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欽茂去世后渤海國的內亂
大欽茂死后,因世子大宏臨“早死”,渤海王室內部在王位繼承人選問題上爆發了激烈的爭奪,甚至出現了相互殘殺的局面。據記載大欽茂至少有嫡子3人,即大宏臨、大貞翰、大英俊等。大宏臨作為嫡長子曾被立為法定的繼承人,但在他不幸夭折后,文王并沒有再立世子,這無疑給王位的覬覦者留下可乘之機。又由于大貞翰在唐貞元七年(791)朝唐時留充宿衛,故欽茂臨終之際尚在身邊的只有大英俊。然而,別說是遠在唐朝的大貞翰與王位無緣,就是身邊的大英俊也失去了繼立的機會。此時,文王“族弟”大元義違背了王位繼承制度,以陰謀或暴力的手段奪取了王位,導致王權旁落。
時隔不久,以部分貴族和官員為核心的擁戴大欽茂嫡系子孫的勢力抓住機會卷土重來,在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成功地發動了反政變,殺掉大元義,擁立大華玙(成王)即位,使得王位重新回到大欽茂嫡系子孫之手,時間約在貞元十年(794)春夏之交。大華玙是一位頗有主見并有作為的統治者,頗有政治抱負和追求,富于魄力、辦事果斷并相當有組織才干。他剛即位,就于貞元十年(794)完成了渤海國的第四次遷都,將王都又遷回到上京龍泉府。此后直至渤海國滅亡,王都再未遷徙過。
貞元十年(794)秋冬之交或稍晚,成王去世,文王之孫大嵩璘繼立,并改元“正歷”,以示自己是文王的正宗嫡系。此時的渤海國由于內訌和反復政變,已嚴重削弱了其政權的統治基礎和實力,經濟文化也遭到嚴重破壞,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百廢待興,急需得到朝廷的支持以擺脫困境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對大嵩璘來說,當務之急是迅速收拾殘局和穩定統治秩序。為此,他對大元義的余黨進行了必要的清理和安置,提拔和重用一大批有功的“官僚”,以盡快恢復、調整王族及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平衡和利益的再分配。同時,繼續推行文王之世行之有效的各項基本政策,即所謂的“朝維依舊”[1],偃武修文,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當局面漸趨穩定及其統治地位相對鞏固后,于貞元十四年(798)初,派王侄大能信等人入朝進行“敘理”(或作“敘禮”),請求朝廷保持渤海的“藩封國”地位,依文王之例續封其為“渤海國王”。大能信等人顯然不辱使命,并成功地得到了唐朝的理解和支持。德宗皇帝于同年三月,“加渤海郡王兼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大嵩璘銀青光祿大夫、簡較(檢校)司空,冊為渤海國王,依前忽汗州都督”[2]。與此同時,大嵩璘也重視對日本的交聘,先后派遣工部郎中呂定琳、慰軍大將軍大昌泰等使節出訪日本,不僅使雙邊的睦鄰關系得到持續發展,而且為商貿和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元和三年(808)秋冬之際,大嵩璘病故,被私謚為“康王”。他結束了文王死后的混亂局面,對渤海王國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大嵩璘死后至大仁秀繼位的九年間,前后竟經歷了定、僖、簡三王的統治,并且他們在位時間都非常短促。
總之,王位的頻繁更迭和諸王的短暫統治,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渤海政局動蕩,內難不斷,渤海國的發展遇到了諸多麻煩和困難。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有人出來收拾局面,擺脫困境。于是,大仁秀應運而出并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