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印度佛教的創立 演變和外傳(1)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也是產生最早的世界宗教。它長期以來主要在亞洲地區流傳,19世紀末,開始傳入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據有關統計,它現在約擁有3.3億信徒。

§§§第一節釋迦牟尼的創教活動和早期佛教

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歷史背景

相傳約在公元前6世紀到前5世紀,古北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凈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生活和創立佛教的年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蕩不安、新舊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時代。

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間,原居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向東進入印度恒河流域定居,對原來的土著居民實行壓迫和剝削,土著居民絕大多數淪為種族奴隸。到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也發展了商品經濟,出現了比較大的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城、波羅奈城等。據佛典記載,當時從恒河流域的上游到下游(即中印度一帶)還建立了以城市為中心的16個大國。其中最強大的是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國和西北邊的薩羅國。迦毗羅衛國是居于東北方的一個小貴族政治共和國。由于國與國之間經常發生攻伐與兼并,在釋迦牟尼晚年時,該國為薩羅國琉璃王所并吞。

當時印度各國通行種姓制度。“種姓”是梵文Varna(瓦爾納)的意譯,也譯作“族姓”。“瓦爾納”原是顏色、膚色的意思。“雅利安人”膚色白,土著居民膚色黑。雅利安人從種族上把自己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區別為“雅利阿”和“達薩”兩個瓦爾納(種姓)。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雅利阿種姓占統治地位,而達薩種姓則居于被統治的地位。這兩個瓦爾納是職業世襲、內部通婚、不準外人參與的社會等級集團,是兩個對立的階級。后來隨著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雅利阿內部又派生出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個種姓,加上達薩,即第四級種姓“首陀羅”,共為四個“種姓”,也就是社會的四個等級。第一級婆羅門,即僧侶。自認為是創造宇宙的主宰“梵天”(天神)的代表,地位最高貴、最顯要。當時的印度,凡決定國家大事乃至家庭生活,都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這些儀式必須由婆羅門來主持,否則就不合法。婆羅門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第二級剎帝利,即武士。擔任國王和文武官職,掌握政治和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治者。僧侶是祭司貴族,武士是軍事貴族。這兩級都是不事生產的貴族奴隸主階級。第三級吠舍,是農民、牧人、手工業者和商人,負有繳納租稅和服徭役的義務,多數是被剝削階級。第四級首陀羅,是奴隸、雜工和仆役,他們要替主人耕牧、從事家務勞動,沒有任何權利,備受壓迫和剝削,社會地位極低。以上四個種姓的界限分明,壁壘森嚴,他們的社會地位、權利義務、職責、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都不相同,而且是世代相承的。

釋迦牟尼的時代,隨著國家機器的加強,剎帝利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對婆羅門的特權,日益表示不滿,要求擴大自己的權利,支持各種非婆羅門思潮。工商業主隨著手工業的發達,商業的繁榮,財富積累的增加,希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對政治權力也產生了強烈的要求。當時奴隸們也通過逃亡、破壞水利工程和謀殺奴隸主等種種方式,與奴隸主進行斗爭。這些社會力量的形成、發展,削弱了婆羅門勢力在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各方面的控制。這種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反映到思想領域,推動了代表各個階級利益的思潮的產生、流行。當時對于社會和人生問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不同見解。據佛典記載,當時佛教以外的思想體系或宗教派別,即所謂“外道”,就有96種。歸結起來,主要是兩大對抗思潮,即婆羅門的守舊思潮和沙門(修道人)的革新思潮。

婆羅門教是當時居于統治地位的宗教。它以《吠陀》為天書,奉之為神圣的經典。尊奉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為三大主神,是所謂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護持”和“毀滅”的。它提出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宣揚整個宇宙是一個統一體,主觀與客觀、自我與世界、個人的靈魂與宇宙的靈魂,都綜合在這個統一體中。人們所認識的世界并沒有內在的實體,內在的實體屬于“神我”——大梵,這是永恒不變的無始無終的真實存在,人的靈魂是這個存在的一部分。婆羅門教宣稱社會上四大種姓都是“梵”生出來的:“梵”從口里生出婆羅門,從肩上生出剎帝利,從臍處生出吠舍,從腳下生出首陀羅。因此社會上的人也就理所當然地有高低貴賤的等級差別。它還宣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迷信觀念,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而轉世的形態又取決于此生是否按婆羅門教教義行事。如果虔誠奉行婆羅門教,死后可投生天界;相反,就會變為畜生,甚至下地獄。并強調只有屬于前三個種姓的人才有信仰宗教、祭祀鬼神和死后靈魂升天的資格,而首陀羅則根本沒有舉行宗教儀式的權利,自然死后也更談不上靈魂升天了。這就是說,首陀羅不論是在社會生活上,還是在宗教生活上都是沒有出路的。

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教派,著名的如耆那教,信奉業報輪回、靈魂解脫、苦行主義和清凈與染污的倫理學說。此教認為,人的現世命運是由前世的“業”(思想、言論、行為)決定的,為此就要通過宗教的修持,使靈魂獲得解脫。靈魂是無所不在的,是半物質性的實體,和其所依附的形體相當,并隨體積的增長而增長。靈魂的解脫,也就是道德的清凈。道德上的染污,是由不潔凈的微細物質從皮膚毛孔中進入靈魂內部所引起的,而要獲得道德上的清凈,就必須堵塞進入不凈物質的孔道,以使靈魂最后證得“涅槃”,獲得解脫。為此,耆那教又反對祭祀,而主張嚴守戒律,并提出了五條戒律:不殺生、不欺誑、不偷盜、不奸淫、戒私財。此外還提倡諸如絕食、身臥釘床、日曬、火烤、投巖、拔發、熏鼻等苦行,以為這也是解脫的道路。再如順世論,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唯物論學派,它反對梵天的存在,認為構成世界萬物的獨立長存的元素是地、水、火、風(“四大”),人和世界都由四大合成。人死后復歸于四大,否定靈魂的存在。它認為人生的幸福不在天堂,也不在下世,而在今生。強調人生的目的在于滿足肉體的各種欲望,即以求得快樂為滿足。它主張種姓平等,反對輪回、業報、祭祀、苦行。這種學說是對婆羅門教最激烈的批判和反對。還有一種直觀主義學派,此派對一切問題都持相對主義立場,都不作決定說。例如,對于有無來世,有無果報,他們認為,說有就有,說無就無,也可說亦有亦無,還可說非有非無,由此人們稱之為難以捉摸的如泥鰍的學說。此派主張踏實的修定,以獲得真正的智慧。此外,還有學說相近似的三家,一是“七元素”說,認為人身由地、水、火、風、苦、樂和靈魂(命)七種元素所構成,七種元素一離散,人也就死亡。元素并不由其他東西所創生,也不創生別的東西。元素是永存的。二是“命定論”說,認為人生的一切都受命運的支配,個人的意志是無能為力的,倫理道德是毫無意義的,修行是無用的,業報是根本不存在的。三是“偶然論”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無因無緣的,因此主張縱欲。這是一種倫理的懷疑論、宗教的否定論。以上這些學說的具體觀點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反對婆羅門教的政治、思想統治則是一致的。

這就是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社會、政治、思想、宗教的背景和環境。

二、釋迦牟尼的創教活動和早期佛教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因是古印度釋迦族人,故又稱為釋迦牟尼。“牟尼”,是明珠,喻為圣人。釋迦牟尼是一種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他成道后,稱為佛陀,略稱為佛。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譯,意譯為覺悟者。按照佛教的說法,佛是一個“正覺、等覺、無上覺”三覺圓滿的人。也就是說,佛不但自己大徹大悟,也幫助眾生獲得覺悟,而且這種自覺覺他的行持,已達到無可比擬的程度。

釋迦牟尼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在不同的佛教典籍中有著不同的記載。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與我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前面提到,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相傳,他出生7日后,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姨母摩訶波阇提為凈飯王繼后。幼年時的釋迦牟尼就是由姨母撫育的。釋迦牟尼相貌端莊,天資穎悟,父親凈飯王對他寄予極大的期望。特別是當時迦毗羅衛國處于薩羅和摩揭陀兩大強國之間,受到薩羅國的嚴重威脅,處境險惡艱難。凈飯王希望兒子能繼續統治,擺脫強鄰的侵犯。于是從各個方面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和精心的培養,期待他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轉輪王”,即統治天下的大皇帝。在凈飯王的悉心關懷下,釋迦牟尼不僅向婆羅門學者學習文學與算學,還跟武士學習兵法與武藝,成為學識廣博、思想淵默、能文能武、智勇兼備的人,被立為“太子”。但是,釋迦牟尼本人后來并不想成為父親所期望的轉輪王,不愿做政治上的統治者,而是爭取在學術思想上有所建樹,于是他出家跟人學習,最后構成了獨特的學說體系,創立了佛教。

佛教典籍還對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作了具體的說明。據說,在他14歲時,一次外出郊游,看見農夫在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低頭耕田,十分可憐。牛的頸上勒著粗繩,不斷受鞭打,以至皮破血流;田里翻出的小蟲,被飛來的小鳥爭著啄食,而耕田的人全然沒有顧及生命之可貴。他猛然感悟到,原來世間是何等殘酷,生命又是何等悲慘啊!后來他又不斷見到步履維艱、老態龍鐘的老人,輾轉呻吟、痛苦萬狀的病人,以及失去生命、尸體僵硬的死人,更是感到不快、厭惡和可怕,感到人身的痛苦和悲慘,人生的短暫和無常。這就促使他苦苦地思索這樣的問題: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何在?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和出路又是什么?但是從前學過的各種道理都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于是他深深地陷入了無限的惶惑、感傷、煩惱、痛苦之中。后來他又遇見一個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里聽到了出家修道可以解脫生老病死的道理,便由此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頭。凈飯王堅決反對釋迦牟尼出家,為了斷絕他的出家念頭,在他16歲時就替他娶了鄰國公主、表妹耶輸陀羅,后來生了一子即羅。凈飯王還為釋迦牟尼建造了豪華壯麗的“寒、暑、溫”三時宮殿,為他提供盡情享樂的物質條件。父王還經常苦心勸阻,要兒子放棄出家修道的打算。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沒能動搖他出家修道的決心。就在29歲時,釋迦牟尼毅然拋棄王子的高貴地位,離別妻兒,剃除須發,到深山曠野參訪明師,修持學道,以求解脫人生的痛苦。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后,在摩揭陀一帶尋師訪道。他曾拜當時的宗教導師阿羅邏·迦羅摩和優陀伽·羅摩子為師,他接受了導師們關于信仰和行為的一般觀念,如修習禪定和按宗教紀律(“毗奈耶”)生活,但是認為他們的教義內容并不適當,后來就辭別而去,到處漫游。他決定專心實行最嚴格的苦行,也就是通過采取自我克制的方法,謀求獲得覺悟和解脫。他開始實行一系列可怕的修持方法,如逐漸減少食物,直至每日食一谷一麥,或七天吃一頓飯。他吃種子和草,有時甚至是食用糞便度日。他穿粗毛織成的布衣,或用鹿皮、樹皮等做成的刺激皮膚的衣服。他拔除須發,連續站立,臥于荊棘、鹿糞、牛糞上面。他不洗除污穢,形同枯木一般。他還常到墓地,和腐爛尸體睡在一起。如此自找苦吃,折磨自己,前后六年,堅持不懈,結果身形消瘦、瀕臨死亡,仍然徒勞無獲,不僅沒有產生覺悟,也沒有解開世界之謎。釋迦牟尼領悟到苦行無益:自己已達到了自我克制的極限,仍無所得。于是他重新思索另一條獲得知識、求得解脫的道路。他回憶起青年時代,有一次坐在樹下,進入了所謂禪定境界,獲得身心的愉悅,覺得這是一種覺悟之道。靜坐沉思,要有強壯的體力;要有體力,就必須進食。他的想法和觀念改變了以后,就到尼連禪河去沐浴,洗凈了六年的積垢,并接受了牧女奉獻鹿奶的供養。日后經過調養身體,恢復了元氣和精力,就到附近的蓽缽羅樹(后稱菩提樹)下向東結跏趺坐(即雙足交盤而坐),端身正念,發大誓愿,寧愿血液干涸,身體腐爛,如不成佛,決不起座。據說經過七天七夜(有說49天)的冥思苦想,終于在內心出現了一個越升越高的精神境界:超越自身的視力和聽力的限制,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心如平鏡,一切煩惱全部消除,各種疑惑全都澄清,豁然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實本質——一個業報和轉生的體系,把握了真理,成就了正覺,獲得了解脫。這是他35歲那年的事。從此以后,人們就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稱為佛,以表彰他是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覺者、智者。后來皈依他的信徒,又尊稱他為“世尊”,意思是具足眾多功德,能利益世間,于世獨尊。

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就開始宣揚自己的學說,他發誓要在黑暗的世間捶響不朽之鼓,濟度眾生。此后45年中席不暇暖地到處奔走,足跡踏遍了恒河兩岸,以摩揭陀、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有25年在薩羅首都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也經常住在摩揭陀首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東到瞻波,西到摩偷羅,宣道的范圍相當廣泛。所到之處,他很少參加政治和世間生活。一心講道,教導弟子。他善于從農牧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選取譬喻,來闡明教義。他也十分重視組織僧團,建立寺院。到了80歲高齡,在末羅國的拘尸那加城外的娑羅雙樹林逝世,亦即涅槃。相傳,釋迦牟尼尸體火化后的遺骨(“舍利”),為8個國家的國王所搶分,被視為圣物而受到崇拜。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活動,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構建、宣傳自己的教法,二是建立僧伽生活制度。

釋迦牟尼教法的主旨,在于闡發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寂滅,以及寂滅痛苦的方法,其要點是:

(一)痛苦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乌兰察布市| 青神县| 仁布县| 永胜县| 阆中市| 钦州市| 普宁市| 望城县| 贵阳市| 青神县| 木里| 昌黎县| 郓城县| 秀山| 财经| 古蔺县| 广平县| 长阳| 胶州市| 大新县| 甘肃省| 洛扎县| 玛纳斯县| 方正县| 土默特右旗| 绵阳市| 临海市| 肇东市| 剑川县| 资溪县| 怀化市| 安塞县| 舞钢市| 台江县| 绥化市| 吴川市| 锦屏县| 泸定县| 观塘区|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