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大祚榮穩定渤海國局勢

靺鞨國建立后,雖然由于“契丹及奚盡降突厥,道路阻絕,則天不能討”[1]而擺脫了唐朝軍隊的討伐和進攻,但又面臨著當時已是“其地東西萬余里,控弦四十萬”[2]的突厥國的潛在威脅。為避免來自突厥人的進攻,大祚榮只好主動采取行動,遣使去突厥示好,即兩唐書《渤海傳》所記載的“遣使通于突厥”或“遣使交突厥”,但從《舊唐書·渤海靺鞨傳》中開元十四年(726)“武藝謂其屬曰:‘黑水途經我境,始與唐家相通。舊請突厥吐屯,皆先告我同去。今不計會,即請漢官,必是與唐家通謀’”的記載看來,當初的靺鞨國顯然與黑水靺鞨人一道“同請”突厥人向其派駐了吐屯官員。而鑒于“吐屯”系突厥人派駐到附屬國或其屬部中就地進行監督控制并催督貢賦的最高官員,故其駐在“靺鞨”國的事實足以證明當時的靺鞨國淪為后東突厥政權的附庸和屬部。由于采取了如此屈辱的舉措,倒也有效地避免了來自后東突厥汗國的進攻和侵擾。另外,又派人與新羅聯系,即暫“附新羅,受五品大阿飧之秩”[3],也不失為穩定南疆以及爭取和平的外部環境的重要步驟。

不過,“請突厥吐屯”的屈辱舉措,盡管曾有效地避免了來自后東突厥汗國的進攻和侵擾,但默啜可汗的窮兵黷武和“虐用其眾”[4],也使得大氏君臣們感到不滿而難以忍受,只是苦于實力所限而無法擺脫罷了。神龍三年(707),唐中宗派侍御史張行岌前往“舊國”進行聯絡。兩唐書的《渤海傳》都將這一聯絡記載為“招慰”大祚榮;但鑒于當時的唐朝之所以如此,無疑是為反擊突厥而派使者到北疆各地“旁結諸蕃”[5]即組建反擊東突厥人的聯合戰線,故張行岌的前來,只能是履行“旁結”大祚榮政權的使命。這顯然也符合大氏的利益和需要,故大祚榮欣然接受。不僅如此,為表示其誠意,大祚榮還派遣自己的兒子“入侍”“宿衛(實際上充當人質)”于唐朝。但至延和元年(712)六月,由于幽州大都督孫佺所率領的唐軍在冷陘被奚人大敗;同年十一月,又有“奚、契丹二萬余騎寇漁陽……大掠而去”[6],致使唐朝的邊情再度緊張起來而再度出現“旁結”靺鞨國的必要。故開元元年(713),唐玄宗派出郎將、攝鴻臚卿崔敕持節宣勞靺羯(靺鞨)使前往“舊國”,正式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又以大祚榮所轄之地為忽汗州(因境內有忽汗河即今牡丹江而得名),加授其忽汗州都督之職。于是,雙方之間既正式確立了宗藩的關系,渤海轄區也成為隸屬于唐朝的領土版圖;而恰恰是從這時起,靺鞨人建立的這個新興政權擁有了新的國號——渤海。當然,這也就讓大祚榮具有了雙重的身份,既是渤海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渤海郡王”,又是唐朝的地方官員“忽汗州都督”,因而“自是每歲遣使朝貢”,并且每當渤海的君王去世,嗣立的新王都要派遣使臣向唐朝告哀和請求新的冊封;而唐朝方面則及時派人前往渤海冊封新王,漸成定制,雙方之間的親睦關系和密切交往都得到了加強和發展。

那么,大祚榮政權的初都之地即所謂的舊國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以前,“敦化說”曾成為大多數學者們的共識,但這已為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所逐漸否定,而2000年問世的《渤海東牟山考辨——兼談鴻臚卿崔忻出使震國的冊封地》一文則明確提出“大祚榮率眾東保桂婁之故地,就是今天延邊地區的海蘭江與布爾哈通河流域,而東牟山就是今延吉市東南約10公里的城子山山城,奧婁河即今日的海蘭江”[7]。因為這座周長4454米的山城“不僅規模龐大,更為重要的是山城內出土了具有渤海早期特征的歷史遺跡和遺物,并曾出土大量的具有高句麗特征的紅色方格紋或菱形紋板瓦,城內大型宮殿式建筑遺址的痕跡十分明顯。山城所處的地理形勢非常險峻,布爾哈通河與海蘭江在山城南部匯合后繞城東流,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山城的南、東、西三面均為難以攀登的陡峭的山體”,而且在“周邊5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眾多的具有高句麗、渤海時期的古城、長城、墓葬遺址。例如:西古城遺址、北大古城、楊木頂子山城、松月山城、五峰山城、興安古城、土城屯古城、仲平古城、北部山地的長達近50千米的長城遺址、渤海貞孝公主墓地以及海蘭江流域的眾多的渤海墓葬群,等等”,并“都出土和發現了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說明這些遺址具有歷史的承續性特征。其中,幾乎在發現高句麗時期的繩紋瓦和紅色菱形紋瓦的同時,都伴隨著渤海時期的蓮花紋瓦當和布紋瓦的出土”。不僅如此,圖們江流域的布爾哈通河(又稱忽而哈、呼爾哈)與海蘭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又“是延吉地區最為肥沃和易于農耕種植水稻的區域。靠近海洋,氣候溫和、水源充沛,礦產與物產豐富。地理位置相對封閉,且又有交通便利的特點。相對于唐朝統治的中心位置來說,具有‘恃荒遠’的特征”[8]。尤其重要的是,唐朝靺鞨人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唐右領軍贈右驍衛大將軍李他仁墓志銘并序》中記載了李他仁和其祖、父一直是“柵州”(管轄包括今延邊地區在內的圖們江流域地區)一帶貴族,其本人還曾出任“柵州都督兼總兵馬,管一十二州高麗,統三十七部靺鞨”[9]的史實,這就為其如上所說的立論提供了進一步的重要補充和新的依據。不言而喻,“柵州”所在的今延邊地區恰恰是靺鞨七部中白山部的活動范圍,物產富庶,氣候相對溫和,西邊一帶又多山險,無疑既是當初大祚榮等人“保阻以自固”的理想所在,又對靺鞨—渤海政權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故大祚榮選擇這里建都是非常穩妥和正確的,既遠離了唐朝的追討,又避免了突厥與契丹人的威脅,而當地的白山靺鞨諸部因“素附于高麗”,在高句麗滅亡后,其“部眾多入中國”,余下者皆處于松散無序狀態而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勢力,當然也就不得不附屬于由營州“東奔”而來的大氏勢力,況且,大氏集團的領袖大祚榮,不但以“驍勇善用兵”而著稱,也善于聚攏當地的各種勢力為己所用,故能夠迅速在當地站穩腳跟并壯大自己的實力,及至接受唐朝的冊封后聲勢又進一步擴大,使渤海國初期控制的轄區和人口逐漸形成“地方二千里,編戶十余萬,勝兵數萬人”[10]的規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昌县| 晋中市| 珠海市| 梓潼县| 米易县| 深水埗区| 浏阳市| 滦平县| 伊川县| 莱阳市| 郸城县| 航空| 星座| 高碑店市| 定远县| 濮阳市| 义马市| 响水县| 濉溪县| 嘉荫县| 上饶县| 阳江市| 荆州市| 富民县| 高碑店市| 兴仁县| 桂阳县| 杭州市| 伊吾县| 凭祥市| 望江县| 乌什县| 如皋市| 易门县| 鄂托克旗| 汝南县| 班玛县| 资源县| 长乐市| 昔阳县|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