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本體論與認識論(3)

  • 哲學導論
  • 張世英
  • 4223字
  • 2016-05-24 18:07:32

[2] 有一種意見認為,原始人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覺察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一旦文明時代開始,人就有了自覺,就能區分人與自然,因此,要說孟子等中國古代哲學家這樣的人物不能區分自然與人,不能區分天人,那是不可能的。持這種意見的人便由此斷言,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天人合一”說是在區別天人基礎上再肯定天人統一,是高級的天人合一。這種意見顯然不了解,個人發展到區分主客的自我意識階段并不等于整個人類思想或一個民族的思想發展到了以區分主客的自我意識為哲學原則的階段。個人從出生到能區分主客,能有自我意識,其所需的時期只不過以月計,而整個人類思想或一個民族的思想發展,由不能區分主客的無自我意識階段到區分主客的有自我意識的階段,則往往要以百年計或千年計。個人或某哲學家能區分主客,也不等于他就能建立以主客式或自我意識為基本原則的哲學。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家,就其個人來講,當然能區分主客,當然有自我意識,但他們并未達到以“主—客”式為哲學基本原則的水平;同理,孟子等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情況也類似。我這里并無意認為,中國自孟子到王陽明的“天人合一”說與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是同一種情況。

三、對于人與世界關系問題的具體回答

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包括人對世界的態度問題)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個層次、三個發展階段來回答。第一,兩個層次:一是“人—世界”結構,即人與世界萬物融為一體,或簡稱為“天人合一”。例如前面說過的海德格爾的“此在與世界”的關系,梯利希的“自我—世界”的關系,王陽明的人心與天地萬物的關系等便是如此。二是“主體—客體”結構,意即主張人作為主體,世界作為客體,二者一主一從,分離對立,只是通過認識的橋梁達到統一,例如前面說過的笛卡爾的二元論等。這兩種關系不是平等并列、互相排斥的,而是后者以前者為基礎,即是說,“天人合一”是“主體—客體”之可能發生的前提。如果把中西哲學史綜合起來看,這兩種關系表現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包括“主體—客體”在內的“天人合一”,即是說,這種天人合一的觀點缺乏(不是說完全沒有)主客二分和與之相聯系的認識論,我把這種原始的天人合一觀稱為“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或“前主體性的天人合一”(西方近代哲學的主體性原則是處于“主體—客體”關系中的主體的特性,離開“主體—客體”關系,談不上主體性。關于這一點,海德格爾在他的著作《黑格爾的經驗概念》中已有明確的論斷)。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王陽明的人心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屬于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主體—客體”。這是西方近代哲學的主導原則,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批先進思想家們所介紹和宣傳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第三個階段是經過了“主體—客體”式思想的洗禮,包含“主體—客體”在內而又超越(亦即通常所說的“揚棄”)了“主體—客體”式的“天人合一”,我把這種高一級的天人合一稱為“后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或“后主體性的天人合一”,例如海德格爾的“此在與世界”的關系。

第二,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觀不重視區分主體與客體,因而也不重視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支配作用,不重視認識論和方法論,這顯然不利于科學的發展。中國科學(科學不同于技術)不甚發達的原因有經濟的、政治的諸多方面,但從思想根源上講是與“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占主導地位有重要聯系的。魏源有鑒于中國受帝國主義的侵凌,認識到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弊端,就曾批評人與萬物一體之說沒有實用價值。原始的天人合一固然有引人進入高遠境界的魅力,但無助于認識自然、發展科學。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如前所述,亦屬不分主客的原始的天人合一階段,但它又有大不同于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說之處,它不像中國傳統哲學那樣一味強調人與萬物合一的高遠境界,而是用認識的方法去把握萬物的始基,實即通過因果聯系,追根溯源,以求萬物之本根。而且,柏拉圖已開始把真理當作渴望和追求目標的哲學知識,為近代哲學的“主體—客體”式開了先河,這就更有利于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繁榮發達。

人類思想由“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發展到明確地以“主體—客體”式為哲學的主導原則即近代哲學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正如黑格爾所說,只是到近代,“歷史才踏上了一個轉折點”,“在這以前,精神的發展一直走著蝸步,進而復退,迂回曲折,到這時才宛如穿上七里神靴,大步邁進”,“人發現了自然和自己”,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被明確地意識到,對二者的統一是近代哲學的興趣,主客關系中人的“主體性(‘主體性’原譯作主觀性)自由地、獨立地思維著”,它“不承認任何權威”。其結果,一是發揮人的主體性,推翻教會神權,“教會失去了支配精神的力量”;另一結果則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客體得到了主體的尊重,“從這種尊重中就產生出各種科學的努力”,即通過認識、思維把握外在的(假定的)客體,掌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普遍規律,以達到主客的統一。所以科學發展乃是主客關系和主體性原則的必然結果。

但是“主體—客體”式也有它的弊端:其一,把主體與客體看成是彼此外在的實體,這就很自然會產生一個超乎感性之上和之外的獨立永恒的概念王國。西方近代哲學的舊形而上學是與主客關系式有密切聯系的,它把哲學引向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蒼白乏味的境地;其二,“主體—客體”式在西方近代史上發展的結果,是越來越被抬高到唯一的至尊的地位,以致造成物欲橫流、精神境界低下和自然對人進行報復的現象。

有鑒于此,西方現當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們大多主張“后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世界的融合為一以及對這種合一體的領悟。這種領悟和“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一樣,也是一種高遠的境界,但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拋棄“主體—客體”關系,而是包括“主體—客體”關系而又超越之;不是拋棄科學,而是包括科學而又超越之。

中國今天需要的也是一種“后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觀,但又不能把西方現當代的這種東西照搬過來,不能亦步亦趨地走西方的道路。我們應當從自己的哲學基礎出發,批判地吸取中國的“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的合理之處,把它同西方近代的“主體—客體”式結合起來,走一條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后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的哲學之路。

第二節 精神發展的階段

第一章在講哲學基本問題時已經談到,“人—世界”合一(“天人合一”)與“主體—客體”這兩種人與世界的關系在哲學史上表現為“前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主體—客體”和“后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三個階段,本章要講的是,這兩種關系在個人精神意識發展的過程中,也表現為相應的三個階段,而且哲學發展史上的三個階段是以個人精神意識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階段為基礎的,前者是后者提升到哲學原則的高度的表現。一個人從嬰兒不分主體和客體、不分我與非我時起,到有自我意識,即意識到有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區分,也許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在人類思想史上要把不分主客的原始的“人—世界”合一的原則提升到以“主體—客體”式為主導原則,則需要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例如在西方哲學史上,從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開主客關系之先河起,到笛卡爾開創以主客關系為主導原則的近代哲學,就花了兩千多年的時間,中國哲學在這方面花的時間更長,一直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后才明確地批判不分主客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哲學,大力介紹和學習西方近代的主客關系的思維方式,盡管在明代的哲學家王船山那里已經比較明顯地有了這方面的思想。當然,要說主客關系思想的萌芽,則在先秦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中就已經有了,但畢竟只是萌芽,而我這里乃是就一個階段里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而說的。

一、劃分精神發展階段的原則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個人精神意識發展的階段。

1.海德格爾關于人與世界合一先于主客關系的觀點

上一章已經講到狄爾泰早已認識到生活、實踐在人的精神意識發展過程中是最根本的,認識、思想、概念則是派生的,但他沒有講明這種派生的過程。上章還講到,海德格爾在這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和說明。在海德格爾看來,人本來糾纏于與世界“打交道”的“煩”之中,世界與“煩”不可分,無“煩”則無世界,世界只是“煩”的世界,只是在人從“煩”中,即從與世界萬物“打交道”的活動中抽出身來,停頓下來,通過“尋視”、“考慮”等環節,才進而把事物看作是現成的東西加以科學地、理論地研究,這時就出現了“客體”或“對象”,出現了主客二分;“客體”、“對象”實指從“人—世界”的合一的整體中(即從“煩”的世界整體中)被拋向對面的某種東西。所以海德格爾認為,主體與客體乃是從原初的、人與世界打交道的一體中分化和分裂出來的。海德格爾還認為,這種人與世界一體的原始存在方式是“情緒”,因此,他又斷言,“情緒”先于認識、思維和意志。海德格爾這套關于“人—世界”合一的原初性的理論,關于“主客關系”如何從“人—世界”合一中,以及理論認識如何從實踐活動中(用中國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知”從“行”中)派生出來的過程的理論,講得很細致、很切實,值得我們深思。海德格爾對于實踐有他自己的理解,但無論如何,他的觀點可以說是實踐先于認識、行先于知。他乃是用“人—世界”合一的思想說明實踐。他所謂人同世界“打交道”的“煩”應該也可以叫作實踐,在與世界“打交道”的“煩”之中,人與世界合一,人與天合一,無主與客之分,這是人與世界的最根本的關系,也是精神發展之根本。海德格爾的這一基本觀點為我們提供了劃分精神發展階段的理論依據,但他并沒有給我們留下一個關于精神發展過程的詳細階段的一覽表。

2.克羅齊關于精神發展階段的劃分

意大利現代哲學家克羅齊倒是提出了一個精神發展過程的連續階段的一覽表。他把人的精神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但他不是從“人—世界”合一與“主體—客體”關系的角度來劃分的,沒有抓住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問題。克羅齊把精神的發展分為認識與實踐,認識先于實踐。他遵從了一般西方哲學的傳統,顛倒了認識與實踐的先后關系。

克羅齊把認識與實踐各分為兩個階段:認識始于直覺,然后是概念,實踐始于經濟活動,然后是道德活動,這樣,精神的發展就共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可以表列如下:

(1)認識:①直覺——美學的對象

②概念——邏輯學的對象

(2)實踐:①經濟活動——經濟學的對象

②道德活動——倫理學的對象

這四個階段中,較高的包含較低的,而較低的卻不依存于較高的。直覺階段是美學研究的對象,概念是邏輯學的對象,經濟活動是經濟學的對象,道德活動是倫理學的對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清河县| 绍兴市| 田阳县| 信宜市| 罗田县| 衢州市| 昌图县| 玛纳斯县| 临猗县| 苏尼特左旗| 容城县| 罗田县| 威远县| 鄱阳县| 抚松县| 永新县| 公主岭市| 木里| 朝阳县| 观塘区| 雅安市| 富锦市| 大竹县| 华蓥市| 莱州市| 婺源县| 海丰县| 甘肃省| 新泰市| 和顺县| 曲麻莱县| 布拖县| 鄂温| 江川县| 新疆| 星子县| 滕州市| 平湖市| 奇台县|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