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

第1章 導言 什么是哲學(1)

小引

1.思考普遍性問題是哲學的開始

我們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男女之事,人對自然的使用、改造,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交往等,大多是一些針對具體的、個別的或局部的事物和現象的活動,人們較少自覺地考慮普遍性的問題,特別是把世界(包括人在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這樣一種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而這種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正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說:“哲學以思想、普遍者為內容,而內容就是整個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認為無所不包的存在……則哲學便從那里開始。”[1]英國現代哲學家羅素(B.Russell,1872—1970)也說過:“當有人提出一個普遍性問題時,哲學就產生了,科學也是如此。”“提出普遍性問題就是哲學和科學的開始。”[2]哲學所講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我所說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科學所講的普遍性、規律性是較小范圍的普遍性,但只要是思考普遍性問題,就有著哲學的起點。古希臘的哲學,原本把科學包括在內,哲學與科學尚未分化,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都是講的普遍性。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總覺得哲學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遙遠抽象而不切實際的根本原因。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關于整個世界的普遍性問題又經常滲透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特別是一些好奇心較強的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例如那本暢銷全球的哲學史通俗讀物《蘇菲的世界》,一開始就提出了兩個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你是誰?”和“世界從哪里來?”這就表明,即使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也是與具體的、個別的事物和現象相聯系的,表明哲學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在當今市場經濟繁榮、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人們一方面熱衷于功利追求,熱衷于對具體的東西的占有,一方面也常常要追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追問一些最大的普遍性問題。有一位大富豪甚至感嘆自己精神空虛,一無所有,另有一位企業家站在上海金貿大廈的頂層還念著唐代詩人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都說明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大都也作哲學的思考。

注釋:

[1]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93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

[2] 羅素:《西方的智慧》上卷,6、14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2.哲學思考源于驚異

古希臘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說過:“由于驚異,人們才開始哲學思考(‘驚異’又譯作‘好奇心’)。”[1]驚異是從無知到知的“中間狀態”[2]。完全無知,不會起驚異之感,完全知道了,明白了,也無驚異之可言,只有在從無知到知的那一過渡狀態中,才產生了驚異。

哲學究竟源于一種什么樣的驚異呢?對芝麻大的一點小事、小問題容易驚異、好奇的人,比起對任何事、任何問題都麻木不仁的人來,顯然更具哲學頭腦,更有哲學的起點,但哲學之為哲學,或者說嚴格意義下的哲學,乃是源于對世界整體性把握這樣一種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的驚異。或者倒過來說也一樣,有了對這種普遍性問題的驚異、好奇,就意味著哲學問題的提出和哲學的產生。

我們平常說,哲學源于實踐。我以為這個觀點當然是正確的,但它并不是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哲學源于驚異的觀點互相對立、互相矛盾的。人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在實踐中(我理解的實踐,不只是指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的實踐,我把它更廣泛地理解為人生的一切活動,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日常生活),才有可能產生驚異,但僅有現實生活和實踐并不一定產生驚異,有的人盡管生活著、實踐著,卻麻木不仁,很少有驚異之心,這種人就缺乏哲學頭腦。說人天生有好奇心,這是就廣義而言。人的好奇心有強有弱,好奇心非常弱的人是難以步入哲學之堂奧的,他們的現實生活也是很貧乏的。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在實踐中對事物易起好奇心的人,才可能成為有哲學頭腦的人。把哲學起源于實踐同哲學起源于驚異對立起來,用前者反對后者,這種觀點未必妥當。

注釋:

[1]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A2,982 b;見《形而上學》,5頁(譯文有改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柏拉圖也說過:哲學始于驚異(見柏拉圖:《泰阿泰德》155D)。

[2]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A2,982 b;并參見《黑格爾著作》(G.W.F.Hegel Werke in Zwanzig Bnden,Suhrkamp Verlag,以下簡稱Hegel·Werke)第13卷,410頁,1970。并參見朱光潛譯黑格爾《美學》第2卷,24~2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一、哲學史上對哲學的界定

1.“哲學”一詞的淵源

哲學最初所提出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究竟是什么呢?

“哲學”這個詞原來是中國古典的典籍中所沒有的,它來自19世紀日本學者西周對源于古希臘的西方哲學思想的翻譯。中國晚清的學者黃遵憲(1848—1905),首先把“哲學”這個詞從日本介紹到中國。所以要講“哲學”一詞的淵源,還得從古希臘哲學講起。我們今天講的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思想,乃是指中國典籍中一些同古希臘哲學與西方哲學相似、相通的內容而言的,如先秦的“諸子之學”,魏晉的“玄學”,宋明清的“道學”、“理學”、“義理之學”等。

按照德國現代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M.Heidegger,1889—1976)的考證和說法,[1]古希臘早期思想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544—483 B.C.)最早用了φιλóσοφοζ這樣一個形容詞,這個形容詞應譯作“愛智慧的”(“愛智的”),就像愛銀子的、愛榮譽的一樣,不過這里不是愛銀子、愛榮譽,而是愛智慧。這就是說,對赫拉克利特來說,還沒有在他以后所說的“哲學”(φιλοσοφiα)這個詞。“愛智慧的”這個形容詞與后來所說的“哲學的”完全不是一個意思。“愛智慧的”中的“愛”(φιλετυ)是指事物之間的和諧一致、相互適應的意思。“智慧”σοφου是指所有存在的東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屬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又譯作“是”,“是”在希臘文中是及物動詞“聚集”、“集合”的意思)把存在的東西(存在者)集合為一。也就是說,“一”(整體)統一著一切的東西,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在存在中統一為一個整體。如果可以用一句中國哲學的術語來說,“智慧”頗有些類似“萬物一體”。所以“愛智慧”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就是指人對萬物(一切存在者)合而為一的一種和諧一致的意識。如果可以用中國哲學的術語來解釋,我以為赫拉克利特所說的“愛智慧”約略類似中國傳統哲學所講的“天人合一”,這里的“天”,取其萬物(一切存在者)之意,而不是指意志之天、道德之天。海德格爾指出,由于智者派在市場上需要對所有的東西做理智的說明和解釋,以便能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于是理智性的、概念式的東西成了智者派的追求目標,而理智性的、概念式的東西是和先前“愛智慧”所講的對萬物統一的愛的思想相矛盾的,它背離了這種思想,因為對萬物統一的愛是人和萬物合一,人和存在合一,而對概念的追求則是把人與概念看成是彼此外在的東西。希臘人認為人對萬物合一的愛是最值得驚異的東西,也是最值得珍惜的東西,他們為了“反擊”智者派的“理智的進攻”,以“拯救和保護”這些最值得驚異、值得珍惜的東西(即存在者統一于存在中的思想),于是,存在者統一于存在的思想,即“智慧”,也變成了一種概念式的追求,變成了一種為人們所“渴望”的東西。由“愛”到“渴望”的轉變是一種由人與存在合一、和諧一致到人與存在的相互外在性的轉變:“愛智慧”是指人與“智慧”原本內在地、原始地在一起,“渴望”則是把人與“智慧”變成彼此外在的東西,把“智慧”變成一種外在的概念而需要加以追求的東西。通過這種轉變,“愛智慧”就變成后來的“哲學”。“哲學”不是先前的“愛智慧”的意思,而是對哲理的渴望與追求。這種追求所追問的問題從此就變成了“什么是存在者?”海德格爾說:“由智者派做準備的到達‘哲學’(Philosophie)的這一步,首先由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實現。”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柏拉圖(Plato,427—347B.C.)致力于追問“什么是存在者?”“哲學就是追問當存在者存在時,存在者是什么。”例如人是“什么”?火是“什么”?這樣的概括是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說的。亞里士多德對這一概括解釋說:問存在者是什么,實際上意味著問“存在者的存在性是什么”,哲學的任務就是追問“存在性”。“存在性”就是存在者的根底,所以,問存在者是什么,實際上意味著問“存在者到底是什么”。柏拉圖認為存在者的“存在性”或根底是“理念”(概念),例如某一存在者,桌子或其他方的東西、圓的東西,其“存在性”或根底在柏拉圖看來就是桌子的概念、方的概念、圓的概念,某一方的東西之所以是方的東西,或者說,之所以作為方的東西而存在,其根由就在于它符合方的概念:有四個邊,每個邊都是等長的,有四個角,每個角都是90°。亞里士多德對“存在性”的看法不同于柏拉圖,他把它規定為“第一理由或原因”即最高最后的原因。

這種對哲學的界定是西方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后幾千年來思想史上所謂“哲學”的主要含義和內容。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前的早期思想家,如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等人,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應該叫思想家,不叫哲學家,如前所述,這些思想家們認為一就是一切,人與萬物融合為一。其實,黑格爾也說過,古希臘人“同時也有一個前提,這就是精神的東西與自然的東西的合一的東方式的實體性”,“希臘人以自然與精神的實體性合一作為基礎,作為他們的本質”[2]。黑格爾所謂古希臘人以之為基礎和本質的“自然與精神的實體性合一”就是類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意思,所謂“東方”當然包括中國在內,所謂“實體合一”就是一種不分主體與客體的原始性的合一。古希臘早期的思想家們是不分主體與客體的。靈魂與肉體,精神與物質在他們那里都是渾然一體的。以萬物都有生命的“物活論”在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家那里比較流行,就是一個明證,盡管“物活論”還不等于泛靈論。

注釋:

[1] 以下參見Heidegger,Wst ist das - die Philosophie? Günther Neske Pfullingen,1956,pp.21-38。

[2] Hegel·Werke,第18卷,176頁。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160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

2.哲學的傳統界定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始,哲學家們(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家)主要不是講人與存在的“契合”或人與萬物的融合為一,不是講自然與精神的“實體性合一”,而是逐步地把抽象的概念如思維、存在、普遍性、特殊性、本質、現象、一、多、質、量、必然、自由等當作一種獨立于人以外的東西來加以追求。哲學就是以進入抽象概念的王國為最終目標的學問,就是渴望進入抽象概念王國的學問,西方現當代哲學家把這種傳統的哲學稱為“概念哲學”。黑格爾在肯定和贊賞柏拉圖關于哲學以把握普遍性概念、理念為自己的任務的思想時說:“認識理念就是哲學的目的和任務。”[1]對哲學的這種界定,在西方統治了幾千年,一直到黑格爾死后,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現當代哲學才改變了這種界定。在中國,半個世紀以來,我們所廣為宣傳的哲學基本上屬于西方傳統的“概念哲學”的框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哲學的看法有所改變,但未脫舊的窠臼。時至今日,人們一聽到我這里講的“哲學是什么”這個題目,首先想到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哲學是在抽象概念里打圈圈的學問。自柏拉圖到黑格爾,在西方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的這種概念哲學盡管與西方科學的繁榮發達有密切聯系,但他又的確把哲學變成了蒼白無力、抽象乏味的東西,把人生引向枯燥而無意義的境地。

注釋:

[1]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195、197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品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6-05-24 18:07:32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张家港市| 肥乡县| 休宁县| 通榆县| 肥东县| 额尔古纳市| 成武县| 马公市| 辛集市| 竹山县| 磐石市| 广宁县| 金湖县| 华安县| 平湖市| 乌拉特中旗| 黔西| 新津县| 叙永县| 会泽县| 师宗县| 万山特区| 三亚市| 沛县| 阳原县| 荆门市| 漾濞| 临江市| 额济纳旗| 神农架林区| 朔州市| 东乡县| 庄河市| 大埔县| 绥阳县| 麦盖提县| 定南县| 奉新县| 凤凰县|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