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

第1章 前言

佛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社會現象,它是包括教主、教義、教徒組織、清規戒律、儀軌制度和情感體驗等復雜內容的綜合體,也就是由佛教徒及其組織、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儀式制度三種基本要素構成的系統結構。佛教既是一種信仰實踐,又是一種社會力量,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佛教作為一種歷史積淀的宗教文化現象,包攝著相互聯系、交滲互涵、極其廣泛的內容。

它包攝著信仰觀念。佛教的一整套神話、教義信條,體現了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超現實的實在性的虛幻信仰。“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3卷,666~6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佛教信仰觀念是對客觀現實的、幻想的、虛靈的、神奇的反映,是顛倒了的世界觀。這是佛教文化的最深層結構。

它包攝著社會意識。佛教信仰觀念的許多內容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而且在不同階級社會里,往往是特定階級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在佛教社會意識里,既有著歷史和時代現實生活的投影,也包含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折射。

它包攝著道德規范。佛教社會意識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宗教倫理道德規范。佛教對人生的價值、意義作出了特定的判斷,提出了一整套約束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在歷史上曾產生過正負兩方面的巨大影響。

它包攝著文學藝術。佛教十分重視通過文學藝術手段來表現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廣自己的教義和思想。佛教文學藝術對于吸引廣大信徒,形成信徒的宗教意識、心境、激情、道德感、美感,以及影響世俗文化的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攝著心理習俗。周恩來曾非常精辟地說過這樣的話:“只要人們還有一些不能從思想上解釋和解決的問題,就難以避免會有宗教信仰現象。”(《周恩來選集》,下卷,2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的一種真誠而又虛幻的心理需要。從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中激發出來的特殊的情感體驗,使教徒們獲得內心的寧靜和解脫,并且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逐漸滲透到民族的情感內核、心理結構和風俗習慣之中。在中國,佛教信仰就飽含著藏族、蒙古族和傣族等的民族情感和心理結構的凝聚。把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考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宗教的產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獲得自我意識時,對自己力量的虛妄認識,對自己軟弱的可憐補充,是一種必然的異化現象。同時,宗教也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的必然階段。宗教現象是和人類的文化現象緊密聯系著的。從一定意義上說,迄今為止的人類文化可以分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兩大類。神話,一般地說,也是包含宗教的和世俗的兩個方面。在中國,自漢魏兩晉南北朝以來,儒家、道家(和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文化匯合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多種成分的復合結構。有的學者說:“不懂佛學,就不懂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撇開佛教文化,連話也說不周全”。這是深切了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系的有識之見。我們對佛教的分析研究,必將有助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透徹的了解。

佛教在中國流傳、發展了兩千多年,經過試探、依附、沖突、改變、適應、融合,深深地滲透到傳統的中國文化之中。人類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批判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文化,就必須反思過去,探尋佛教文化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生存的種種因素,分析佛教文化在人們心靈中積淀的種種影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取中國佛教文化中一切有價值、有活力的精華,來充實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

理性與信仰、科學與宗教、無神論與有神論是對立的。要克服、超越宗教的價值體系和種種偏見,我們應當借助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性根據,要克服、消除宗教心理,我們還必須運用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力量,應當通過大力頌揚人的尊嚴、價值、才能、個性的文藝作品,去和高揚神的威嚴、恩德、靈異、神性的宗教形象表現相抗衡。只有恢復人的真正尊嚴,才能推倒神的虛構威嚴。

筆者寫作本書的目的,是為讀者了解“中國佛教文化與傳統文化”提供一點基礎知識。為此,本書的內容圍繞著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簡要地闡明佛教的諸要素,另一方面揭示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

在闡明佛教諸要素方面,本書設七章,從佛教的歷史、經典、教理、儀軌制度和寺院五個側面加以論述。首先敘述印度佛教的創立、意義和歷史演變、對外傳播,并以較多篇幅系統地闡述印度佛教在中國的流傳、變化及其中國化、民族化的過程,以便于讀者對于佛教獲得一種歷史感。接著是從多種角度簡述卷帙浩繁的各類佛典,尤其是印度和中國的佛教學者的作品的形成、類別和結構,并有重點地論述佛教的基本理論,剖析佛教信仰和觀念的特質。隨后是介紹佛教宗教實踐活動的主要儀式,確定教徒宗教生活和維護僧團組織秩序的重要制度。最后是介紹佛教僧侶活動的基地和佛國世界的縮影——寺院,并對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寺院,從歷史沿革和人文景觀兩方面加以簡要說明。意在通過歷史、理論、制度和實際的多方面說明,使讀者能對佛教有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了解。

在揭示佛教與中國文化的橫向聯系方面,本書設六章,分別從政治意識、倫理、哲學、文學、藝術和民俗六個方面加以論述。在闡述佛教與政治、哲學、倫理三者的關系時,著重跟蹤歷史的發展進程,從不同時代的歷史實際出發,力求客觀地揭示彼此之間的真實關系。文中強調佛教與中國政治關系的復雜性,認為佛教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一致是基本的,這表現為佛教往往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來對付社會危機、干預社會危機和逃避社會危機。但是佛教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也有矛盾的一面,“三武一宗”的四次滅佛事件就是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文中還指出,佛教在長期為封建統治階級作為麻痹人民革命斗志的工具的同時,也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進步的人們所利用,表現出佛教社會功能的多重性質。在闡述佛教與中國倫理的關系時指出,雖然佛教也力圖保持自己宗教倫理的個性和特征,但是在長期專制社會中始終采取迎合、附會、調和、融合儒家倫理的基本立場,成為儒家倫理的附庸和補充,表現了中國儒家倫理本位的鞏固和強大,也表明了佛教的適應能力和妥協性格。至于佛教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情況又有所不同。初期中國佛教哲學依附于魏晉玄學而流行,隨后不久引發出佛教哲學與世俗哲學的論戰(如神滅和神不滅之爭、因果報應和反因果報應之爭等),此后中國佛教學者轉而注重佛教理論的改造和創新,形成了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中國化的佛教宗派,提出了許多與印度佛教哲學不同的命題和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后來又為宋明理學所吸收,與中國固有哲學合流,成為古代傳統哲學的一部分。本書在闡述佛教與文學、藝術、民俗三者的關系時,著重從中歸結出幾個主要問題,來展示佛教在這些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影響。文中通過對佛教翻譯文學,以及佛教對詩歌、說唱文學、古典小說、文學理論批評和詞匯的關系的簡要論述,認為佛教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是重要的、顯著的。文中在簡要介紹佛教的建筑、雕塑、繪畫和音樂之后,認為佛教在中國藝術史上的貢獻更是主要的、巨大的。本書認為,佛教在文學、藝術上所起的作用和在倫理、哲學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它的積極作用超過了消極作用。本書還就寺院的節日、僧侶的生活習慣對于民間節日和風俗習慣的影響,作了簡要敘述,借以進一步窺見佛教文化影響之深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當然不止于這些方面,但上述這些方面卻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本書第十四章,闡述中國佛教的基本特點,這是一篇帶有總結性質的文字,意圖在于揭示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異同,以便從宏觀上更好地認識、把握中國佛教的基本風貌,尤其是中國佛教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格。至于最末一章,簡要論述了中國佛教的對外影響,與開頭一章論述中國佛教淵源于印度佛教,是首尾呼應的。

本書絕大多數章節的題目和內容,都有浩繁的佛教文獻,其中包含著許許多多互相矛盾的史料和觀點,可作素材。限于本書的篇幅和筆者的能力,撰寫時僅限于引證最必要、最典型的資料,對于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見解,也不予論列。筆者只是根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觀點徑直從正面論述有關問題的基本史實和基本思想。本書采取縱橫交錯的敘述方法,由此必然在內容上出現某些交叉重復的現象,這一方面當然要盡量避免和減少,另一方面為了保持不同主題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仍保留了某些必要的重復。

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版社的朋友就約我寫一本能夠雅俗共賞的佛教小書,我自己也有撰寫這樣知識性讀物的設想,所以就滿口答應下來,并開始收集資料,看書,思索,寫作。但因中間忙于其他更為迫切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致使這項計劃停頓了很長時間。近數年來,由于現今人們觀念深處的傳統文化與撲面而來的改革浪潮的碰撞,學術界掀起了一股強大的反思熱潮,這股思潮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緊寫作,終于在1986年秋基本完成初稿。隨后又撥冗抽暇,經過四個月的集中整理、補充、修改,共成15章。敝帚自珍,頓生喜悅。然也自知這只是闡述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的大要而已,離雅俗共賞的要求尚為遠矣。

本書如果能夠對于宗教學工作者、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外交統戰工作者,以及導游和旅游者,提供各自需要的某些佛教知識,這對于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了。自然,我希望本書對于我們偉大國家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能有所裨益,因為運用自己的專業來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們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崇高職責。

中華書局時任副總編輯陳金生同志和時任副總經理熊國禎同志,對于本書的寫作給予了真誠的推動;在寫作過程中,已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石峻教授幫助我確定全書的架構,并看了初稿的某些章節;著名畫家范曾熱情為我題寫書簽。這些都是我衷心感激的,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謝意。

筆者于1962年在中國佛學院進修期間,曾問學于知名佛教學者周叔迦先生。先生親自為我開列閱書目錄,精心指導,熱心教誨。本書的佛教儀軌制度和寺院殿堂兩章,均系參照先生的論述而成,除隨文標明外,再借此表達我對恩師的緬懷之情。

筆者本人并不信仰宗教,但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不贊成復興宗教,但也不鼓吹消滅宗教。這是經過長期的觀察、思索之后,作出的理性判斷。我把自己的任務限定為從學術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敘述和評價宗教的復雜現象,肯定在我看來應當肯定的東西,否定在我看來應當否定的東西。由此又應當說,本書是闡述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的初步嘗試,許多論點是個人的管窺之見,偏失疏漏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品牌:人大數字
上架時間:2013-12-02 11:04:3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大數字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修县| 渝中区| 维西| 亚东县| 固安县| 土默特右旗| 常州市| 渝北区| 富宁县| 奉贤区| 民县| 龙里县| 腾冲县| 新平| 乌恰县| 黔东| 阜城县| 五常市| 阿尔山市| 东乡| 青神县| 伊宁市| 靖远县| 澄城县| 晋江市| 承德市| 平罗县| 祁阳县| 西华县| 铁岭县| 铜川市| 四川省| 喀喇沁旗| 绿春县| 海林市| 凤山市| 铁力市| 揭西县| 四平市| 南充市|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