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與新羅的長期對立

渤海人的祖先——靺鞨人與新羅人在歷史上積怨甚深。早在125年,就有“靺鞨大入北境”。此后的數百年間,雙方戰爭不斷,經常發生靺鞨人“殺掠吏民”[14]或新羅人大敗靺鞨兵“斬獲不可勝計”[15]的事件。雙方都視對方為死敵。這種長期敵對的局面也是導致后來渤海國與新羅之間長期對峙的根源之所在。

自唐總章元年(668)高句麗滅亡到武則天圣歷元年(698)渤海建國,新羅人乘虛占領了原高句麗的部分領土及百濟全境,統一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并不斷向北擴張領土,與唐朝關系一度非常緊張。而此時的渤海國尚立足未穩,面臨著唐朝和新羅的雙重威脅。為了能與唐朝相抗衡,高王大祚榮不得不主動地“附新羅,受五品大阿飧之秩”[16]。然而,隨著渤海國與唐朝關系的改善,特別是渤海國的實力有了初步發展,欲進一步對外擴張時,新羅人感到了威脅,于是便積極與唐朝改善關系,力求與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渤海國。唐開元二十年(732)渤海國與唐朝之間突發登州事件,隨即爆發戰爭。新羅王金光興在接到唐玄宗的詔書后,立即發兵協助唐朝夾擊渤海國,只是因為天降大雪,道路險阻而造成新羅軍隊的“兵士死者過半,竟無功而還”[17]。此后,渤海國與新羅繼續處于對峙狀態。為了有效防止渤海人的擴張,新羅早在圣德王二十年(渤海國武王仁安三年,721)七月就“征何瑟羅道丁夫二千,筑長城于北境”[18]。直到后來文王大欽茂即位后停止了對外擴張,推行“文治”,雙方的關系才有所緩和。這一時期的新羅元圣王也是一位主張“文治”的統治者。他主動采取行動,于元圣王六年(渤海國文王大興四十九年,785)三月“以一吉湌伯魚使北國”[19],力圖改善同渤海國的關系。到了憲德王四年(渤海國定王永德四年,812),新羅再次“遣級湌崇正使北國”[20]。但是,這種友好的局面并未維持多長時間。渤海國建興元年(818)大仁秀即位后,為了“中興”渤海國而重新采取了對外擴張的政策,其矛頭首先指向了新羅。面對渤海國的強大壓力,新羅不得不“命牛岑太守白永征漢山北諸州郡人一萬,筑江長城三百里”[21]。這種對峙局面一直持續到渤海末王大諲譔時期。此時的渤海國早已是國勢衰微,又面臨強敵契丹,所以不得不“陰與新羅等國結援”[22],以求得昔日宿敵的幫助。但是,此時的新羅國內也是政局動蕩,一片混亂,自顧不暇,哪還有力量與渤海國聯合,更何況雙方原本就是世代為仇的宿敵。所以,新羅不但未與渤海國聯合,相反暗地里投靠了契丹人,并派兵參加了圍攻上京龍泉府的戰斗。

渤海國與新羅不但在軍事上長期對峙,而且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是爭斗不休。例如,唐乾寧四年(897)渤海王子大封裔入唐賀正時,因其座位在新羅使節之下而向唐昭宗進狀,以渤海國大兵強為由,要求將其座位列于新羅使節之上。但唐昭宗卻認為“國名先后,比不因強弱而稱。朝制今豈以盛衰而改。宜仍舊貫,準此宣示”[23],沒有答應大封裔的請求。后來,新羅孝恭王為此還專門遣使赴唐朝,給唐昭宗送去《謝不許北國居上表》,在表中貶低渤海人是“本為疣贅部落,靺鞨之屬,實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嘗逐句麗內徙”[24]。又如,唐咸通十三年(872)渤海人烏炤度入唐參加賓貢試,結果與新羅人李同同時考中進士及第而名字位于李同之上。后來,烏炤度之子烏光贊于唐天祐三年(906)入唐參加賓貢試,恰巧又與新羅人崔彥撝同時考中進士及第,但名字卻在崔彥撝之下。烏炤度恰巧于此時出使唐朝,當他聽說此事后,立刻上表要求唐昭宗依舊例把烏光贊的名字列在崔彥撝之上,結果被唐昭宗以“彥撝才學優贍”[25]為由拒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仁寿县| 沧州市| 中山市| 乌拉特后旗| 清苑县| 恩平市| 读书| 清原| 普宁市| 页游| 阿拉善盟| 奇台县| 手游| 青海省| 鄂温| 客服| 富源县| 新兴县| 潜江市| 遂平县| 芮城县| 南华县| 海丰县| 涞水县| 多伦县| 济宁市| 呼图壁县| 安福县| 晴隆县| 宁化县| 邯郸市| 慈溪市| 奉新县| 万年县| 建平县| 苍南县| 安龙县| 富顺县| 南召县|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