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書名: 藏書紀事詩作者名: 葉昌熾本章字數: 4906字更新時間: 2015-11-27 15:53:59
《天祿琳瑯》:“明刻《六子全書》,有‘蕭蓼亭印’。”昌熾案:潘氏滂喜齋藏明刻《劉屏山集》,前有朱文大方印,刻藏書銘曰:“名山草堂,蕭然獨居。門無車馬,坐有圖書。沈酣枕藉,不知其余。俯仰今昔,樂且宴如。蕭蓼亭銘。”又有“蕭蓼亭四世家藏圖籍”印,又有“以身守之罔敢失墜”印,又有“蕭印夢松”及“靜君”二朱記。其人本末不可考。 惟林鹿原《樸學齋稿》有《送蕭靜君之吳》詩:“鄧尉梅花銅井茶,扁舟曾共宿僧家。云巖辛夷長蕩柳,山樓長把杯中酒。去年行樂惜無詩,今日送君還此時。平生最愛江南景,一曲孤桐系別思。”又許旭《閩中紀略》云:“閩中巨室,藏書不少。偶見蕭御史震家所藏書目,厚六七寸,內中多有未睹。”則知蕭氏為閩中藏書舊家,靜君在康熙中嘗游吾吳,但與御史輩行,先后未詳。
二五四、何焯屺瞻 弟煌心友
向秀書為郭象竊,葛洪記亦吳均編。
乃知賚爾敬游研,未必真出方瞳仙。
全祖望《長洲何公墓志銘》:“公篤志于學,讀書,繭絲牛毛,必審必核。吳下多書估,公從之訪購宋元舊槧及故家鈔本,細讎正之,一卷或積數十過,丹黃稠疊,而后知近世之書脫漏訛謬,讀者沈迷于其中而終身未曉也。圣祖仁皇帝聞其姓名,召直南書房,尋特賜甲乙科,入翰林。是時諸王皆右文,朱邸所聚冊府,多資公校之。以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九日病卒。其門人陸君錫疇曰:‘吾師最謹慎,不肯輕著書。茍有所得,再三詳定,以為可者,則約言以記之,積久遂成《道古錄》如干卷。乃同門有荷師噓拂之力而晚背之者,竊其書去,今遂不可得,是一恨也。年來頗有嗜吾師之學者,兼金購其所閱經史諸本,吳估多冒其筆跡以求售,于是有何氏偽書而人莫之辨,又一恨也。’公諱焯,字屺瞻,晚號茶仙。先世曾以義門旌,學者稱義門先生。父棟,諸生。子,壽余。”
《長洲縣志》:“何焯,康熙乙丑拔貢。壬午冬,以李文貞公光地薦,特賜舉人。癸未,會試下第,再賜進士,選庶吉士。”
方楘如《何先生墓志銘》:“初字潤千,哭其母,更字屺瞻。”
沈彤《何先生行狀》:“先生蓄書數萬卷,參稽互證,于其真偽是非,皆的題識,如別黑白。其校定兩《漢書》、《三國志》最有名。乾隆五年,寫其本付國子監,為新刊本所取正。”
《義門集與友人書》:“家中偶起三間小屋,適獲文待詔所用圓研,殊不下墨,底有八分‘賚爾敬游翰墨之用華陽隱居’十二字。相傳陶貞白十賚文中第九是研,即其故物,因名之曰賚研齋。”又《賚研齋歌》:“槃槃紫石大圓研,棲靜賚自方瞳仙。八分十二銘其背,歲久大半缺且刓。”
昌熾案:先生弟煌,字心友,號小山,嘗自署何仲子。義門題跋或署“承筐書塾”,或署“語古小齋”,又自號“憩閑主人”,見《皕宋樓藏書志賓退錄跋》。《百宋一廛賦注》:“何義門用小方章,其文曰‘髯’。”
二五五、蔣杲子遵 蔣重光子宣
三徑家風比杜暹,賜書高擁鄴侯簽。
荒涼松菊圖重繪,想見廉州太守廉。
《江南通志》:“蔣杲字子遵,燦四世孫。康熙癸巳進士。歷戶部郎中,出知廉州府。”
《婁關蔣氏家譜》:“杲,文涵第四子,號篁亭。生于康熙癸亥,卒年四十九。著有《挹秀》、《于京》諸集。”又:“重光,文源第四子,字子宣,號辛齋。府庠增貢生。生于康熙戊子,卒年六十一。著有《賦琴樓遺稿》、《缶音小草》、《囈語集》。”
沈文愨《蔣辛齋傳》:“辛齋試北闈,臥貼地,寒濕之氣入于肌骨,艱于起臥垂十五年。雖絕意進取,然潛心稽古,手難展書,令仆執卷仰視,深夜懸燈帳中不輟。”
《蘇州府志》:“蔣司馬宅在飲馬橋北,兵部侍郎蔣元益所居,中有貯書樓,何焯嘗授經于此。元益之父廉州太守杲,焯之弟子也。”昌熾案:杲兄棅,字子范,亦義門弟子。又:蔣重光藏書甚富,乾隆三十八年,詔開四庫館,征四方書。時重光已沒,子曾瑩檢其所審定秘書百種進御,天子嘉之,敕賜《佩文韻府》一部,親制七言詩,書于所進《職官分紀》之首,美其好古,復惜其不遇。人莫不榮之。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郡中賜書樓蔣氏,有宋刻《三謝詩》,書友呂邦惟攜來。楮墨古雅,洵為宋刻上駟。卷端有‘郭氏木葉齋鑒定宋本’九字,末有篁亭墨跡。”又曰:“乙卯被災,此書賴神物護持,得以無失。近作《再續得書十二圖》,以此列入,名曰‘三徑就荒’,蓋猶不忘篁亭之遺也。”
陳汝楫《送蔣子遵下第東歸》詩:“好友頻來書滿屋,人間得失總悠悠。”
二五六、陸漻其清
使者軺車塞巷涂,到門傔從認懸壺。
為求靈藥醫書癖,吳市頻來問扁廬。
漁洋《居易錄》:“竹垞說吳門陸醫士其清家有《洪炎玉父集》、元人稅汝權《易啟蒙小傳》、顧阿瑛《玉山雅集》,又阿瑛選《張伯雨詩》。皆毛氏刻《十元人詩》所不載。”
何焯《跋柳仲涂集》:“陸君其清,不輕與人通假書籍。倦圃、竹垞兩先生欲鈔錄其藏本,亦必卷數、葉數相當,始得各易所無。”
翁方綱《跋朱性甫珊瑚木難手稿》:“有何義門致其翁一帖。其翁者,吳門陸醫士號其清,所居聽云室,鑒藏圖籍甚富,義門嘗往觀之。即此一小札,亦吳下藏書家故事矣。”又《題劉完庵云樹小幀》:“吳下醫翁富秘文,顧何侈說綠氤氳。始知不是松泉響,果有山齋號聽云。”自注:“往時吳門陸醫士其清,與顧維岳、何屺瞻游,多蓄古圖書金石,號聽云室。余初不解云何以聽,今乃借完庵此幀發之。”
《持靜齋書目》:“《佳趣堂書目》,陸漻撰。卷首有置書年份,自康熙十四年至雍正八年,有《自序》。”
其清《佳趣堂書目自序》:“予年九歲,偶于篋中得蠅頭細書一冊,乃先大父手鈔歷朝名文。后書:‘予幼時無書可讀,借于人鈔錄而讀者。今人有書而不思讀,哀哉!’讀之悚然。自十五歲家貧失學,喜借書,晝夜鈔寫,嚴寒乏炭,屈足腹下,冷暖交換,見者匿笑。鈔書一葉,于古書肆易刻者五葉。購書歸,端貯幾上,揖而后藏。年二十,得顧仲瑛《玉山雅集》,元刻,文待詔舊藏也。萊陽姜友偶聞之于槜李曹秋岳侍郎,侍郎云:‘陸兄有此,或典或售,無所不可。不然,當致慕中丞丁方伯轉借。’予謂此非禁本,不介意,堅卻之,于是侍郎來晤,歡若舊識。過吳,艤舟方定,身先垂訪。每謂山陰人曰:‘陸先生有隱操,吳門第一流也。’甲子歲,以魏仲先《鉅鹿東觀集》、孫奕《示兒編》宋本見贈。歲辛酉,秀水朱竹垞檢討典試江南,亦造門定義,晚選《詩綜》,有闕來借。二先生往來尺牘,不下四五十番。夔州唐鑄萬曰:‘陸氏子孫,觀侍郎之手跡,守祖父之遺書,黽勉誦習,必有以文章經術顯于世者。’此其清貽后之深心也。內有宋元刻本、宋元人鈔本、明賢錄本、名賢稿本。出自閟閣公卿家者,郡城故族舊所收藏者,皆傳流有自,與坊本迥異。竭六十余年之心血,雖不敢自謂成一家之書,實生平志之所屬,故至老而不倦也。丁酉端陽后十日,書于清目處,平原陸漻,時年七十有四。”
二五七、席鑒玉照
牛耳毛錢狎主盟,萸山珍本出書城。
釀花掃葉皆清課,坐擁寒氈對短檠。
黃廷鑒《愛日精廬藏書志序》:“汲古毛氏、述古錢氏,兩家陵替,吾邑藏書之風寖微,然亦未嘗絕也。以余所聞,玉照席氏、慶曾孫氏、虞巖魚氏,皆斤斤雪鈔露校,衍其一脈。惟多留心于說部小集,以一二零編自喜,而于經史轉略。”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顧抱沖案頭有影宋本《東家雜記》,末有茱萸山人席鑒跋云:‘毛省庵先輩影寫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閣中。’”
《天祿琳瑯》:“《離騷草木疏》,虞山席鑒鈔本,有‘墨妙筆精’、‘虞山席玉照氏收藏’朱記。”又《續編》:“《班馬字類》,有‘席鑒之印’、‘學然后知不足’朱記。”
《楹書隅錄》:“影宋鈔《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每冊有‘趙宋本’、‘墨妙筆精’、‘希世之珍’、‘虞山席鑒玉照氏’、‘釀花草堂’諸印。”
昌熾案:玉照藏書極富,所刻古今書籍,板心均有‘掃葉山房’字。余曾見所藏《寶晉山林集》,有‘萸山珍本’印。又按:《海虞詩苑》席鎬詩,有《湘北寶箴、玉照讀書敏遜齋,猶記十五年前,余亦嘗偕對揚敬修居之,因題示》二首:“小齋罷琴酌,群季尚嬰孩,此日開青案,頻年閉綠苔。寒氈我家物,春草惠連才。弦誦遙相接,惟余叔子哀。”其第二首云:“三人連袂衽,萬卷浩縱橫。”一門群從讀書,嫻古蓋不減孫、錢二氏矣。
二五八、孫淇寶洲
吾愛詩人孫寶洲,芒鞋日日訪彬侯。
家書亦比牛腰大,梵志山經自校讎。
《海虞詩苑》:“孫淇字寶洲,號竹鄉。孫氏自西川先生以來,以詩世其家,君繼之,宗仰蓋在白、蘇兩家。”昌熾案:淇有《市肆蓄書歌為曹彬侯作》云:“吾生嗜好類蠹蟫,此外都非性所喜。先業于今說如夢,教授生徒豈得已。浮沈薄俗淡世味,一卷未能輕脫屣。”又《歲暮書懷》云:“書載牛腰徙壓擔,詩余雞肋未成編。”是亦嗜古振奇之士矣。
陳祖范《孫竹鄉哀詞》:“不踏名場,專精文藝。秘書可行,便腹可笥。錢用買文,尊開問字。或纂或修,山書梵志。”
《鐵琴銅劍樓書目》:“《元氏長慶集》,孫竹鄉校過,后有題記云:‘戊申六月三十日,用董思翁本校。’”
二五九、曹炎彬侯
一匱遮門充閣庋,一廚連屋當屏風。
襟裾牛馬人間世,尚有曹生隱市中。
顧廣圻《清河書畫坊題后》:“常熟嗜手鈔者,陸敕先、馮定遠為極盛,至彬侯殿之。彬侯名炎,席氏客也。”
孫淇《市肆蓄書歌為曹彬侯作》云:“我怪曹生市廛里,逼仄喧囂擁文史。一廚連屋當屏風,一匱庶門充閣庋。叢殘斷缺勤購買,猶禿千兔寫萬紙。吁嗟市隱類古人,令我長懷 顙流泚。世人有書不肯讀,問之不答我能揣。溫飽嬉閑事游蕩,饑寒齷齪憂妻子。昏昏索索年復年,牛馬襟裾略無恥。”又云:“曹生曹生負此癖,奚翅巨擘挺眾指。漫道亡羊均博塞,畢竟臧谷誰非是。河東街頭具五民,厚資奇貨來千里。平生心跡厭喧雜,市道經年罕投趾。羨爾家藏萬卷余,下簾終日憑棐幾。茗杯香篆伴寂寞,大嚼快意何煩爾。從今借書數還往,不惜踏穿東郭履。”
《拜經樓藏書題跋記》:“《武林舊事》鈔本,前有‘鶴溪主人’、‘笠澤’、‘曹炎之印’、‘彬侯’四圖記。”
二六〇、李馥鹿山 鄭杰昌英 劉筠川
打鼓排衙花簟鋪,闖然文采老于菟。
達人何必推書讖,瑣瑣昌英二十廚。
沈文愨《送李鹿山大中丞歸里序》:“福州李公,弱冠為名孝廉。既仕官西曹,以守法稱。出任憲副于蜀,移轅江左,旋任臬事,晉方伯,開府于浙。解組去官,留滯吾吳十有四年。丁巳夏歸福州。公去家三十年,一旦仍返故鄉,遨游九仙烏石南江西峽之間,其樂何可涯量!”
《郎潛紀聞》:“泉州李中丞馥撫吾浙時,收書極富,一時善本,齊入曹倉。每冊皆有圖記,曰‘曾在李鹿(山)[川]處’。后緣事頌系,群書散逸,人以為印文之讖,然亦達已。”昌熾案:田肇麗《有懷堂集》有《述懷柬李鹿山》詩“西曹各專司,繁劇江南首。”又云:“閩海有李子,同事稱快友。文采老於 菟,聲價等瓊玖。”是鹿山仕刑曹,嘗分江南司。又有《送李鹿山出重慶》詩四首,其二云:“山翠官齋映,排衙打鼓齊。堂開花簟覆,聲動午觴啼。”
儀顧堂《元槧晏子跋》:“每冊有‘鄭杰之印’、‘注韓居士’、‘鄭氏’、‘注韓居珍藏記’印。案鄭杰字人杰,侯官人乾隆貢生。其藏書之所曰注韓居,藏書數萬卷,分二十廚貯之。以‘東壁圖書府,西緣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為志。”又《元槧藝文類聚》:“有‘曾在李鹿山處’朱文長印、‘鄭杰之印’、‘一名人杰字昌英’、‘侯官鄭氏藏書[印]’、‘注韓居珍藏記’、‘劉氏小墨莊藏’、‘侯官劉筠川藝文金石記’、‘曾經筠川讀’諸印。李鹿山、鄭杰、劉筠川皆康、雍、乾間福建藏書家。”又《影宋酒經跋》:“有‘鄭杰之印’、‘昌英珍秘’朱文方印。”
《皕宋樓藏書志》:“《九靈山房集》有‘鄭氏’、‘注韓居珍藏記’、‘鄭赤之印’。”案:赤當為杰之誤,杰一名人杰,字昌英,有印文可證。前陸跋中以人杰為杰字,亦誤。
二六一、王聞遠聲宏
墨光紙色問蕘夫,已析能還舊合符。
七十七人金石契,不教偶著一屠沽。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藏春集》有蓮涇跋云:‘康熙歲壬寅三月,借婁東宋氏鈔本再校于孝慈堂之東窗。’蓮涇王姓,聞遠其名,聲宏其字,蓮涇又其號也。有《孝慈堂書目》傳世。”又《續錄》:“余所收王連涇家書最多,皆得于其族孫處,猶是家藏未散本也。就中有《孝慈堂書目》,分門編類,序次頗詳。以之求蓮涇所藏,雖久散之本,按其冊數之多寡,紙色之黃白,幾如析符之復合。可知書籍貴有源流也。”蓮涇孫元理、元音跋:“是書偕鈔于竹垞朱先輩。歲辛丑,偶得石君葉先生錄本,遂力疾讎校,補寫闕葉于溽暑中,日揮汗三斗弗顧也。蓮涇學人識于四美軒之西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