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1-01-06 17:31:1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后記 更新時間:2021-01-06 18:55:37
- 三 國外文獻(含譯著)
- 二 近現代文獻
- 一 古代文獻
- 卷七 主要文獻書目
- 契丹天顯元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大諲譔二十年,926)
- 天祐四年(渤海末王大諲譔元年,907)
- 唐哀帝天祐三年(大瑋瑎十三年,906)
- 乾寧四年(渤海第十四代王大瑋瑎四年,897)
- 唐昭宗景福二年(渤海第十三代王大玄錫二十三年,893)
-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渤海第十二代王大虔晃十五年,871)
-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咸和二十八年,857)
- 開成元年(咸和七年,836)
- 太和七年(咸和四年,833)
- 太和六年(咸和三年,832)
- 唐文宗太和四年(建興十三年,渤海國第十一代王大彝震咸和元年,830)
- 元和十三年(朱雀七年,渤海簡王太始元年,渤海宣王建興元年,818)
- 元和七年(永德四年,渤海僖王朱雀元年,812)
- 唐憲宗元和四年(正歷十六年,渤海定王永德元年,809)
- 貞元十年(渤海康王正歷元年,794)
- 貞元九年(大興五十七年,渤海廢王大元義元年,渤海國成王中興元年,793)
- 貞元六年(大興五十四年,790)
- 唐德宗貞元元年(大興四十九年,785)
- 大歷九年(渤海文王寶歷元年,774)
- 唐代宗寶應元年(大興二十六年,762)
- 天寶十五年(大興二十年,756)
- 天寶四年(大興九年,745)
- 開元二十六年(大興二年,738)
- 開元二十五年(仁安十九年、渤海文王大興元年,737)
- 開元二十一年(仁安十五年,733)
- 開元二十年(仁安十四年,732)
- 開元十四年(仁安八年,726)
- 開元七年(高王二十二年、渤海武王仁安元年,719)
- 唐玄宗開元元年(高王十六年,713)
- 武則天圣歷元年(渤海高王元年,698)
- 卷六 大事編年
- 8.渤海國與日本物資交流對照表
- 7.渤海國朝貢方物與唐朝賞賜禮物對照表
- 6.渤海國京(府)、州、縣設置一覽表
- 5.渤海國中央統治機構、職官與唐朝對照表
- 4.唐朝歷任平盧節度使一覽表
- 3.唐朝冊封渤海王一覽表
- 2.渤海國紀年表
- 1.渤海國王世系及傳承關系一覽表
- 二 表
- 12.渤海國金帶具和瑪瑙珠、料珠項鏈
- 11.渤海國文字瓦和文字磚
- 10.唐鴻臚井井闌題名拓片
- 9.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墓室
- 8.渤海國石獅
- 7.渤海國石燈幢
- 6.渤海國長白靈光塔
- 5.渤海國朝貢道、日本交通道路線示意圖
- 4.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地形示意圖
- 3.渤海國東京龍原府遺址平面示意圖
- 2.渤海國中京顯德府遺址平面示意圖
- 1.渤海國強盛時期疆域
- 一 圖
- 卷五 圖表
- 十六 渤海政權究竟是當時唐朝境內的國中之“國”,還是獨立的國家
- 十五 新羅與高麗方面從未視渤海為同族之國
- 十四 “分王高麗故地”之辯
- 十三 靺鞨人是否卷入“營州之亂”
- 十二 “東牟山”與“舊國”的方位
- 十一 渤日交聘中“舊高麗國”問題的來龍去脈
- 十 渤海是不是當時日本的“朝貢國”
- 九 “渤海族”是否形成
- 八 “土人”與“士人”之辯
- 七 “高麗別種”
- 六 關于主體民族之辯
- 五 “高句麗繼承國”與“‘南’‘北’國”之辯
- 四 開國國君與建國集團
- 三 渤海國號中“渤海”的由來
- 二 最初的國號
- 一 建國年代
- 卷四 考異
- 四 渤海商人
- 三 渤海留學生
- 二 渤海僧人
- 一 定居中原的茹常父子
- 第四章 其他人物
- 八 末王大諲譔時期諸臣
- 七 大玄錫時期諸臣
- 六 大虔晃時期諸臣
- 五 大彝震時期諸臣
- 四 宣王大仁秀時期諸臣
- 三 康、定、僖、簡諸王時期諸臣
- 二 文王大欽茂時期諸臣
- 一 武王大武藝時期諸臣
- 第三章 臣僚
- 七 末王大諲譔時期宗室
- 六 大玄錫時期宗室
- 五 大彝震時期宗室
- 四 宣王大仁秀時期宗室
- 三 成、康、定、僖諸王時期宗室
- 二 文王大欽茂時期宗室
- 一 武王大武藝時期宗室
- 第二章 宗室
- 十五 末王大諲譔
- 十四 第十四代王大瑋瑎
- 十三 第十三代王大玄錫
- 十二 第十二代王大虔晃
- 十一 第十一代王大彝震
- 十 宣王大仁秀
- 九 簡王大明忠(附:順穆皇后)
- 八 僖王大言義
- 七 定王大元瑜
- 六 康王大嵩璘
- 五 成王大華玙
- 四 廢王大元義
- 三 文王大欽茂(附:孝懿皇后 貞惠公主 貞孝公主)
- 二 武王大武藝
- 一 高王大祚榮
- 第一章 渤海王
- 卷三 傳記
- 四 衣食住行
- 三 葬俗
- 二 婚俗
- 一 禮俗
- 第六章 民俗志
- 三 藝術、樂舞與體育
- 二 文學作品、詩歌與石(碑)刻
- 一 教育
- 第五章 教育文化志
- 六 人口
- 五 日本贈予渤海國的物產
- 四 唐朝賜予渤海國的物產
- 三 渤海國金屬礦產及手工藝品
- 二 渤海國土特物產
- 一 渤海國農副產品
- 第四章 經濟志
- 五 品秩與章服
- 四 文武散階與勛爵制度
- 三 地方官與其他職官
- 二 武官
- 一 文官
- 第三章 政治志
- 四 屬部
- 三 主體民族
- 二 靺鞨先世
- 一 民族構成
- 第二章 民族志
- 三 府州縣
- 二 五京
- 一 疆域四至
- 第一章 地理志
- 卷二 典志
- 四 東丹國始末
- 三 渤海國的滅亡
- 二 契丹族的崛起
- 一 渤海國末年的社會矛盾
- 第十章 渤海國衰亡與東丹國始末
- 三 與日本的密切往來
- 二 與新羅的長期對立
- 一 與鄰近諸族部的關系
- 第九章 渤海國與周鄰的關系
- 三 交通的發展與水陸交通路線
- 二 其他城鎮的興起
- 一 王都的建設
- 第八章 渤海國城鎮與交通
- 四 佛教
- 三 科學技術
- 二 語言、文字與文學
- 一 儒家文化
- 第七章 渤海國文化、科技與佛教
- 三 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繁榮
- 二 手工諸業的進步和水平的提高
- 一 農牧漁獵各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 第六章 渤海國經濟
- 三 社會結構
- 二 行政建制與管轄范圍
- 一 統治機構
- 第五章 渤海國政治制度與社會結構
- 三 “車書一家”與密切往來
- 二 唐朝對渤海國的管轄
- 一 渤海國前期與唐朝的關系
- 第四章 渤海國與唐朝的關系
- 三 “海東盛國”時代的開啟和延續
- 二 大仁秀時期渤海國的中興
- 一 大欽茂去世后渤海國的內亂
- 第三章 “海東盛國”形成和延續
- 三 大欽茂的文治與渤海國的振興
- 二 大武藝的武力擴張
- 一 大祚榮穩定渤海國局勢
- 第二章 渤海國初步發展與振興
- 三 大祚榮“恃荒遠”建立靺鞨國
- 二 靺鞨人卷入“營州之亂”
- 一 高句麗滅亡與靺鞨諸部的重新整合
- 第一章 靺鞨國的建立
- 卷一 通史
- 總前言
- 總序
- 作者簡介
- 《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研究叢書》編委會
-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研究叢書》編委會
- 作者簡介
- 總序
- 總前言
- 卷一 通史
- 第一章 靺鞨國的建立
- 一 高句麗滅亡與靺鞨諸部的重新整合
- 二 靺鞨人卷入“營州之亂”
- 三 大祚榮“恃荒遠”建立靺鞨國
- 第二章 渤海國初步發展與振興
- 一 大祚榮穩定渤海國局勢
- 二 大武藝的武力擴張
- 三 大欽茂的文治與渤海國的振興
- 第三章 “海東盛國”形成和延續
- 一 大欽茂去世后渤海國的內亂
- 二 大仁秀時期渤海國的中興
- 三 “海東盛國”時代的開啟和延續
- 第四章 渤海國與唐朝的關系
- 一 渤海國前期與唐朝的關系
- 二 唐朝對渤海國的管轄
- 三 “車書一家”與密切往來
- 第五章 渤海國政治制度與社會結構
- 一 統治機構
- 二 行政建制與管轄范圍
- 三 社會結構
- 第六章 渤海國經濟
- 一 農牧漁獵各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 二 手工諸業的進步和水平的提高
- 三 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繁榮
- 第七章 渤海國文化、科技與佛教
- 一 儒家文化
- 二 語言、文字與文學
- 三 科學技術
- 四 佛教
- 第八章 渤海國城鎮與交通
- 一 王都的建設
- 二 其他城鎮的興起
- 三 交通的發展與水陸交通路線
- 第九章 渤海國與周鄰的關系
- 一 與鄰近諸族部的關系
- 二 與新羅的長期對立
- 三 與日本的密切往來
- 第十章 渤海國衰亡與東丹國始末
- 一 渤海國末年的社會矛盾
- 二 契丹族的崛起
- 三 渤海國的滅亡
- 四 東丹國始末
- 卷二 典志
- 第一章 地理志
- 一 疆域四至
- 二 五京
- 三 府州縣
- 第二章 民族志
- 一 民族構成
- 二 靺鞨先世
- 三 主體民族
- 四 屬部
- 第三章 政治志
- 一 文官
- 二 武官
- 三 地方官與其他職官
- 四 文武散階與勛爵制度
- 五 品秩與章服
- 第四章 經濟志
- 一 渤海國農副產品
- 二 渤海國土特物產
- 三 渤海國金屬礦產及手工藝品
- 四 唐朝賜予渤海國的物產
- 五 日本贈予渤海國的物產
- 六 人口
- 第五章 教育文化志
- 一 教育
- 二 文學作品、詩歌與石(碑)刻
- 三 藝術、樂舞與體育
- 第六章 民俗志
- 一 禮俗
- 二 婚俗
- 三 葬俗
- 四 衣食住行
- 卷三 傳記
- 第一章 渤海王
- 一 高王大祚榮
- 二 武王大武藝
- 三 文王大欽茂(附:孝懿皇后 貞惠公主 貞孝公主)
- 四 廢王大元義
- 五 成王大華玙
- 六 康王大嵩璘
- 七 定王大元瑜
- 八 僖王大言義
- 九 簡王大明忠(附:順穆皇后)
- 十 宣王大仁秀
- 十一 第十一代王大彝震
- 十二 第十二代王大虔晃
- 十三 第十三代王大玄錫
- 十四 第十四代王大瑋瑎
- 十五 末王大諲譔
- 第二章 宗室
- 一 武王大武藝時期宗室
- 二 文王大欽茂時期宗室
- 三 成、康、定、僖諸王時期宗室
- 四 宣王大仁秀時期宗室
- 五 大彝震時期宗室
- 六 大玄錫時期宗室
- 七 末王大諲譔時期宗室
- 第三章 臣僚
- 一 武王大武藝時期諸臣
- 二 文王大欽茂時期諸臣
- 三 康、定、僖、簡諸王時期諸臣
- 四 宣王大仁秀時期諸臣
- 五 大彝震時期諸臣
- 六 大虔晃時期諸臣
- 七 大玄錫時期諸臣
- 八 末王大諲譔時期諸臣
- 第四章 其他人物
- 一 定居中原的茹常父子
- 二 渤海僧人
- 三 渤海留學生
- 四 渤海商人
- 卷四 考異
- 一 建國年代
- 二 最初的國號
- 三 渤海國號中“渤海”的由來
- 四 開國國君與建國集團
- 五 “高句麗繼承國”與“‘南’‘北’國”之辯
- 六 關于主體民族之辯
- 七 “高麗別種”
- 八 “土人”與“士人”之辯
- 九 “渤海族”是否形成
- 十 渤海是不是當時日本的“朝貢國”
- 十一 渤日交聘中“舊高麗國”問題的來龍去脈
- 十二 “東牟山”與“舊國”的方位
- 十三 靺鞨人是否卷入“營州之亂”
- 十四 “分王高麗故地”之辯
- 十五 新羅與高麗方面從未視渤海為同族之國
- 十六 渤海政權究竟是當時唐朝境內的國中之“國”,還是獨立的國家
- 卷五 圖表
- 一 圖
- 1.渤海國強盛時期疆域
- 2.渤海國中京顯德府遺址平面示意圖
- 3.渤海國東京龍原府遺址平面示意圖
- 4.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地形示意圖
- 5.渤海國朝貢道、日本交通道路線示意圖
- 6.渤海國長白靈光塔
- 7.渤海國石燈幢
- 8.渤海國石獅
- 9.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墓室
- 10.唐鴻臚井井闌題名拓片
- 11.渤海國文字瓦和文字磚
- 12.渤海國金帶具和瑪瑙珠、料珠項鏈
- 二 表
- 1.渤海國王世系及傳承關系一覽表
- 2.渤海國紀年表
- 3.唐朝冊封渤海王一覽表
- 4.唐朝歷任平盧節度使一覽表
- 5.渤海國中央統治機構、職官與唐朝對照表
- 6.渤海國京(府)、州、縣設置一覽表
- 7.渤海國朝貢方物與唐朝賞賜禮物對照表
- 8.渤海國與日本物資交流對照表
- 卷六 大事編年
- 武則天圣歷元年(渤海高王元年,698)
- 唐玄宗開元元年(高王十六年,713)
- 開元七年(高王二十二年、渤海武王仁安元年,719)
- 開元十四年(仁安八年,726)
- 開元二十年(仁安十四年,732)
- 開元二十一年(仁安十五年,733)
- 開元二十五年(仁安十九年、渤海文王大興元年,737)
- 開元二十六年(大興二年,738)
- 天寶四年(大興九年,745)
- 天寶十五年(大興二十年,756)
- 唐代宗寶應元年(大興二十六年,762)
- 大歷九年(渤海文王寶歷元年,774)
- 唐德宗貞元元年(大興四十九年,785)
- 貞元六年(大興五十四年,790)
- 貞元九年(大興五十七年,渤海廢王大元義元年,渤海國成王中興元年,793)
- 貞元十年(渤海康王正歷元年,794)
- 唐憲宗元和四年(正歷十六年,渤海定王永德元年,809)
- 元和七年(永德四年,渤海僖王朱雀元年,812)
- 元和十三年(朱雀七年,渤海簡王太始元年,渤海宣王建興元年,818)
- 唐文宗太和四年(建興十三年,渤海國第十一代王大彝震咸和元年,830)
- 太和六年(咸和三年,832)
- 太和七年(咸和四年,833)
- 開成元年(咸和七年,836)
-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咸和二十八年,857)
-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渤海第十二代王大虔晃十五年,871)
- 唐昭宗景福二年(渤海第十三代王大玄錫二十三年,893)
- 乾寧四年(渤海第十四代王大瑋瑎四年,897)
- 唐哀帝天祐三年(大瑋瑎十三年,906)
- 天祐四年(渤海末王大諲譔元年,907)
- 契丹天顯元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大諲譔二十年,926)
- 卷七 主要文獻書目
- 一 古代文獻
- 二 近現代文獻
- 三 國外文獻(含譯著)
- 后記 更新時間:2021-01-06 18: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