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渤海史
  • 魏國忠 楊雨舒
  • 4068字
  • 2021-01-06 18:54:56

三 商業與對外貿易的繁榮

渤海國農、牧、漁、獵及手工諸業的全面發展,不但解決了人們的基本生活問題,而且還產生了相當數量的剩余產品,在此基礎上渤海國的商業和貿易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渤海國的五京及各府州縣在大欽茂時期已普遍建立,日益增加的人口逐漸向這些城鎮聚集,促使各城鎮的商業活動逐漸增加,其中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和東京龍原府已成為渤海國的三大商業中心。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國中后期的都城,它的外郭城內不但街道寬闊、整齊,而且縱橫的街路還把整個外郭城分割成數十個里坊,這些里坊不但供平民居住,而且有的還被開辟為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場所。由于缺少資料,我們無法了解上京龍泉府商業發展及商品交易的具體情況,但僅從該城中那些密布的里坊就能想象出當時商賈云集、買賣興隆以及渤海名品交易的紅火熱鬧場面。中京顯德府和東京龍原府是渤海國前期的都城。雖然我們在這兩座都城中均沒有發現類似于上京龍泉府外郭城中那樣整齊的里坊遺跡,但從它們各自所處的地位來推測,它們也應是商業較發達的城市,而且東京龍原府還位于龍原—日本道上,應是對日貿易的物資集散地。此外,西京鴨淥府位于渤海國的重要交通線鴨淥—朝貢道上,這里很可能是與唐朝貿易的物資集散地,而各府州縣則應是各地的商業中心和物資集散地。

在國內商業發展的同時,渤海國與唐朝的貿易也有了較快的發展。這種貿易主要是通過地方政權與中央王朝之間的“朝貢”與“回賜”的方式來進行的。

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渤海高王大祚榮就派遣其子大門藝入唐都為質子。自此以后,歷代渤海王遣子入唐侍衛遂成制度。與此同時,渤海王還不斷派遣使臣入唐朝貢,敬獻各種方物,而唐王朝則對渤海王子或使臣給予各種不同的賞賜。

從雙方禮物交流的情況看,有半數以上是在唐玄宗開元至天寶年間發生的,而此時正值渤海國以舊國和中京顯德府為都期間,這就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在渤海國前期,今吉林省東部地區的經濟要比其他地區更為發達。

渤海國與唐朝之間也還存在著其他形式的貿易往來。我們從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大祚榮剛剛接受唐朝冊封就遣子入唐都“請就市交易”[51],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曹、濮、徐、兗、鄆等15州地區“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52]以及唐文宗開成元年(836)淄青節度使奏“新羅、渤海將到熟銅,請不禁斷”[53]等記載就完全可以斷定,雙方的貿易往來不但存在,而且還是非常活躍的。就連當時的日本人也曾在青州(今山東省益都縣)港看到過“有渤海交關船同泊彼浦”[54](這里的“交關船”就是貿易船)。對于同渤海的貿易,唐朝最初是準許的。為了適應與渤海貿易活動的需要,唐朝還在青州設立了“渤海館”,專門接待渤海商人、使者等。后來,在渤海與唐朝貿易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渤海商人通過非法的走私途徑,將貨物偷運至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等地進行私下交易,于是,唐朝中央政府便規定:“諸錦罽、綾羅、繡、織成、細鈾、絲布、牦牛尾、珍珠、銀、銅、鐵、奴婢等,并不得與諸蕃互市;又準令式,中國人不合私與外國人交通買賣,婚娶來往”[55]。渤海與唐朝之間的貿易自此受到了一些限制和不利的影響。

另外,渤海國與日本的貿易也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渤海贈送日本的禮物是以大量的方物為主,而日本回賜給渤海的禮物有彩錦、綾、絹、帛、絲、綿、調布等,其總數約在1100匹(端)和16165絇(屯)以上。[56]根據以上數字,我們可以斷定,渤海國與日本的物資交流規模非常大,具有明顯的貿易性質,難怪日本朝廷會對渤海國使團做出“實是商旅,不足鄰客”[57]的評價了。

總之,隨著渤海國與唐朝和日本貿易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一條從中原地區經渤海國到日本的“東北亞絲綢之路”,我國盛唐時期以及日本的物質文明也逐漸傳入了東北地區,各方通過這種禮物的交換實現了互通有無,而且這種頻繁的物資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方的經濟發展。這對渤海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大諲譔元年(907,此時唐朝已滅亡)以后,渤海國不但繼續與日本開展貿易活動,而且還一如既往地向后梁、后唐等中原王朝貢獻貂鼠皮、被褥、熊皮、人參、松子、昆布、黃明、細布、發、靴、革、奴子、白附子及虎皮等方物,并進兒口、女口,始終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往來。


[1] (唐)李延壽撰:《北史》卷94《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3124頁。

[2] [日]菅原道真:《類聚國史》卷193,國史大系本。

[3] 馮德培等主編:《簡明生物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3頁。

[4]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97《東夷·肅慎氏傳》,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534頁。

[5] 見《貞孝公主墓志》碑文。該碑文1980年出土,現藏于延邊州博物館內。

[6]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3頁。

[7] (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卷85《東夷列傳·挹婁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2812頁。

[8]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3頁。

[9] (宋)洪皓撰:《松漠紀聞》(續),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頁。

[10]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3頁。

[11] (唐)魏徴等撰:《隋書》卷81《東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3年標點本,第1821頁。

[12] 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3頁;關于“太白山之菟”,也有學者認為應是東北虎(見趙評春《太白山之“菟”應為東北虎辨——渤海史料疏證之一》,《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3期)。

[13]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北狄·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5360頁。

[14]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456頁。

[15]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3頁。

[16]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60《食貨志》,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930頁。

[17] 以上內容參見楊雨舒《渤海國時期吉林的鐵器述論》,《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18] (宋)葉隆禮等撰:《契丹國志》卷24《王沂公行程錄》,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第258頁。

[19]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7《地理志一》,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448頁。

[20]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469頁。

[21] 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17《食貨考》,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2年翻印本,第533頁。

[22]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54《食貨志四》,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1383頁。

[23] 孫乃民主編:《吉林通史》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頁。

[24] 以上內容參見楊雨舒《渤海國時期吉林的鐵器述論》,《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25] 孫乃民主編:《吉林通史》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187頁。

[26] (宋)洪皓撰:《松漠紀聞》,載李澍田主編《長白叢書》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頁。

[27] 楊雨舒:《渤海國時期吉林的鐵器述論》,《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28]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北狄·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5358頁。

[29] 賈敬顏:《王曾上契丹事疏證稿》,《北方文物》1987年第1期。

[30]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97《東夷·肅慎氏傳》,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534頁。

[31] 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永吉縣文物志》,1985年內部出版,第76頁。

[32] 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和龍縣文物志》,1984年內部出版,第85頁。

[33]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卷972《外臣部·朝貢五》,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11417頁。

[34]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 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469頁。

[35] 延邊博物館等:《吉林省和龍縣北大渤海墓葬》,《文物》1994年第1期,第39—40頁。

[36] [韓]金玟志:《石國墓中出土的三彩女俑服飾》,尹鉉哲譯,見鄭永振主編《渤海史研究》9,延邊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301、307頁。

[37] 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1《總略上》,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2年翻印本,第245頁。

[38]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北狄·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5358頁。

[39]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上京宮城第一宮殿東、西廊廡遺址發掘清理簡報》,《文物》1985年第11期。

[40] 鄭永振、嚴長錄:《延邊古代簡史》,延邊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頁。

[41]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渤海上京宮城第2、3、4號門址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1期。

[42]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渤海上京宮城第2、3、4號門址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1期。

[43] 鄭永振、嚴長錄:《延邊古代簡史》,延邊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頁;[日]小島芳孝:《渤海的產業與物流》,陳國慶譯,載楊志軍主編《東北亞考古資料譯文集》第4輯,北方文物雜志社2002年版,第135—136頁。

[44] 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20《余錄》,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1982年翻印本,第673頁。

[45] (宋)葉隆禮等撰:《契丹國志》卷24《王沂公行程錄》,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第258頁。

[46] 王承禮:《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頁。

[47]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3頁。

[48] (宋)葉隆禮等撰:《契丹國志》卷14《諸王傳·東丹王》,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第171頁。

[49] 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和龍縣文物志》,1984年內部出版,第34頁。

[50] (北齊)魏收撰:《魏書》卷100《勿吉傳》,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220頁。

[51]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卷971《外臣部·朝貢四》,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11405頁。

[52]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24《李正己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3535頁。

[53] (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999《外臣部·互市》,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11727頁。

[54] [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2,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頁。

[55]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卷999《外臣部·互市》,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第11727—11728頁。

[56] 上述數字是根據孫玉良《渤海史料全編》一書中轉載的《續日本紀》《類聚國史》《日本后紀》《日本紀略》《續日本后紀》《日本三代實錄》《滿洲發達史》《扶桑略紀》等日本古籍和著述統計出來的(見該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326頁)。

[57] 孫玉良編著:《渤海史料全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西盟| 墨脱县| 鹤壁市| 德令哈市| 景东| 抚顺市| 北宁市| 堆龙德庆县| 保亭| 靖西县| 斗六市| 泰来县| 浠水县| 南丰县| 罗山县| 镇平县| 东莞市| 淳化县| 明水县| 岑溪市| 图木舒克市| 吉林省| 积石山| 鸡西市| 新沂市| 安塞县| 九寨沟县| 高邮市| 武夷山市| 盈江县| 安图县| 宁阳县| 田阳县| 农安县| 尼木县| 崇州市| 松潘县| 措勤县| 乳源|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