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 藏書紀(jì)事詩
  • 葉昌熾
  • 4869字
  • 2015-11-27 15:53:59

嚴(yán)可均《書明刻太平御覽后》:“張?zhí)烊缦壬鴮O語余曰:‘先高祖有宋刻本《御覽》千卷,先曾祖分授二女作嫁裝,各得五百卷。今但問陸愿吾可以就校。愿吾即先祖姑之孫,陸時化字潤之號聽松之子。住太倉州西門內(nèi)大橋東石皮弄口路北。’”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耕學(xué)齋詩集》十二卷,曹潔躬藏本。適書友以東倉陸時化手鈔唐宋元明人集求售,內(nèi)有是集,留之校對一過。”

《前塵夢影錄》:“先君秉鐸婁東在道光初元。其時翠華軒陸氏收藏未盡散失,香來茂才以其曾祖時化家刻《所見書畫錄》為贄。”

《鐵琴銅劍樓書目》:“《道德寶章》有陸潤之‘嘯云軒’朱記。”又:“《國策》,太倉陸氏藏本,卷首有‘潤之所藏’朱記。《楚詞》,舊為太倉陸氏藏書,卷首有‘陸時化印’、‘聽松老人’二朱記。又《陳伯玉集》,有‘金元功藏書記’、‘深柳讀書’二朱記。”昌熾案:元功亦太倉人,士禮居著錄《新定續(xù)志》即其舊藏。《持靜齋書目》:《艾軒集》有“金元功藏書記”、“金氏南樓書籍”二印,其他印識見于各家題跋者尚多,其藏弆之富可知。附見于此。

三○八、陸烜子章 沈采虹屏

晏坐花南水北亭,文園銷渴為虹屏。

人參價貴逾珠琲,好為神農(nóng)補(bǔ)本經(jīng)。

《兩浙輶軒錄》:“陸烜字子章,一字梅谷,又號巢云子,平湖人。徐熊飛曰:‘先生弱冠受知于諸城竇少宰,后棄諸生,隱居胥山邱為里。作《巢云子傳》見志。沈文恪公主敷文講席,撫軍屬其采錄遺書,乃引先生為助,校勘甚精。’”

《東湖叢記》:“梅谷刊《奇晉齋叢書》,收藏甚富。嘗見書估攜來中統(tǒng)本《史記》,后有梅谷跋,侍兒虹屏?xí)小饭日茣嬍飞虿珊缙痢∮洝S株坦额愐罚笥泻缙涟显疲骸耸稀犊S讀書志》謂六十五卷,焦氏《經(jīng)籍志》謂八十卷,而此僅三十七卷。然其中有公四世孫袤補(bǔ)闕,至《歷代雜錄》止,蓋已為足本矣。《曾南豐集》有此書序,爰錄冠首。時乾隆辛丑四月十二立夏日。是歲閏五月,春事未闌,海棠、繡球、木筆、紫荊、薔薇花尚繁盛。新妝初畢,御砑綾夾衣,晏坐花南水北亭,啜鏡溪新茗書。’真藏書家韻事也。”

《梅谷隨筆》:“凡治定書,必用雌黃,其色久而不渝。余嘗見李獻(xiàn)吉評《杜詩》、錢牧翁手批《元遺山集》,皆手澤如新。修補(bǔ)古書,漿黏中必入白芨,則歲久不脫。近購得宋余靖《武溪集》、趙璘《因話錄》、施彥執(zhí)《北窗炙輠》,皆汲古閣物,裝訂極精致,而于破損接尾處皆脫。蓋不用白芨之故,亦藏書家所當(dāng)知也。”又梅谷《人參譜序》:“余得怔忡疾,醫(yī)者曰:非人參為可。顧近日遼參貴逾珠琲,貧家安所得此!因遍覽書幾百種,披閱手鈔,稍加論列,不十日,譜成而病若失。乾隆丙戌重陽前一日。”

三○九、吳翊鳳伊仲

槐市塵封有敝廬,半生飽食武昌魚。

歸來嚄唶摩昏眼,充棟云煙付太虛。

《道光蘇州府志》:“吳翊鳳字伊仲,諸生,于學(xué)無所不窺,卒年七十八。中歲應(yīng)湖南巡撫姜晟之聘,繼主瀏陽南臺書院。”昌熾案:枚庵,乾隆三十一年曹宗師歲試,入?yún)强h學(xué),見《三邑諸生譜》。

戴延年《摶沙錄》:“枚庵名翊鳳,吳縣人。酷嗜異書,無力購致,往往從人借得,露鈔雪纂,目為之眚。”又《秋燈叢話》:“梅葊貧而工詩,間留心設(shè)色。余贈詩云:‘兒童報道晨煙斷,余事青山換米來。’蓋實錄也。老屋一椽,僅蔽風(fēng)雨,所居干將里。”

吳壽旸《贈梅庵詩》:“槐市幽棲比鶴巢,高風(fēng)幾為俗情淆。”自注:“先生居吳之槐樹街。”

《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伊仲本休寧商山人,僑居吳郡。家貧而好書,與朱文游為莫逆交,手鈔秘冊極多。予至金閶,必為留連日夕,得佳本輒互相傳錄。后應(yīng)姜度香中丞之辟,挈家入楚,郵筒不接者十載,聞其書亦皆散失矣。”

王芑孫《題吳枚庵明經(jīng)借書圖》詩:“君昔富搜羅,藏家所爭詫。偶食武昌魚,倏然皆羽化。晚歸空四壁,往夢付嚄唶。雖無千金市,幸可一瓻藉。久亡憶之類,驟得喜如乍。昏燈摩老眼,積漸仍滿架。圖成應(yīng)自哂,茲身亦傳舍。”

黃丕烈《洞天清祿集跋》:“枚庵久客楚中,舊藏書籍寄貯親友所者,半皆散逸。”又《文房四譜跋》:“枚庵久而不歸,故親友無忌憚而為此也。”

《愛日精廬藏書志》:“《游記續(xù)編》有鮑以文跋曰:‘枚庵書法秀逸,手書秘冊,幾及千卷,今之錢罄室也。一旦化為煙云,其歸也蓋有大難為懷者矣。’”昌熾案:枚庵子號晉齋,見士禮居《沈下賢文集跋》。其藏書印一曰“枚庵流覽所及”,一曰“吳翊鳳家藏文苑”。

三一○、吳騫槎客 子壽旸虞臣 孫之淳鱸鄉(xiāng)

侄昂駒醒圓 春煦子撰

為慕一厘藏百宋,更移十架皮千元。

生兒即以周官字,俾守楹書比孝轅。

《海昌備志》:“吳騫字槎客,號兔床,家新倉里。篤嗜典籍,遇善本傾囊購之弗惜,所得不下五萬卷,筑拜經(jīng)樓藏之。晨夕坐樓中展誦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得宋本《咸淳臨安志》九十一卷、《乾道志》三卷、《淳祐志》六卷,刻一印曰‘臨安志百卷人家’,其風(fēng)致如此。子壽照,字南輝,號小尹,乾隆丙午舉鄉(xiāng)試。壽旸字虞臣,槎客以宋槧《東坡先生集》授之,因自號‘蘇閣’,取拜經(jīng)樓書有題跋者,手錄成帙,為《題跋記》。虞臣子之淳,諸生,亦能守遺籍,校讀不倦。海昌百年來藏書家,若前步橋許氏之惇敘樓,今遺籍蕩然,樓亦毀矣。胡陳村胡氏華鄂堂,所藏僅有存者.獨(dú)拜經(jīng)樓完好無恙,賢子孫善守之效也。”昌熾案:兔床先生一字葵里,之淳號鱸鄉(xiāng)。

虞臣《題東坡先生鹽官縣絕句殘碑》云:“扁舟載過蘇閣中,馣馤蕓編日為伍。”自注云:“家君得宋槧《百家注東坡先生集》,因名藏書處曰‘蘇閣’,蓋先以蘇詩名其閣,繼印以閣名字其子也。”

《東湖叢記》:“黃蕘圃主政百宋一廛,吳兔床明經(jīng)以千元十架相敵,故老風(fēng)流,猶令聞?wù)呱w眉舞。”昌熾案:拜經(jīng)十架,諸家所記皆作插架之架,獨(dú)蕘圃《席上輔談跋》云:“余藏書所曰百宋一廛,海昌吳槎客聞之,即自題其居曰千元十駕,謂千部元板,逐及百部之宋板,如駑馬十駕耳。潛研老人《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即此十駕之義。”其字作駕,且從而為之辭,莞翁同時同好,不知何以傳聞異詞也。

《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周禮》宋刻二十卷,陳簡莊跋云:‘槎客得此書時,適生次君虞臣,故其小字曰周官。’”又:“管庭芬跋:‘兔床先生祖籍休寧,流寓尖山之陽。博綜好古,纂述宏富,拜經(jīng)樓之藏弆,足與道古、得樹二家后先鼎峙。嘉慶癸酉,先生年八十一下世。蘇閣父子,保守遺籍,累世不怠,亦自來藏書家所難能也。’”

《曝書雜記》:“吳春照字子撰,兔床先生之侄。濡染家學(xué),校讎極精審。其兄醒園昂駒,亦好古籍。”

三一一、宋大樽左彝

棲里書堂吳越郊,芋魁徑尺養(yǎng)寒庖。

洞天清祿真銷受,香雪梅花處士巢。

《兩浙輶軒錄補(bǔ)遺》:“宋大樽字左彝,一字茗香,仁和人。乾隆丁酉舉人,官國子助教。著有《學(xué)古集》。”

王宗炎《爾雅新義序》:“宋山陰陸氏《爾雅新義》,為世所罕覯。吾邑陸君芝榮、陳君培得、仁和宋助教大樽手校本,審定鏤板。”

嚴(yán)元照《書手錄云煙過眼錄后》:“自武林歸經(jīng)塘棲里,訪宋茗香。觀所藏書,中有丁龍泓先生手鈔《云煙過眼錄》一冊。”

《東湖叢記》:“焦弱侯家精鈔《洞天清祿集》,宋茗香助教所得,舊簽隸書五字,類文待詔,古香可愛。”馬廷柟《贈宋茗香助教》詩:“辛苦風(fēng)塵兩載余,攤書盡日對窗虛。棠梨晷影分明在,遙憶先生國子廬。”

陸素生《贈宋茗香》詩:“我言君豈是梅精,雙眉瘦過梅根節(jié)。清辭妙緒出無窮,何似霏霏落香雪。又言君返超山麓,自采梅花煮香粥。我家芋魁養(yǎng)徑尺,鍛火旋煨腴勝肉。小隔百里便往來,如共山窗聽風(fēng)竹。”

三一二、張燕昌文魚 張廷濟(jì)叔未

舊槧書沿唐諱筆,古銅范自蜀中鐫。

新篁大樹何須問,霄漢胎禽總列仙。

張廷濟(jì)《桂馨堂集感逝詩》:“文魚兄名燕昌,字芑堂,手有魚文,因號文魚,又號金粟山人,海鹽人。祖居大樹村,與篁里近,傳是同族,而譜系不可考。乾隆丁酉科優(yōu)貢生,嘉慶丙辰薦舉孝廉方正。甲戌卒,年七十七。”詩云:“獨(dú)有昂藏鶴,風(fēng)姿似列仙。論文金石契,話舊孝廉船。”又《篁里記事詩》:“江村十里遍筼筜,是處天開水竹鄉(xiāng)。鈔趁墟筠徑里,新行里合號新篁。”

燕昌《金粟箋說》:“藏經(jīng)都宋人書,亦有沿唐諱缺筆者,如愍偏旁民字缺末筆。余居京師,嘗以一本贈北平翁學(xué)士,學(xué)士賦詩為報云:‘愍字尚沿唐諱筆,我嘗證以宋槧書。’”

金楷《贈文魚征君》詩:“金粟山中叟,蕭閑話古歡。書搜秦火剩,篆補(bǔ)禹碑殘。”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十一月朔,往候海鹽張芑塘。芑塘愛古,年已七旬,所見古書甚多,與長塘鮑淥相友善。”

《東湖叢記》:“新篁張叔未丈藏有古銅一片,上楷書反刻‘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春秋謹(jǐn)嚴(yán),左氏浮夸’十六字,凡四行,四字為一行,未翁題為書范,有自跋云:‘此初刊書時鑿銅為式,以頌示匠者之物也。’韓文始鐫于孟蜀,歐陽子書后云:‘文字刻畫,頗精于今世行本。’則此為孟蜀敕刊《韓集》時鑱銅為式可知也。”

莫氏《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皇朝仕學(xué)規(guī)范》四十卷,宋淳熙本,有‘清儀閣張叔未廷濟(jì)’印。叔未題其首曰:‘乾隆時,武陟令查宣門開所珍貯者,嘉慶時,余從宣翁之子棗庵秀才購得。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七月二十日,嘉興竹田里七十八歲老者張廷濟(jì)叔未甫。’”

三一三、汪中容甫 子喜荀孟慈

商瞿一經(jīng)可傳子,先生雖死猶不死。

道家何處有蓬萊,即在蘇門百泉里。

錢儀吉《汪孝子墓表》:“江都汪孝子,諱一元,字兆初,縣學(xué)增廣生。父良澤病卒,明年又遭母喬憂,遂以毀卒。妻鄒煩撋苛菀,教成其子中,郁為通儒。有孫喜孫,惇至勤學(xué)。”

劉逢祿《禮堂授經(jīng)圖記》:“予友汪子孟慈,既撰次其先人述學(xué)之書,而復(fù)屬屠琴塢氏系之以《授經(jīng)圖》。且哀而言曰:‘喜孫年六歲,先人寫定皇象本《急就篇》、《管子弟子職》,教授于禮堂。嘗謂友人:商瞿生子一經(jīng)可遺,惜旦暮入地,不及見其成立耳。’”又云:“先生晚而得子,慮為俗學(xué)所囿,乃自次其藏書數(shù)萬卷畀之。”

《楹書隅錄》:“宋本《毛詩》,先公于己酉購之氣揚(yáng)州汪容甫先生家。”又:“宋巾箱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向為青浦王德甫先生所藏,后歸揚(yáng)州汪孟慈太守。道光己酉,先公于太守之子延熙處得之,有‘周玉齊金漢石之館’、‘喜孫校本’、‘汪延熙印’諸朱記。”又“宋本《周禮》十二卷,有‘江都汪氏問禮堂收藏印’、‘汪大喜孫’、‘喜孫秘笈’、‘汪延熙印’、‘汪介徽印’諸朱記。”昌熾案:孟慈先生后改名喜荀,曾見陳碩父先生《朋舊尺牘》一冊,中有先生書十余通,甲辰以后,皆署“喜荀”,其一通云:“江浙人文甲于天下。近儒學(xué)業(yè)度越元明,欲藏書奎文閣,或置之蘇門百泉,招徠天下書賈,廣求異書,以垂后世。”又一通,后附《訪求書目》,自宋刻經(jīng)史,以逮近儒撰述,凡數(shù)十種。又一通:“欲求顧澗翁《思適齋筆記》,為之流傳。”

三一四、金德輿鄂巖

酒杯笑擲酡顏紅,揮手千金敝屣同。

剩有桐華賓主意,寫將香草寄童蒙。

《昭代名人小傳》:“金德輿字鶴年,號云莊,又號鄂巖,桐鄉(xiāng)人。官刑部主事。善書,精鑒藏,有《桐華館詩鈔》。”

《嘉興府志》:“云莊,檀從孫。七歲能詩。乾隆庚子,圣駕南巡,進(jìn)宋槧書籍,賜文綺,補(bǔ)刑部奉天司主事。校正《東觀漢記》諸書八種,名曰《史翼》,刊以行世。”

楊蟠《文瑞樓書目序》:“金明經(jīng)星軺《文瑞樓書目》,鈔自明經(jīng)從孫鄂巖比部,為桐華館訂正之本。比部博雅好古,可繼明經(jīng)之流風(fēng)。”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離騷集傳》宋本,孫延跋云:‘桐鄉(xiāng)金氏所藏,卷端畫蘭一幀,方樗庵筆。樗庵舍于金氏桐華館,主賓相契,脫略形跡。綴此數(shù)筆,其殆同心之臭歟!’”

錢儀吉《跋方蘭抵墨筍卷》:“方處士時館金比部鄂巖華及堂,今四十年矣。處士真筆日鮮,即華及之圖書彝鼎,亦皆煙云四散。”

李貽德《六哀詩金鄂嚴(yán)比部》一首:“兩峰高高避債臺,歲暮逼人西湖來。遍借金錢給寒士,春風(fēng)仍使梅花開。朱提手揮十四萬,廣廈無際生平原。死后盡發(fā)篋種藏,百二十紙賒米券。”

鮑廷博《悼鄂巖詩》:“誓向西湖畢此生,無端一語我心驚。老輕書畫兼金值,死避窮愁兩字名。詩卷新排寧有意,酒杯笑擲已無聲。電光石火須臾景,除是斜陽寫得成。”自注云:“藏弆書畫法帖數(shù)千金,晚年脫手散去,不計值也。”又云:“方與余晚酌,燭未見跋。把杯一笑而逝。”

三一五、張敦仁古余 張征齋

乞得神仙三字靈,上清丹灶共延齡。

文章太守清寒甚,那有三間柏木廳。

《國子監(jiān)進(jìn)士題名碑》:“張敦仁,澤州府陽城縣人。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二甲二十三名進(jìn)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州市| 大新县| 沐川县| 彭州市| 新竹县| 贡嘎县| 乐山市| 鲜城| 鹿泉市| 吉首市| 固始县| 西乡县| 永新县| 湘乡市| 诏安县| 玉田县| 上犹县| 寻甸| 洞头县| 九江县| 保靖县| 砀山县| 凌源市| 洪湖市| 绥江县| 澄江县| 泸定县| 盱眙县| 衢州市| 龙海市| 高雄县| 左权县| 海晏县| 碌曲县| 通城县| 西丰县| 元阳县| 三河市| 乐业县| 青田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