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印度佛教的創立 演變和外傳(2)

釋迦牟尼學說的基本出發點是,斷定人生是“苦”。生老病死是苦,不得不跟所憎惡者在一起是苦,不得不與所喜愛者分離是苦,物質上和精神上得不到滿足也是苦,等等。他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苦”,人生所處的世界也是“苦”。為什么會有“苦”呢?因為有“生”。生是苦的開端,生命是受苦的實體。為什么會有“生”呢?這是由“業”決定的。人有身、口、意三業,這些行為、言論、思想決定了未來的果報。眾生根據所造業的善惡不同的性質,而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輪回。眾生為什么會“造業”呢?因為“無明”,即無知,對佛教所講的一套學說無知。眾生又為什么會“無明”呢?因為有貪心和追求享樂的欲望。因此,要消滅“苦”,就要“不生”(“無生”);而要“不生”,就要不“造業”;而要不“造業”,就要斷除“無明”,相信佛的教說;而要斷除“無明”,就要根除“貪”、“愛”。只有根除“貪”、“愛”等欲望,才能相信佛教,消除“無明”,進而不“造業”、“不生”,最后消滅“苦”,獲得“解脫”。

釋迦牟尼的這種學說,涉及人和世界的起源問題。他反對婆羅門教的神創造人和世界的說法,繼承了剎帝利卜拉瓦罕王創立的“輪回”說和婆羅門教的“業力”說,進一步提出“緣起”說?!熬墶?,指條件、因果關系。他宣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人生現象就是由“無明”、“行”(意志活動),乃至“生”、“老死”等一系列不同環節組成的互為因果的循環過程。因此,要消除后果,必須根除前因。要消除人生的痛苦,不能靠祭祀拜神,也不能是一味折磨自身,而只能采用凈心和恪守道德規范的方法,消除“貪”、“愛”和“無明”這些產生痛苦的原因,才能達到目的。

(二)解脫說

消滅人生的痛苦,是為了達到解脫的目標。婆羅門教認為解脫的最終目的是,使個體靈魂的“我”和宇宙主宰的“梵”達到統一、同一,也就是所謂親證“梵我一如”的境界。釋迦牟尼反對這種主張,他認為人是由物質的與精神的因素和合而成的,沒有精神的主宰,沒有靈魂,人是“無我”的。他吸取耆那教的清凈與染污的學說,又拋棄耆那教對于染污的原因和清凈的證得的理論,主張以“涅槃”為解脫的目標。涅槃是梵文Nirvāna的音譯,原意是指“火的熄滅”。釋迦牟尼所講的涅槃是指通過修持,熄滅生死輪回而達到的解脫目標,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具體說,涅槃就是貪欲、無明、煩惱永遠滅盡的精神境界,就是超越生死的解脫境界。相傳,釋迦牟尼在成道時,曾宣稱他獲得了真正的知識:生死已斷,已得較高生活;無明已破,知識已生;黑暗已破,光明已生。他的心靈超越世間,得到了解脫。

(三)中道說

關于達到涅槃的方法,釋迦牟尼在首次說法中,就根據他的實踐經驗明確指出,“享樂”和“苦行”是兩種過分的行為,都不可取,不能學,只能“舍此二邊,有取中道”。就是說,只有遵行不偏不倚的“中道”才是合理的正確的修行方法。他強調自我放縱和自我虐待是兩種極端:一味追求滿足肉體的欲望,是卑鄙的;自我禁欲,毀形殘身,是瘋狂的,二者都是無益之舉,都不是正常的宗教生活。正常的宗教生活應當是正確的沉思、學習、行動。釋迦牟尼的中道說,既和主張享受的順世論不同,也和提倡苦行的耆那教不同,實質上是在取舍這兩派主張的基礎上并結合自己切身體驗建立的,這就必然帶有濃厚的調和色彩、中間色彩。歷史的辯證法表明,正因為釋迦牟尼的中道說不持極端,適應性強,所以很快獲得了廣泛的流傳。

釋迦牟尼也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從事創建僧伽制度的活動。僧伽即僧團,是出家佛教徒的組織形式。當時婆羅門教并沒有組織起來過宗教生活,耆那教是有組織的,佛教也實行有組織的修行生活。除了僧伽,佛教還有在家修持的信徒,稱為“居士”。起初釋迦牟尼只準男人出家,后來又允許婦女出家,甚至接受妓女出家。跟隨釋迦牟尼出家的人,以婆羅門出身的居多,也有商人、獵人、理發師、強盜、殺人犯等,奴隸是被禁止入教的,在釋迦牟尼的傳記中沒有提到首陀羅加入佛教僧團的事,事實上他們也難以掙脫奴隸主的統治,出家修道。相傳釋迦牟尼有弟子500人,也有說1250人,其中有名的“大弟子”10人,如婆羅門出身的舍利弗和目犍連(簡稱目連),協助釋迦牟尼領導徒眾,出力很大。大弟子迦葉(摩訶迦葉)也屬婆羅門種姓,傳說后為佛教第一次結集的主持人。又如釋迦族人阿難(阿難陀),是釋迦牟尼心愛的隨從侍者,釋迦牟尼臨終時就將最后的教導托付給他。釋迦族人的理發師優婆離(優波離)、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羅羅也是大弟子,此外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摩訶迦旃延)、阿那律(阿尼律陀)也都是釋迦牟尼的主要門徒。

起初,釋迦牟尼并沒有為僧團制定任何體制。僧團的戒律是根據所發生的事例逐漸形成的。遇到發生事件和疑難時,僧人請釋迦牟尼裁決,于是他的決定被認為是關于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釋迦牟尼制定的戒律,涉及個人品德行為,包括衣、食、住等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的一系列禁忌,構成了信徒們的宗教實踐,也成為維護僧團組織和秩序的有力杠桿。這些戒律中,最重要的為在家和出家信徒共同遵守的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出家的戒淫)、戒妄語和戒飲酒。至于為出家的僧、尼制定的戒律,更是條目繁多,非常嚴苛。重要戒律一經制定,就不更改。但是,釋迦牟尼并不強迫他人遵守,也不要人發誓服從或作出理智上的犧牲。

釋迦牟尼還為僧伽規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和犯過懺悔等制度。據傳,起初釋迦牟尼的弟子是一年之中不分季節地在外云游。每天步行到有人煙的地方募化午餐,手持飯缽,眼睛向下,默不作聲,接受別人放進缽中的任何食物,包括肉食。有時也接受某一虔誠人士的邀請到其家中吃午飯,主人將其預備好的食品放進僧人的缽中,再吃。午后專心坐禪,不再進食。但是不久,釋迦牟尼就吩咐弟子們遵守行腳僧人的既定慣例,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在外徒步旅行,雨季則休息3個月。印度雨季約在5月至8月之間,在此期間禁止外出,以免傷害草木小蟲,而要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在安居期即將結束、眾徒擬分赴全國各地云游乞食以前,要召開為期兩天的懺悔集會,稱為“自恣”。請別人盡情(恣)揭發自己的過失、錯誤,自己進行反省懺悔;同時也隨別人的意愿,盡情檢舉其過失、錯誤,以有利于改過歸正。

隨著出家僧人增多,集會需要一定的場所,每年坐雨安居,更需要有專門的居處,于是就有寺院的建立。釋迦牟尼在世時,隨著威望的日益提高,信徒們也逐漸形成風俗,專門為他修建房舍,供他休息、居住、坐禪、講道。這些建筑已經具有寺院的規模。相傳薩羅國舍衛城的一個大富商,叫做給孤獨長者(須達多),他在皈依釋迦牟尼后,想請釋迦到舍衛城度過安居期。他選定波斯匿王太子祇陀(逝多)的花園,經過多次商談,他以足夠鋪滿全園的金錢購得此園。祇陀太子出賣了花園地面,而將園中樹木奉獻給釋迦。因以兩人名字命名,稱為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在花園中修建了住室、休息室、儲藏室、庫房、廳堂、浴室、水池等,供釋迦使用。祇樹給孤獨園也稱為祇園精舍,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稱為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釋迦牟尼在此居住說法長達25年。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教義,并經過45年云游各地,廣泛傳播,吸收信徒,組織僧團,佛教逐漸為印度人所接受。釋迦牟尼被弟子們奉為教主,他逝世后的遺骨被奉為圣物,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他一生行事的重要地點也成為信徒們敬仰的圣地,如降生地迦毗羅衛、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首次說法)地鹿野苑和涅槃地拘尸那加等,都成朝拜的圣地。釋迦牟尼在世時,把教義口授給弟子,相傳在他逝世的當年,由大弟子迦葉召集眾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憶誦確定佛教經典,即所謂第一次結集,由大弟子阿難和優婆離分別誦出經、律二藏。此后又再輾轉相傳,后世發展為《阿含經》。此經就是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和他逝世后100年間,佛教主要在古印度恒河中游一帶流傳,佛教教團比較統一,都奉行釋迦的教法,比丘持戒嚴謹,基本上以乞食為生。歷史上通稱這一期間的佛教為“早期佛教”,也稱“初期佛教”。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是東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僅影響了印度宗教和思想的各種部門,影響了爾后印度歷史的發展,而且由于它的向外傳播,也影響了亞洲許多國家的宗教、倫理、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的變化和發展。

應當肯定,佛教絕不是拯救人類苦難、克服社會危機的靈丹妙藥。它為人們所指引的解脫之道,只能導致人們去一味專心于個人的修持,以求達到個人的心靈平衡、精神愉悅,從而脫離社會的現實生活和火熱斗爭,無視社會的改造。歷史表明,佛教在發源地印度流傳到13世紀就趨于消亡了,在中國到唐代以后也走向下坡路了。但是佛教的產生,畢竟是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也是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的。至于佛教所帶來的文化的發展,其中有些內容也是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的。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企圖按照佛教教義去改造世界,使人民擺脫痛苦,獲得精神的解脫。但是勞動人民的痛苦和剝削階級的痛苦是根本不同的,廣大人民的痛苦主要是由于剝削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由于科學技術的不發達造成的。擺脫痛苦的正確途徑,應當是鏟除產生壓迫和剝削的階級根源,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釋迦牟尼強調解除痛苦、達到理想境界的途徑是,出家修道,斷除欲念,并且把希望寄予來世。這只能把人們引向消極的服從和忍辱的道路,使人們安于現狀,聽任現實命運的安排,逆來順受,自我安慰,自我麻痹。這不僅不能減輕和解除人民的痛苦,相反,還有利于剝削階級,成為他們維護統治的工具,從而更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從釋迦牟尼創教活動得到的社會支持力量來看,佛教代表的是剎帝利、大富豪商的利益。佛教產生時,得到了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影堅)王及其嗣子阿阇世王、薩羅國的波斯匿(勝軍)王及其妻子末利夫人、釋迦部落國的羅阇摩訶那摩、阿槃底國的羅阇摩度羅等統治者的大力扶植。如頻毗娑羅王就給釋迦供養,還給了一處宣傳場所——竹林精舍。此外,上面提到過的大富豪商如須達多,就是釋迦的最有力的施主。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剛成佛時,從菩提樹下站起來,最先向他奉獻食品的是兩個商人。在釋迦招收的弟子中,起先是五比丘,其次就是商人耶舍,耶舍一次就帶來了60個人,皈依釋迦。佛教“五戒”中的“戒偷盜”,具有保護私有財產的作用,這在當時對促進商業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商人也最害怕戰爭,“五戒”中的“戒殺生”也備受商人的擁護。佛教徒和商人的主張都屬于主張變革的沙門思想體系,是非正統的異端,同受婆羅門的歧視。經濟利益、學說主張和社會心理的共同點,把早期佛教和商人結合在一起了。由此可見,佛教是代表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富商階層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勞動者利益的宗教。雖然佛教并不直接代表勞動者的利益,但是它和剎帝利、商人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是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間接地對勞動者也是有利的。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進步意義,主要表現在反對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主張梵神創造世界說,提倡殺牲祭祀,推行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佛教反對神創造世界說,不承認婆羅門的神權,不崇拜偶像。釋迦牟尼也反對殺牲祭祀。婆羅門以祭祀為職業,祭祀規模大,時間長,要殺大批耕牛。婆羅門為國王舉行一次“灌頂大禮”,要收取10萬頭甚至20萬頭牛的酬金。佛教不僅譴責殺牲祭祀,還規定了“戒殺生”的戒條,這對保護耕牛和發展農牧業,起著有益的作用,也是符合農民利益的。佛教還對種姓制度表示強烈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的四個種姓不可改變和“婆羅門至上”的觀點。釋迦牟尼主張“四姓平等”,首先是業報輪回方面的平等,也就是無論種姓、出身、職業的高低,都根據自身的業報決定生死輪回。婆羅門教主張,只有高級種姓的人才含有梵的分子,才能最終與梵結合、統一,獲得高級的“再生”。佛教把人的宗教尊嚴置于從屬于人的個性和品行的基礎上,而不是從屬于某一種姓的特殊地位上,強調每一個信仰者都可通過努力修持而期望獲得超度。佛教打破人種優劣論,強調人格的教化和自我完善,認為修善業、有功德的低級種姓的人也可以在下世生于富貴人家,修惡業、有罪過的高級種姓的人也可能在下世生于低賤人家。其次是在出家修行和僧伽內部實行平等。佛教宣傳所有的人都有權出家學道加入僧團,而不問其出身如何,屬于哪個種姓。在釋迦的僧團中,理發匠優婆離就是出身于低級種姓的。在僧團內部,不管原來種姓高低,都是彼此平等的。釋迦牟尼的這種“四姓平等”的觀念,在宗教領域里眾生平等的觀念,體現了一定的民主傾向,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但是,釋迦牟尼的“四姓平等”主張是不徹底的,他不是從根本上反對整個社會的種姓制度,而是反對婆羅門,其目的在于提高剎帝利和富商的社會地位,尤其是提高剎帝利的政治地位。對于種姓的產生,佛教不同意婆羅門教宣傳的神造成的觀點,而提出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新說法,并且在種姓排列的次序上,總是把剎帝利放在第一位??梢娝⒉恢鲝垙母旧蠌U除種姓制度,只是想貶低和否定婆羅門種姓,甚至還遷就種姓制度,承認社會的不平等。同時,還應指出,釋迦牟尼的“四姓平等”說,客觀上還掩蓋了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這又是有利于剝削階級的。

此外,佛教的緣起說中,闡述了因果聯系的理論,發揮了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種原因、條件所構成,并處在永恒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的觀點,這都是合理的辯證法思想。釋迦牟尼反對祭祀,不拜偶像,重視個體道德的自我修養,強調主體人格的自我完善,這也有其合理和積極的一面,雖然他所設計的宗教生活、修持途徑、解脫目標,從總體上、本質上來看,是錯誤的、不可取的。釋迦牟尼還反對神權,不承認神創造世界。但是又承認天神的存在;不承認靈魂不滅,但又主張輪回轉世,從而陷入了深刻的理論矛盾之中,不得解決。

§§§第二節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在印度經歷了早期佛教階段之后,又相繼經歷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個階段,到13世紀初便在印度本土衰落了。

一、部派佛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宜兰县| 中牟县| 固阳县| 张家界市| 赤城县| 茂名市| 晋江市| 泽州县| 奇台县| 拉孜县| 新丰县| 泌阳县| 杭锦后旗| 西畴县| 灵山县| 江华| 开封市| 上饶县| 彭阳县| 夏津县| 深州市| 青海省| 郴州市| 山西省| 兰考县| 曲水县| 读书| 松潘县| 雷山县| 芷江| 花莲县| 沁源县| 大厂| 商洛市| 科技| 宁蒗| 静宁县| 英德市| 磐石市|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