赤,順治乙未進士,刑科給事中。長子囗(月告),號小白,別號皜亭,康熙壬子舉人。有三子,長芳溶早逝,以弟子宗松為嗣。次芳湄號象賢,一字葭士。宗松即其次子,號青在,又號寒坪。著有《捫腹齋詩鈔》,即農部之六世祖也。第五子曰宗柟,號吟廬,別號含廠,著有《帶經堂詩話》。第六子曰宗囗(木肅),號詠川,一號思巖。第八子曰載華,號佩蒹,一號芷齋。柯字晉樵,一字東谷,葭士弟芳潢之子也。鷗舫名鶴徵,佩葭之長子。以諸家書目藏印證之,世德清芬,若合符節。螺浮先生為王文簡同年進士,宜次其后。是卷繕刻至葉石君一首,而農部函適至,猶及改纂。不先不后,若有天幸,豈非先哲有靈,有以牖啟之乎!附志于此,以箴前闕,亦農部君志也。歲在庚戌元日,緣裻記。又案:《嘉興府志》:“平湖張培元,字江亭,監生。好書,購宋元本千卷。”《持靜齋書目》:《金陀粹編》,卷首有“張培源”、“江亭氏”諸印。即其人也。但元作源為異。

二三三、宋犖牧仲 子筠蘭揮

天賜蒲陶出禁廚,不將薏苡當明珠。

蘇詩精似吳興刻,斷鶴何須浪續鳧。

《先正事略》:“宋犖字牧仲,號漫堂,河南商丘人。大學士康公權子也。以大臣子列宿衛,官至江蘇巡撫、戶部尚書。子至字山言,癸未進士,授編修,浙江提學道。著有《緯蕭草堂詩集》。筠官檢討。

沈文愨《奉天尹宋公墓志銘》:“公諱筠,字蘭揮,號晉齋。既冠,捷南宮,由江西藩司晉奉天府尹。”

朱彝尊《西陂記》:“宋公懷童時釣游之所,思筑圃曰西陂,命禹鴻臚之鼎作《西陂魚麥圖》,取元結詩句,冀歸老于江湖也。天子書‘魚麥堂’以賜。公嘗引年,天子給以禁苑蒲陶一本,曰:‘是果結實,然后請老。’”

又:《巡府宋公以新雕蘇詩施注見貽賦謝》詩:“中丞訪得嘉泰本,上客為補由儀詞。梅谿舊箋付醬瓿,傅穉遺楷傳漕司。”昌熾案:商丘所得宋本僅有十二卷。當付雕時,邵長蘅為補其缺,謬誤甚多,翁蘇齋詩所謂“奇哉漫堂寶殘泐,惜也邵補功微愆”是也。

《綿津詩集齋中三詠松雪齋集》一首云:“雅愿終身作蠹魚,吳興集刻至元初。華亭小記增珍重,不數虞山舊漢書。”

儀顧堂《元槧白虎通跋》:“每冊有毛子晉、宋蘭揮印,《汲古閣秘本書目》為潘稼堂開值,議價不諧,其書多為商丘宋氏所得。”

《持靜齋書目》:“《青綸館藏書目錄》一卷,國朝宋筠撰。”又:“《耿文明詩集》,有‘商丘宋筠蘭揮氏’、‘乙丑進士’、‘太史圖書’、‘魚麥堂’諸印。”

禹之鼎《洗竹圖》,宋犖題詩,有“白馬客裔”印。

《天祿琳瑯》:“《胡子知言》,宋犖藏本,有‘緯蕭草堂’印。”

《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寫本《雪溪詩》,有‘龢松庵’白文方印,‘雪苑宋氏蘭揮藏書記’朱文長印。”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卻掃編》,有‘宋筠蘭揮’、‘三晉提刑’諸印。”

《鐵琴銅劍樓書目》:“叢桂《毛詩集解》,宋蘭揮所藏,每冊有‘筠’字圓印。《鐵圍山叢談》,卷首有‘宋氏蘭揮藏書善本’朱記。”

二三四、錢陸燦爾弢

上堂學參臨濟禪,登山喜拍洪崖肩。

仙耶佛耶抑儒耶,抱書獨上南山顛。

《海虞詩苑》:“圓沙先生錢陸燦,字爾弢,號湘靈。中順治丁酉鄉試第二。晚節居南山北麓,老屋三間,叢書兩板,臨街誦讀,聲出金石。年近九十,兩眸清碧似仙。生平篤信宗門,臨終灑然,又似老爛頭陀云。”

《東湖叢記》:“湘靈先生晚歲逃禪,其手校之書,每押以‘明經別駕書經解元臨濟三十四彭祖九十七世’一印,又曰‘陸終彭祖后人’。余藏有先生手批《元遺山集》,有跋題‘圓沙老書生記’,書法縱橫,蓋老年筆也。”

《鐵琴銅劍樓書目》:“《南華真經》,邑人錢圓沙手閱本。末有‘乙卯年七月二十日東圃書堂閱完’一行,卷首有‘調運齋’、‘湘靈好夢’諸朱記。”

《持靜齋書目》:“《韓子》,明孫礦節鈔本,錢湘靈手批,朱藍炫然。卷首有‘儒師馬文肅’、‘佛嗣熊檗庵’、‘圓沙’、‘彭祖同庚’、‘壬子癸丑草創大還堂’、‘陸燦湘靈’諸印。”

二三五、徐乾學健庵 徐秉義果亭

元文立齋 子炯章仲

一洗空華變阘茸,瑤臺牛篋出塵封。

一門并擅名山藏,白鹿爭高指玉峰。

同治《蘇州府志》:“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應聘曾孫。康熙庚戌進士第三人及第,官刑部尚書。傳是樓藏書甲天下。”“徐秉義字彥和,號果亭。康熙十二年以進士第三人登第,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秉義通籍后,以兄弟并在華省,深懷謙退。杜門卻掃,購求古書,或借稿本鈔錄。”“徐元文字公肅,號立齋,順治己亥一甲第一名及第,文華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傅臘塔劾元文兄弟家人不法事,元文奏辯,遂力求罷,以原官致仕。舟過臨清,榷關者欲構其罪,登舟大索,惟圖史數千卷,光祿饌金三百兩而已。”

《憺園集寄曹秋岳先生》詩:“嗟予才館發,屈首事誦習。博贍服茂先,弇陋媿難及。發憤購遺書,搜羅探秘笈。從人借鈔寫,瓻甔日不給。”

黃宗羲《傳是樓藏書記》:“喪亂之后,藏書之家多不能守,異日之塵封未觸,數百年之沈于瑤臺年篋者,一時俱出。于是南北大家之藏書,盡歸先生。先生之門生故吏遍于天下,隨其所至,莫不網羅墜簡,搜抉緹帙,而先生為之海若。”又曰:“自傳注之學變為時文,空華臭腐,人才阘茸。至于細民,亦皆轉相模鋟,以取衣食。遂使此物汗牛充棟,而先王之大經大法,蕩為荒煙野草,由大人之不悅學以致之也。數窮必復,先生主持文運,當必有以處此。人將指此樓也,與白鹿爭高矣。”

汪琬《傳是樓記》:“徐健庵尚書筑樓于所居之后。凡七楹,斫木為廚,貯書若干萬卷。部居類匯,各以其次,素標湘帙,啟鑰爛然。與其子登斯樓而詔之曰:‘吾何以傳女曹哉?’因指書而欣然笑曰:‘所傳者惟是矣!’遂名其樓為‘傳是’。”昌熾案:《傳是樓宋元本書目》,吳次瀟同年丙湘刻之廣陵。秉義有《培林山堂書目》,元文有《含經堂書目》。

《紅豆樹館書畫記》:“載司寇行書五言長律墨跡,引首用‘冠山堂’印。”

《天祿琳瑯續編》:“《禮記》,余仁仲刊,藏徐乾學家,有‘徐炯收藏秘笈’、‘徐炯收藏書畫’、‘徐章仲所讀書’、‘徐仲子別號自彊’諸朱記。炯字章仲,乾學之子,官直隸巡道。”

二三六、陳自舜小同

犁牛騂角難為爾,委鬼茄花已忽諸。

相見東林諸老集,三薰三沐四香居。

鄭梁《陳堯山墓志銘》:“君諱自舜,字同亮,別號堯山。父朝輔,明萬歷丙辰進士,太仆寺少卿。君始為秋水社,繼為澹園社。其間捧盤執耳,皆極一時之選。而當世之耳而目之者,多指云在樓之公子為不可少,蓋至是而人知太仆之有子矣。云在樓者,太仆所建以為游息之所也,所蓄圖書玩好頗富,手口之澤亦多。君一一珍藏,每遇名流鑒賞,輒求題識。君卒于康熙辛卯六月廿一日,距生前明甲戌七月十一日,春秋七十有八。子憲淇。”

全祖望《七賢傳》:“萬歷、天啟之交,黨禍方熾。吾鄉以沈文恭在揆席,故多為所染,陵夷至于奄難,士氣益喪。至有列名爰書者,顧喜其家子弟,多能出而雪父兄之恥。陳御史朝輔,有子自舜,字小同,甚媿其父之所為,不欲人稱為公子。梨洲先生講學甬上,小同從之,終日輯孴經學,兀兀不休。梨洲座上或言天啟時某官以某物贈奄,即御史所為也,小同為之數日不食。喜購書,其儲藏為范氏天一閣之亞。”

二三七、納蘭性德容若 揆敘愷功 穴研齋

年少金閨游俠兒,不工挾彈善填詞。

高齋賓客今何在,腸斷摩挲玉印時。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成德氏納喇,又作納臘,亦稱納蘭,字容若,后改名性德。遼陽人,太傅明珠子。康熙癸丑進士,選侍衛。愛才好客,所與游皆一時名士。嘗集宋元以來諸儒說經之書,刻為《通志堂經解》一千八百余卷。精鑒藏,尤工于詞,所刻《飲水側帽詞》,傳寫遍于村郊郵壁。”

《國朝詩人征略》:“揆敘字愷功,滿洲人。官至左都御史,謚文端。有《益戒堂集》。”

伍崇曜《飲水詞跋》:“韓慕廬稱容若嘗輯《全唐詩選》,晚乃篤意于經史。《茶余客話》稱其天姿英絕,蕭然若寒素。擁書數萬卷,彈琴歌曲,評書畫以自娛。”

《藤陰雜記》:“明太傅自怡園,延唐東江、查他山課子揆敘,唐有《園居雜詠詩》,如‘流水游龍非馬尉,赤墀青瑣異王根’,想見繁華氣象。東江又有《哭揆愷功》詩云:‘猶有高齋舊賓客,可憐水磨好園林’。”

《知圣道齋讀書跋》:“謙牧堂鈔本,金張師顏《南遷錄》一卷。”又云:“于謙牧堂藏書中,得宋元人詞二十帙,題曰《汲古閣未刻詞》。行款字數與已刻《六十家詞》同,每帙鈐‘毛子晉印’,皆精好。”昌熾案:謙牧堂,愷功藏書處也。容若曰珊瑚閣,昔聞之潘文勤師云:“愷功藏書皆歸天府。”《天祿琳瑯》著錄有謙牧堂印記者,皆其家書也。武進費屺懷同年藏容若玉印,一面鐫“繡佛齋”、一面鐫“鴛鴦館”。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陸游《南唐書》,丁卯歲收得穴研齋鈔本。卷末一頁,格旁有‘虞山錢遵王藏書’七字。”又:“《何博士備論通》二十六篇,不分卷,因其為穴研齋繕寫,珍之。先是,收得穴研齋諸書,初不知時代先后,惟陸游《南唐書》為虞山錢遵王藏書,則在遵王先矣。他為宋人說部,總得于松江故宦家。有賈人知其由來,謂出于康熙朝明相國家。”又:“《茅亭客話》,穴研齋本為佳。”昌熾案:《茅亭客話》,后歸亡友蔣香生書鈔閣,香生述周季貺之言曰:“穴研裝潢精美,似國初旗人之風雅好事者,或出自明相國家。”與蕘翁所記賈人之言合。

二三八、安岐儀周

誰為楚濱誰永年,草堂新筑直沽前。

豈因小綠天亭印,遂誤觀光自哲鮮。

《非石日記》:“書賈錢聽默云,傳是樓藏書大半歸于明珠,而其家人安麓村,所藏亦多善本。”又:“黃蕘輔家觀北宋本《孟東野集》,上有徐健庵、季滄葦及安岐印,每本卷末有‘安麓村’橢圓圖記。”

《楹書隅錄》:“北宋《孟東野詩集》十卷,每冊有‘安岐之印’、‘儀周珍藏’、‘安麓村藏書印’各記。安岐字儀周,麓村其號也,亦號松泉老人,天津人。顏所居曰沽水草堂。學問宏通,極精鑒賞。收藏之富,甲于海內。著有《墨緣匯觀》,亦一時博雅好古士也。《百樣一廛賦》著錄此本,謂麓村乃賣骨董者,誤矣。周蕓皋觀察《內自訟齋文集》謂‘儀周朝鮮人,從貢使入都。偶購得鈔本書,乃前人窖金地下,錄其數與藏處,皆隱語。遍視京師,惟明國公府似之,因見明公,一一指視其處。先后假金數百萬,業鹽于天津、揚州,息倍之。多富收藏,盡以歸國’云云,語尤荒誕,無足辯也。”昌熾案:《紅豆樹館書畫記》:“《陳白陽古詩十九首卷》,有‘朝鮮安氏圖書’、‘朝鮮安氏書畫圖章’、‘安氏子靜鑒定’、‘安氏小綠天亭珍藏’諸印。”是朝鮮實有安氏精鑒藏者。蕓皋之言,得無以此傳論乎?

(姚大榮《墨緣匯觀撰人考》對安麓村家世淵源考據甚詳,麓村實籍朝鮮,后入旗籍。周蕓皋所言不誤。王欣夫《補正》詳引此材料,可參考。)

二三九、曹寅子清

綠樹芳秾小草齊,楝花亭下一尊攜。

金風亭長來游日,宋槧傳鈔滿竹西。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曹寅字子清,號楝亭,奉天人。官通政使、江寧織造。校刊古書甚精。有揚州局刊《五韻》、《楝亭十二種》盛行于世。”

宋犖《寄題曹子清戶部楝亭三首》序云:“子清之尊人,于白門使院手植楝樹數株,綠陰可愛。因結亭其間,顏曰楝亭。子清追念手澤,屬諸名人賦之。未幾, 子清復移節白門,十年中父子相繼持節,一時士大夫傳為盛事。”

王囗(既大)《題張見陽楝亭夜話圖》詩:“楝亭余每坐清晝,墻隅小草秾陰覆。楝乃水部手自栽,亭亦早歲攤書構。”又云:“唐渲宋槧任標舉,陸海潘江半臣仆。”又吳之騄詩:“我聞楝亭下,嘉樹影婆娑。書卷擁百城,尚友自吟哦。”

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楝亭掌織造、鹽政十余年,竭力以事鉛槧。又交于朱竹垞,曝書亭之書,楝亭皆鈔有副本。以予所見,如《石刻鋪敘》、《宋朝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太平寰宇記》、《春秋經傳闕疑》、《三朝北盟會編》、《后漢書年表》、《崇禎長編》諸書,皆鈔本。魏鶴山《毛詩要義》、《樓攻媿文集》諸書,皆宋槧本。”

錢大昕《藝圃搜奇跋》:“天臺徐一夔編。此書世無刊本,曹子清巡鹽揚州時嘗鈔以進御,好事者始得購其副錄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安多县| 巴林左旗| 伊川县| 澄城县| 承德市| 淮北市| 常熟市| 茂名市| 星子县| 林州市| 安化县| 磐安县| 洞头县| 睢宁县| 英超| 西乡县| 南岸区| 理塘县| 泉州市| 丰台区| 普安县| 茌平县| 迁安市| 剑河县| 阿荣旗| 连平县| 尼木县| 焦作市| 桂阳县| 手游| 保德县| 县级市| 延庆县| 武强县| 南昌县| 清水县| 南开区| 阳高县| 务川|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