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渤海史作者名: 魏國忠 楊雨舒本章字數: 3452字更新時間: 2021-01-06 18:55:01
三 府州縣
1.府
府作為行政區劃設置始于唐朝。《辭海》:“唐升京師、陪都和皇帝往蹕所在地的州為府。”唐朝的五京制是以五府加號為五京,鳳翔府號西京,京兆府號中京,河南府號東京,太原府號北京,成都府號南京。渤海國同樣也是加五府為五京。上京曰龍泉府,中京曰顯德府,東京曰龍原府,南京曰南海府,西京曰鴨淥府。可見渤海國的五京確實是由唐朝傳承而來的。但渤海國的“府”與唐朝的“府”并不完全相同,唐朝京下設道,道下設州,府只是特殊的州,數量極少,不是一級行政區劃。而渤海國沒有設置道(因為渤海國本身就隸屬于唐朝的河北道),它的五京曰五府,府下設州,州下設縣,所以渤海國的府是一級行政區劃。渤海國十五府各領數州不等,是渤海國在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十五府的設置應始于大欽茂時期,但應厘定于大仁秀“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6]之后。渤海國除五京及五府之外,又另置十府,分別是:
長嶺府 為高句麗故地,稱“營州道”。是渤海國與中原交通的要道,在今吉林省樺甸市蘇密城。
扶余府 為扶余故地,“常屯勁兵捍契丹”[7]。位于今吉林省農安縣。
鄚頡府 為扶余故地,位于今黑龍江省阿城一帶。
定理府 為挹婁故地,在今黑龍江省友誼縣鳳林古城。[8]
安邊府 為挹婁故地,一說在今俄羅斯濱海地區之奧爾加;一說在今以撓力河流域為中心的寶清、饒河一帶。
率賓府 為率賓故地,在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烏蘇里斯克(雙城子)。[9]
東平府 為拂涅故地,在今興凱湖一帶。
鐵利府 為鐵利故地,位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
安遠府 為越喜故地,在今興凱湖東岸。
懷遠府 為越喜故地,大體上在錫霍特山脈以東的日本海沿岸地區。
2.州和縣
州作為行政區劃始于東漢末,縣作為行政區劃基層設置始于秦朝的郡縣制,并一直沿用至今。為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時廢除郡,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縣兩級制,隋煬帝時改州為郡。唐初再改為州,后因州的數量較多,不便于中央管理,所以太宗時在州上設道,地方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
渤海國全面憲象唐朝,行政區劃也是一樣。大祚榮在受冊封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10]時,渤海國的行政區劃設置就應當開始了,當時不會有京、府的設置,初期其境內也不一定有州一級的區劃,但縣一級區劃這時應已設置,到大武藝“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之后,州、縣的設置應已具有一定規模,大欽茂都上京后,仿照唐制置五京,京、府、州、縣四級行政區劃逐步完善,至大仁秀“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11]之后,對全境行政區劃進行厘定,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據金毓黻考證,共有130個縣,但實際上縣的數目要超過此數。渤海國州、縣設置如下:
上京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
龍州 為上京龍泉府首州,與府同治,以產聞名,下轄永寧、豐水、扶羅、長平、富利、佐慕、肅慎、永平八縣,永寧為附郭縣。
湖州 位于湄沱湖(今鏡泊湖)附近,以盛產鯽魚聞名,今南湖頭古城有可能即其故址(一說在今城墻砬子古城),轄長慶縣。
渤州 是上京龍泉府以北的重要州城,其治所大體上在今海林市的海浪河流域一帶,轄貢珍縣。
中京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
顯州 為中京顯德府首州,與府同治,以產布聞名,下領金德、常樂、永豐、雞山、長寧五縣。
盧州 在今吉林省龍井市附近,以產稻聞名。下轄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五縣。
鐵州 位于中京顯德府西南30千米處,即今吉林省和龍市獐項古城,下轄位城、河端、蒼山、龍珍四縣,其中的位城以產鐵聞名。[12]
湯州 在今吉林省龍井市附近,下轄靈豐、常豐、白石、均谷、加利五縣。
榮州 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北大古城,下轄崇山、溈水、淥城三縣。
興州 在今吉林省安圖縣附近,下轄盛吉、蒜山、鐵山三縣。
東京龍原府領慶、鹽、穆、賀四州。
慶州 為東京龍原府首州,與府同治,下轄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六縣,龍原為附郭縣,以產豉聞名。
鹽州 在今俄羅斯波謝特灣南2千米的克拉斯基諾古城址,為“日本道”的出海口。下轄海陽、接海、格川、龍河四縣。
穆州 在東京龍原府西南60千米處,下轄會農、水岐、順化、美縣四縣。
賀州 今址待考,下轄吉理、洪賀、送城、石山四縣。
南京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
沃州 為南京南海府首州,與府同治,下轄沃沮、鷲巖、龍山、濱海、升平、靈泉六縣。
晴州 在南京南海府西北60千米處,下轄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巖五縣;
椒州 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榮光郡鳳興里白云山山城址,下轄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巖淵五縣。
西京鴨淥府領神、桓、豐、正四州。
神州 為西京鴨淥府首州,與府同治,下轄神鹿、神化、劍門三縣。
桓州 在今吉林省集安市,下轄桓都、神鄉、淇水三縣。
豐州 在今吉林省撫松縣新安古城,下轄安豐、渤恪、隰壤、硤石四縣。
正州 在今吉林省通化市,轄縣不詳。
長嶺府領瑕、河二州。
瑕州 與長嶺府同治。
河州 可能在今海龍縣山城鎮,轄縣不詳。
扶余府領扶、仙二州。
扶州 與府同治,下轄扶余、布多、顯義、鵲川四縣。
仙州 下轄強師、新安、漁谷三縣。
鄚頡府領鄚、高二州。
鄚州 與府同治,下轄粵喜、萬安二縣。
高州 不詳。
定理府領定、潘二州。
定州 與府同治,下轄定理、平邱、巖城、慕美、安夷五縣。
潘州 下轄沈水、安定、保山、能利四縣。
安邊府領安、瓊二州。
安州 與府同治。
瓊州 不詳。
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華州 與府同治。
益州 不詳。
建州 州治在今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斯克(雙城子)。
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共十八個縣。
伊州 轄縣不詳。
蒙州 紫蒙縣,其余不詳。
沱州 轄縣不詳。
黑州 轄縣不詳。
比州 轄縣不詳。
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
廣州 與鐵利府同治,轄縣不詳。
汾州 轄縣不詳。
蒲州 轄縣不詳。
海州 轄縣不詳。
義州 轄縣不詳。
歸州 轄縣不詳。
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
達州 下轄懷福、豹山、乳水三縣。
越州 轄縣不詳。
懷州 轄縣不詳。
紀州 轄縣不詳。
富州 下轄富壽、新興、優富三縣。
美州 下轄山河、黑川、麓川三縣。
福州 轄縣不詳。
邪州 轄縣不詳。
芝州 轄縣不詳。
安遠府領寧、郿、慕、常四州。
寧州 與安遠府同治,轄縣不詳。
郿州 轄縣不詳。
慕州 轄縣不詳。
常州 轄縣不詳。
除十五府所領各州外,渤海國還置郢、銅、涑三個直屬王廷的獨奏州。
郢州 位置不詳,下轄延慶、白巖兩縣。
銅州 在今哈爾巴嶺山區,轄花山等縣。
涑州 在今吉林市附近。
以上共六十州。
集州 轄奉集縣。
麓州 轄麓郡、麓波、云山三縣。
此二州為《遼史·地理志》所記載,再加上述六十州,總共為六十二州。
總之,渤海國興起于牡丹江中上游之一隅,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唐王朝管轄下的強盛王國,設立了京、府、州、縣制度,其行政建制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很多府、州、縣的地理位置至今仍未得到確認。
[1]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北狄·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5360頁。
[2]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0頁。
[3]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99下《北狄·渤海靺鞨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5360頁。
[4] (元)脫脫等撰:《遼史》卷38《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457—458頁。
[5] [朝]林浩成、金成鎬著:《渤海問題學術報告會》,李云鐸譯,《歷史與考古信息·東北亞》2001年第1期。
[6]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1頁。
[7]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2頁。
[8] 見魏國忠、朱國忱、郝慶云《渤海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頁。關于定理府治所,還有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說,見王承禮《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頁。
[9] 關于率賓府今址,還有黑龍江省東寧縣大城子古城說,見張泰湘《大城子古城調查記》,《文物資料叢刊》1981年第4輯。
[10]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0頁。
[11]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219《北狄·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第6181頁。
[12] 見李健才、陳相偉《渤海的中京和朝貢道》,《北方論叢》1982年第1期,第74頁。關于鐵州今址,學術界分歧較大。其他觀點還有撫松新安古城說,見孫進己《東北歷史地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頁;安圖縣仰臉山城說,見孫進己《唐代渤海之五京》,《高句麗渤海研究集成》(5),《渤海卷》(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頁;今朝鮮茂山一帶說,見樸龍淵《關于渤海中京問題的商榷》,《延邊文物資料匯編》,1983年版,第101頁;鄭永振《渤海的疆域與五京之地理》,《渤海史研究》九,延邊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頁;魏國忠等《渤海國史》也持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