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佛教的基本教義(1)
-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方立天文集·第六卷)
- 方立天
- 5687字
- 2013-11-23 16:52:11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指佛教龐大蕪雜的宗教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理論、學說和信仰。它大體上包含了相互密切關聯著的兩個方面:一是關于人生方面,闡述人生現象的本質,指出解脫人生苦難的途徑和人生應當追求的理想境界,這是關于倫理宗教理想的學說,是整個佛教教義的基礎,最為重要;二是從探索人生問題出發,繼之探索人與宇宙交涉的問題,由此而開展尋求宇宙的“真實”,形成了“緣起”、“無常”、“無我”(“空”)的世界觀,這是最富哲學色彩的宗教理論,也是倫理宗教理想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佛教的倫理宗教理想
佛教的倫理宗教理想,是以釋迦牟尼提出、后人加以發揮的“四諦”說為基礎的。“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苦”,是痛苦;“集”,是原因;“滅”,是寂滅,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道”,是途徑、方法。四諦就是闡述四種真理:人生的痛苦現象、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指明解脫人生痛苦的理想境界和解脫痛苦、實現理想境界的途徑。這也就是佛教人生哲學的基本觀點。
一、人生的本質和價值
1.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佛教提出了宇宙的有情識的和證悟得道的生命體共分十類的說法,十類名為“四圣六凡”。“四圣”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聲聞是指聽聞釋迦牟尼言教的覺悟者,緣覺是指獨自觀悟佛說因緣道理而得道者,菩薩是后補佛,佛是修持取得最高成就的大徹大悟者。這四者雖然修持成就的大小、覺悟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但都屬于覺悟者,都已超脫生死輪回,是為“圣”者。和“四圣”不同的是“六凡”。“六凡”,也稱“六道”、“六趣”、“眾生”、“有情”,是沒有超脫生死輪回、沒有獲得解脫的凡庸者。具體說,“六凡”是指:
(1)天:因天然自然,清凈光明,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故名。指一般的神,也稱“天神”。天又分若干層次,四天王是最接近人世的,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是較高層次的天,這些天神都是護持佛法的護法神。天是六凡中最優勝高妙的,但還有升進與墮落,沒有超脫生死輪回。
(2)人:人類。
(3)阿修羅:梵文音譯,略稱“修羅”。意譯為“非天”,是魔神。佛教說阿修羅的能力像天,但因多怒、好斗,失去了天的德性,被攆出了天界。
(4)畜生:也稱“傍生”,謂傍行的生類。指飛禽走獸,以及蜎飛蠕動、水游地藏的一切動物。
(5)鬼:因恐怯多畏,名為鬼。依賴子孫的祭祀,或拾取人間遺棄的實物而生活。鬼的種類很多,如大財鬼、小財鬼、多財鬼、少財鬼等。鬼中的藥叉(夜叉)羅剎是有大威德者,而餓鬼是鬼中處境最糟的鬼,常受饑渴,千年萬載也不得一食,即使得到了也立即為猛火燒成灰燼。鬼類中餓鬼最多,所以通常講的鬼也就是指餓鬼而言。
(6)地獄:這是六凡中地位最低、最為痛苦的受罪處。作惡多端、罪行累累的就在這里受罪。佛教通常描繪地獄里面烈火熊熊,布滿熾熱的銅床鐵柱,墮落在地獄里的要受火梵燒。地獄有三類,第一類是根本地獄,其中又分八熱地獄和八寒地獄。如八熱地獄中的第八阿鼻地獄,也稱無間地獄,罪人受苦永無間斷,最為痛苦。第二類是近邊地獄,第三類是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處。
佛教宣揚人類是六凡中的一凡,在宇宙中的地位很低,表現了蔑視人生的基本立場。但人在六凡中又居于較高的第二個層次,比較接近天神,若果相信佛教,努力修持,就能經過“天”再上升進入“四圣”圈,獲得解脫。這是佛教許諾給人比畜生等有較大的成佛的可能性,表現出對人的重視和期待。總的說來,蔑視人生是佛教的重要特征。
2.人的本質
人是什么?佛教認為,人身是五蘊和合而成的集合體。“蘊”,也作“陰”,聚積的意思。五蘊是指構成人的五種要素,成分:色、受、想、行、識。“色”物質,此指肉體。具體說,包括地、水、火、風“四大”。皮肉筋骨屬于地大,精血口沫屬于水大,體溫暖氣屬于火大,呼吸運動屬于風大。四大和合,組成人的身體。“受”,指感官生起的苦、樂、喜、憂等感情、感覺(名曰“情”)。“想”,是理性活動、概念作用(名曰“智”)。“行”,專指意志活動(名曰“意”)。“識”,統一前幾種活動的意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人有肉體,也有精神活動,人是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綜合體。佛教宣揚,人是五蘊和合而生,五蘊是分散而滅,成壞無常,虛幻不實的。人猶如流動不息的水流和自生自滅的火焰,并沒有固定的實體存在:五蘊最終要分離而消散,人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存在。因此,人的本質是“空”的。這里所講的“空”,不僅是指人死亡后五蘊散滅是空,而且在未死亡時,也只是五蘊和合,也是空的。后者也是佛教最為強調的空的真正意義所在。應當承認,佛教所講的人是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統一體,是有道理的,但由此推論出人的本質是“空”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3.人生的價值
佛教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斷定人生為“苦”,人的生命、生存就是“苦”。所謂“苦”,主要不是專指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逼迫惱憂的意思。佛教認為,一切都是變遷不息的、變化無常的,廣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場。由于人不能自我主宰,為無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也就沒有安樂性,只有痛苦性。佛教通常講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110種苦等無量諸苦。所謂二苦,是指內苦和外苦。內苦又包括兩個方面,即身體生理病痛和感情、意志、思想等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外苦是指來自外界的各種災難禍殃。所謂三苦,一是苦苦,謂遭到苦事而感覺痛苦,如受饑渴寒熱等逼迫而產生的苦;二是壞苦,遇到樂事變遷,如由富貴變為貧賤而產生的痛苦;三是行苦,“行”是遷流的意思,人由于事物遷流不息不能久留而引起的痛苦。四苦是指生、老、病、死。五苦是將生、老、病、死合為一苦,再增列怨僧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蘊苦而成。八苦則是將五苦中的生、老、病、死重新分為四苦,再加后四苦而成。八苦是最常見的說法,其具體內容是:
(1)生苦:人未出生,十月住胎,儼如關在黑暗的地獄里,母親喝熱湯,就要備受煮燒。出生時,冷風觸身,猶如刀剮。住胎出胎,都受逼迫。形成人身即出生之后也是苦,老、病、死等眾苦又接踵而至。
(2)老苦:人至老耄,發白齒落,肌肉松弛,五官失靈,神智昏迷,生命日促,漸趨死亡。
(3)病苦:一是身病,從頭到腳,從里到外,“四大”不調,眾病交攻,十分痛苦;一是心病,內心憂愁悲切,十分苦惱。
(4)死苦:一是生命無常,命終壽盡而死;一是因意外事故或遭遇災難而死。
(5)怨憎會苦:人們對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都有所不愛,對于怨仇憎惡的人或事,本求遠離,但是,冤家路窄,仇人相遇,互相敵對的人往往會聚集在一起,憎惡的事偏偏要紛至沓來。
(6)愛別離苦:人們對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都有所喜愛,但是偏要分離,難以相愛。如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情愛融洽,歡樂相處,然而終不免父子東西,兄弟南北,夫婦分居,骨肉分離,甚至禍起非常,造成生離死別的莫大痛苦。
(7)求不得苦:人們的要求、欲望、喜愛,往往得不到滿足,求之而不能得,甚至所求愈奢,愈不能得到,痛苦愈大。
(8)五取蘊苦:也稱“五蘊盛苦”、“五盛蘊苦”。這是一切痛苦的匯合點,即所有痛苦都歸結到五蘊的苦。五蘊與“取”(指一種固執的欲望、執著貪愛)聯結在一起就產生種種貪欲,稱為“五取蘊”。這里,“取”即執著是關鍵。有了五取蘊就會產生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七苦天天向著五蘊襲來,人的身心盛貯眾苦,稱為“五蘊盛苦”。佛教宣揚求不得苦是前六種痛苦的總原因,而求不得之所以成為苦,又是由于五取蘊的原因。在八苦中,五取蘊苦既是其他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中國和尚更是附會說,人的面容就是“苦”字形:眼眉是草字頭,兩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八苦分為兩大類,前四苦是自然生理現象,也就是說,人生的過程就是連續產生不同痛苦的過程。第五苦至第七苦,即和憎恨的事物聯結在一起的厭煩、和所喜愛的事物離別的悲傷、不能滿足所求的痛苦,是著重就社會現象、社會生活、人與人的關系講的。佛教把前面七種苦最后歸結為五取蘊苦,是為了說明:五蘊就是苦,執著、貪欲就是苦,也就是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
佛教還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擴大化、絕對化,宣傳人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皆苦。人生所面對的世界也是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間世界是火宅,是無邊苦海。蕓蕓眾生,囚陷于熊熊火宅之中,備受煎熬;沉淪在茫茫苦海之中,盡受苦難。
人生是苦的命題,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石。人生、人的感受有苦也有樂,有不苦也有不樂。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苦,一切感受都是苦,樂也是苦的一種特殊表現。正是由于佛教創立者把人生涂抹為苦難的歷程,視大千世界,紅塵滾滾,從而奠定了超脫世俗的基本立場。
佛教把人生看為痛苦的過程,宣揚一切皆苦、苦海無邊的觀點,首先是反映了當時古印度東北地區的奴隸社會乃是一座人間地獄的殘酷現實,奴隸主的庸俗貪欲、粗暴情欲、卑下物欲,種姓制度所造成的嚴重不平等,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限的苦難。其次,也反映了當時古印度生活水平和醫學水平的低下,熱帶地區死亡率高,人們的健康沒有保障。佛教的人生是苦的觀點,實質上是奴隸制所造成的痛苦的一種曲折反映,是人民在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壓迫下悲痛呻吟的表現。同時,也應當強調指出,佛教對人生價值所作的判斷是消極的、片面的。它不僅抹殺了人生歡樂的一面,而且把生理的痛苦和社會的苦難相提并論,并且把生理的痛苦置于首位,這就片面夸大了生理的痛苦,掩蓋了社會苦難和階級壓迫的嚴重性。它把勞動者和剝削者說成是有同等的痛苦,也就模糊了奴隸社會階級對立的嚴峻事實。它歪曲了社會苦難的實質內容,抹殺了階級壓迫和剝削是造成人民苦難的基本原因這一重要事實。
二、人生痛苦的根源
(一)十二因緣說
人的痛苦從何產生?人的生命由何而來?人的命運由何而定?關于這些問題,釋迦牟尼不同意當時印度思想界所說的,即人生的一切都由神的意旨所主宰的觀點;也不同意那種一切由前世決定,后天不能改變的觀點,他也反對那種人生的一切都無因無緣的觀點。釋迦牟尼認為,這些都是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論點,他主張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決定于因果關系,同樣,人的痛苦、人的生命和人的命運,也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苦。
前面剛提到過,佛教把人生痛苦的根源歸結為“五取蘊”,也就是說,人生痛苦的直接原因是有“生”,生是苦的開端,生命是受苦的實體。由此,佛教又從人生過程的角度,把人生劃分為許多部分,這些部分互相結合為無止境的痛苦鎖鏈,并由此進一步闡明人生的痛苦現象及其根源。關于這方面,佛經中記載的有五分、九分、十分和十二分等說法。“分”也稱為“緣”,如五分即是五緣。其中論述得較多的是北方所傳的十二分,也稱“十二因緣”或“十二有支”,是為后來大乘佛教所肯定的。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和相互關系是:
無明緣行:“無明”,即無知,對佛理無知。例如,人生是無常的、終歸要死滅的,而人往往企求它“常”。人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沒有自體的,而人往往相信有“我”——永恒的不變的自體(實體)是實有的。這都是無明的表現。“行”指意志活動。“無明緣行”,是說由于無知而有種種世俗的意志活動生起。
行緣識:“識”指托胎時的心識,精神活動。由意志活動作牽引力,使識向與意志活動相應的處所投生。
識緣名色:“名”指心,精神;“色”指色質,肉體。“名色”就是指胎中的精神和形體。“識緣名色”,是說在母胎中身心得到發育。
名色緣六處:“六處”也作“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意”:此指對五官所受的印象作統一思慮的器官,即古代所說的“心”。),即五種感官和心(合稱“六根”)。這里指胎兒由身心混沌狀態發育出不同的認識器官,也就是胎兒即將誕生的階段。
六處緣觸:“觸”指觸覺。這里指胎兒出生后,六種認識器官與外界事物相接觸而產生觸覺。相當于幼兒的階段。觸緣
受:“受”指感受。由于年齡增長,心識漸次發達,認識器官與外境相接觸時,能夠領受外界的反作用,而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相當于童子階段。受緣
愛:“愛”指渴望、貪愛、貪欲。人進入青年階段,對于外界事物就會由感受進而產生貪愛。愛緣
取:“取”指追求執取。成年以后,貪欲轉盛,對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周遍馳求,執著不放。取緣
有:“有”指“業”,即思想行為。由于追求執著而有種種思想行為。這些思想行為是能產生未來果的善惡業,故名為“有”。有緣
生:“生”指來世之生。由于前面的愛、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惡業,必然產生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
生緣老死:由生必有老死。
上述十二個環節,輾轉感果,所以稱為因,互為條件,所以稱為緣,合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說明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聯系的,它強調十二個環節按順序組成因果循環鏈條,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沒有獲得解脫前,都依此因果律,“生生于老死,輪回周無窮”。十二因緣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小乘佛教認為,在十二因緣中,前兩個因緣即無明和行是作為現在生存的原因,是屬于過去(前世)造“業”所招的果;中間八個因緣即從“識”至“有”是就現在的存在說的,其中識、名色、六處、觸和受是由過去的無明和行所招的現在五果,愛、取、有是現在的三因,即招未來果的原因;而最后兩個因緣即生和老死則是屬于未來,表示由于此生貪著生存即愛、取、有所招的下一生的果。這樣,十二因緣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兩重因果,稱為三世兩重因果。后來,大乘佛教又發展為兩世一重因果說,也就是以十二因緣的前十個因緣為過去的因,后兩個因緣為現在的果;或者以前十個因緣為現在的因,后兩個因緣為未來的果,合為兩世一重因果說。
據佛教史記載,釋迦牟尼在快得道成佛時,從逆觀十二因緣,即從后往前推,從老死逐漸逆觀到無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生現象的真正原動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總根源是“無明”,即對人生實相的盲目無知。如果能正確認識人生的實相,認識十二因緣的實相,就能滅盡無明,沒有無明也就沒有行,直到沒有生和老死,一切痛苦也就都沒有了。這也就達到了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