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史
- 魏國忠 楊雨舒
- 4387字
- 2021-01-06 18:54:57
一 王都的建設
中京顯德府 中京顯德府是渤海國的第二座王都[1]。它的遺址在今和龍市東北50多里處的西古城。該城分為內外兩城,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外城南北長720米,東西寬630米,周長2700米,面積達45.36萬平方米,城墻以土夯筑,底寬13—17米,頂寬1.5—4米,殘高一般為1.5—2.5米,個別之處墻高可達4.5米,城墻外曾有護城河,今已填平,內城平面亦呈長方形,位于外城的中央偏北處,南北長約370米,東西寬約190米,周長約1120米,內城北墻距外城北墻70米,[2]由于各種原因,內城城垣已遭到嚴重破壞,現已無跡可尋,但在內城的中部和北部仍可見到五座宮殿址,宮殿之間有回廊相通,在殿址上到處可見各種建筑材料的殘片,如灰色和青色的板瓦、筒瓦、瓦當、磚(許多磚瓦上都有忍冬或蓮花瓣花紋)、文字瓦、綠釉瓦、綠釉柱座、綠釉蓮花瓣飾等。
從西古城內城發現眾多的宮殿遺址以及西古城像唐長安城的宮城皇城那樣“皆呈南北長方形,并且縱橫比例很相似”[3]的情況來看,中京顯德府應是大欽茂積極向唐朝“習識古今制度”[4]的產物。
與“舊國”相比較,中京顯德府地處海蘭江沖積平原,地勢更為開闊,土壤多黑漿土,土質肥沃,地下礦藏豐富,而且交通便利。盡管中京顯德府作為王都的時間不足10年,但由于具備了上述優越條件,所以這里及其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像《新唐書》中所記載的顯州之布、盧城之稻和位城之鐵等名產均出自這一地區。另據專家學者考證,僅在中京顯德府周圍二三百里范圍內可以確認的渤海古城就有六座,[5]充分說明這一地區已成為渤海國城鎮較密集的地區之一。
上京龍泉府 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國的五京之首。自渤海國三世文王大欽茂時期起,曾兩度為渤海國王都所在地,先后長達160余年。
上京龍泉府遺址位于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坐落在牡丹江中游的東京城盆地,四面環山,三面鄰水,雖地勢險要但交通發達,這里物產豐富,風光秀麗,是建立王都理想所在。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的建設布局是仿造長安城的,因此有鏡泊湖畔“小長安”之稱。上京分宮城、王城(內城)和郭城(外城)。上京的宮城位于該城北部中央的制高點上,地勢有利于防守。宮城的平面為規整的長方形,城墻南北為720米,東西為620米,全部由大小、形狀不同的玄武巖砌筑而成。現在保存下來的城墻一般高3米,個別的地方高4米,墻垣地下基礎寬約5米,深達2米,可以推算出當時城墻的高度至少有8米。城墻雖然不是很高,但非常堅固,從當時渤海國面臨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這個高度也是實用的。城墻的四角建有角樓,城外有護城河。在宮城南、北發現有明確的城門遺址。上京外郭城東墻長約3360米,西墻長約3400米,南墻長約4584米,北墻長約4946米,周長大約16300米,上京實際占地面積約為16.4平方千米。[6]上京外郭城有10個城門,南北各3個,東西各2個。上京城內較大街道有十余條,其中主要的有5條,南北3條,東西2條。上京的中央大街相當于長安的朱雀大街,有可能也稱為朱雀大街,這條大街寬110米,連接內城正南門與外郭正南門,全長約2195米。這條大街是全城的中軸,將上京城分為東西兩個區。和長安一樣,上京也采用里坊制,上京城共有多少坊目前還不明確,但最少也有數十坊。當然,上京的里坊要比長安的里坊小得多。
經過歷代渤海國王的不斷建設與經營,上京龍泉府規模不斷擴大,雖不及當時長安、洛陽,但也位居全國前列,成為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渤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對外交往的中心,在渤海國由初興到強盛,乃至成為“海東盛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東京龍原府 東京龍原府又稱柵城府,是渤海國的第四座都城[7]。它的遺址在今琿春市以西6千米處。該城亦分為內外二城。外城平面近似正方形,東墻長746米,西墻長735米,南墻長701米,北墻長712米,周長2894米,面積50余萬平方米,城墻為土筑,破壞較嚴重,只能看清部分殘留的城墻,高4—5米,城墻外依稀可見護城河。與中京顯德府有所不同的是,東京龍原府的內城有三個,自外城南墻中部往北依次是南城、中城和北城,號稱“中央三城”,其中北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墻各寬218米,東西墻各長318米,周長1072米,城墻亦為土筑。北城中央有一高臺當為宮殿遺址,其北有3處房址,也應是宮殿遺址。“中央三城”兩側各有二城。距外城北墻127米處有一橫墻,把這一區域同其他區域隔開,形成一個單獨的城區,俗稱“北大城”。上述各部分加起來正好是八個小城,故稱為八連城。[8]像西古城一樣,八連城也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板瓦、筒瓦、文字瓦、花沿瓦、瓦當、花紋磚、綠釉瓦等。
從八連城的布局來看,它明顯具備唐代京城那種既有外城又有內城,內城的高臺上還建有宮殿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肯定,八連城和西古城一樣,也是模仿唐代京城形制修建的。
再從地理位置上看,該城位于琿春盆地之中,周圍群山環抱,盆地內是由琿春河和圖們江沖積而成的平原,土壤多黏土及部分沙土,土質較肥沃,是渤海國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新唐書》中所記載的渤海名品——“柵城之豉”就產自這里。與渤海國其他王都相比,東京龍原府更靠近日本海,既可坐收魚鹽之利,又可加強渤海國與其近鄰——日本的聯系。同中京顯德府一樣,盡管東京龍原府作為王都的時間不超過10年,但優越的自然環境仍然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另外,除八連城外,目前在今琿春境內已發現的渤海古城址達10余座,這說明東京龍原府是渤海國另一個城鎮較密集的地區。
南京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是五京之一,也是渤海國的重要京府之一。南京南海府位于渤海國的最南部,堪稱渤海國的南大門。南京南海府隔泥河(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龍興江,又稱金野江)與新羅為鄰,在渤海國與新羅關系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渤海國的五京之中,唯有南京南海府遺址的確切位置至今仍沒有定論,學術界頗多歧義。朝鮮學者丁若鏞和日本學者和田清等人認為,南京南海府故址應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首府咸興市。[9]日本學者松井等認為,南京南海府故址應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北道之鏡城[10]。我國學者金毓黻則認為:“惟今朝鮮北青郡新昌有渤海古都之城址,南距海岸約數里,其地在鏡城之南,或謂此南京南海府之所在也。”[11]朝鮮學者韓鎮書也主張:“南京南海府為現今咸鏡道北青等地。”[12]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朝鮮考古學界實地考察的深入,北青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朝鮮和韓國學者普遍把南京南海府故址定在咸鏡南道北青郡東南14千米處的北青土城(又稱土城里土城、青海土城)。[13]除上述三種主要觀點外,我國學者還提出了“白云山城說”。[14]
關于南京南海府城市的規模和形制,我國史書中的記載非常簡略,只是說其“疊石為城,幅員九里”[15]。而據朝鮮考古學界的調查證實,青海土城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城周長為2132米,現存城墻高2—3米,上寬1米,底寬8米。現存各面城墻中央都有城門址,城門彼此對稱,城墻西南角有類似角樓址的遺跡。城內有東西和南北向筆直伸展的大道,現存東西向的道路約長565米,寬3米。
從青海土城出土的文物來看,位于西門東北部的官廳址出土了四角玉石圖章、瓦類、鴟尾、鬼面殘片、石設施和柱礎石等。在該城內出土的文物有手壓瓦、放射線紋瓦當、鐵鍘刀、臼、缽、壇、罐、三足鍋、鐵鏃、銀簪、青銅簪、青銅裝飾用環、鐵車等,涵蓋了建筑構件、生產工具、武器、馬具、車附件、各種陶器、瓷器、裝飾品等生產、生活以及軍事等各個領域。[16]值得注意的是,“青海土城發掘出的設施物和遺物,很多與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上京龍泉府出土的遺物相同”[17]。尤其是在這里發現了“只在大建筑址中才能見到的大柱礎石座和只有以王宮為主的高級建筑上才可使用的鴟尾,以及出土了象征高層權力機關的玉圖章等,都對闡明此遺跡的性質提供了有力的物據”[18]。換言之,這里就是渤海國五京之一的南京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城市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也是比較好的。該城坐落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北青郡東南14千米處的南大川左岸的廣闊平原上,其東、北兩面有小山坡和大德山山脈圍繞如屏;西面有南大川流入日本海,古時候,南大川的一條支流圍繞該城的北面和東面流向東南;向南不遠即可抵達渤海國時期的港口——吐號浦(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的新昌)。這種自然條件使得該城成為一處天然要塞。[19]南京南海府的地理環境與上京、中京和東京的地理環境非常相似,山環水繞的地形構成天然的防護屏障,周圍還修筑了居山城、安谷山城和龍田里山城等作為衛城,十分有利于軍事防御;廣闊的平原有利于城市未來的擴大和發展;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靠近大海則使得該城成為水路交通要道;而且還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水產資源。
西京鴨淥府 西京鴨淥府位于渤海國重要交通線——鴨淥—朝貢道水陸路轉換的起訖點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渤海國在加強其王都建設的同時,也對西京鴨淥府進行了重點經略,從而使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發展與唐朝的密切關系上,起了特殊的作用。
目前,學術界普遍公認的西京鴨淥府遺址是在今吉林省白山市(即以前的渾江市)所轄的臨江市(即過去的臨江鎮)。
西京鴨淥府遺址所在的臨江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如果把白山市的地形看作一把打開的“折扇”的話,那么臨江市就恰似這把“折扇”的“扇軸”。臨江市的地勢東高西低,長白山脈和老嶺山脈的7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其境內。鴨綠江在其境內流長達141千米,先是自東南流來,再在臨江市折向西南流去。鴨綠江的支流頭道溝河、二道溝河及三道溝河,三條河流在臨江市附近注入鴨綠江。由于上述河流的沖積作用,在臨江市附近的鴨綠江右岸形成了一塊東西長約6千米,南北寬度在500—2500米不等的狹長沖積臺地。西京鴨淥府就坐落在這塊臺地之上。[20]
西京鴨淥府遺址現已無存。但據我國史書記載,淥州,“渤海號西京鴨淥府。城高三丈,廣輪二十里。”[21]可見當時其規模之大。據我國考古工作者實地考察,20世紀50年代曾在該市內發現提梁鐵鍋、鐵鏃、鐵馬鐙等文物。1960年,曾在該市的數處基建工地內發現了大量泥質灰陶片、布紋瓦殘片等文物,器形有罐、壺、盆、筒瓦等。上述文物中,有許多在形制及造型風格上都具有渤海國時期文物的特征。70年代末,有人曾在該市市區內距地表1.8米深的地方挖掘出一尊石獅子,系灰色巖石鑿刻而成,石獅呈蹲伏狀,下有方臺,重約20千克,其形制很似敦化六頂山貞惠公主墓出土的渤海石獅。60年代中期,在該市北面的文成街中部,還發現了一段古城墻,殘長約30米,高出地表30—50厘米,墻垣用山石和卵石砌成,壁面平整,內填黃土,墻頂與北邊的地表早已成水平,所以僅可見其南面,而且墻體寬度不詳。此墻現在深埋于地下,很有可能就是渤海國西京鴨淥府的城墻遺跡。[22]
西京鴨淥府是何時成為五京之一的,這一問題在我國史籍中也沒有留下記載,但根據大欽茂時期渤海國已相繼建立中京、上京和東京,以及西京鴨淥府地處交通要沖并且早已在渤海國與唐朝的往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實際情況來看,西京鴨淥府作為五京之一也應該是始于大欽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