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高句麗滅亡與靺鞨諸部的重新整合

高句麗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南部的古老民族,最初分布于今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一帶。公元前37年,朱蒙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建國,史稱高句麗王國,接受漢朝玄菟郡的節制。后來,盡管其勢力不斷擴張,南入今朝鮮半島北部,西據遼東之地,并于427年遷都于王險城(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市),但轄境始終沒有超出漢魏以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傳統疆域;而且不論其勢力如何強大,都始終保持著對歷代中原王朝的臣屬和藩封的地位,是當時中國境內的國中之“國”。

高句麗曾是東北以及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有城百七十六,戶六十九萬七千”[1],“勝兵”三十余萬,曾先后與隋、唐兩個王朝抗衡達70年之久,所以668年高句麗的滅亡確實是當時東北地區的重大事件。唐滅高句麗既改變了這一區域原有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對比,也在附近諸部中引起強烈的震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靺鞨等有關部落的動蕩、分化以及新的組合與崛起。

靺鞨是東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南北朝時期,挹婁被稱為勿吉,其活動范圍在挹婁人的基礎上已擴大到今吉林省的中西部地區,逐漸形成了七個較大的部落,即黑水、號室、拂涅、安車骨、伯咄、白山和粟末部。隋唐時期,勿吉被稱為靺鞨。上述七部中,生活于今吉林省境內的有粟末部、白山部和伯咄部,其中粟末部居住于最南端,“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居”(粟末水即今松花江)[2],也就是松花江中上游一帶;而白山部則居住于今吉林省東部的延邊地區。

靺鞨諸部在此前唐與高句麗的對抗中持有不同立場和表現,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在高句麗滅亡后的不同命運。粟末部和白山部都曾受到高句麗的統治,其中粟末部還經常和高句麗發生戰爭。隋朝初年,粟末部在戰爭中被高句麗打敗,成為“本臣高麗”的靺鞨人。而部分粟末靺鞨人在其首領、厥稽部大莫弗瞞出(渠帥)突地稽的帶領下,南遷到柳城(柳城郡郡治,今遼寧省朝陽市)一帶定居。在后來唐滅高句麗的戰爭中,白山、粟末二部的許多人因為站在了高句麗一邊,結果受到了“株連”。唐朝滅掉高句麗后,又有一部分粟末靺鞨人被強行遷到營州(唐朝時,改柳城郡為營州都督府),其中就包括后來渤海國的建國者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與此同時,很多的白山靺鞨和高句麗人也被遷到這里。還有許多人被作為高句麗人的同伙而徙往中原各地,即所謂的“其眾多入唐”[3];再加上戰爭中的傷亡和流散,其留在原地者的數量很少,已不再成為一支政治勢力。而其他曾“附高麗”的靺鞨部落,如“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后奔散微弱”,非復昔比,顯也遭到唐軍及其盟友的打擊而一蹶不振,“后無聞焉”[4],其余眾或紛紛潛入山林躲藏,或投奔及并入黑水靺鞨諸部。不過,近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在今榆樹市老河深、永吉縣楊屯、查里巴和舒蘭市黃魚圈珠山等地均發現了六七世紀靺鞨人的早期墓葬。[5]說明仍有大批的靺鞨人生活在松花江中游一帶。反之,“臣附”于唐朝和站在唐朝方面的靺鞨人,則是另一種境遇,即有可能與唐朝一起分享勝利果實,至少也是受到了封賞,其勢力不僅沒有受到削弱,反而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黑水靺鞨諸部,由于其“最處北方,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恒為鄰境之患”[6],曾是唐同高句麗斗爭的主要盟友之一,也即貞觀二十年(646)唐校尉宇文法予以聯絡的主要對象,似曾在高句麗的背后起到牽制的作用。當然,他們也就有可能乘高句麗滅亡、南系諸部靺鞨奔散微弱的機會逐漸南進,收納其他靺鞨諸部余眾,占據安車骨、伯咄、號室、拂涅諸部的地盤。不僅如此,他們還乘高句麗遺民大規模反唐的機會進一步南下,故其勢力發展較快,后逐漸組合并形成為擁有16部的強大的部落聯盟,成為當時東北地區最強大的政治軍事勢力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顺县| 若尔盖县| 昭苏县| 新和县| 嘉禾县| 长寿区| 丹巴县| 金昌市| 天柱县| 晋江市| 甘孜| 从江县| 精河县| 襄樊市| 长治县| 东至县| 莱阳市| 新化县| 五峰| 河津市| 伊金霍洛旗| 诸暨市| 安图县| 镇沅| 峨眉山市| 墨玉县| 依安县| 清水县| 甘德县| 仲巴县| 唐河县| 金堂县| 嘉鱼县| 邓州市| 祁连县| 乃东县| 福建省| 开平市| 杂多县| 鄂州市|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