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佛教傳入中國及其變化和發展(5)

凈土宗創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由于唯心主義理論比較深奧,或由于儀軌極端繁雜,因比較多地流行于宮廷和上層知識分子之間,而凈土宗理論簡單,法門簡易,更適合于在民眾中傳播,所以在統治階級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來。

十一、慧能和禪宗

禪宗,因主張以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還因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所謂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又名“佛心宗”。因唐代北方的神秀主漸悟和南方的慧能主頓悟,形成了不同派別,而有“南北宗”、“南北禪宗”之稱。后來慧能創立的南宗取代神秀的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南宗所傳習的不是自古以來所修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后來南宗禪先分為南岳懷讓、青原行思兩系。后在唐末五代年間,南岳一系分出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合稱禪宗五家,也號稱五宗。

相傳南朝梁武帝時,南印度的菩提達摩到金陵見武帝,因兩人見解不同答問不契,又渡江北上,在北魏傳授禪法,以《楞伽經》宣揚的世界一切事物由心所造的思想為印證。達摩傳法(還有袈裟)給慧可,慧可又傳僧璨。這三個人后來分別被禪宗奉為初祖、二祖、三祖,稱為“楞伽師”一派。唐初道信繼僧璨的衣法,但在楞伽禪法外又參用了般若法門,世稱四祖。道信門下有法融,因住金陵牛頭山而成為牛頭禪一系,傳承數代而終結。道信的直傳弟子是五祖弘忍(601—674)。他在黃梅雙峰山東的馮茂山傳法40多年,常勸僧俗奉持《金剛經》,宣揚世界一切事物都虛幻不實,人對現實世界不應執著。他的這種說法被尊稱為“東山法門”。弘忍門下多至700人,其中著名的是神秀和慧能,后分別開創“北漸”、“南頓”兩派。神秀(約606—706),原是弘忍門下的上座,有兩京法主、三帝國師之稱。弟子普寂、義福等在長安傳授禪法。北宗強調“拂塵看凈”,力主漸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曾盛極一時。

慧能(638—713)世稱禪宗六祖大師。本姓盧,先世河北范陽(今北京南)人,父親因謫官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慧能在新州出生后數年父親去世,家境貧寒,后靠賣柴贍養老母。據傳,一天他在市井中聽客店有人誦《金剛經》,有所領悟,于是往馮茂山見弘忍。弘忍命他在碓房舂米。8個月后,弘忍召集弟子,要每人作一偈呈上,以便根據每人對禪理解的深淺傳衣付法。上座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被奉為佳作,一時傳誦全寺。慧能聽到后,也請人寫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本清凈(此據敦煌本《壇經》,通常此句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見地透徹,就在夜間秘密地把法衣傳給他,并叮囑他急速南下隱居,待時機成熟再出來行化。于是慧能到廣東曹溪(今曲江縣東南),在懷集一帶隱遁15年才南下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據傳,當時有兩個僧人辯論風幡,一說是風動,一說是幡動,爭論不休,相持不下。慧能便插嘴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僧人聽了十分詫異。寺院主持宗印法師便請他至上席,相問佛法,慧能對答如流,并乘機出示黃梅衣缽,隨之應請,為僧人開示禪法。不久,慧能回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又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后來門人法海將其錄為《壇經》。此經的中心思想是注重性凈,強調自悟。認為人人本來是有心性(佛性)的,徹見此心性就能成佛。也就是提倡單刀直入,求得開悟,頓見心性,自成佛道。慧能提倡頓悟法門,又結合世俗信仰而推崇《金剛經》,以擺脫煩瑣名相的思想束縛,又不專主坐禪,認為一切時中行住坐臥,都可體會禪的境界。這就和神秀一系信奉的《楞伽經》所主張的漸悟相反,從而形成了南北宗的對立。慧能一派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重禪定,強調頓悟,不僅和包括神秀在內的以往禪學不同,而且和印度佛教以及中國其他各個學派不同,是世界佛教史上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變革。

慧能的門人很多,嗣法弟子中最著名的有懷讓、行思、神會。神會后來北上河南宣傳慧能禪法,在滑臺(今河南滑縣)大云寺舉行大會,論定達摩一宗的法統,評定南北是非,力爭正統,指責神秀及其弟子普寂都沒有得弘忍的傳衣,不是正系,批評北系禪為“師承是旁,法門是漸”,造成了慧能是達摩以來的直接繼承者的印象,致使南宗禪的勢力大增,北宗禪的勢力漸弱。但神會的一系(后來形成荷澤宗)并不太盛,在唐末繁衍流傳廣遠的是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兩系。

懷讓(677—744),少年出家后隨慧能學習15年,后往南岳傳法。弟子中最著名者是道一(709—788)。道一本姓馬,后世稱為馬祖。年幼出家,后到南岳結庵而居,常日坐禪。《景德傳燈錄》卷5載:懷讓見問道:“大德(“大德”:對和尚的尊稱。)坐禪圖什么?”道一答:“圖作佛。”懷讓就拿一塊磚來在道一庵前的石頭上磨。道一問:“師磨磚作什么?”懷讓答:“磨作鏡。”道一驚異地問:“磨磚豈得成鏡耶?”懷讓反問:“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道一更為驚異,就向懷讓請教,日后深得堂奧。后往福建、江西一帶建立叢林,聚徒說法,弟子眾多,禪宗至此大盛。馬祖的著名弟子懷海(720—814)后在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縣西)創立禪院,并制定“禪門規式”,規定禪宗寺院的僧職、制度和儀式,成為后代“叢林清規”的模式。馬祖弟子甚多,其中靈祐(771—851)嗣法后,長期住潭州溈山(今湖南省寧鄉縣境內)弘道多年。靈祐的弟子慧寂(814—890)后在袁州(故治在今江西省宜春)仰山接化,師資相承,別開一派。他們主張眾生和萬物都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趣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傳燈錄》卷9)世稱“溈仰宗”。懷海又一弟子希運(?—855)住高安(今江西省宜豐縣)黃檗山,其弟子義玄(?—867)后在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別成一大宗派,稱“臨濟宗”。此宗重視當面問答,針對不同對象進行說教,特別是采用棒喝,對所問不作正面回答,以大棒或大喝來暗示和啟發問者,以迅速的手段或警句使學人“省悟”,機鋒(“機鋒”:指問答迅捷,不落跡象,含蓄有深意的語句。)十分峻烈。其“宗風”的特點是“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人天眼目》卷2)。中唐以來此宗最為盛行。

行思(?—740)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從慧能得法,后回吉安,住青原山靜居寺弘法。同門希遷(700—790)在慧能去世后,來青原從行思,得法后往南岳的南寺,結庵于寺東的大石上,時人稱為“石頭和尚”。當時希遷和道一分別為江西和湖南兩地禪學的中心人物,稱并世二大士。希遷傳惟儼,惟儼傳曇晟,曇晟傳良價(807—869),良價住筠州洞山(今江西宜豐)傳法。弟子本寂(840—901)得法后住曹山(今江西宜黃)傳法。良價和本寂別倡新說,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人天眼目》卷3),稱“曹洞宗”。希遷還傳道悟,再經崇信、宣鑒、義存,義存弟子文偃(?—949)住韶州云門山(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寺弘法,奉行佛性普現萬有,真理不可名說,應隨機教化學人的說教方式。宗風“孤危聳峻,人難湊泊”(《人天眼目》卷2),世稱“云門宗”。義存的別系經師備傳桂琛,桂琛傳文益。文益(885—958)在金陵(今南京)清涼寺行化、闡揚“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景,掃除情解”(《人天眼目》卷4)的禪風。學者云集。文益去世后,南唐中主李璟給以“大法眼禪師”的稱號,由此世稱其開創的宗派為“法眼宗”。

唐代禪宗帶有鼎新的精神,主張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禪宗還導化于山區地帶,宣揚砍柴挑水,即境開發。山區民情樸質,因此禪宗容易征服人心,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逐漸成為中唐以來佛教的主流。

§§§第六節五代以來佛教在衰微中延續

五代以來,佛教總的情況是大勢已去,開始由高峰向下跌落。同時,由于各個朝代的佛教政策不相一致,因此,佛教在各個地區的興衰情況并不相同,各個宗派的變化也不平衡,這樣又表現出佛教不同宗派在不同時代的不同特點。

一、五代以來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勢

五代的50余年間,南北分裂。北方屢興兵革,社會動蕩不安。總的說來,國家對佛教采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還對佛教嚴加整頓,實行淘汰。佛寺半數以上被廢棄。銅制佛像全部被沒收,用來鑄錢以充國庫。這樣北方佛教更見衰弱。南方情況卻不同,各國相安無事,社會穩定,王朝熱心護佛,以南方為根據地的禪宗、凈土宗和天臺宗分別獲得程度不同的發展。

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兩代共320年。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后,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采取保護佛教的措施。他曾派遣沙門行勤等157人去印度求法,放寬度僧名額,寺院得以舉辦長生庫和碾硙、商店等謀利事業,寺院經濟又有所發展。同時又與政府財政收入形成越來越大的矛盾,導致北宋后期徽宗強令佛教與道教合流,改寺院為道觀,并使佛號、僧尼名都道教化,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但不久佛教又恢復了元氣。宋代南遷以后,王朝對佛教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使佛教得以維持,尤其是禪宗和凈土宗較為流行。天臺宗也有一定的發展,華嚴宗也曾一度中興。

與北宋、南宋大體上相應的遼和金兩代,統治中國北部地區約330年。遼代的帝王采取保護佛教的政策,在圣宗、興宗、道宗三朝佛教臻于鼎盛。刻經(如北京房山云居寺續刻的石經)、建塔、開鑿石窟,風行一時。遼代以五臺山為中心的華嚴宗最為發達。金代的王室也崇奉和支持佛教,所以佛教也相當發達,最為流行的是禪宗。但章宗以后,朝廷為了籌措軍費,濫發空名度牒(“度牒”:封建政府發給出家者的證明書,出家者需交納錢財,而持此牒可免賦稅、徭役。),促使佛教濫雜腐化,日趨衰退。

元代百余年間,自元世祖忽必烈始就崇奉喇嘛教,奉西藏地區的名僧為帝師,規定每個帝王必須先就帝師受戒,然后才能登基。由于王朝對佛教的大力支持,寺院經濟畸形發展,既擁有大量土地,又經營工商業,當時各地的當鋪、酒店、碾硙、漁場、貨倉、旅館及商店,相當一部分是由寺院經營的。元代除喇嘛教外,禪宗也在流傳。此外,除傳統的宗派外,在江南還有白云宗、白蓮宗。白云宗因北宋末創立者清覺(1043—1121)居杭州白云庵而名。此宗奉《華嚴經》為最高教義,排斥禪宗,主張儒釋道三教一致,重視忠孝慈善。信徒持素食,被稱為“吃菜”的道民,俗稱為“白云菜”。“白蓮宗”是南宋初沙門茅子元所創,他在上海青浦縣西建“蓮宗懺臺”,自稱“白蓮導師”,勸人奉信凈土教義,提倡念佛,勵行菜食,信徒號為“白蓮菜人”。這兩宗的創始人都被認為是“傳習魔法”、“妖妄惑眾”而發配到邊遠地區,后又被赦。元代白蓮宗又滲入其他宗教觀念,與彌勒信仰相混合,演化為白蓮教,成為民間的秘密宗教。元末農民起義曾加以利用。到明清時代,兩宗均遭嚴禁。

明代共276年。開國皇帝明太祖原來出身于僧侶,鑒于農民利用秘密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他特地對佛教進行了整頓,限制了佛教的發展。這時出現了在家居士研究佛教的風氣,宋濂、李贄、袁宏道、瞿汝稷、焦竑、屠隆等,都撰有佛學著作,對佛教的復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清代268年。清王朝繼承了明代的佛教政策,不同的是又重視喇嘛教。明末遺民出家為僧的頗多,如方以智、八大山人(朱耷)等。清代官私刻經事業頗盛。如楊文會居士(1837—1911)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對清末佛教文化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光緒三十三年(1907)他還創辦了佛教學堂——祇洹精舍,歐陽漸、太虛等均是其入室弟子。楊文會信奉凈土、華嚴,暮年深探法相學,后為弟子歐陽漸居士所闡揚,對于民國時代的佛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五代以來佛教諸宗的歷史演變

五代以來,佛教各宗派中主要是禪宗在流行,其次是凈土宗,再就是天臺、華嚴、律諸宗的宗緒未絕。在此后的長期間里,出現了各宗派互相融合的趨勢,尤其是禪宗和凈土宗結合在一起,禪宗和凈土宗又分別和其他宗派合為一體,如“天臺禪”、“華嚴禪”、“念佛禪”等。

(一)禪宗

前面已經提到慧能禪宗的根據地在南方山區,地理條件優越,因此五代時仍有較大的發展。青原一系又分化出云門宗和法眼宗,流行于江、浙、閩、粵一帶。連同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禪宗五家從此完全建立起來。在宋代,禪宗仍然是佛教諸宗中最為流行的宗派。但宋初禪宗五家內的溈仰宗已不傳,曹洞宗和法眼宗也都委靡不振,盛行于各地的是臨濟宗和云門宗。北宋時臨濟宗人楚圓門下慧南(1002—1069)和方會(992—1049)分別開創了黃龍、楊岐兩派,與臨濟宗等五家合稱七宗。黃龍派因慧南住隆興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黃龍山,故名。楊岐派因方會住袁州(州治在今江西宜春)楊岐山普明禪院,故名。兩派同時盛行于南方。至南宋黃龍派趨向衰落,楊岐派成了臨濟宗的正統。楊岐派的大慧宗杲提倡看話禪。即把用以判斷是非的前輩祖師的言論(“公案”)中的某些語句當做“話頭”(即題目)來參究,影響十分深遠。云門宗人雪竇重顯著《頌古百則》,大振宗風。又云門宗人靈隱契嵩一反當時禪教一致的常見,重新強調禪為教外別傳,同時他又作《輔教篇》,竭力調和儒佛的矛盾。云門宗至南宋時代即趨衰弱。此外曹洞宗人正覺雖與宗杲交誼頗深,但提倡靜坐看心的默照禪,反對看話禪,從而引起與宗杲的相互非難。此后雖然臨濟宗比較盛行,曹洞宗也在流行,但總的說來,禪宗在學說思想方面是日趨停滯了。

(二)凈土宗

宋以來天臺宗等各個佛教宗派都聯系凈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各宗都有凈土之說,純粹的凈土信仰很少了。這樣,一方面推動了凈土信仰的流行,另一方面典型的凈土宗也就由于和其他各宗相涉而失去其獨立的面貌了。這也是宋代以后凈土宗的基本特征。

(三)天臺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屏东县| 自治县| 阜平县| 体育| 刚察县| 忻城县| 泸西县| 武鸣县| 鄢陵县| 万荣县| 福海县| 锦屏县| 高淳县| 独山县| 宁晋县| 隆安县| 布尔津县| 正安县| 龙南县| 五家渠市| 抚宁县| 嘉祥县| 水城县| 铜山县| 凤阳县| 凤阳县| 县级市| 罗平县| 天峨县| 高要市| 汉寿县| 措勤县| 贵德县| 乡城县| 平凉市| 大渡口区| 永善县| 龙山县| 惠水县|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