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經部 易類(1)

校《易》、《乾卦》及《坤卦》,并讀《周易述》、《周易折中》、《易漢學》及《經義述聞》、《通介堂經說》諸書。惠氏之漢《易》,李氏之宋《易》,皆專門名家,國朝之魁碩也。惠氏并苞眾家,非張氏專守虞《易》者比。王氏力攻虞《易》,徐君詆之尤峻,然皆有卓見,足為仲翔功臣。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二日

校《易》、《坤卦》及《乾鑿度》三葉,虞說多出《乾鑿度》,讀《易》者不可不讀此書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

《易》、《囗》莧陸囗囗,虞氏《注》莧說也,讀如夫子莧爾而笑之莧。張皋文《周易虞氏義》云,字當作莧,今作囗下見,傳寫誤耳。按張說是也。今李氏《周易集解》盧刻本周刻本、惠氏《周易述》本、丁氏《周易鄭注》訂正本、盧氏《經典釋文》本、阮氏《注疏校勘記》本皆作莧者誤也。《說文》莧,山羊細角者,從兔足,從苜,聲讀若丸,寬字從此。(徐氏監謂莧即今俗舔字,然說文此字說解甚可疑。莧既無所屬之字,何以特立一部?苜者目不正也,從囗目,讀若末,模結切;又徒結切,與莧之音甚遠。段氏雖強以合韻當之,殊不可信。囗者羊角也,讀若乖音,工瓦切。莧為山羊,何以不從囗而反從苜為聲?苜為目不正,何以從羊角取義?莧從苜又從兔足,何以見細角之義?兔足好蹲居,故止見二足,以象居形,若山羊則未見其蹲居,何取象于兔足?蓋苜莧二字下之說解,皆有竄亂,非許君本文。王べ友謂莧字其角,其首,其足與尾,通體象形,差近之。)胡官切。蓋虞氏讀莧陸為歡睦,而古或假莧為歡,歡字呼官切,呼胡不過輕讀重讀之分。《易》、《釋文》云,莧閑辯反,此以莧為莧菜字,從馬鄭以莧陸為商陸。宋衷以莧為莧菜之說,其字從草下見。《說文》莧侯澗切。閑用類隔,侯用音和也。又云:三家音胡練反,此以莧為莧字。三家者,王蕭李軌徐邈,蓋皆同虞本,其字從苜下兒,胡練即胡宮,古無四聲之別也。又云:一奉作莞,華版反,此即莞莧同音通用,可與《論語》互證。《論語釋文》莧爾,莧華板反,本今作莞,皆足申虞氏之義。《詩》、《斯干》、《釋文》,莞音官;《說文》莞、囗也,可以作席,胡官切;是《論語》之莧莞皆假借字,本亦當作歡,歡爾猶《左傳》之驥焉,《家語》之懼然,蓋輕讀則為歡,重讀則為莧,莧爾者,壯其舒緩和說之貌。故《集解》曰小笑貌。《史記》、《孔子世家》一曰孔子欣然笑曰,又曰孔子欣然而笑曰,皆對弟子之言,欣然即莧爾也。《易》之作莧者古文,馬鄭皆傳費氏《易》,費氏本以古文字,號《古文易》(見經典釋文序錄隋書經籍志。)王弼亦用費《易》,自江左以來,承用王《易》,故陸氏先用閑辯一音,以莧為正文也。其作莧者,今文,蓋施孟相傳如是。(許君雖言易孟氏為古文,然以漢志云劉向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三家經、或脫去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及釋文隋志所言觀之,則施孟梁丘不免參以今文矣。)虞傳孟《易》,故所據本作莧也。莧訓草,莧訓說,各是一家之言,虞義亦頗近迂曲。而《論語》本作莧爾。今作莞爾,無有從囗下見作莧爾者,此學者所當分別也。今陳氏《論語古訓》、翟氏《四書考異》、阮氏《論語校勘記》、黃氏《論語后案》諸書作莧,皆非。

光緒戊寅(一八七八)正月十六日

《易》理幽深,往往百思不得。如《歸妹》六五,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虞氏雖委曲取象,而袂字終不可通。竊謂君者,女君也。六五以陰而居尊位,為女君之象。袂即囗字,囗者,決也。娣謂二也,二居中而得五之應,其上只一陰,可決而去之。五則本陰,又比于上之陰,欲決去之甚難。惟與娣同心相應,得二之助,則可有成,故曰月幾望吉。望者,日與月相對,五二同心以感君,則可冀君之相敬愛。圣人系此爻者,為后夫人警,不可恃帝妹之尊,而不禮娣侄,或生嫉妒也。唐高宗王皇后害蕭淑妃之寵,援武昭儀以敵之,遂罹奇禍,此厄于上六之陰也。故孔子《象傳》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不下解義,惟省其君之袂四字,知所謂君者,即帝之妹,而義已明也。六五終在尊位,能與二相應,則不失其貴而可行,故曰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光緒己丑(一八八九)六月二十四日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夜鈔補《周易集解》乾彖傳一葉,以舊藏雅雨堂本缺此葉,故取木瀆周氏本鈔補,以周本出于盧本也。崴月侵尋,荒經滋甚,窮年泛覽,終歸無益。擬自明日冬至始讀易一卦,取兩本互校之。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一月二十日

周易述傳(清丁晏)

閱丁儉卿《周易述傳》,共二卷,述程傳而多以史事證之,如楊誠齋先莊簡之比,閑亦采鄭義及諸家說附之。又《周易訟卦淺說》一卷,其意為淮人好訟者戒,故詞務淺顯易解而己。

光緒丁丑(一八七七)二月二十七日

方氏易學五書(清方申)

夜閱《廣陵》、《思古編》,其中載儀徵方申所作《周易五書》自序文五篇,曰《周易互體詳述》,曰《周易卦變舉要》,曰《虞氏易象匯編》,曰《諸家易象別錄》,曰《周易卦象集證》,皆謹守漢學,專明古法,條分縷析,提要鉤元,其辨證精博,多足裨近儒惠張之義,時亦正其疏舛,蓋近時易學互象名家也。惜其書未見,不知已刻否?汪氏附傳,言申字端齋,本姓申,為舅氏后,從方姓。性至孝,年五十,始為諸生,旋卒,時道光二十年也。是經生之最窮者矣。

同治乙丑(一八六五)二月初五日

周易二閭記(清茹敦和)

以錢二百文于書鋪買得茹三樵先生《周易二間記》三卷。吾鄉茹氏之《易》,范氏之《詩》,皆不專家法,而說義通博,令人解頤。其源流所自,則近出毛西河,遠接季彭山,蓋越學之可名者也。三樵蘅洲兩先生,皆乾隆甲戌進士,是科經儒林立,得人最盛。顧多力宗漢學,主張許鄭,而先生當時聲華ウ然,抄相稱引,而著述卓卓,皆能成一家言。范氏《詩瀋》及《三家拾遺》,幸得登四庫;茹氏《易學》凡六七種,竟以后出見遺,今鄉人亦鮮有知兩先生姓字者矣。前日從周乙齋舍人乞得范氏書,今復得茹氏此書,不禁狂喜。茹氏之《易》,舊時予俱有之,又有《尚書未定稿》及《越諺釋》諸書。范氏之《詩》,先得而早失。據府志本傳,范氏自二書外,尚有《易說》二卷,《書義拾遺》七卷,《四書貫約》十卷,《夏小正輯注》四卷,《家語證偽》十卷,《韻學考源》二卷,《今韻津》五卷,《史漢義法》十卷,《史記蒙拾》三卷,《廟制問答》二卷,《刑法表》四卷,《南中日札》四卷,《文集》二十卷,皆未刻。

同治乙丑(一八六五)十二月初二日

閱茹三樵《周易二閭記》。茹氏之《易》,以此種為最佳。其詮象解義,多本漢詁,援據經史,疏證名通。惟假設荼板蘊閭山人問答之辭,自相駁難,蓋仿西河毛氏白鷺洲主客說《詩》之例。然時涉諧謔,近于小說;又往往泛引不根,或存兩可之詞,是其病也。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十二日

易守(清葉佩蓀)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8:39:01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双桥区| 怀仁县| 武川县| 台江县| 米易县| 青岛市| 兴国县| 东乡县| 聂拉木县| 珠海市| 福安市| 女性| 湖北省| 柳林县| 西和县| 富源县| 临西县| 晋江市| 从化市| 湛江市| 来宾市| 宜都市| 凤阳县| 视频| 临澧县| 灵寿县| 普兰县| 曲阜市| 隆尧县| 科尔| 勐海县| 水城县| 建昌县| 通江县| 什邡市| 封开县| 东乡| 于田县| 泰顺县|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