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藏書紀事詩
  • 葉昌熾
  • 4797字
  • 2015-11-27 15:53:59

全祖望《五岳游人穿中柱文》:“南雷黃氏之學,先生表章不遺余力。先是,尊府君高州欲立祠于家,以祀南雷而不果。先生成其志,筑二老閣于所居東,以祀南雷及王父秦川觀察,春秋仲丁,祭以少牢,黃氏諸孫及同社子弟,皆邀之與祭,使知香火之未墜也。四方學者訪求南雷之學,不之黃氏而之鸛浦。即黃氏諸孫訪求簿錄,亦反以先生為大宗。先生諱性,字義門,別號南溪,浙之慈溪縣鸛浦人也。以故按察副使溱為社,世所稱秦川先生者也。以故知高州府梁為父,世所稱寒村先生者也。卒年七十九,子二人:大節,中節。”

又《二老閣藏書記》:“太沖先生最喜收書,其搜羅大江以南諸家殆遍。垂老遭大水,卷軸盡壞;身后一火,失去大半。吾友鄭丈南溪理而出之,其散亂者復整,其破損者復完,尚可得三萬卷。而如薛居正《五代史》,乃天壤間罕遇者,已失去,可惜也。鄭氏自平子先生以來,家藏亦及其半,乃于所居之旁筑二老閣以貯之。二老閣者,尊府君高州之命也。高州以平子先生為父,以太沖先生為師。因念二老交契之厚,遺言欲為閣以并祀之。南溪自游五岳還,閣始成,因貯書于其下。昔者浦江鄭氏,世奉潛溪之祀,君子以為美談。今后鄭猶先鄭也,而更能收拾其遺書,師傳家學,倍有光矣。《書目》既成,爰為之記。”

余集《鄭詘齋墓志銘》:“五岳游人生二子,君其仲也,諱中節,字發之,號詘齋。倜儻負氣節,讀書不屑章句。”又云:“學者渡孝女江,抵四明,違鸛浦四五里外,望見崇檐杰峙天際。巋然與紫蟾山若揖者,為君家二老閣。百年以來,南雷之書,洊遭水火,甬上遺老,亦零落殆盡。而君家遺籍獨完好如故,流風余韻,仿佛亦能道之,益嘆鄭氏為善繼也。”

朱彝尊《贈寒村詩》:“高涼太守鬢成絲,病后偏工絕妙詞。菜肚老人全硬語,龍門榮木半枯枝。后來領袖歸才子,左手云煙勝畫師。別久重逢轉傾倒,七言三復《曉行詩》。”

《定香亭筆談》:“鄭太守梁以《曉行詩》得名,朱竹垞嘗贈以詩,玄孫簡香勛以墨跡示余,余和之,有云:‘別擬建堂尊二老,竹垞經義《曉行詩》。’簡香因建堂祀兩先生,余為書二老堂額,簡香又畫《二老重逢圖》,取竹垞‘久別重逢轉傾倒’詩意。”昌熾案:《浙江通志》:“梁善畫,得末疾,右體不遂,以左手驅染如平時。”竹垞所云“左手云煙勝畫師”也。

謝振定《知恥齋文集贈鄭簡香征君序》:“寒村先生之曾孫簡香,以孝廉方正就征至省垣,訪余于南屏,余亟問所謂二老閣者,故無恙,而其所藏書半軼于《四庫》采輯寫本還真之日。后又不戒于火,雖有存焉者,僅矣。顧簡香生七日而孤,其母氏張育教之。十有八年乃能嶄然見頭角,延先人之清風于不墜。是藏書雖亡而實不亡,為可幸也已。”

倪大成《登二老閣詩》:“藏書自比遺金富,師道原同祖德隆。二老額懸光萬丈,南雷鸛浦并高風。”

二四七、惠周惕元龍 子士奇仲孺 孫棟定宇

紅豆新移選佛場,葑田北去有書莊。

一廛負郭三分水,四世傳經百歲堂。

《鶴征前錄》:“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號研溪,江南長洲人。康熙辛未進士,密云知縣。”

李富孫案:“研溪所居曰紅豆書屋,在吳城東冷香溪之北。吳郡東禪寺有紅豆樹,相傳白鴿禪師所種。研溪移一枝植階前,因自號紅豆主人。”

包世臣《惠氏四世傳經圖跋》:“惠氏后人世昭出其冊示余,第一代為明經律和先生,名有聲,原名爾節,號樸庵。明季以諸生貢成均。第二代為其子元龍先生,第三代為大令次子學士仲孺先生士奇,別號半農;第四代即征君棟,為學士之子,世所稱定宇先生也,又號松崖。世昭字槃卿,為仲孺先生之玄孫。”昌熾案:潘星齋先生《墨緣小錄》:“惠士昭磐卿,山水學椒畦,顏所居曰‘冷香別館’。予題二絕云:‘花竹蕭疏屋數間,冷香溪畔白云環。看君潑墨淋漓處,如見江南雨后山。’‘故園指點畫圖中,家學爭推鄭小同。最羨忘庵留妙筆,一竹紅豆倚東風。’”磐卿之名,一作世昭,一作士昭,兩君皆親見,當是記憶偶誤。

錢大昕《惠先生棟傳》:“先生自幼篤志向學,家多藏書,日夜講誦。雅愛典籍,得一善本,傾囊弗惜。或借讀手鈔,校勘精審,于古書之真偽,了然若辯黑白。”

朱彝尊《題惠周惕紅豆書莊圖》:“一入畫圖看便好,城居僻似沈尤村。”又云:“他日招邀葑田北,一帆風飽似張弓。”

翁方綱《題王文簡載書圖》:“松崖昔侍研溪談,秘笈師門一百三。今日新城訪耆舊,巾箱著錄果誰堪?”自注:“惠定宇所錄《王氏書目》,凡一百三種。”

《持靜齋書目》:“《乾象變異錄》一冊,有‘惠棟定宇’、‘紅豆山房所收善本’諸印。”

《惠氏百歲堂書目》三卷,見《蘇州府志》。

二四八、黃叔琳崑圃 子登賢云門 勵守謙子大

天上圖書補石渠,涓流撮攘比何如。

漁洋衣缽猶存否,鐵拐斜街有故廬。

《國朝先正事略》:“黃叔琳字崑圃,順天大興人。康熙三十年一甲三名進士,乾隆辛未重赴瓊林,以文學政事受知三朝,當代推為巨儒。天下士識與不識,皆曰北平黃先生。弟叔琬、叔琪、叔璥。子登賢,字云門,官至漕運總督、兵部尚書。”

《竹葉亭雜記》:“靜海勵文恭杜訥,少嗣于杜家,故姓杜。后欲歸宗,不知其姓。仁皇帝特賜姓勵。大司寇廷儀,其子也;少司寇宗萬,其孫也;曾孫翰林守謙,字子大。”

《郎潛紀聞》:“四世翰林者,靜海勵杜訥,康熙庚戌;子廷儀,庚辰;孫宗萬,辛丑;曾孫守謙,乾隆乙丑。”

《四庫全書總目》:“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奉上諭:廷臣進書,如黃登賢、紀昀、勵守謙、汪如藻等,俱藏書舊家,并著每人賞給內府初印之《佩文韻府》各一部,俾珍為世寶,以示嘉獎。”

翁方綱《送黃忍廬都諫視學山東詩》:“壁簡千年新詔輯,堂開萬卷舊家風。”又云:“重訪漁洋書庫在,娟娟香祖又成叢。”自注:“尊甫崑圃先生于康熙庚寅視學山東,刻《漁洋詩話》。崑圃,漁洋門人也。”

《無事為福齋隨筆》:“黃崑圃先生萬卷樓故居,在京師李鐵拐斜街。”

二四九、查慎行悔余 孫岐昌藥師

比似王筠愧未工,屠龍余技到雕蟲。

白頭那得兒曹健,且割烏雞療病風。

全祖望《查先生墓表》:“先生名嗣璉,定夏重,別署查田,改名慎行,字悔余,別署初白,浙江海寧人。康熙壬午,圣祖東巡,召至行在賦詩,入直南書房。明年,特賜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時公族子升以宮坊久侍直,宮監無以別之,呼先生曰老查。”

《海昌備志》:“查岐昌字藥師,一字石友,號巖門山樵,慎行孫,克念子。諸行。”

《蒲褐山房詩話》:“藥師著《巢經閣讀古記》。”

初白先生《敬業堂集挽呂晚村》詩:“屠龍余技到雕蟲,賣藝文成事事工。”又《鈔書三首》:“人言冬是歲之余,自分生涯伴蠹魚。比似王筠猶有愧,白頭方解手狣書。無數空花亂眼生,摩娑細字欠分明。西洋鏡比傳神手,八廓重開為點睛。烏雞已療病風手,秋兔猶存見獵心。炳燭余光君若此,兒曹那不惜分陰。”

《天祿琳瑯》:“《新唐書糾謬》,宋刻,查慎行藏,有‘得樹樓藏書’、‘南書房史官’、‘海寧查慎行字夏重又曰悔余’三印。”

《鐵琴銅劍樓書》:“《刑統賦解》,藏海寧查氏,有‘臣名岐昌字藥師’朱記。”

《持靜齋書目》:“《龜溪集》十二卷,有乾隆庚午巖門山樵查岐昌跋。”

二五〇、李紱巨來

寫書相約到蓬山,麥飯蔥湯互往還。

西市從容彈一曲,廣陵散未絕人間。

全祖望《臨川李公神道碑銘》:“公以己丑進士入詞館,授編修,遷至直隸總督。下獄當誅,尋奉詔赦,令纂修《八旗志書》。杜門八年,授戶部三庫侍郎,左遷詹事,以閣學致仕。公諱紱,字巨來,學者稱為穆堂先生。”又云:“公天性好士,取放翁詩題楹曰:‘遠聞佳士輒心許,老見異書猶眼明。’蓋實錄也。”又《南昌萬公墓志銘》:“臨川李侍郎,居宣武門南。西有紫藤軒,以居萬公孺廬,又割其東以居予。每日高舂,必相聚一室,蔥湯麥飯,互為主賓。”

又《鈔永樂大典記》:“是書副本貯翰林院,無過而問者。臨川李公始借觀之。余因與公定為課,取所流傳于世者概置之,即近世所無而不關大義者亦不錄,但鈔其所欲見而不可得者。夫求儲藏于秘府,更番迭易,往復維艱。而吾輩力不能多蓄寫官,自從事于是書,每日夜漏三下而寢,可盡二十卷。而以所簽分令四人鈔之,或至浹旬未畢,則欲卒業非易事也。”

袁枚《臨川李公傳》:“世宗惡其崛強,欲摧折之。兩次決囚,皆縛至菜市,宣旨赦還。公博聞強記,藏書五萬卷,手加丹黃,其宏綱巨旨,都能省記。刑部郎中楊某欲試公,故于押赴市曹時探問經史疑義,公對赭衣白刃,應答如流。楊退而告人曰:‘李公真鐵胎人也。’”

二五一、顧嗣立俠君

坊南花竹秀而野,插架青紅屋高下。

夢中昨見古衣冠,或立而盱或拜者。

乾隆《蘇州府志》:“顧嗣立字俠君,予咸子。康熙己卯,舉順天鄉試,壬辰進士,選庶吉士。”

朱彝尊《秀野堂記》:“長洲顧俠君筑堂于宅之北,閭丘坊之南。壘石為山,望之平逺也。捎溝為池,即之蘊淪也。登者免攀陟之勞,居者無塵壒之患。于是插架以儲書,叉竿以立畫,置酒以娛賓客,極朋友昆弟之樂,暇取元一代之詩甄綜之,得百家焉。業布之通都矣,俠君乃夢有客愉愉,有客瞿瞿,一一十十,容色則殊,或俯而拜,或立而盱,覺而曰:‘是其為元人之徒與?將林有遺材而淵有遺珠歟?’乃借鈔于藏書者,復得百家焉。未已也,博觀乎書畫,旁搜乎碑碣,真文梵夾,靡勿考稽,又不下百家,而元人之詩乃大備矣。”昌熾案:嗣立《元詩選初集》六十八卷,《二集》二十六卷,《三集》十六卷,又《癸集》若干卷。

彝尊又有《題秀野草堂詩》云:“秀野堂深曲徑通,巡檐始信畫圖工。小山巢石屋高下,清露戎葵花白紅。已許糟丘成酒伴,不妨蠹簡借郵筒。入秋準踐登艫約,吟遍江橋兩岸楓。”

又韓菼詩:“甲乙千峰石,青紅四部簽。”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周此山詩集》有‘俠君’圖記,又有‘閭邱小圃’及‘秀野草堂顧氏藏書印’二朱記。”

二五二、林佶吉人

脫釧難求本二千,莊池玩劇亦論錢。

長林結得胡廬隱,先署庵名號鹿眠。

《東越文苑傳》:“林佶字吉人,號鹿原,康熙三十八年舉于鄉,五十一年欽賜進士,授內閣中書。家多藏書,徐乾學鋟《通志堂經解》,朱彝尊選《明詩綜》,皆就傳鈔。有《樸學齋集》。子正青,字洙云;莪,字涪云。”昌熾案:《樸學齋稿》校字題名男正青、在衡、在莪、玉衡共四人。鮑鉁《汪鈍翁說鈴跋》:“雍正八年,借紫幢王孫本手錄一通。原本乃林舍人正書留贈王孫者,有‘長林’二字胡盧印記。面頁八分書說鈴二字,后有‘臣佶之印’、‘吉人之辭’二朱記。”

《樸學齋稿上御史某公書》:“某海陬賤士,荒學無狀。年來過不處量,購求儒先集錄,毋慮數千卷。幾復鰲峰徐氏之舊,而家亦緣是愈貧。荔水莊池,半屬他姓。”

又《青兒得鰲峰徐興公遺書五十余種,錄其目錄與跋,寄至京#邸,喜而有作,并示岍兒》:“平生愛書癖,垂老未能釋。譬如饕餮人,流涎嗜肥炙。又如聚斂者,銖錙務捃摭。自哂炳燭暮,時光如駒隙。何苦獺祭勞,甘此蠹龁冊。結習顧難除,把卷欣然適。每嘗語兒輩,胸次勿迫窄。學當貫古今,義須本經籍。壙觀前輩賢,孰不典墳索。吾鄉海濱隅,見聞終捍格。若非事《詩》《書》,何由展尋尺。囊哲謝與徐勤錄肆探頤。精騎裒萬余,秘本購千百。市朝忽改移,簽帙旋遭厄。瓿覆固堪虞,部分亦足惜。予時丁盛年,志欲奮六翮。念惟富縹緗,始足恣論核。適有宛羽遺,許以十城易。亟脫汝母釧,佐以古玩劇。煌煌二千本,奕奕充余宅。貧兒暴得富,匹夫竟懷璧。環堵古香叢,插架文光射。終藉此先資,乃竟成麗澤。廿年客京華,不至迷阡陌。策勛固在茲,詒謀詎用斁。兒能繩父志,好尚無頗僻。所敦在蕓編,光陰恐虛擲。每當寄書來,老父嘗啞啞。昨復致二紙,快意說新獲。書是徐氏遺,字是鰲峰跡。圓印識收藏,題跋詳紬繹。四十七種書,百十年間隔。一旦歸書囊,如揖重來客。老夫聞之喜,歡酌雙浮白。遺金縱滿籝,何如萬卷積。久宦輒傷窮,穎禿不耐畫。惟有教兒孫,冀永書香脈。兒解藏書好,自受讀書益。長林蔚松楸,藤磵紛蘿薜。老夫懷歸來,展書樂晨夕。”

又《青兒南歸詩以遣之》:“曾過虞山明發堂,山形磅礴似家鄉。規模未便成堂構,且作長林山上莊。”又:“欲成一隴埋吾骨,先署庵名號鹿眠。”

二五三、蕭夢松靜君

茶社未忘銅井約,草堂比似玉山靈。

家藏四世以身守,誰得吾書視此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南昌市| 博客| 双辽市| 岑巩县| 红原县| 九江市| 舒兰市| 琼结县| 敦化市| 罗城| 正宁县| 城口县| 双江| 临沂市| 镇原县| 拜泉县| 平顶山市| 新河县| 邵阳市| 手游| 建湖县| 许昌县| 禄丰县| 临夏县| 桑日县| 灌阳县| 遂宁市| 荔波县| 屏东市| 神木县| 马边| 遵义市| 綦江县| 鹤庆县| 建瓯市| 贵州省| 克拉玛依市| 磴口县| 木里|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