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渤海史
  • 魏國忠 楊雨舒
  • 2570字
  • 2021-01-06 18:54:53

二 大仁秀時期渤海國的中興

大仁秀是大祚榮的弟弟大野勃的第四世孫、大嵩璘的堂兄弟。盡管大仁秀是旁系王族的子弟,但其治國才能絲毫不遜于大欽茂,其武功也遠勝于大武藝。

文王死后20多年中政局的嚴重動蕩和秩序的極度混亂,不僅削弱了渤海政權的統治基礎,導致了王國的中衰,也大大削弱了其對所屬諸部的控制,因而出現了離心的趨勢。與此同時,南鄰新羅倒像是出現了復興的兆頭,竟有條件出動大量甲兵助唐平叛,或多或少地打破了南北對峙中的實力平衡。這一切既影響著渤海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也對其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面臨如此復雜險惡的國內外形勢,當務之急就是穩定局面,恢復秩序。大仁秀深知,要想保住王位,首先必須借助于唐朝的支持,于是以“知國務”的身份,遣使朝唐“告哀”并請求封冊,也就是“元和十三年(818)三月,渤海國遣使李繼嘗等二十六人來朝”[3]。同年五月十八日,唐朝決定“以知國務大仁秀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都督,渤海國王”。

大仁秀即位后,努力調整并緩和了因王位之爭而導致的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還做到“禮儀立身”[4],“俗傳禮樂,門襲衣冠……其儀不忒,執德有恒”[5],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來治理國家,并完善了以三省六部和品階勛爵制度為基礎的各項封建統治制度。他還采取了若干有利于穩定的措施,諸如重新確立嫡長子繼承的制度,恢復王族內部的宗法關系,調整王廷內部的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積極提拔和大膽使用賢良干才,從而調動起統治集團中多數人的積極因素。結果在較短的時間里,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扭轉了此前中衰的局面,并使國力有了一定的恢復和增強。

在穩定渤海國政局的基礎上,大仁秀果斷進擊,“南定新羅,北略諸部”[6]

渤海與新羅的關系曾長期不睦。此前,八九世紀之交,渤海與南鄰間的緊張形勢雖由于新羅使者的到來而相對緩和,但原有的敵對情緒并未消除,潛伏的矛盾和危機照樣存在。又由于新羅的長期動蕩不定,雖在此前一度出現復興的兆頭,但不久就又發生了內亂,“州郡大饑,盜賊蜂起”,許多人不得不跑到唐朝境內的浙東一帶“求食”,嚴重削弱了新羅政權。這也就給大仁秀的“南進”提供了機會。所謂的“南定新羅”之役,實際上發生于元和末年,即819年至820年初。盡管其具體情況失載,但以新羅的失敗而告終當無疑義。渤海國打敗了新羅,迫使其不得不“筑江長城三百里”[7]江即今朝鮮之大同江),處于守勢。

“南定新羅”之后,大仁秀又開始“北略諸部”。據《新唐書·渤海傳》載:“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此處所說的“海北諸部”,究竟指的是哪些部落呢?文中的“海”,應為今中俄交界地帶的興凱湖。興凱湖西南距上京龍泉府城數百公里,其周圍地區特別是北面的三江平原一帶為歷史上靺鞨諸部落及其先民分布之地,從地理方位上看大體上在“海”之“北”。“海北諸部”的具體所指,自然就是南黑水靺鞨諸部,也即《新唐書·北狄傳》所提到的拂涅、虞婁、越喜、鐵利諸部。其地南距渤海,北、東際于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千里,東西千里,基本上都在渤海國以北及東北方面,地域十分遼闊。以前,這些部落或部落群雖曾不同程度地被大武藝和大欽茂父子陸續征服,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還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但是,經過大仁秀的“北略”和“討伐”之后,這些部落或部落群皆“不復與王會矣”[8],即已完全失去了直接貢屬唐朝的資格而為渤海政權所“役屬”。當然,這些部落或部落群所分布的地域也就成為渤海的“境宇”。征服了黑水靺鞨,令其臣屬于渤海國,最終實現了大武藝時期夢寐以求而未能實現的戰略目標。

大仁秀在位期間,渤海國的疆域已空前擴大,其范圍大致南以泥河(今朝鮮咸鏡南道之龍興江)為界與新羅接壤,北與黑水靺鞨相鄰,西迄契丹,東至今日本海,已達“地方五千里”。在“開大境宇”[9]的同時,大仁秀又加強了對新占領地區的管控。此前,這些地方盡管也曾被渤海所征服或兼并,但大體上仍分別由所在之部或部落的大小“酋”“帥”以部落組織體制的形式進行管轄,當然也就不同程度地具有離心傾向而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為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大仁秀決定在這些地方普遍設置府、州、縣,即以行政機構取代原來的部落組織體制,這就是所謂的“開置郡邑”[10],確定名稱,從而健全了京、府、州、縣制度。后來,大仁秀又進一步地全面調整和劃一了地方統治機構,于是有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三十多個縣的建制,最終形成了“海東盛國”的空前規模。

大仁秀尤其重視與唐朝之間的關系。元和十三年(818)七月,當他準備遣使入唐謝恩之際,正值押領渤海的邊州長官——淄青平盧節度使李師道與朝廷關系急劇惡化之時,雙方刀兵相見,朝唐之路受阻。直到李師道之亂平定及薛平被任命為淄青平盧節度使即新渤海押藩使后,朝唐路復通,大仁秀才于元和十四年(819)冬遣使朝獻,于翌年閏正月到達唐朝,具體使命一是對唐廷的冊封表示謝恩,并獻上貢物和禮品以維持同朝廷間的情誼;二是“述職”,即奏報即位一年多來所取得的政績。剛剛即位不久的穆宗皇帝顯然感到滿意,因下旨“加大仁秀金紫光祿大夫、簡較(檢校——筆者注)司空”[11]。其后大仁秀又多次遣使朝貢。到唐敬宗寶歷年間(825—826),大仁秀仍然“比歲修貢”。太和元年(827)四月,文宗在麟德殿接見渤海使者11人,對他們“宴賜有差”[12]。總之,大仁秀對于入唐朝貢非常重視,其在位期間“元和中,凡十六朝獻,長慶四,寶歷凡再”[13],朝唐總共達22次之多,真正做到了“祗命奉章,禮無違者”[14]

大仁秀另一重要政績,就是擴大了對外的交流,這主要表現在對日關系方面。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秋冬之交,首派李承英等出使日本。唐穆宗長慶元年(821)秋冬之交,又派出以政堂省左允王文矩為首的使團聘日。長慶三年(823)十一月,派出高貞泰率領的101人使團第三次訪日。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十二月,派出政堂省信部少卿高承祖率103人組成的使團第四次訪日。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冬,再派王文矩率百余人第五次出訪日本。在上述5次出訪過程中,大仁秀同此前諸王一樣堅持了渤、日對等的原則,沒有也不可能稱藩或事大于日本,也不肯接受日方12年一聘的約束,因而雙方常因國書體例不合或聘期未滿一紀(12年)而產生矛盾。即便如此,頻繁的訪日活動,即使渤海擴大了同日本間的文化交流,也從中獲得了許多經濟上的實惠。

由于大仁秀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十分有效,所以他在位期間,渤海國不但由中衰轉為中興,而且還更加強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瓯市| 罗城| 罗平县| 修武县| 台前县| 大洼县| 钦州市| 花垣县| 龙江县| 方山县| 通渭县| 华宁县| 长泰县| 日照市| 南安市| 临西县| 策勒县| 香格里拉县| 沙田区| 太康县| 铜梁县| 闽清县| 镇巴县| 六安市| 英吉沙县| 冕宁县| 冷水江市| 德兴市| 广饶县| 富平县| 浪卡子县| 江华| 竹北市| 和平区| 常熟市| 万荣县| 怀来县| 读书| 朝阳县| 广昌县|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