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史部 正史類(8)

  • 越縵堂讀書記
  • 李慈銘
  • 4854字
  • 2015-12-26 17:16:19

點閱《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魚豢《魏略》、《西戎傳》,其言西域諸國道里最詳,惜奪誤太多,無從校正。然其最詳者大秦一國,而此國境古今沿革,獨為茫昧。班書僅于烏戈山離國下云西與犁軒條支接,其下但言條支,不言犁軒,而條支亦小國,為安息役屬;又稱條文善眩。而安息國下云,以挈軒眩人獻于漠,是犁軒與條支實二而一者也。范書亦言條支為安息役屬,置大將監領之。《魏略》亦云安息役屬條支,號為安息西界,而范及魚氏并云大秦國一名犁軒。(范作韃字通。)魏收《魏書》謂波斯國古條支國,今西印度界中尚有波斯一國,號白頭回,而敖罕(亦作浩罕,又作霍罕。)國西之布哈爾(哈亦作噶。)國相傳以為即古大秦。其地距葉爾羌四十驛,西北界俄羅斯。道光二十二年或言其并滅敖罕之地,蓋非實也。范書《西域傳》,皆本安帝時班勇所記,已盛夸大秦。孟堅為勇之諸父,其撰《漢書》,在章帝時,相距匪遙,何以一無紀述?且所載宮室制度民物技藝,語皆近夸,《魏略》尤極形容。而蔚宗云,桓帝延熹九年,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則已疑其說矣。又《魏略》言從安息界乘船,凡渡大海六,乃到其國。孜安息一國,今亦不知何地,或以為即回教祖國默克(默亦作墨。)等部。亦在西印度,則轉在布哈爾之西;而自伊犁以西,腧蔥嶺至各回部,何處須渡大海?是其道里皆不合也。班書但言條支國臨西海,范書亦言大秦國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且載自安息西南行八千里,乃渡海至大秦。魏收書云,大秦國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從安息西界循海曲至四萬余里,雖與魚略言稍殊,而皆云渡海,則在海外可知。今合諸書所記觀之,知大秦實即今歐羅巴洲大西洋諸國也。魏收書云,其海傍出,猶勃海也,而東西與勃海相望,蓋自然之理,此正明言東西洋之別也。范書魚略皆言其王無常主,國有災異,輒廢而更立賢人,受放者甘黜不怨,此正今法蘭西諸國王皆民建,廢立不常之事也。魚略言其別枝封小國有驢分王,驢分即古西洋之羅馬大國,見于艾儒略等書,作羅汶或作羅聞者是也。范書言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堅之,宮室皆以水晶為柱,此正如今西洋諸國之制。魚略言其宮室為重屋,范書言其城邑周圜百余里,又皆言其人民連屬,終無盜賊,今英法諸國皆然。魚略言其別分諸國,如澤散驢分且蘭賢督泛復干羅諸王,皆分治海中,不知里數;范書亦言其小國役屬者敷十;此正知昔之羅馬強時,統一歐羅巴洲之地,今英法諸大國亦各役屬小國也。魚略言其國有織成細布,用水羊毳名曰海西布,或曰野蠶繭所作,(范書亦云。)又織成氍毹疑氈廚帳之屬,皆好,其色鮮于海東諸國所作,此正如今西洋呢錦洋布之屬。范書言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魚略言有草木十二種香,此正如今西洋之香水。魚略言其常利得中國絲以為胡綾,此即今猶然。魚略言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前世但論有水道,不知有陸道。案范書已云從安息陸道繞海,北出海西,至大秦。今西洋自地中海出印度北境,可由陸道至蔥嶺東西諸路,而歐羅巴東境正當俄羅斯國都,皆陸道也。水道由緬甸通云南達安南,正其明證。魏收書所云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者,曲字涉下文而衍,此言其水道也。所云從安息西界循海曲至四萬余里者,此即言其陸道也。范書言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魏收書言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案自漢以來所見諸夷國名,皆本其方言,略無文義,大秦必非當時國名,蓋其商貢之人,夸于中國,以漢承秦后,自謂大秦,以見其大于漢,猶今之稱泰西稱大西洋也。范書言有飛橋數百里,可渡海,亦其夸誕之言,至今猶然。蓋西漢及東漢之初,商舶不通,故言西域者,至條支安息今印度之境而止。范書云前世漢使皆自烏弋以還,莫有至條支者。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掾甘英窮西海,始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至大秦,而為安息西界船人所勸止,終不知其國之何若。安順以后,商貨忽通,產物奇異,故班勇所記以及華嬌《漢后書》(范書多用書。)魚豢魏收之流,遂盛相夸美其國,蓋亦于漢晉時為盛,至南北朝后已衰,故《隋書》已不見。唐時為拂秣國,《舊唐書》、《西戎傳》云,拂棘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地方萬余里,列城四百,邑居連屬,其所載大率與《后漢書》、《魏略》同。又云王宮第二門樓中懸一大金稱,以金丸十二枚屬于衡端,以候十二時。為一金人,大如人,立于側。每至一時,其金九輒落,鏗然發聲引唱,豪厘無失,此即今西洋鐘表之制,拂秣蓋即佛郎機,今稱法蘭西;拂佛法秣郎蘭皆同音遞轉,西機其余音,是則大秦為今之歐羅巴洲諸國無疑也。近人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寰志略》皆謂歐羅巴之意大里亞國即古之大秦,其說近矣,而未與諸書相證明,故世多不信。且意大里亞為昔羅馬建都之地,蓋即《魏略》所云驢分王,僅大秦之別國,不若以歐羅巴全境該之。若徐星伯等但據《漢書》犁軒一語,求之于西域諸國,遂以為布哈爾即大秦,景響附會,核之今西域回部至印度之地,何處容此一大國?更何有如諸書所稱者乎?惟大秦蓋萌芽于周,(海國圖志等書皆云羅馬崛起于周幽王時。)興于秦,極盛于東漢之世,至晉以后漸衰,《唐書》所紀,亦多本魚魏諸書。而云貞觀后大食強盛,遂為臣屬,蓋啼時亦惟因其貢使閑至,(言貞觀乾封大足開元時凡五貢。)略有所聞,其商舶貿易往來,當已久絕,故究不知其國境所在,幸《魏略》言之最詳,得以疏通證明焉。羅馬衰后,分并不恒,至元以后,始復漸強,故明世大西洋商販富庶,珍物流溢,至今日而又極盛矣。機巧日出,侈麗滋生,瑰奇怪誕,不可思議,不可究詰,而其國亦內耗,俗亦日敝,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理之常也。

光緒庚辰(一八八○)十月十五日

《三國志》、《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朱育問對云:其女則松楊柳朱、永寧瞿素,(案松楊當作松陽,今處州松陽縣,后漢建安四年置。永寧即今溫州永嘉縣,東竄水和中罵置。)或一醮守節,喪身不顧;或遭寇劫賊,死不虧行。宮本考證曰:瞿一作翟。慈銘案:《藝文類聚》人部二引《列女傳》(案此處自漢中趙高妻以后據本書人部十九及太平御覽人事部所引,蓋皆皇甫謚列女后傳之文。)曰:會稽翟素者,翟氏之女也。受聘,未及配,適遭亂。賊欲犯之,臨之以(人部十九此下有白字。)刃曰:不從者,今即死矣。素曰:我可得而殺,不可得而辱。賊遂殺素。又人部十九引皇甫謚《列女后傳》曰:(自不可得而辱句上文皆同。)素婢名青乞代素,賊遂殺素,復欲犯青。青曰:向欲代素者,恐被恥獲害耳;今素已死,我何以生為?賊復殺之。《初學記》人部引皇甫謚《列女傳》、《太平御覽》人事部引《列女后傳》亦皆作翟素,蓋作翟者是也。

光緒乙酉(一八八五)十一月初三日

三國志辨誤(宋闕名)

夜閱《三國志辨誤》,守山合本也。分上中下為魏蜀吳三卷,共只十七葉,言蜀者只二葉耳。不箸撰人姓名。《提要》疑為陳景云而又不能決。其書僅取誤衍之文,略加孜正,多有可取。惟《虞翻傳注》一條,云桓文遣之尺牘之書比竟三高,云文當作王,謂長沙桓王也。案此上文云,近者太守上虞陳業潔身清行遁跡黟歙云云,予初校《三國志》,亦疑桓文當作桓王,曾札記之。后讀《水經》、《漸江篇注》云,沛國桓儼避地會稽,聞陳業履行高潔,往候不見,儼后浮海,南入交州。臨去遺書與業,不因行李,系白樓亭柱而去。孜《后漢書》桓嘩字文林,一名嚴(注引東觀記嚴作磺。)初平中,避地會稽,遂浮海客交吐,曄即儼也。嚴碾皆儼之誤,乃知此注所云桓文者當作桓文林,脫去一字耳,非桓王也。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正月二十三日

《三國志辨誤》有兩伍瓊,皆汝南人,皆字德瑜,一官城門校尉,一宮越騎校尉,先后為董卓所殺,此由裴世期以《英雄記》言伍瓊字德瑜,汝南人,謝承書言伍孚亦字德瑜、汝南吳房人,疑孚為瓊之別名,抑別有伍孚而未詳。《辨誤》以《董卓傳》載伍瓊與周毖同被殺在未入關前,而《荀攸傳》載伍瓊同謀刺卓在入關后,與謝承書所載伍孚刺卓,似同為一人,遂以為前后有兩伍瓊,而一又名孚。予案謝書載孚之刺卓,不言何時,而陳《志》、《荀攸傳》亦不載伍瓊之死,細竅之,實止一入耳。范蔚宗《后漢書》兼采群籍,以一稱伍瓊,一稱伍孚,遂分載于《董卓傳》,以為兩人兩事。據陳《志》、《董卓傳》無入關后刺卓之伍孚,謝《書》又不言有與周毖同死之伍瓊,明是同此一人,而所紀互異。試思同郡同姓名同字同官列校同死卓難,豈有此事耶?《茍攸傳》所紀,必是誤文,蓋攸之謀卓與茍爽同,皆其家傳所附會,不足信。

七月初十日

陳少章《三國志辨誤》舉注文誤入正文者兩條。一《王肅傳評》,以王肅亮直多聞能析薪哉句止,下文劉以為肅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云云,乃裴氏注文;與《譙周傳評》后注引張以為云云,正同。一《譙周傳》末周三子熙賢同。少子同舉孝廉,除錫令,東宮洗馬召不就,傳文已止。下云周長子熙,熙子秀字元彥,乃裴氏注文,下接《晉陽秋》曰秀性清靜云云,今本皆溷為正文。其說甚確,然尚有不止是者。《邴原傳》末附張泰龐迪張閣三人,其文云是后大鴻臚鉅鹿張泰、河南尹扶風龐迪以清賢稱永甯,太仆東郡張閣以簡直聞,傳文已止;其下云杜恕著《家戒》,稱閣曰張子臺視之似鄙樸人云云,乃裴氏注文。閣與泰迪一例,不容獨贅它人稱閣之語。裴注屢引杜恕《家戒》,此固不辨可知也。《步陷傳》末附其子闡降晉事,云陸抗陷城斬闡等,步氏泯滅,惟紹祀,傳文已完。其下云領川周昭著書稱步隙及嚴峻等曰云云,其文甚長,凡七百余言,且并及顧豫章(劭)諸葛使君(瑾)張奮威(承)三人,皆泛論其美,辭恬重沓,全無事實,必非承祚所取,其它傳中絕無此例。其末又附見周昭本末而目錄《步隙傳》下,垃不出周昭姓名,則本為注文無疑,后人傳錄誤連之耳。承祚史裁簡要,類此可推。(三國志辨誤三卷。四庫目錄不著名氏。今按錢氏廿二史孜異諸史拾遣所引陳氏景云說,皆與之合,文句亦同,王肅傳評一條。徐詳傳佚一條,錢氏養新綠引陳少章說。亦一字不異。陳氏著文道十書,僅刻四種,故此書只有鈔本。提要因何義門讀書記引陳少章謂楊阜傅明帝被青綾半袖袖疑衍字,而此書無此一條,遂以為非陳所著。不知陳為義門弟子,此條何氏又證以宋書五行志,已著之讀書記中,故陳氏削而不載,且陳氏之書,其子黃中及門人于各書評識中錄出。自有所遺,故錢氏所引亦有此書所無也。蓋提要未見錢氏書故也。)

十二月十三日

三國志補注(清杭世駿)

閱杭大宗《三國志補注》,所采大半自《世說注》、《水經注》、《太平御覽》及漢晉諸書,其中如三少帝紀諫議大夫孔晏義上疏云云,據第十六卷注,稱孔義字元,證此處晏字為衍文,以與何晏疏連綴,下又統言晏義而誤。此類頗有糾正,其它曼衍為多。《四庫提要歷》搪其疏處,然尚有未盡者,如《明帝紀》行五銖錢一條,補注引杜氏《通典》載司馬芝議云云,不知此明載《晉書》、《食貨志》,乃舍之而引《通典》,是不尋其源也。《賈謝傳》以翔為太尉一條,補注引《太平御覽》稱《齊職儀》曰黃初二年詔災害勿貶三公遂為永制,不知此明載《文帝紀》中,是復出本書也。其書通題《道古堂外集》,總編卷數,校刻粗疏,誤字甚多。

光緒丁丑(一八七七)二月初六日

晉書(唐房玄齡等)

夜讀《晉書》、《劉琨傳》。余于今春三月間讀《晉書》列傳,略皆上口,而今又邈如隔世矣,健忘如此,可嘆也!晉當永嘉之亂,惟祖士椎有名將才,余皆不足數。劉越石志大才弱,房張浚流也。晉之不亡者,以群雄[B227]亂,故聰勒有所顧慮牽制,至溫太真起而南渡之基定矣。繼以桓元子謝安石,皆晉第一流人物也。

咸豐丙辰(一八五八)十月二十四日

《晉書》世多詆之,以其蕪而尚排偶也。然駢驪行文,自六朝至五代,詔策誥誡,無不出此,是當時所尚,即為史體矣,安見論贊之必須為散文乎?唯其書好載纖佻雜事,而賈充遇司馬文王、陸云遇王弼、嵇康阮瞻之遇鬼,甚至載及荒幻,頗傷史體。至其論贊,則區區類別,盡當情理,訴斥奸佞,無微不著;又多責備賢者,殊上足正班史之忠佞混淆,下不同宋祁之刻而無當。行文尤抑揚反復,求得其平,往往如人意中所欲言,典切秀鏈,而不以詞累意。蓋其書多出太宗御定,當貞觀右文、儒學極盛之時,固足以集藝林之大成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衡阳县| 遂宁市| 蒙山县| 临颍县| 花莲市| 阿荣旗| 敦化市| 体育| 横山县| 华坪县| 丘北县| 天门市| 基隆市| 灵山县| 昌邑市| 襄樊市| 托克托县| 闵行区| 遂平县| 深圳市| 巨野县| 珠海市| 增城市| 禹城市| 辽阳市| 化隆| 南岸区| 晋中市| 东港市| 双桥区| 汝阳县| 南漳县| 桐城市| 炎陵县| 浦县| 清苑县| 乡城县| 永嘉县| 鹤庆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