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史
- 魏國忠 楊雨舒
- 1247字
- 2021-01-06 18:54:56
一 儒家文化
渤海人在與唐朝的密切往來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接受了儒家文化,其文化素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文化流派。有唐一代,儒家文化不僅在中原內地居于主導地位,而且也長期濡染著居住在祖國東北邊疆的渤海人。文王大欽茂時期,渤海國從唐朝引進了《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等儒家典籍。此后,渤海人便把這些典籍作為君臣們學習和熟知儒家文化的主要教材,儒家典籍中的許多內容也被廣泛地應用到書信、人名甚至機構名稱中去。例如,目前保存在我國史籍中唯一的一篇渤海王給唐朝皇帝的《賀正表》中有“遠馳信幣”[1]一句,“幣”字源出于《戰國策·齊策三》中“請具車馬皮幣”一句,指的就是古代人們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大玄錫五年(876),大玄錫致日本陽成天皇書中有“聞義則徙,君子斯宗”[2]一句,“宗”字源出于《禮記·檀弓上》中“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3]一句,意為“尊奉”;文王大欽茂的“茂”字源出于《詩經·齊風·還》中“子之茂兮”[4]一句,意為“美好”;末王大諲譔的“譔”字,《爾雅·釋詁》中解釋其意為“敬”[5];大聰睿的“睿”字源出于《禮記·中庸》中“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6]一句,意為“通達,看得深遠”;胄子監的“胄子”一詞源出于《尚書·舜典》中“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7]一句;巷伯局的“巷伯”一詞源出于《詩經·小雅·巷伯》,指奄官,又稱寺人,即“內小臣也”[8];左、右猛賁的“猛賁”一詞是根據《尚書·牧誓》中的“虎賁”[9]一詞加以變通而成的等。再從已發現的貞惠、貞孝兩公主墓志來看,通篇都體現著儒家文化的影響。上述兩墓志的作者應為渤海人,他(他們)十分熟悉儒家經典并運用自如。據統計,墓志內容中涉及的儒家典籍達數十種之多,主要有《大唐開元禮》《詩經》《易經》《周禮》《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孟子》《晉書》《漢書》《三國志》等。經專家考證認定,僅貞孝公主墓志內容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典故、詞源等直接或間接地與《詩經》有關的就達20余處,與《易經》有關的有10余處,而墓志內容源出《禮記》《周禮》的也有將近10條。[10]如“標同車之容儀,葉家人之永貞”一句中,“同車”一詞源自《詩·鄭風·有女同車》[11];“家人”一詞源自《周易·家人》[12];“永貞”一詞源自《周易·賁》[13]。“動響環佩,留情組”一句中,“環佩”一詞源自《禮記·經解》中“行步,則有環佩之聲”[14]一句;“組
”一詞源自《禮記·內則》中“織纴組
,學女事”[15]一句。“丕顯烈祖,功等一匡”一句中,“丕顯”一詞源自《詩經·周頌·執兢》中“丕顯成康”[16]一句;“烈祖”一詞源自《詩經·商頌·烈祖》中“嗟嗟烈祖”[17]一句等。“渤海人不僅熟稔儒家典籍,而且還將儒家所宣揚的道德標準奉為行為的規范和準則,用以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甚至連官制的名稱都要用忠、仁、義、禮、智、信來命名,可見其推崇程度之深。總之,上述事實充分說明,儒家思想已經深入渤海社會的各個領域,儒家文化已在渤海的社會,尤其是上層社會的王族和貴族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普及。”[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