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虎《愚庵錢公家傳》:“公諱樹芝,字瑞庭,別號愚庵。先世自奉賢遷今之金山。祖鏗嗣,父溥義。公生無他嗜好,間以金石書畫自娛。五子:熙恩、熙輔、熙祚、熙哲、熙泰。”
《松江府志》:“錢熙輔字鼎卿,蕪湖教諭。婦翁吳省蘭輯刊《藝海珠塵》,至八集而止。熙輔續輯壬、癸二集,以竟其業。弟熙祚,字雪枝,敘選通判。好表章古今秘籍,嘗輯刊《守山閣叢書》及《指海》、《珠叢別錄》、《素問》、《靈樞》凡數百種。儀征阮文達序其書,謂‘于人謂之有功,于己謂之有福。’后以謁選,病歿京邸。熙泰字鱸香,廩貢生,署靖江教諭。”又:“錢熙載字嘯樓,好藏書。”
張文虎《候選訓導錢君殯志》:“君從弟錫之,輯《守山閣叢書》,招予佐其事。君多藏秘帙,時假校錄。君諱熙經,字心傳,別自號漱六。祖溥義,父樹立。子培名、培炳、培繼。”又《顧尚之別傳》:“君名觀光,字賓王,尚之其號,世居金山鄉。錢氏多藏書,恒往假,恣讀之。錢教諭熙輔,輯《藝海珠塵》壬、癸二集,及刊《重學》,錢縣丞培名輯《小萬卷樓叢書》,君皆與參訂。”又《勤有書堂剩稿序》:“鼎卿先生好沈默淵覽,晚歲常居郡垣谷陽門外別業,聚書益多。春木姚丈為取韓退之語,額之曰‘勤有書堂’。”又《孤麓校書圖記》:“浙江文瀾閣,在西湖孤山下,功令愿讀中秘書者,許領出傳寫。道光乙未冬,錢錫之通守輯《守山閣叢書》,苦民間無善本,約同人僑寓湖上之楊柳灣。去孤山二里許,面湖環山,上有樓,樓下有群胥。間日扁舟詣閣,領書命鈔,畢則易之,同人居樓中校讎。湖光山色,滉漾幾席間,意豁如也。是役也,校書八十余種,鈔書四百三十二卷。同游六人:金山錢熙祚、熙泰、顧觀光、平湖錢熙咸、嘉興李長齡、南匯張文虎。”又《十三間樓校書圖記》:“西湖寶石山之半,蓋有宋十三樓舊地,為東坡守杭時治事之所。今地入彌勒院,郡人瞿君世瑛重茸。己亥庚子秋,錢君熙泰續文瀾閣校書之役,偕予兩寓于此。樓前為后湖,夾岸即錦帶橋,動止饗寢,皆在竹蔭嵐翠中。”
張鑒《金山錢氏守山閣藏書記》:“去金山縣十八里曰秦山,山石柔脆。道光丁酉,官以筑海塘伐石,別駕錢雪枝尊甫持論為無益。廬墓千計,徒被毀掘,命雪枝倍其輸,以高當事得已。由是閭里相與慶于路,乃構宗祠于麓,復為閣以貯藏書,額曰守山,蓋自其祖羽章先生來居此,垂二百載,冀與此山相守于無窮也。”
熙祚《西湖雜詠詩》:“楊柳灣邊僦小樓,畫中詩思鏡中秋。清風入座丹黃罷,四壁湖山作臥游。一角孤山倚日邊,文瀾光彩照湖堧,草茅何福窺中秘,身到瑯嬛第四天。”自注:“閣凡三層,連平地為四。”
三五九、劉喜海燕庭【葉昌熾】
百衲絲桐藏篋衍,一床金薤整簽題。
風流罪過登彈事,空有蓮臺善業埿。
鮑康《劉氏長安獲古編序》:“燕庭先生為文正、文清公孫,文恭公子。韋平之閥,室無長物,惟手輯金石文字逾五千通。服官中外廿余載,所至不名一錢,而篋中錢幣尊彝載之兼兩,蓋博古君子也。”又《題唐泥造像拓冊》:“唐善業泥造像,前人未經著錄。道光己亥,劉燕庭丈游慈恩寺,始于雁塔下拾得。或全或缺,大小凡八具,全者一面一佛坐蓮臺,二尊者侍下,或蹲二獸,蔭以娑蘿樹,一面則‘大唐善業埿壓得真如妙色身’三行十二字陽文,遒勁若敬客書。”又《題燕庭金石苑后即送之入都》詩:“卅載搜奇書滿家,藏來寶刻遍天涯。斜陽古市無人跡,為讀殘碑剔蘚花。”
錢泰吉《校史記雜識》:“少時閱《讀書敏求記》,心羨百衲《史記》,恨不得見。戊申初夏,諸城劉燕庭方伯言于廟市購匯集宋本,每卷多有‘季滄葦’名字印,當是效遵王為之者。一南渡以前本,但有《集解》;一本兼有《索隱》,恒字慎字缺筆,當是南宋本;一本卷尾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寘梓于東塾’二十字。”又云:“劉方伯所藏,尚有《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卷末有‘校對宣德郎秘書省正字張耒’隸書木記,與《天祿琳瑯》所記同。”
《開有益齋讀書志》:“《助字辨略》五卷,濟寧劉湛武仲撰,劉燕庭方伯欲鐫不果。余送方伯于嘉禾舟次,方伯曰:‘《六藝綱目》,未得盧抱經校本;《寶刻類編》,未補其缺卷;《助字辨略》未刊,三憾事也。’”昌熾案:先生在浙藩時,以風雅好古為某中丞劾罷。潘文勤師言,曾見所藏宋刻唐人集數十家,皆精本也。
三六○、瞿紹基蔭棠 子鏞子雍
孫秉淵敬之 秉濬性之 季錫疇菘耘
吾識虞東隱君子,晁陳絕學守叢殘。
高齋雞黍猶前日,悵絕牙弦不復彈。
同治《蘇州府志》:“瞿鏞字子雍,歲貢生,居菰里村。父紹基,好購書,收藏多宋元善本。鏞承先志,益肆力搜討。常邑自絳云、汲古,以至愛日、稽瑞,二百余年間,儲藏家代不乏人。鏞所著《鐵琴銅劍樓書目》,既博且精,足為后勁。”
黃廷鑒《恬裕齋藏書記》:“出賓湯門十里,其塘曰南塘,辛峰左峙,清水東潴。有村曰罟里,沃壤千畦,桑竹彌望。故學博蔭棠先生隱居在焉,有齋曰‘恬裕’,其藏書之所也。君以明經選授廣文,一試職即歸隱,讀書樂道,廣購四部,旁搜金石。歷十年,積書十萬余卷,昕夕窮覽,嘗繪《檢書圖》以寓志。時城中稽瑞、愛日兩家,竟事儲藏,先后廢散。君復遴其宋元善本為世珍者,拔十之五,增置插架,由是恬裕藏書,遂甲吳中。嘗慨世之好典籍者,皆為造物所忌。今君之哲嗣子雍明經,克成先志,搜奇羅逸,不懈益勤,則藏書為造物忌之說,于是不售矣。道光庚子十月朔。
張星鑒《懷舊記》:“季明經錫疇,字菘耘,太倉州人。敦品勵行,為文謹守先正,出入震川、堯峰之間。晚年館虞山瞿氏,館中多善本書,得于黃氏士禮居者為多。君悉跋尾,遂成《藏書志》若干卷。“
同治《常昭兩縣志流寓傳》:“錫疇校書盈千種,異同舛誤,靡不悉心考證。咸豐十年,避寇李墅,抑郁以終。遺書千卷,燼于火。”
張瑛《虹月歸來圖記》:“咸豐庚申四月,粵寇陷蘇州,吾邑瞿氏,家世藏書。聞驚,敬之、濬之昆仲檢世所罕有者,分置村北之荷花溇、西之桑壩及香塘角,又取經部寄于周涇口張氏。八月,常熟陷,親至各處捆載,舍去十之二三,擇千余種,一寄歸市董氏,再寄張市秦氏,復運至鹿阿唐氏。已而土寇蜂起,復運至定心潭蘇氏。同治元年十二月,吾邑首先反正,四鄉蹂躙殆遍。瞿氏之書,一劫于菰里,再劫于香塘角,所存僅蘇氏一處。乃更擇宋元刊及秘鈔精校本,匯集十夾板,二年二月渡江,藏之海門大洪鎮。五月寇退,載書回里,其幸存者計若干種,可謂艱矣。”昌熾案:瞿氏藏書,今尚巍然無恙。秉淵字敬之,秉濬字性之①,皆子雍先生子也。賢而好客。余嘗偕管子申季、王子芾卿三席訪之,敬之兄弟盡出藏書以見示,并以《鐵琴銅劍樓書目》屬為補輯。每到必盤桓日夕,談晁陳之學,相得甚歡。自丙子以后,余南北奔走,不復能再叩瑯嬛,而敬之兄弟,亦先后殂謝。眷念黃墟,為之三嘆。
據王欣夫《補正》云,“秉濬字性之”當為“秉清字濬之”。
三六一、朱緒曾述之 甘福德基【葉昌熾】
西湖三篋空手寫,煙水秦淮正黯然。
回首東園高樹畔,諷書嘒嘒正鳴蟬。
陸心源《開有益齋讀書志跋》:“上元朱述之先生,諱緒曾,道光初舉人。一目十行,無書不覽,藏書甲于江浙。累官浙江秀水、孝豐知縣,有循聲。其書仿《郡齋讀書志》之例,而精核過之。”
劉壽曾《開有益齋讀書志跋》:“上元朱述之先生,以研經博物聞名于東南。所著《開有益齋集》,都十余萬言,佚于兵火。此《讀書記》六卷,《金石文字記》一卷,蓋全集三之一。先生哲嗣桂模之言曰:‘先君子藏書至富,每遇秘笈,尤喜傳鈔。咸豐癸丑,粵寇陷江寧,先君子方官浙中。慨收藏之灰燼,因取旅次所存數十篋,日夕關覽,掇其大旨,筆于別簡。其假自友朋者,亦為題記。嘗曰:吾集與《甘泉鄉人稿》相類,無空言也。’”
甘元煥《讀書續志跋》:“先生所居秦淮水榭,藏書十數萬卷,丹黃斠畫,皆精審。先石安仲兄,喜搜鄉邦掌故及金石雅訓之學,時從討證。先生輯《金陵詩征》,亦假余家津逮樓書,瓻借往還,幾于置驛。先生官浙水,又獲鈔文瀾閣本,故所弆宋元秘笈,多外間所罕見者。”昌熾案:甘君字建侯,為余丙子同年。
《開有益齋讀書志》:“緒曾祖父云浦公,年八十,手寫《爾雅》,以為娛老清課,故緒曾七歲即能熟誦此經。嘗于秋日,先父攜至東園苑家橋,蟬嘒嘒鳴高樹,命誦《釋蟲》篇蜩屬,索解不已。”
《曝書雜記》:“述之權知海昌,得縱觀所藏書。余擬助之編纂書目,述之調任嘉興,遂不果。后其書載歸金陵,已付劫灰矣。”
張文虎《感逝》詩:“藏書遭賊焚,三篋還自寫。一官落西湖,所不愧風雅。何時鏡湖水,流到西陵下。”注云:“朱述之太守家江寧,藏書甚富,悔于賊。君在浙,公暇寫書不倦。咸豐十年,賊破杭州,客死山陰。”又《秋日懷人》:“萬卷殘書付劫灰,烽煙回首尚驚猜。西湖收拾閑風月,珍重瑤編遠寄來。”注云:“朱郡丞緒曾,在浙得秘籍,輒以見寄。”
《續纂江寧府志人物傳》:“甘國棟字遴士,江寧人,晉于湖敬侯卓裔也。家有津逮樓,積書至十余萬卷,子福、遐年、延年。福子煦,字耆壬,弟熙。”又《孝友傳》:“甘福字德基,號夢六。生平嗜學慕古,蓄書極富,至今談收藏者,猶稱甘氏津逮樓焉。著有《保彝齋日記》、《鐘秀錄》。”又《目錄類》:“甘福《津逮樓書目》十八卷。”
三六二、劉位坦寬夫 子銓福子重【葉昌熾】
河間君子館磚館,廠肆孫公園后園。
月老新書紫云韻,長歌聊為續梅村。
何紹基《懷都中友人詩》:“退翁余韻在檐楹,天咫宦中面百城,妙有兒郎能好古,勤收翠墨饌先生。”自注:“劉寬夫所居,即孫退谷遺址,乃郎子重,亦好古。”昌熾案:寬夫先生名位坦,子重名銓福。大興人,藏弆極富,貴筑黃子壽師,其女夫也。余客歲館子壽師,次君再同前輩京邸,見宋刻《婚禮備要》、《月老新書》、紫云增修校正《禮部韻略》,皆先生舊藏。《月老新書》尤為奇秘。余仿梅村祭酒體作長歌一首紀之。再同云:先生“疊書龕”在城中廣濟寺,因得河間獻王君子館甎,名其居曰:“君子館甎館”,又日“甎祖齋”;所居在后孫公園。其門帖曰:“君子館甎館,孫公園后園。”今其孫尚守舊宅,而藏書星散矣。
三六三、陸筠瓠尊 章全①益齋【葉昌熾】
授經如見伏生圖,八十分湖一釣徒。
白發紅顏相對寫,阿翁何似趙凡夫。
錢儀吉《陸瓠尊翁筠八十像贊》:“積書滿家耄學勤,珊羨擿誤理放紛。門庭整潔禮教敦,菀枯一致娛斯文。有晬者容長說忻,淑我里閭皆德薰。蒲輪他年資方聞,乞言百歲此隱君。”
《曝書雜記》:“瓠尊名筠,本貫吳江,后寄居秀水。其子孫遂為秀水學官弟子。吾友金岱峰之婦翁也。”又云:“《咸淳臨安志》,頃從秀水章益齋廣文金案頭見舊鈔本,乃趙東潛借繡谷亭本過錄者。益齋云,以校汪氏新刊,有可補闕。”又云:“益齋年瑜古稀,鈔書不輟。二十年前,當鈔《樂書》全部,影宋精絕,共計一千二百余葉。以舊藏宋本、更假東津亭馬氏所藏宋本校正,閱兩年而成。圖譜多其長子婦所繪,吾家幾山文學善揚之女也。自陸丈瓠尊下世,吾鄉劬書者章君為魯靈光矣。”又《陸蘋香暴書圖跋》:“瓠尊先生所藏書,皆校勘精審。得一善本,丹黃不倦,晚年猶從余假何義門兄弟《后漢書》校本過錄,余亦從先生得錄《三國志》評點本。未幾先生下世,所藏盡散,而蘋香能守叔父之所授,表而章之。”
張鑒《題陸蘋香鐄杉林山館圖》:“吳越諸陸朱兩轓,族均顧氏源平原。”又云:“他年相訪臨頓里,何知不是桑苧園。”
校勘記:益齋名“全”,葉氏沿《曝書雜記》作“金”,誤。《嘉興府志》所載甚詳。又其所讀書題以“秀水章全遂衷氏句讀”字樣,王欣夫已辨,故據改。
三六四、胡惠墉篴江【葉昌熾】
九經已有四經亡,披發巫陽下大荒。
一旦復還詩要義,卿云如蓋覆書堂。
《皕宋樓藏書志》:“《麗澤論說集錄》十卷,有‘當湖小重山館胡氏篴江珍藏’朱文長印。胡氏名惠墉,平湖人,道光中藏書家也。”
《曝書雜記》記錢夢廬語云:“《龍龕手鑒》,昔年書友顧姓攜遼板大字本,余慫恿小重山館主人購藏,不果。”
莫氏《宋元本經眼錄〉:“《毛詩要義》,有錢天樹跋云:‘魏鶴山《九經要義》,《四庫全書》載《周易》、《儀禮》,尚是全帙,《尚書》、《春秋》皆非完本。揚州阮氏得《尚書》三卷,即《四庫》所闕之卷。又《禮記》三十一卷,首闕《曲禮》上下二卷,其余四經,克無從咨訪矣。壬辰仲春,篴江婿不惜重值,購得宋槧《毛詩要義》,首尾完整,觸手如新,為曹楝亭舊藏,真希世之秘笈也。郡城金氏藏有宋槧《禮記》首二卷,即阮氏所闕之帙,當訪求之。從此《易》、《詩》、《書》、《二禮》五經皆成完書,真大快事也。篴江席豐履厚,而不以他好縈心,惟古人秘笈,搜訪不遺余力,是可尚已。”
【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