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印度佛教的創立 演變和外傳(4)

瑜伽行派以《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等為主要經典。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著的《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和《大乘百法明門論》等在創宗方面的作用最大。繼世親的有親勝和火辨兩家,相繼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安慧和真諦,以上稱為前期瑜伽行派。另外,繼承世親、火辨一系的陳那,特別重視因明,即重視邏輯論證和認識論探討。發揮陳那思想的有無性、護法、戒賢(玄奘的師父)和法稱等,稱為后期瑜伽行派。瑜伽行派繼承了中觀學派的空觀思想,但又認為,“一切皆空”的說法,會導致否定三寶(佛、法、僧)、成佛的主體以及理想境界的存在,形成理論危機,危及佛教自身的存在。于是此派提出萬物唯識所變,識有境無的學說。眾生的識是變現萬物的根源,由于萬物由識所變,因此,萬物(境)是無(空)。由于識能變現萬物,因此,識是有。瑜伽行派主張識有,所以又名“大乘有宗”。識能變現萬物,識也是眾生輪回轉生的主體。由此瑜伽行派進一步提出“轉依”的宗旨,把它作為“解脫”的代替語。所謂“轉依”,“轉”,轉變,轉化;“依”,“所依”,指與生俱有而相續不斷的意識狀態(“藏識”)。轉依就是要在意識方面解決認識問題,也就是從人們與生俱來的相續不斷的意識狀態著眼,認為人們意識、認識的轉變,會影響到行為,可以改變客觀環境,主客觀不斷地交互影響,就會使整個的認識行為和環境都發生轉化。眾生也隨著這種轉化而成為佛。雖然瑜伽行派重視主體與客體相互關系的研究是有意義的,但是,由于把客觀事物歸結為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因而是一種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三)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異

大乘佛教思潮的出現,是繼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內部的第二次大分化,也是對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大沖擊。從整個印度佛教史來看,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大乘佛教指斥前期佛教是“小乘”。前期佛教學者則不承認自己是什么小乘,認為自己是佛教的正統。他們指責大乘佛教教義是杜撰的,強調“大乘非佛說”,大乘并不是佛教的正傳。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實質上確有很大的差異,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在對佛的看法上,小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是一位覺者、教主、教祖、傳教師,而大乘則因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大乘在釋迦牟尼身上罩上一團團神話迷霧,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是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和小乘厭惡人體、不塑造神像的傳統主張不同,大乘使佛教的神具有有形的特征,雕塑華麗的佛像,建筑宏偉的殿堂,供奉佛像,令人頂禮膜拜。小乘一般認為佛只有一個,就是釋迦牟尼,大乘則日益把各地的地方神靈都宣布為釋迦牟尼的各種各樣的化身,并提倡三世十方有無量無數的諸佛,如阿佛、阿彌陀佛、彌勒佛、藥師佛等。這是進一步宣揚佛是整個宇宙力量的體現,佛是各方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

2.在追求的理想上,大乘宣揚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高目標。小乘則以個人的“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為最終目的。小乘偏重于個人解脫,大乘則致力于一切眾生的解救。小乘所追求的解脫,偏重于斷除煩惱,滅絕生死;而大乘如空宗則認為應以菩提(覺悟、智慧)為目標,菩提是佛體。大乘認為,眾生只要去掉無明(無知),就可進入究竟的境界——涅槃。普度眾生的理想不在于寂滅,而在于永生。大乘還開始把從事傳教活動以拯救他人的比丘當做菩薩,它正式提出菩薩的名稱,把它作為成就正覺(佛)的準備,也就是所謂的候補佛。而小乘則完全不承認菩薩。

3.在修持的方法上,小乘認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質,即由于種種行為(“業”)和種種煩惱(“惑”)而產生苦果,應當重“教”尊“聞”,追求斷“業”滅“惑”,不使再生,所以主張個人遠離社會,隱遁禁欲。也就是說,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非出家過禁欲生活不可。大乘則認為,人生之所以需要解脫,不是因生命就是苦,而是因生命就是空。同時,人生的問題也不應孤立解決,應當全面解決,不僅自己要解除痛苦,也要使他人解除痛苦,也就是強調眾生的“共業”的共同轉化。他們重行為,強調不應逃避現實世界,而要面對現實世界,理解現實世界,努力使自己的宗教實踐不脫離世間的實際,在現實中求得解脫。因此,大乘,特別是在初期很重視在家,不提倡出家。事實上按照大乘的某些主張,出家是難以做到的。例如,布施中的財施,只有在家且有錢財的人才能做到。同時,出家僧徒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上層僧侶,接受大量的布施,食用精美食品,身著高貴華麗的袈裟。昔日山洞和叢林中的居處代之以莊嚴宏偉的寺院建筑,他們在這些寺院中,舉行宗教儀式,研習經典,撰寫經書,過著具有鮮明的享受色彩的宗教生活。

4.在理論學說上,小乘的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等,大乘的主要經典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詰所說經》、《解深密經》等。小乘的學風是拘泥于佛說,認為佛說的都是實在的,佛說有某類概念,就有某類存在。他們一般只承認“人無我”,即人并沒有獨立的永恒的實體,人是空的,至于宇宙萬有則不是空的,而是實有的(“法有”),這就是所謂人空法有說。大乘對于佛說帶有自由解釋、發揮的色彩,他們認為不僅人空,法(事物)(“法”:梵文Dharma(達摩)的意譯。通指一切事物、存在,不論是物質的、精神的、本體的、現象的,都叫做“法”。佛教的教義等也是事物之一,因而也叫做“法”。此處泛指一切事物。)也有空,即宇宙萬有也都沒有獨立的永恒的實體,也是空的,“一切皆空”,主體和客體都是空的,一切存在都如泡如影,如幻如夢。

三、密教

密教開始于公元7世紀,到公元8世紀以后日益與婆羅門教——印度教接近,并在佛教中取得了主導的地位,直至13世紀初被消滅。早在6世紀,笈多王朝已經崩潰,曷利沙帝國(羯若鞠阇國)國王戒日王(590—648)征服了中印、東印、北印以及西印一部分地區,一時的統一局面可與笈多王朝相比。當時玄奘正在印度留學,所睹印度統一盛況,一如法顯所遇的笈多王朝的統一局勢。戒日王信奉印度教,但也重視佛教,如支持規模宏偉的那爛陀寺的佛教活動,就是顯著的事例。此時,大乘佛教一度有重振之勢,但是戒日王死后,印度又陷入長達500年的割據局面,大乘佛教也受到影響。大約在公元8世紀末,印度又出現了三個較大的國家,即中印一帶的波羅提訶羅王朝,南印的羅悉陀羅俱陀王朝,東印一帶的波羅王朝。波羅王朝一度成為南北印諸侯國的霸主,統治者推崇佛教,達摩波羅王(約公元770—810年在位)嫌宏偉的那爛陀寺的規模還不夠大,又在恒河南岸小山上建立規模更大的毗俱羅摩尸羅寺(超行寺)。據史載,寺院中心大菩提佛殿周圍,有108個小寺院,其中大部分屬于密教,小部分屬于顯教。超行寺是密教的中心。大約自10世紀末起至11世紀前半葉,建于阿富汗一帶的伊斯蘭教國家對印度給予了沉重的打擊,印度佛教中心隨之逐漸轉移到東方波羅王朝地區。王朝竭力利用宗教,以期共同抵御外患。在這一背景下,密教也更需要和印度教加強聯合,共同對敵,這樣也就愈來愈同化于印度教了。12世紀末,阿富汗廓爾一帶的穆哈馬德君主,富有政治擴張野心,他在統一阿富汗后,又大舉入侵印度,一直深入到恒河流域,占領了奔伽爾,消滅了取代波羅王朝的斯那王朝。13世紀初,把印度僅存的佛教超行寺也焚毀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標志,宣告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絕跡。

密教的特征是,主張身、話、意三密相應行,以求得出世的果報。也就是手結契印(手式,“身密”)、口誦真言咒語(“語密”)、心作觀想佛尊(“意密”),三者相應,即身成佛。由此,其他各種以語言文字明顯表示佛教教義的教派,就統稱為“顯教”。密教奉行咒術,教理通俗,儀禮簡單易行。后來更主張立地成佛,所謂成佛也就是常人的“快樂”的境地。提倡低級趣味,以適應社會上一部分落后愚昧群眾的需要。密教并不排斥大乘佛教,它把大乘佛教看作初步的階段,認為自身是高級的階段。它認為大乘中也有高低之分,中觀學派高于瑜伽行派。由于密教對大乘佛教隨意割裂剪裁,使大乘佛教各派都難以獨立發展了。密教還主張“六大”緣起說,宣揚宇宙的本體與現象二而為一,兩者都由“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所構成,宇宙萬有都是“六大法身”的顯現,而“六大法身”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說,宇宙萬有都是佛的化身、產物。這是一種極度神秘主義的說教。

四、印度佛教的“復興運動”

佛教在印度沉寂了600年之后,于19世紀末掀起了“復興運動”。1891年斯里蘭卡貴族達摩波羅居士在科倫坡創辦摩訶(大)菩提會,次年總部遷至印度加爾各答,上座部佛教又從斯里蘭卡北傳印度。該會在印度積極開展傳教活動,影響頗大。1956年國大黨政府前司法部長安培克等人在那格浦爾發動50萬“賤民”改信佛教運動。1957年,新入教的佛教徒組織了一個佛教政黨——共和黨。佛教上層人士還加強在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中的佛教活動,積極發展教徒。

§§§第三節印度佛教的向外傳播

印度佛教從南亞次大陸向其他國家傳播,始于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阿育王在熱衷于窮兵黷武、向外擴張的同時,還大力扶植佛教,鼓勵和派遣佛教徒到各地傳播佛教。佛教向外傳播大致有北傳和南傳兩條路線。其中北傳又可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經中亞細亞地區傳入中國內地,再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另一條是傳入我國西藏地區,形成了藏傳佛教,再北傳蒙古、蘇聯,南傳尼泊爾、印度北部地區。佛教向南傳入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等地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以及我國云南的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北傳佛教以大乘為主,其經典大多是從中亞諸民族的文字和印度的梵文陸續翻譯為漢文和藏文的。南傳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其經典是用巴利文編纂的。

一、印度佛教的北傳概況

佛教向北傳入大夏、安息以及大月氏,并越過蔥嶺(帕米爾)傳入中國西北地區,隨著漢對西域交通的開辟,又傳入中國內地。佛教在中國經過流傳、演變,到隋唐時形成了八大宗派,使佛教獲得空前的發展。佛教于公元4世紀傳入朝鮮半島,公元7世紀中葉和公元8世紀后,形成了“五教九山”,“五教”即7世紀形成的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涅槃宗和華嚴宗五個教派?!熬派健笔枪?世紀后形成的禪宗九派:迦智山、實相山、桐里山、阇崛山、圣椎山、獅子山、曦陽山、風林山、須彌山。14世紀后,李朝強調崇儒抑佛,佛教有所削弱。目前,佛教為韓國最大的宗教,信徒約占全部宗教信徒的一半。佛教在公元6世紀從中國經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以后,相繼成立許多宗派,成為日本的主要宗教。19世紀明治維新以后,天皇為了加強專制統治,提高皇室的權威,一度推行“廢佛毀釋”運動,但不久又被扶植起來,佛教重新獲得發展?,F在日本佛教派別眾多,擁有近10萬座寺廟或傳教場所,8000萬信徒。在傳統的佛教宗派中,現在比較重要的有凈土真宗、禪宗、日蓮宗、真言宗等。日蓮宗創價學會及其公明黨,立正佼成會,在日本都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佛教約在公元2世紀末傳入越南,11世紀至13世紀,佛教徒多至全國百姓的一大半,勢力極大。主要流傳的是中國佛教的禪宗和凈土宗,尤其是禪宗臨濟宗的影響最大。

佛教約在公元7世紀傳入我國西藏地區以后,與當地的土著宗教本教相綜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佛教——藏傳佛教。13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定藏傳佛教為元朝國教。后來藏傳佛教在蒙古下層人民中流傳,成為蒙古的主要宗教,將近一半的男子是喇嘛。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喇嘛已大大減少,藏傳佛教在社會上也不起多大作用了。藏傳佛教也傳入蘇聯西伯利亞一帶,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

二、印度佛教南傳概況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兒子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宣傳佛教上座部,錫蘭島王天愛帝須即舉族皈依。自此佛教在全島逐漸流傳。12世紀上座部大寺派被定為國教。16世紀以后,斯里蘭卡淪為殖民地,僧團受到破壞。斯里蘭卡獨立后,佛教迅速發展,并且對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強。現有教徒約1000萬人,占總人口的67%。佛教約在公元5世紀前已從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并獲得很大的發展。現有信徒2500萬,占總人口的4/5。全國有寺院2萬多座,佛塔10多萬座,素有“佛塔之國”之稱。公元3世紀,佛教傳入泰國,在泰國北部、中部流傳大乘佛教。公元7世紀以來,大乘密教在泰國南部流傳。11世紀,緬甸和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泰國。13世紀,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國王蘭摩甘亨宣布以上座部佛教為國教,一直延續至今。泰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泰王國三色國旗上的白色就是代表佛教。全國95%的居民信奉佛教。上自國王,下至百姓,幾乎人人都參加佛教儀式。每個男子一生中必須剃度出家一次,才能取得成人的資格,就連國王也不能例外?,F在全國有26萬身披黃袍的僧侶,寺廟遍布全國城鄉,一年到頭佛教節日不斷。僧侶不僅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和行政管理,而且掌管國民的基礎教育。他們備受社會尊敬,是受人愛戴的“黃袍教師”和“光頭醫生”。他們不從事生產,以化緣為生。由于佛教特別興盛,泰國也有“佛教之國”、“黃袍佛國”之稱。遠在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印度佛教上座部和婆羅門教就同時傳入柬埔寨。公元3世紀,又傳入了大乘佛教。公元6世紀,柬埔寨已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公元9世紀至13世紀,是佛教和印度教(其前身是婆羅門教)同時興盛的時期。修建于12世紀至13世紀的聞名世界的吳哥寺建筑,就是這兩個宗教混合的藝術結晶。14世紀以來,泰國入侵,推行上座部佛教,此后并成為柬埔寨的國教,至1976年才被取消國教的地位。柬埔寨全國90%的居民信奉佛教,現有僧侶6萬多人。佛教也很早就傳入了老撾,14世紀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被國王奉為國教。16世紀中葉,老撾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之一。19世紀,因外來侵略,佛教削弱。20世紀30年代以來,又開始復興。全國約一半居民信奉佛教。此外,公元5世紀,佛教說一切有部傳入印度尼西亞,并取代了婆羅門教的地位。公元7世紀,印尼成為東南亞的重要佛教中心。公元8世紀,大乘密教傳入印尼,曾被奉為國教。16世紀,印尼伊斯蘭教化的過程完成,佛教趨于衰落。大乘佛教密宗和小乘上座部也傳入馬來西亞,后在公元8世紀時盛極一時。15世紀因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佛教急劇衰落。19世紀,隨著華人佛教徒來到馬來西亞,佛教又有所恢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海门市| 南通市| 河池市| 合川市| 淄博市| 龙海市| 宁蒗| 钟山县| 睢宁县| 蒙自县| 昌吉市| 桃江县| 舒城县| 论坛| 沅陵县| 高尔夫| 大厂| 安泽县| 宜宾县| 朝阳区| 朝阳市| 玉林市| 黄平县| 白水县| 周口市| 平安县| 津南区| 化德县| 嘉祥县| 蓬溪县| 舟曲县| 清水县| 天水市| 扶绥县| 孟津县| 当阳市| 葫芦岛市| 宿州市| 佛山市|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