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史
- 魏國忠 楊雨舒
- 3398字
- 2021-01-06 18:54:58
一 與鄰近諸族部的關系
1.與契丹的關系
契丹是我國歷史上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契丹人興起于潢河(今內蒙古境內的西拉木倫河)和土河(即今內蒙古境內的老哈河)流域。在東北地區三大少數民族族系中,契丹屬于東胡族系,該族系分為烏桓和鮮卑兩大系統,而鮮卑又分為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契丹源出鮮卑部,為東部鮮卑宇文別種的一支。關于契丹族稱,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史籍是《魏書》。據該書記載,“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于松漠之間,登國(北魏太祖道武帝年號)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1]。在此后的500余年中,契丹大致經歷了古八部時期、大賀氏時期和遙輦氏時期。契丹古八部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和吐六于部。隋末唐初,契丹歷史進入大賀氏部落聯盟時期。該部落聯盟亦由八部構成,即達稽部、紇便部、獨活部、芬問部、突便部、芮奚部、墜斤部和伏部。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爆發的反抗唐朝地方官吏殘暴統治的營州起義,就是由大賀氏聯盟酋長李盡忠聯合契丹別部的孫萬榮領導的。自8世紀30年代起,遙輦氏部落聯盟開始活躍于歷史舞臺。該部落聯盟仍沿襲了契丹人的古老傳統,由八部構成,即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室活部、納尾部、頻沒部、內會雞部、集解部和奚嗢部。上述八部后來發生內亂,在出身于迭剌部的軍事首領涅里的領導下,建立了新八部,即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突呂不部、捏剌部和突舉部。[2]后來建立遼朝的世里氏(即耶律氏)就出自迭剌部。遙輦氏部落聯盟一直存在到10世紀初。在這一時期中,契丹社會有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
渤海人與契丹人的矛盾由來已久。據我國史書記載,渤海人的祖先和契丹人的祖先早在東漢時期就曾有過互相侵犯。到了南北朝時期,勿吉人崛起之后,“其國西北與契丹接,每相劫掠”[3],對包括契丹在內的周鄰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歷史上渤海人與契丹人的祖先之間相互爭斗不但給雙方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加深了雙方的矛盾。隋末唐初,靺鞨的粟末、白山等部內遷到營州一帶。此時的雙方由于都受到了高句麗的威脅,所以尚能保持和平相處,靺鞨人首領乞乞仲象甚至還擔任了舍利(契丹的一種官職)。在萬歲通天元年(696)李盡忠和孫萬榮發動的營州起義中,以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為首的粟末靺鞨人開始是積極的參加者,但他們卻在中途率眾脫離起義軍,東奔靺鞨故地,走上了自謀發展的道路。這一舉動對于契丹起義軍來說無異于是釜底抽薪,可以說是導致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契丹人的這次起義失敗,導致了該民族的一蹶不振,直到200年后才又重新崛起。契丹人自然要把這筆賬算在靺鞨人的頭上。在靺鞨人東奔的過程中,武則天命契丹降將李楷固等人率部實施追擊,殺死了乞四比羽;而后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又在天門嶺一戰大敗李楷固的追兵,李楷固僥幸脫身。盡管李楷固率部追擊靺鞨人是受朝廷差遣,但雙方的交戰畢竟造成了兩個民族之間的互相仇殺。所以,在此后的一個較長的時期里,雙方關系一直不睦。也正因如此,渤海人才在其西部邊陲重鎮——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4]。
2.與突厥的關系
突厥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突厥人最早起源于今新疆準噶爾盆地以北,約在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北齊天寶三年(522),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在于都斤山(今蒙古杭愛山)建立牙庭(即都城),史稱突厥汗國。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突厥被隋朝打敗而發生內亂,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貞觀四年(630),東突厥為唐軍所滅。但是,東突厥又在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復國,并再度強盛起來,“其地東西萬余里,控弦四十萬”[5],就連契丹、奚等也因畏其勢力而一度依附之。
關于渤海人與突厥的關系,有關史籍中的記載非常簡略,所以無法窺其全貌,只能根據相關的記載做出推測。渤海建國后不久,大祚榮就“遣使通于突厥”,渤海人還曾與黑水靺鞨人一道“請突厥吐屯(吐屯就是突厥派駐各地負責監管和收稅的官吏)”。[6]我們認為,渤海人此舉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其根本目的是要借助突厥人的力量來對抗唐朝,同時也可使自己不受來自突厥、契丹等確定西鄰的侵擾,贏得發展壯大所需要的時間。8世紀30年代以后,突厥人的勢力逐步走向衰落。在這種情況下,渤海人對突厥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突厥遣使求合,擬打兩藩,奚及契丹”[7]。但是,大武藝對此卻斷然拒絕,還準備將突厥使臣押送到長安,后因唐玄宗的勸說才作罷。大武藝此舉表明,此時的渤海人已下決心斷絕與突厥人的關系,誠心誠意地改善與唐朝的關系,也正是從這時起,渤海與唐朝的關系進入了一個穩步發展的新階段。
3.與室韋的關系
室韋也是我國歷史上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同樣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室韋之名最早也是見于北魏時期。室韋各部落的形成發展過程比較復雜,部落數量也很多。隋朝時期,室韋形成5個大的群落,即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和大室韋。[8]唐朝時期,有明確記載的室韋各部名稱達二十余個,即烏素固、移塞沒、塞易支、和解、烏羅護、那禮、山北、小如者、大如者、婆萵、嶺西、黃頭、達姤、訥北支、烏丸、大室韋、西室韋、蒙兀、落坦、東室韋、駱駝、達木等,其中黃頭室韋分布在今農安、乾安、長嶺一帶;東室韋分布在今洮兒河下游北岸,達姤室韋則分布在今松原一帶。[9]
關于渤海人與室韋諸部的關系,史籍中并沒有明文記載,但根據黃頭室韋、東室韋和達姤室韋存在的時間和分布的地域來看,他們應該與渤海人有來往,并在渤海強盛時期受到渤海人的控制。
4.與靺鞨各部的關系
大祚榮建立渤海國后,靺鞨各部中除粟末部和白山部外,伯咄和安車骨等部亦成為渤海國的組成部分。但是,拂涅、越喜、鐵利和虞婁等部卻仍然獨立于渤海國之外,當黑水靺鞨強大之時,上述四部曾歸其管轄。據統計,自高王大祚榮十七年至文王大興四年(714—741),拂涅部或單獨朝唐,或與渤海人一起朝唐達18次之多,鐵利部有14次,越喜部則為11次。[10]而從大興四年至大彝震咸和十年(741—840)的百年間,除康王大嵩璘正歷元年(802)越喜和虞婁分別朝唐一次外,其他諸部竟然一次也未朝唐。這說明,拂涅和鐵利等部在大欽茂時期已為渤海國所控制或吞并。而越喜和虞婁則是在宣王大仁秀“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11]時為渤海國所吞并的。渤海國吞并上述各部后,便以其故地為基礎設置行政區劃。例如,在拂涅故地設置東平府;在鐵利故地設置鐵利府;在越喜故地設置懷遠府和安遠府;在虞婁故地設置定理府和安邊府等。
在靺鞨各部中,黑水靺鞨諸部最為強悍。黑水靺鞨包括思慕、郡利、窟說、莫曳皆、拂涅、越喜、鐵利和虞婁等部,其勢力強盛時期統治的部落多達16個。為加強與中原內地的聯系,黑水靺鞨于唐貞觀十四年(640)遣使入唐朝貢,唐朝則以其統治的地區置黑水州,將其納入了唐朝的行政管理體制。此后,黑水靺鞨朝唐不斷。開元十四年(726),唐朝又以黑水靺鞨所轄之地置黑水都督府。在唐朝的大力支持下,黑水靺鞨的力量進一步加強,甚至當渤海國建立后,它也仍然保持獨立朝唐,不受渤海國節制,從而成為東北北部唯一能與渤海國抗衡的政治力量。黑水靺鞨是唐朝用來牽制渤海國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渤海國擴張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正因如此,武王大武藝在位時期才打算發兵征討黑水靺鞨。但是由于渤海國內部出現了矛盾,發生了大門藝拒絕領兵征討黑水靺鞨并逃亡唐朝的意外事件,渤海國征討黑水靺鞨的計劃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此事件還導致渤海國與唐朝關系緊張,甚至爆發了戰爭。但是,渤海國并未就此罷休。經過文王大欽茂的勵精圖治,渤海國的國力進一步增強,并在開元二十九年(741)突厥勢力瓦解后,不失時機地北進,征服和吞并了拂涅和鐵利等部,從而為以后征服黑水靺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大欽茂去世后,渤海國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爭權奪利的激烈斗爭,國力有所削弱,對外擴張也一度停止了。元和十三年(818),宣王大仁秀即位了。大仁秀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統治者,在他的有效統治下渤海國的社會得到了全面發展,國力得到了恢復和增強,而此時的唐朝卻早已是藩鎮割據,內亂不斷,根本無暇顧及東北邊疆之事。大仁秀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舉向北擴張。他首先吞并了越喜和虞婁等部,接著便把矛頭直指黑水靺鞨,進行了一系列戰爭,雖然未能最終吞并黑水靺鞨,但卻牢固地將其控制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使之不復與王會矣”[12],時間長達一百余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