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統治機構
渤海國建立初期,史載“其國延袤二千里,無州縣館驛,處處有村里,皆靺鞨部落。其百姓者,靺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為村長。大村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曰首領”[1]。由此可知,當時的渤海國統治制度比較簡單,而且仍保持著原來靺鞨社會組織形式的特點。不過,上述情況很快便因渤海國“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2]而發生了重大變化。自文王大欽茂起,渤海國仿照唐朝,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社會統治機構。
渤海國的中央統治機構為三省六部一臺七寺一院一監一局。
三省:政堂省(相當于唐朝的尚書省),為渤海國的最高行政機構,主要負責執行政令;宣詔省(相當于唐朝的門下省),為渤海國的最高樞密機構,主要負責審議政令;中臺省(相當于唐朝的中書省),為渤海國的最高決策機構,主要負責草擬制定政令。
六部隸屬于政堂省,分別為:忠部(相當于唐朝的吏部),下轄忠、爵二司,負責文職官吏的選拔任用、授勛封爵、考查審核等事宜;仁部(相當于唐朝的戶部),下轄仁、倉二司,負責土地、錢糧、貢賦等經濟和財務方面的事宜;義部(相當于唐朝的禮部),下轄義、膳二司,負責禮儀、祭祀、貢舉等事宜;智部(相當于唐朝的兵部),下轄智、戎二司,負責武官任免、軍隊管理、軍需供應、作戰地圖等事宜;禮部(相當于唐朝的刑部),下轄禮、計二司,負責法律條令、刑法、監獄案件審核等事宜;信部(相當于唐朝的工部),下轄信、水二司,負責交通、水利、屯田、建筑、工匠管理等事宜。上述六部十二司中,忠、仁、義、智、禮、信司為正司,而爵、倉、膳、戎、計、水司為支司;忠、仁、義、爵、倉、膳司為左六司;智、禮、信、戎、計、水司為右六司。
一臺:中正臺(相當于唐朝的御史臺),是渤海國的監察機構,負責對文武百官軍民人等的督察。
七寺:殿中寺(相當于唐朝的殿中省),負責服侍渤海王以及宮廷生活等事宜;宗屬寺(相當于唐朝的宗正寺),負責與王族有關的事務;太常寺(與唐制同名),負責禮儀祭祀等事宜;司賓寺(相當于唐朝的鴻臚寺),負責接待外國使節等事宜;司藏寺(相當于唐朝的太府寺),負責財貨、廩藏、貿易等事宜;司膳寺(相當于唐朝的光祿寺),負責宮廷的酒醴和膳食等事宜;大農寺(相當于唐朝的司農寺),負責渤海全國的倉儲和營田等事宜。
一院:文籍院(相當于唐朝的秘書省),負責經籍圖書和撰寫碑文、祝文、祭文等事宜。
一監:胄子監(相當于唐朝的國子監),負責對渤海王族及貴族子弟的教育等事宜。
一局:巷伯局(相當于唐朝的內侍省),負責王室與后宮的命令傳達、警衛、生活服侍等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政堂省最高首腦大內相的地位高于其他兩省的最高首腦,從而表明渤海國政堂省在三省中居于核心地位,權力集中于大內相。與唐朝那種由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之間互相制約,皇帝從中掌握的體制相比,渤海國的中央集權程度顯然更高,可以避免三省之間在討論重大政策時議而不決,互相推諉的弊端。第二,渤海國中央統治機構中的大多數部門及其正、副官職都是與唐朝的有關部門及其官職相對應的,只是名稱有所不同罷了,甚至有的部門和官職名稱竟完全相同,這說明渤海國與唐朝中央統治機構在職能上大體是相同的。[3]
渤海國的軍事機構為十衛,即左、右猛賁衛;左、右熊衛;左、右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渤海國的十衛源出于唐朝的十六衛軍制,[4]因此其主要職責與唐朝的十六衛類似,也是平時負責警衛王宮和京城,戰時統領軍隊出征。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唐朝內養王宗禹出使渤海國歸來,向朝廷報告說:“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5],其中的神策軍之名與唐朝后期北衙六軍[6]中的神策軍完全相同,可見渤海國后期又仿照唐朝建立了相應的軍事機構。
總之,渤海國的社會統治機構是比較系統、完善而有效的。盡管目前學術界對渤海國的社會性質存在著不同的看法[7],但渤海國已仿照唐朝建立了封建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統治機構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