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元史張思明傳》:“思明字士瞻,其先獲嘉人,后徙居輝州。穎悟過人,讀書日記千言。延祐三年,拜中書參知政事。重紀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思明平生不治產,不蓄財,收書三萬七千余卷。謚貞毅。”

七九、孔文昇退之 子克齊行素

讀書種子魯東家,油幕深嚴護碧紗。

紙褙鞋幫黏醬瓿,可憐片片女郎花。

《開有益齋讀書志》:“《至正直記》四卷,元闕里孔克齊撰。克齊字行素,一字靜齋,至圣五十五世孫。祖宗善為建康路教授。父文昇字退之,為建康書掾,因家岊山。克齊贅于沈氏,憲司薦授黃岡書院山長,召為國史編修。”

《至正直記》:“吾家自先人寓溧陽,分沈氏居之,半以為別業。多蓄書卷,平昔愛護尤謹,雖子孫未嘗輕易檢閱。必告于先人,得所請,乃可置于外館。晚年子弟分職,任于他所,惟婢輩幾人在侍。予一日自外家歸省,見一婢執《選詩演》半卷,又國初名公柬牘數幅,皆翦裁之余者。急叩其故,但云:某婢已將幾卷褙鞋幫,某婢已將幾卷覆醬瓿。予奔告先人,先人曰:吾老矣,不暇及此。爾等居外,幼者又不曉事,婢妮無知,宜有此哉!不覺嘆恨,亦無如之何矣。”又:“先公嘗以十六字作座右銘,云:寧人負我,毋我負人。寧存書種,無茍富貴。”

八十、蜀帥紐鄰之孫

溯峽舟輕滟澦堆,黃牛灘畔載書回。

十家何惜中人產,一擲蹲鴟沃野財。

《少室山房筆叢》:“《豫章漫鈔》云:元至正初,史官遣屬官駛驛求書,東南異書頗出。時有蜀帥紐鄰之孫,盡出家資,遍游江南。四五年間,得書三十萬卷,溯峽歸蜀,可謂富矣。”又云:“隋文父子以天下之力,收書僅三十七萬,遂冠古今。元邊帥子,罄其一家之產,驟得三十萬卷,亦宇宙奇事。然但欲其多,而不計重復,則在今甚不難,顧正本不在幾何耳?古今書籍,統計一代前后之藏,往往無過十萬。統計一朝公私之蓄,往往不能十萬。所謂天之生財,止有此數也。況元時板本希,又非文明之世,紐氏子三十萬卷,芟其重復,政恐不能三萬耳。”

八一、倪瓚元鎮

祗陀山下云林閣,奇石碧梧交映窗。

脫屣田園人莫笑,圖書盡上九峰艭。

《明史》:“倪瓚字元鎮,無錫人。家雄于貲。工詩,善書畫。所居有閣曰清閟,幽迥絕塵。藏書數千卷,手自勘定,古鼎法書,名琴奇畫,陳列左右,自號云林居士。”

《無錫縣志》:“清閟閣在縣東南梅里鄉之祇陀里,旁列碧梧奇石。非楊維楨、張雨諸人不得至焉。”

《列朝詩傳》:“瓚見俗士,避去如恐浼。至正天下無事,勿(?)盡賣家產,推與知舊,人皆竊笑。及兵興,富家盡被掠。元鎮扁舟箬笠,往來淮、泖間,人始服前識也。”

馬位《秋窗隨筆》:“余家所藏云林自畫清閟閣,題云:家在梁谿寢底之里,以泥水自閉。柴門掩于白日,藜床穿而未起。傳癖書淫,聊以卒歲。”

《式古堂書畫考》:“瓚號荊蠻民,又號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蕭閑仙卿、云林子、曲全叟、幻霞子、如幻居士、滄浪漫士、奚玄朗、玄映,又號倪迂,初名珽。”又:“李伯時《三清圖》,有‘蕭閑圖書’、‘蕭閑畫印’朱記。”

王世貞《跋元人名跡》:“云林又自稱懶瓚。”

八二、孫道明明叔 夏庭芝伯和

泗北村居舍外坡,道人好事吃茶多。

有時山色水光里,自倚洞簫和棹歌。

《松江府志》:“孫道明字明叔,華亭人,居泗涇。博學好古,藏書萬卷,遇秘本輒手自鈔錄。筑映雪齋,延接四方名士,校閱藏書為樂。又造一舟,曰水光山色,徜徉南浦。自號停云子。嘗與陶宗儀共泛,宗儀制詞,道明即倚洞簫吹之,與棹歌相答,極鷗波縹緲之思。”

鄭元祐《孫高士象贊引》:“云間孫高士明叔,隱于其里九峰三泖之間。讀書績學,筑草堂三間,偃息其中。故雖甚貧,用前人苦志篤學,名其齋曰映雪。手鈔書數百卷,皆不楷齊截。然自以為無所用于世,視田里闃寂,若將終其身,于是全真教主關真人號之曰清隱處士。”

《四友齋叢說》:“孫道明家于泗涇,乃一市井人也。在勝國時,日惟以鈔書為樂。其手鈔書幾千卷,今尚有流傳者,好事者以重價購之。”

汪巽東《云間百詠映雪齋》云:“名士頻煩折簡招,讎書同坐夜迢迢。水光山色秋江里,更譜新詞入洞簫。”

張雨《題孫明叔映雪齋》詩:“生白定知虛室妙,殺青唯積古書多。”

《學津討原》刻《封氏聞見記》后有元人跋,云:“予素有藏書之癖,凡親友見借者,暇日多手鈔之。此書乃十五年前所鈔者。至正丙申歲,不幸遭時艱難,烽火四起,煨燼之余,尚存殘書數百卷。今僻居深村,賴以自適,亦不負愛書之癖矣。至正辛丑上元日重觀于泗北疑夢軒。云間夏庭芝伯和父謹志。”昌熾案:鄭元祐《停云軒記》:“松江夏頤貞,自其上世,已稱善人。丙辰兵變,室廬盡毀,家人僅完。以城北之泗涇有舊田廬也,徙家居之。”未知伯和即頤貞否?《讀書敏求記》:“《云煙過眼錄》有至正廿年夏頤鈔本。”“頤”下疑奪“貞”字。

又案:孫先生晚歲寫書題跋,皆有歲月,見于諸家藏目。匯而錄之,以當先生之年譜可也。菰里瞿氏藏《閑居錄》一卷,末題識云:“至正十八年戊戌之秋七月旦日,鈔于泗村居之遇映雪齋。”又《讀書每和求記》:《自號錄》一卷:“至正壬寅,華亭孫道明手鈔于泗北村居之映雪齋,時年六十有六。”又《愛日精廬藏書志》:《北夢瑣言》二十卷,后有跋曰:“武林忻悅學家藏。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五月七日寫起,至二十七日輟卷。華亭在家道人孫道明識于泗北村居,時年六十有八也。”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衍極》,孫明叔跋曰:“至正二十六年,歲在丙午,鈔于映雪齋,時年七十歲。”

又《皕宋樓藏書志》:“玉峰先生《腳氣集》后有跋 云:錄于城南寓舍,時吳元年,歲在丁未臘月廿八日庚午。華亭孫道明明叔父,年七十有一。”又海昌查囗亭孝廉藏《南部新書》有先生跋,云:要“洪武五年,歲次壬子仲夏九日乙卯,在華亭集賢村泗北村居,且吃茶處寫畢。清隱老人,進年七十有六。”又:“《臨漢隱居詩話》一卷,宋魏泰道輔撰:洪武九年丙辰,映雪老人寫于華亭集賢外坡草舍雨窗。亦見錢氏《敏求記》。錢又云:“予見道明所鈔書,不下數十種,皆在崦嵫景迫之年。老而好學,真炳燭之明矣。”

八三、陳季模

翠竹清溪比若耶,江心涌出馬駝沙。

筑樓正在沙灘畔,三字新題泰不華。

鄭元祐《藏書樓記》:“維揚陳君季模,家馬駝沙之上沙,當揚子江之心,而百川之水悉匯焉。既久于是,至其子天鳳,字舜儀,生有異稟。自髫囗(髟上隋右)以至于冠,惟理義是說,惟圖籍是耽。君愛其子之嗜學也,于是以其家舊藏書,合新購而得之者,凡五萬余卷,筑樓于居之東,而藏書于樓之上。樓之前鑿池以潴水,其后萬竹森立,都水庸田,使白野泰公為篆三大字以揭之,乞予為之記。曩杜征君原父,每道陳君之賢。今征君已逝,海內猶所稱尚,則君之賢,詎不信夫?故為記于樓壁,俾讀之者當知陳氏藏書之意,不為科名發也,不為利祿設也。蓋以為反身窮理,非誠有志于圣賢之學者,不足與語陳氏藏書之意也。”

八四、周定王囗(木肅) 朱睦囗(木挈)灌甫

一線驚濤逼麗譙,西亭萬卷嘆漂搖。

經衣史服何從見,櫟下生歌汴上謠。

《明史諸王傳》:“鎮國中尉睦囗(木挈),字灌甫,鎮平王諸孫。幼端穎,及長,被服儒素,覃精經學。所撰有《韻譜》五卷。學者稱為西亭先生。”

《征刻唐宋秘本書目》:“朱睦囗(木挈)《授經圖》二十卷。”

《千頃堂書目跋》:“《西亭中尉萬卷堂書目》十六卷,朱勤美編。”昌熾案:“勤美,西亭之子。朱竹垞所稱孫侍郎耳伯與西亭之子竹居交契,竹居疑為勤美字也。

《萬卷堂書目跋》:“余宅西乃游息之所,建堂五楹,以所儲書環列其中。仿唐人法,分經史子集,用各色牙簽識別。經類凡十一:《易》、《詩》、《書》、《春秋》、《禮》、《樂》、《孝經》、《論語》、《孟子》、經解、小學,凡六百八十部,六千一百二十卷;史類凡十二:正史、編年、雜史、制書、傳記、職官、儀注、刑法、譜牒、目錄、地志、雜志,凡九百三十部,一萬八千卷;子類凡十:儒、道、釋、農、兵、醫、卜、藝、小說、五行家,凡一千二百部,六千零七十卷;集類凡三:楚辭、別集、總集,凡一千五百部,一萬二千五百六十卷。編為四部,人代姓名,各具撰述之下。陳陂子曰:余垂髫時即喜收書,然無四方之緣,不能多見。大梁又自金元以來,屢經兵燹,藏書之家甚少。間或假之中吳、兩浙、東郡、耀州、澶淵、應山諸處,或寫錄,或補綴,蓋亦有年。所得僅此,信積書之難也!隆慶庚午八月中秋日,東陂居士睦囗(木挈)書。”

《明詩綜小傳》:“灌甫,周定王六世孫。萬歷初,舉宗正。有《陂上集》。錢受之云:灌甫年二十,通五經。中年筑室東陂之上,取古人經解,繕寫藏弆,敘而傳之。先是,海內藏書富者推江都葛氏、章邱李氏,灌甫傾貲購之,起萬卷堂,諷誦其中。汴亡之后,漂蕩于洪流怒濤,可勝嘆哉。”

《靜志居詩話》:“世所傳《萬卷堂書目》,不列卷帙、撰人,非故籍也。予家藏有《聚樂堂藝文志》四冊,俱詳列卷數、撰人,系陂上鈔本。”

曹溶《靜惕堂集》:“有明宗室,灌夫宗正為之最。往孫北海少宰令祥符,就其第鈔經注二百余冊,載歸京師。崇禎壬午,賊決河堤,書堂付之巨浸,徒其目存耳。”

周亮工《汴上謠》:“河決后,民多有以書紙蔽體者。詩云:云綃霧縠,經衣史服。”又《煮書》云:“煮奇字,去黑水。蹣跚老蠹魚,囗(蟲禺)囗(蟲禺)登士簋。”

《天祿琳瑯續編》:“《春秋經傳集解》,明周王囗(木肅)賜籍,有‘周府御書樓寶’朱印。”

八五、寧獻王權 朱謀囗(土韋)郁儀

匡廬山前云氣濃,為云作囊密密縫。

氤氳宮闕白云里,此是酉陽第幾峰。

《明史諸王傳》:“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正統十三年薨。”

《明詩綜小傳》:“錢受之云:王博學好古,諸書無所不窺。志慕沖舉,自號臞仙。令人往廬山之顛,囊云以歸,結小屋曰‘云齋’,障以簾冪。每日放云一囊,四壁氤氳,如在巖洞。凡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

又:“朱謀囗(土韋)字郁儀,寧獻王七世孫。以中尉攝石城王府事。既卒,豫章人士私謚貞靜先生。有《枳園近稿》。”

趙一清《水經注釋附錄》:“寧獻王諸孫曰石城王奠堵,奠堵諸孫曰石城鎮國將軍宸浫。中尉,宸浫之曾孫也。”

《列朝詩集小傳》:“郁儀著書百有十二種,皆手自繕寫,未嘗假手小胥。常詒書告余,愿盡出其藏,以相囗助。繕寫經歲,卷帙宏多。余干令為余邑子,屬以相寄。令,酒人也,舞其書而焚之。至今念之,猶有余恨。”

《明畫錄》:“朱統鍡字伯壘,號群玉山樵、石城王孫。其父謀囗(土韋),以著書名世。鍡承家學,復精于繪事。”

《千頃堂書目簿錄類》:“《寧獻王書目》一卷。”

《四庫提要》:“《寧藩書目》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初,寧獻王權以永樂中改封南昌,日與文士往還。所纂輯刊刻之書甚多,其目凡一百三十七種,詞、曲、院本、道家、齋醮諸儀俱附焉。”

張芳《征刻唐宋秘本書例》:“中州之西亭,豫章之郁儀,兩王孫家藏與天府埒。西亭所藏,盡付黃流;郁儀之書,亦遭劫火。”

八六、晉莊王鐘鉉 靖王奇原 端王知烊

簡王新(土典) 秦簡王誠泳 定王惟焯

九師易是劉安授,三爵詩能衛武監。

竊比河間無愧色,遺經往往出山巖。

《茶余客話》:“明代藏書,周、晉二藩。”

《天祿琳瑯》:“《谷梁注疏》,晉藩藏本。朱謀囗(土韋)《藩獻記》:晉莊王鐘鉉,憲王之子,高皇帝曾孫也。正統七年,以榆林王進封。博古喜法書,嘗令世子奇原刻《寶賢堂法帖》。今世傳書畫多晉府章,即其人也。”

又:“《唐柳先生集》,晉莊王鐘鉉藏本。”

《甘泉鄉人稿跋明晉藩刻元文類》:“晉藩自太祖子恭王囗始封太原。當嘉靖十六年丁酉,長史馬朋作序時,為簡王新囗(土典)嗣封之二年。《明史諸王表》:‘端王知烊,嘉靖十二年薨,無子。新囗(土典)以新化王知囗(火節)長子奉敕管府事,十五年嗣封。’序稱:‘志道堂先王殿下刻《文類》,未完,我虛益堂賢王殿下,仰承先王之統,克紹厥志。’先王當謂端王知烊也。端王之祖靖王為世子時,嘗取《閣》、《絳》、《大觀》、《寶晉》諸帖,益以所藏宋無明人墨跡,為《寶賢堂帖》。端王合刻《文選》、《文粹》、《文鑒》、《文類》、《文衡》。簡王能踵成其志。以氏身為長史,蓋親見兩賢王美行者。其文以河間獻王為比,無愧辭矣。”

又,《跋秦藩本史記》:“嘉靖十三年,秦藩鑒抑道人序。以《明史諸王傳表》考之,乃定王惟焯也。序稱:‘我簡祖呻吟占畢,以力學終其身。’則為簡王誠泳。定王為簡王從孫,傳稱有賢行。序言:‘景慕衛武,以鑒抑名軒。’則信乎其有賢行矣。”

嚴元照《書宋板王荊文公詩注殘卷后》:“乾隆乙卯,予從友人借得宋刻兩冊,有‘敬德堂圖書印’、‘子子孫孫永寶用’印,蓋明晉藩藏書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华蓥市| 象州县| 永丰县| 中卫市| 大田县| 成都市| 贡嘎县| 准格尔旗| 鹤岗市| 商城县| 安丘市| 资溪县| 岫岩| 泽州县| 阿拉善右旗| 铅山县| 林甸县| 沙田区| 赤城县| 启东市| 若羌县| 苏尼特左旗| 平泉县| 平舆县| 当阳市| 肃南| 栾川县| 长顺县| 綦江县| 昭通市| 武城县| 保山市| 司法| 清丰县| 孟津县| 张北县| 南召县| 方城县| 成安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