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佛教傳入中國及其變化和發展(6)
-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
- 方立天
- 6002字
- 2013-11-23 16:52:11
唐代會昌滅佛以后,天臺宗典籍散失一空。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派遣使者向高麗訪求天臺宗教典,得到智的大部分著述和其他若干論疏,由此一宗典籍大備,而在江浙一帶呈中興的氣象。宋代知禮和慶昭、智圓爭論智《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分為山家、山外兩派。知禮以《玄義》廣本為真,在觀心法門方面持“妄心說”,即以妄心為觀境的對象。慶昭、智圓以《玄義》略本為真,并受法華、唯識學說的影響,主張“真心觀”,即以心性真如為觀察對象。兩方爭論持續七年未能統一。知禮的弟子梵臻、尚賢、本如稱為四明三家,弘揚知禮的學說,自號為“山家”,而把慶昭、智圓等人貶為“山外”。后來山家派影響超過山外派,代表天臺一宗盛行于南宋。明代智旭為天臺最后的一大家。
(四)華嚴宗
唐后期會昌滅佛后,華嚴宗一直比較沉寂。至宋初,長水子璿繼承了唐代宗密一系的教禪一致的思想,重興華嚴宗。弟子有凈源等。后來高麗王子義天到中國來師事凈源,帶來了唐代華嚴宗人有關《華嚴經》的大量章疏,極大地幫助了華嚴宗的復興。南宋時華嚴宗也比較活躍。宋以后,華嚴宗的一些典籍仍為一些佛教學者所重視,不過此宗流傳的勢頭是愈來愈弱了。
(五)律宗
自五代起南山律宗盛行于江浙一帶,中心移至杭州。北宋時允堪曾作闡釋道宣《行事鈔》的《會正記》,后來繼承這一系的稱為“會正宗”。允堪的再傳弟子元照取天臺學說來講律,也作《對事鈔》的注釋,稱《資持記》,但對一些行儀和《會正記》的解釋不同,于是另立“資持宗”。此宗后來獨盛,傳承久遠。
§§§第七節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的重要一支。因主要在藏族地區形成、流傳和發展,是西藏語系佛教,故名。喇嘛教是藏傳佛教的俗稱?!袄铩?,是藏語音譯,意為“上師”,是對僧侶的尊稱。喇嘛教是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斗爭的產物。由印度傳入西藏并廣為傳播的是包括顯宗和密宗的大乘佛教,其中密宗尤為興盛。喇嘛教是在佛教教義的基礎上,吸收了本教的一些神祇和儀式,形成了顯密共修、先顯后密的獨具特色的喇嘛教。主要教派有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等。
一、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
西藏喇嘛教的歷史發展,通常分為兩個時期,自公元7世紀佛教在西藏興起至達瑪(公元836—841年在位)大肆滅佛為“前弘期”。此后佛教中斷100多年,公元978年,佛教又開始在西藏復興,為“后弘期”的開端。
“前弘期”始于松贊干布時代,中經赤松德贊的弘揚,到赤熱巴中時達到高峰,前后約200年。公元6世紀,西藏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公元7世紀時,山南的雅南部落領袖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族,建立了以拉薩為中心的統一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的奴隸制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執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從而為佛教的輸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松贊干布先后娶的尼泊爾墀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首次把佛教圣像和經典帶入吐蕃。松贊干布為兩位公主分別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供奉佛像。他還組織力量,用藏文翻譯佛經。由于王室的興佛,佛教的偶像崇拜和神權觀念在吐蕃獲得初步的流傳。
佛教的流傳,受到信奉本教的權臣貴族的強烈抵制和反對。本教是古代藏族人民最初信奉的一種原始宗教,是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土石、水澤、草木、禽獸等,重祭祀、跳神、占卜的儀式,在吐蕃王朝前期一直居于統治地位。松贊干布去世(公元650年)后,佛教發展緩慢,后來在赤德祖贊(公元704—755年在位)時,信仰本教的王公大臣以自然災害為借口,制造了驅僧事件,佛教的發展受到較大的破壞。赤德祖贊死后,其子赤松德贊(公元755—797年在位)幼年繼位。一批崇本反佛的勢力又乘機演出大規模的滅佛事件。赤松德贊成年后,翦除了反佛勢力的代表人物,大力弘揚佛教。他下令:本教書籍除少數祈禳法外,一律廢毀;所有臣民都奉行佛法。他派人前往尼泊爾邀請當時佛教中觀派的代表人物靜命大師(寂護),入藏宣傳教理。還派人請印度密宗金剛乘發源地鄔仗那國蓮花生大師,利用密宗同本教巫師進行斗爭。蓮花生每戰勝一些本教巫師,就宣布本教某某神祇已被降服,封之為佛教的護法神,并吸取本教的巫術、祭祀等基本儀式,以本教的形式宣揚佛教的內容。赤松德贊還于公元766年建立西藏第一座正規寺院——桑耶寺,并開始剃度藏族僧人,建立僧伽制度;同時廣譯佛教典籍,顯密經論,大體具備。至此,佛教在西藏已初具規模,壓倒本教,而居于統治地位。
赤松德贊去世后,牟尼贊普和赤德松贊先后繼位,佛教持續發展。至赤祖德贊(公元815—836年在位)時,王室興佛達到頂點。僧人參加吐蕃政治,大小朝政由佛教上層人物決定。行政制度也以佛教經律為準則。還規定了七戶百姓供養一個僧人的政策,對于侮慢佛、法、僧“三寶”的人,處以重刑。赤祖德贊極度崇佛引起了本教勢力的不滿,公元836年本教貴族乘赤祖德贊酒醉而縊殺之,并擁立達瑪上臺執政。達瑪在位五年,大事滅佛,佛教尤其是顯宗受到極其沉重的打擊,只是密宗因采取秘密單傳,還一直流傳下來。達瑪滅佛標志著“前弘期”的終結。
達瑪執政期間,連年風霜成災,水旱交作,瘟疫蔓延,在奴隸起義的沖擊下,吐蕃王朝土崩瓦解了。隨后達瑪子孫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建立封建農奴制統治。后來各地封建領主又逐漸重新扶植佛教來為自身的統治服務,這樣,在10世紀末葉,佛教又分別從上路(阿里)和下路(多康)傳回衛藏地區,西藏佛教再度復興,進入了“后弘期”。此后,在不同封建領主掌握下的佛教勢力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各派的修行方式、傳承世系不同,彼此各樹一幟。最早形成的是寧瑪派,其次是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格魯派等。下面簡要介紹其中一些最重要的教派。
二、寧瑪派、薩迦派和噶舉派
(一)寧瑪派(紅教)
“前弘期”印度僧人蓮花生應邀來西藏傳授密咒,后形成密教一派。當時并沒有派名?!昂蠛肫凇狈鸾唐渌蓜e形成后,稱之為“寧瑪派”?!皩幀敗庇小肮拧焙汀芭f”兩個意思。所謂“古”是指這一派的教法是從公元8世紀蓮花生大師傳下來的,比其他教派要早300年左右;所謂“舊”是指此派以宣傳吐蕃時期所譯的舊密咒為主。寧瑪派就是奉蓮花生為祖師,宗信舊密咒,與當時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不同的教派。因此派僧人戴紅帽子,故俗稱為“紅教”。寧瑪派的特點是,不重戒律,專持密咒。以弘傳無上瑜伽部密法為“解脫”、“成佛”之道。此派發展比較分散,與地方實力集團關系不太密切。但后來在清初五世達賴喇嘛的支持下,一度達到極盛。
(二)薩迦派(花教)
“薩迦”是地名,即今后藏日喀則薩迦縣,同時也是喇嘛教寺名?!八_迦”,藏語意為“白土”,因在白色土地上建立的寺廟,故名薩迦寺。創始人宮曲贊普(1034—1102)從卓彌譯師習新密咒,于1073年在后藏薩迦地方建寺傳教,稱“薩迦教”。又因此派寺廟圍墻涂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持菩薩的紅、白、黑三色條紋,俗稱為“花教”。薩迦寺主一直由宮曲贊普一家世代相傳。此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后不能再接近女人。其教義是強調拋掉一切“惡業”,苦修苦行,悟解人身和宇宙萬物都非實有,這樣就可以斷除一切煩惱,真正領悟佛法,獲得佛教智慧,達到涅槃境界。此派在元朝時勢力極盛,第五代祖師八思巴(1235—1280)曾為元世祖忽必烈灌頂,被尊為“帝師”。他還創制蒙古文字,被封為“大寶法王”,后又被任命為西藏法王兼藏王,統轄西藏政教大權,由此正式開創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元末,薩迦派的地位為噶舉派所取代,僅保留了薩迦地方的政教權力。
(三)噶舉派(白教)
“噶”,藏語是口授,即師長的言教的意思?!芭e”,藏語意為密法的傳承。因最重視師長的親語教授和傳承,故稱“噶舉派”。又因該派僧人身著白色裙子和襯衣,故俗稱“白教”。11世紀時,由瑪爾巴(1012—1097)創立。他曾三次親赴印度學習密法,自謂證得“萬有一味”的境界。后由弟子米拉日巴繼承,再傳達薄拉結,融合噶當派(噶當派:“噶”,藏語意為佛語?!爱敗?,藏語意為教授、教誡。認為一切佛語都是指導信徒修行的成命,故名。西藏“后弘期”佛教初期,學密法的輕顯教,重戒律的反密法,教法修持次第十分混亂,顯教、密法、律學分歧很大。阿里王為此迎請印度僧人阿底峽入藏弘法。阿底峽作《菩提道燈論》,闡明顯密教義的一致和修行應遵循的次第,并到西藏各地傳法。阿底峽弟子仲敦巴(1005—1064)建熱振寺為根本道場,宣揚阿底峽所傳教義,后形成一個派別。在十二三世紀時傳播甚廣。后并入格魯派。)教義,成為很有勢力的重要教派。此派教義主要是繼承印度佛教大乘中觀月稱派的學說,重在以經教證性空,也就是修持時把“心”專注于一境,然后觀察安于一境的“心”是在身內還是身外,若能發現無處可尋,就能明白“心”并非實有,而是空的,也就是達到所謂“空智解脫合一”的境界。此派支系眾多,其中帕木竹巴、噶瑪巴等支系的上層曾先后受元明兩代王朝的敕封,繼薩迦派執掌西藏地區的政權。由于派系眾多,釀成長期的互相爭奪,造成西藏地方的混亂局勢。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固始汗進藏,盡取前后藏政權,噶舉派失去政治勢力。清代格魯派得勢,噶舉派中僅止貢、主巴、噶瑪、達瓏四支系尚保有一定的宗教勢力。
三、格魯派(黃教)
“格魯”,是藏語善規的意思,因表示該派教義最為完善,故名格魯派。也因該派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建立,故稱“新噶當派”。又因該派創始人宗喀巴創建和常住嘎登寺弘法傳教,還稱“嘎登派”。還因該派以甘丹寺為主寺,也稱“甘丹派”。該派喇嘛戴黃帽,又俗稱“黃教”。格魯派是西藏喇嘛教中最大、最有實權和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教派。
15世紀初,宗喀巴(1357—1419)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對其他教派進行改革后而創立了格魯派。宗喀巴原名“羅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巴”是藏語的語尾之一。宗喀巴原意是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的父親元末官“達魯花赤”,信奉佛教。宗喀巴7歲時從著名喇嘛敦珠仁欽出家,學習各種教法10年。16歲前往西藏進一步深造。在前后藏各地投師求法,研習各派顯密經論,造詣頗深,他針對當時喇嘛教戒行廢弛、僧侶生活放蕩等腐敗情況,進行了改革。他囊括佛典,網羅眾家,并確定以佛教大乘中觀月稱一派為正宗,主張以“中觀見”為中心,宣揚:由于自性空,才能緣起有;因好是緣起有,所以自性空。由此生死涅槃乃至一切萬有都是假“名”而立,都是非有非無的。他撰《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等著作,闡明顯教密法兩宗修行次第,提倡學行并舉,顯密并重,僧眾嚴格恪守戒律,僧人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他規定了一套嚴密的寺院組織系統、僧人學經程序和考試、升遷制度(格魯派提倡顯密兼修,先顯后密。作為一個學僧要完成顯密二宗的全過程,必須先入顯宗“扎倉”(經學院),編入預備班,稱為“貝恰瓦”,意為讀書人。貝恰瓦先在導師指導下學習一些最基本的佛學知識,然后由導師推薦升入正班。學僧按年資逐年升級。哲蚌寺有15級,色拉寺、甘丹寺有13級。升到最高一班時,經導師推薦和本人申請獲準后,有資格參加格西學位的考試??既「裎鲗W位后即完成顯宗方面的修習,然后升入上下密院,進修密宗道,主要內容是密集、勝樂、大威德三金剛以及其他一些次要的金剛和護法神修法。這也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過程。),形成喇嘛的不同等級。他自己和徒眾著割截衣,擎缽持杖,清凈少欲。因以往持律僧侶都戴黃帽子,宗喀巴也改戴黃帽,形成了一代宗風。管轄衛藏大部地區的帕木竹巴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扎巴堅參等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資助宗喀巴于拉薩創辦和主持大祈愿會(即傳召大會),并為他興建甘丹寺,推動了格魯派的形成。
宗喀巴弟子很多,他去世后,格魯派勢力繼續擴大,修建了哲蚌、色拉、扎什倫布等寺院。由于禁止喇嘛娶妻,為了解決宗教首領的繼承問題,格魯派采用以靈魂轉世說和寺廟經濟利益相結合為基礎的活佛轉世相承的辦法。1546年格魯派大本營哲蚌寺首席主持人根登嘉措去世,上層當權喇嘛從前藏堆龍地區找來出身于吐蕃老貴族瑪氏家族、年僅三歲的鎖南嘉措,迎至哲蚌寺坐床,作為根登嘉措的轉世靈童,繼承寺主職位,為格魯派寺廟集團的繼承首領。為了對抗敵對教派的排斥,該派還聯絡移牧到青南地區的蒙古族軍事力量,并向青海、蒙古地區傳法。1578年,鎖南嘉措和著名的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領俺答汗在青海會見,后者尊稱他為“圣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笆プR一切”,漢語,謂學識淵博,無所不知;“瓦齊爾達喇”,梵文,意為金剛菩薩,表示堅強不朽;“達賴”,蒙語,意為大海;“喇嘛”,藏語,意為上師。意思是無所不知的堅強的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高僧。后來,格魯派寺廟集團便按此稱號追認宗喀巴的最末一個弟子根敦朱巴為第一世達賴喇嘛,根登嘉措為第二世達賴喇嘛,鎖南嘉措為第三世達賴喇嘛。1642年,達賴五世阿旺·羅桑嘉措,在戒師、扎什倫布寺主羅桑卻吉堅贊的襄助下,憑借青海蒙古固始汗的兵力,一舉消滅了噶舉派的藏巴汗,建立格魯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權。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達賴喇嘛親赴北京朝覲,次年受清廷冊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取得藏蒙佛教各派總首領的稱號,并確立了達賴喇嘛系統在西藏的政教地位。此后歷世達賴喇嘛轉世,必經中央冊封,成為定制。1645年,固始汗為分散五世達賴喇嘛的政教權力,贈給五世達賴的戒師羅桑卻吉堅贊以“班禪博克多”的尊號。“班”,梵語,意為“精通五明的學者”;“禪”,藏語,意為“大”;“博克多”,蒙語,意為智勇兼備的人物。意思是學識淵博的智勇兼備的偉人。永駐扎什倫布寺。羅桑卻吉堅贊去世后,五世達賴為他也選定“轉世靈童”羅桑意希,建立了格魯教的另一個轉世系統。羅桑卻吉堅贊被稱為班禪四世,前三世是追認的,羅桑意希為班禪五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冊封班禪五世羅桑意希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確定了班禪額爾德尼的地位?!邦~爾德尼”,滿語,意為珍寶。“班禪額爾德尼”,意是智勇雙全的珍貴的大學者。從此,達賴和班禪成為格魯派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代代相傳,同為格魯派教主。在清王朝的大力支持下,格魯派成為喇嘛教的正統派和西藏地方執政的教派,并在蒙藏地區廣泛流行。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朝改革西藏政治制度,廢原封郡王,設置駐藏大臣,并授予七世達賴政治權力,建立噶廈(噶廈:藏語,意為“發布命令的機關”,即原西藏地方政府。),由噶倫(噶倫:藏語,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員。依清官制為三品,職權甚重。)四人(一僧三俗)主持噶廈,秉承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的意旨,共同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務,遂成定制。由此格魯派寺廟僧侶統治集團和世俗貴族聯合統治西藏的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更臻于完備,一直延續到1959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