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言 什么是哲學(2)

  • 哲學導論
  • 張世英
  • 3701字
  • 2016-05-24 18:07:32

3.“后哲學”

西方現當代哲學家特別是歐洲大陸的一些人文主義思想家不滿意這種傳統的哲學觀,對它提出了各種批評,其中被稱為“后現代主義者”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哲學應當終結的口號,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思想稱為“后哲學”(After Philosophy)。我以為,西方那種奉抽象概念為至尊的哲學誠然應該終結,或者說得更確切一點,應該被超越、被揚棄了。超越、揚棄不是絕對否定和拋棄,而是經過它又超過它。馬克思也說過哲學應該終結的話。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談到他贊成“消滅哲學”、“否定哲學”。顯然,他所謂應該否定、終結的哲學,也是指傳統的概念哲學,指那種抹殺現實、崇尚抽象概念王國的哲學。馬克思強烈要求“在現實中實現哲學”[1]。

西方現當代的哲學家們所提倡的在“哲學終結”之后的思想觀點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觀點呢?他們中間一些人所謂“后哲學”的哲學,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哲學呢?他們各有各自獨特的哲學和觀點,但大體說來,他們大多反對和批評那種獨立于人之外的概念王國,主張哲學應從抽象的天國回到具體的人世和現實生活;反對主體與客體二分,強調人與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西方現當代的這種哲學思想似乎又回到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前古希臘早期思想家們的觀點,但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回復,他們所講的人與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是經過了西方幾千年傳統的主客關系式的洗禮之后的一種超越主客關系的合一或物我交融。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西方哲學史上對哲學的三種界定

綜上所說,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約有三個不同階段的回答:第一個階段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前古希臘早期思想家們的回答:哲學是愛智,即一即一切,人與萬物融合為一。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愛智在這個時期還沒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后西方傳統的“哲學”這個名詞所表示的意義。第二個階段的回答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黑格爾幾千年的傳統哲學的回答:哲學是把存在當作獨立于人以外的概念來加以追求的學問。當然,這期間的諸多哲學家們對哲學是什么的問題的回答又是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特點的,但上述對哲學的這種界定在這個時期占據主導的地位。第三個階段的回答是黑格爾死后現當代哲學家們的回答:哲學是講人與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學問。我這里主要講人文主義思想家們的回答,不包括英美分析哲學的回答,不過英美分析哲學家們也和歐洲大陸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一樣反對傳統的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學,盡管角度不相同。這三種回答和界定中,第一種界定尚無哲學之名,第三種界定叫作“后哲學”,但我們仍然可以廣義地把這三者統稱為哲學的三種不同的界定。這三種界定都是關于包括人在內的世界整體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都是廣義的哲學。

5.哲學與宗教的區別

宗教也是講的世界整體問題,也是講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那么,哲學與宗教如何區別呢?首先,宗教是以感性表象的形式講無限的、普遍性的整體,而哲學則總是要通過概念、推理來說明這無限性或整體,即使是主張無限性整體是不可言說的觀點也終究要對它做概念式的說明,而不是靠默禱來與無限整體合一。其次,與此相聯系的是,宗教訴諸外在的權威(如神的啟示)和獨斷的信念,哲學則訴諸人類的理性。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哲學與宗教雖有區別,但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西方歷史上,宗教意識里往往滲透著哲學問題。哲學與宗教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作為一本哲學導論式的書,這里沒有必要做更詳細的探討。

6.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含義

中國古典的典籍中,如前所說,沒有哲學這個名詞,當然也沒有對哲學的明確界定。在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占主導地位,那種類似西方主客關系式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不算主流,像戰國時期名家公孫龍強調抽象概念的那種類似西方概念哲學的思想觀點也是少有的。所以從總體上來看,如果說中國傳統哲學對哲學是什么的問題有某種回答與界定的話,那么,這種回答與界定似乎可以說與古希臘早期的“愛智”之學和現當代的“后哲學”有更多相似相通之處。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們所廣為宣傳的哲學,一般是把哲學界定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與總結,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的學問。例如世界本質上是物質性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等是自然和人都要遵守的最普遍的規律。

二、哲學是關于人對世界的態度或人生境界之學

1.哲學是追求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之學

綜合中西哲學史上種種對哲學的界定,也通過對這些界定的發展過程和趨勢的審視,我以為哲學應是以進入人與世界融為一體的高遠境界為目標之學。我對于哲學目標的這一界定,意在把中國傳統哲學的人與萬物一體的思想和西方現當代關于人與世界融合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關系思想結合起來。所以,這種境界不是拋棄主客關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關系卻又超越之;這種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識和規律性、必然性,不是“棄智”,而是需要廣泛的知識和規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識,超越規律性、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講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總之,這種境界不是單純精神上的安寧或精神享受,而是對人世間一切現實活動的高遠態度。人生在世,總想投身社會,實現自我,創造一個輝煌的世界,但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充滿矛盾斗爭和痛苦的過程,我所主張的哲學是一種教人以經得起痛苦和磨煉的人生態度之學。現在大家都在談論提高人的素質。其實,素質也就是境界,就是人生態度。提高人的素質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哲學超越知識和科學

半個世紀以來習慣于認哲學為關于最普遍的規律之學的人,也許會覺得我的這種哲學觀太空洞了。如果把哲學看成是一種知識,那么,哲學的發展史也許可以說是內容越來越貧乏空洞的歷史。前面說過,在古希臘,哲學囊括了所有的科學,內容可謂是最充實了,但是隨著人類思想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以尋找不同現象范圍內普遍規律為己任的各門具體科學都紛紛從哲學中分化獨立出去了,哲學便不得不退而把自己界定為關于“最”普遍的規律的學問。從某種角度來看,也許這一歷史現象就可以叫作哲學內容的貧乏化、空洞化。但是我們都知道,最普遍的規律不是離開具體現象范圍內的普遍規律而得來的,關于最普遍的規律的哲學不是離開各具體范圍內普遍規律的具體科學而獨立存在的。各門具體科學從哲學分化獨立出來以后,其所涉及的本范圍內的普遍規律會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而以概括和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為己任的哲學,其內容也會愈益深化豐富,而決非愈益空泛。但是隨著科學門類的擴展與增加,特別是由于當前交叉學科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規律性的范圍越來越普遍、寬廣,哲學所研究的所謂最普遍性的規律的范圍也越來越多地被交叉科學所“侵占”。交叉學科的發展趨勢啟發我們,只要我們把哲學當作一種知識體系來看,那么,哲學作為一種關于最普遍規律的學問,其內容將會越來越被科學(科學就是有體系的、有規律的知識)所代替。更進而言之,不管是講某一現象范圍的普遍規律的學問也好,或者是講最普遍的規律的學問也好,他們都是講的知識體系,就此而言,它們都是科學。現在有的主張哲學是關于最普遍規律的學問的人不是在大講哲學是科學嗎?的確,只要把哲學界定為關于講普遍規律之學,它就是科學。但我認為,把這樣的學問冠以哲學之名的時代應該終結了。這種意義的哲學是與前面講到的西方傳統的概念哲學相聯系的,它應該與概念哲學的終結一樣地終結。

這樣的哲學終結以后,是否還另有哲學的領地呢?是否還另有可以稱之為哲學的學問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以提高境界為目標的學問,這種學問不是以追求知識體系為目標,而是講的人對世界的態度,或者簡稱為人生態度。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包括不同時代的人或群體)抱著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世界或世事,或者說,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有什么樣的境界,他或他們就有什么樣的哲學。對世事抱悲觀態度的人有悲觀主義的哲學,反之,持樂觀態度的人就有樂觀主義的哲學,依此類推,于是就有唯物主義的哲學和唯心主義的哲學,有人類中心論的哲學和民胞物與的哲學,有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哲學,有功利主義與道德義務論的哲學,如此等等,我這里無意列舉全部的或比較全面的哲學派別,也無意對這些派別做界定,我只是舉例說明,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時代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或境界,就有什么樣的哲學。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人生態度或境界不是獨立自在、隨意產生的,任何一種人生態度或境界都有它之所以產生的科學依據、經濟基礎、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民族性格、歷史文化傳統等為緣由,就一個人來說,甚至與他的稟性、血型、出身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以講人生態度或境界為基本內容的哲學當然也與以上種種復雜的因素有密切聯系,例如英國的經驗主義就有它自己的認識論方面的科學依據,還有英國獨特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傳統為背景。就個人來說,甚至有的西方哲學家說,硬心腸的人主張唯物主義的哲學,軟心腸的人主張唯心主義的哲學。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表示我同意這種觀點,這種說法沒有什么科學依據,至少是很片面的。但這個例子也多少說明一個人之所以有某種哲學,除上述許多深刻的、根本的原因外,還與他個人的性格有某種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宁县| 贵定县| 青冈县| 扬中市| 响水县| 周口市| 安岳县| 大英县| 潮州市| 汉川市| 泰宁县| 资溪县| 成安县| 福泉市| 卫辉市| 西丰县| 江北区| 江都市| 常宁市| 阳原县| 垫江县| 昆明市| 黔西| 远安县| 家居| 涟水县| 泌阳县| 冕宁县| 达日县| 邢台县| 青岛市| 兴仁县| 海兴县| 松原市| 北票市| 永新县| 灵寿县| 天台县| 浙江省| 阜新市| 凤山市|